流浪民族:吉普賽人為什麼在哪都飽受歧視?

流浪民族

作者|羊洋洋

責編|Thomas

歷史上有很多民族因戰亂或宗教迫害而四處流浪,最著名的當屬於猶太人。猶太民族公元1世紀被迫離開巴勒斯坦,流浪了近兩千年後,根據聯合國決議,1948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自此猶太人似乎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但現在在歐洲還存在一個近千萬人的流浪民族—吉普賽人。他們從南亞流浪到西亞,再到15世紀遍及歐洲。位於歐洲的吉普賽人,佔到全世界吉普賽人口的約80%。

吉普賽人佔歐洲各國的人口比例

▲吉普賽人佔歐洲各國的人口比例

在很多歐洲人眼裡,吉普賽人是一個四處流浪、受教育程度低、沒有一技之長、經常從事違法活動的「次等民族」,因此備受歧視。歷史上不斷上演著「驅逐-流浪-再被驅逐-再流浪」的循環。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流浪且備受歧視?

吉普賽人呼籲停止對他們的迫害

▲吉普賽人呼籲停止對他們的迫害

一、飽受戰亂,不斷遷移

歐洲各國對吉普賽人的起源有分歧,因而各國賦予了吉普賽人不同的稱呼。法國人稱他們波希米亞人;西班牙人稱他們茨岡人或希臘人;英國人則認為他們來自埃及(Egypt),故稱之為「吉普賽人」。因英國和英語在全球的影響力,「吉普賽人」這個稱呼被廣為流傳。

但在吉普賽人眼裡,「吉普賽」這個名字有歧視意義,他們更願意自稱「羅姆人」。現代學家的主流觀點認為,吉普賽人是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及周圍的土著民族。

紅色部分為拉賈斯坦邦

▲紅色部分為拉賈斯坦邦

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從中亞進入印度西北部。能征善戰的雅利安人在佔據印度後,創立了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遷徒

▲雅利安人遷徒

雅利安人為強化統治,將土著居民確定為低種姓,其中「羅姆人」就屬於沒有政治權的低種姓。種姓制度造成古印度出現巨大的階級差異。

為了反對森嚴的等級制度,講究眾生平等的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北部產生。誕生後佛教文化逐漸向外傳播,慢慢地影響到吉普賽人生活的地區。

佛教的傳播

▲佛教的傳播

處在社會底層的吉普賽人本來就生活困苦,再因為他們所處的特殊位置經常外敵多次侵略戰爭的摧殘,這助長了他們要離開這塊地方的想法。

南亞次大陸三面環海,北部和東部多高山,位於西北部的開伯爾山口,成為一個較為暢通的對外通道。但也因為如此,這個通道給了異族從中亞入侵南亞提供了便利。古代印度遭到的多次外敵入侵,基本上都是由西北部的山口進來的。

中亞進入南亞大陸的門戶—開伯爾山口

▲中亞進入南亞大陸的門戶—開伯爾山口

吉普賽人生活的地區因異族多次入侵而備受摧殘。公元前六世紀,波斯王朝派兵入侵印度。緊隨而來的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東征也入侵了印度,亞歷山大軍隊將希臘文化傳入印度。

亞歷山大帝國的勢力大約可達印度河

▲亞歷山大帝國的勢力大約可達印度河

波斯、希臘以及本地文化在吉普賽人生活的印度西北部融合。深受種姓制度壓迫的吉普賽人,在戰爭的摧殘和平等思想的影響下,產生衝破種姓壓迫的強烈願望。

但想要打破這種固化的階層,只能外遷逃離這片土地。他們的部分人開始沿著外敵入侵的道路來到中亞。

吉普賽人在歐洲的遷徙路線

▲吉普賽人在歐洲的遷徙路線

印度被異族侵略的悲慘命運並沒有結束,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東侵,但對印度西北部採取的寬容政策,贏得了吉普賽人的好感。

緊隨阿拉伯帝國之後入侵的突厥人徹底點燃了吉普賽人必須要西行的念頭。11世紀初突厥加茲尼王朝在26年的時間裡,入侵了印度西北部多達17次,沿途之地大肆劫掠、屠殺當地居民。

突厥加茲尼王朝最大疆域,該王朝在11世紀多次入侵印度西北部

▲突厥加茲尼王朝最大疆域,該王朝在11世紀多次入侵印度西北部

吉普賽人實在忍受不了無休止戰爭的摧殘,他們開始整族遷移。大約在11世紀左右,大批吉普賽人離開印度向西遷移,大部分人先是到了中亞和西亞,後來他們進一步西進,拜占庭帝國統治的東歐成為吉普賽人分佈最多的地區。

他們生活在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內,以東歐為中心,分別遷移到歐洲其他地區。到15世紀吉普賽人已經遍佈整個歐洲,開始各地流浪的生活。在他們大舉遷徙的過程中,也有極少部分來到中國,被稱為「囉哩回回」。

吉普賽人的遷移路線(及年份)

▲吉普賽人的遷移路線(及年份)

二、無故背鍋,備受歧視

吉普賽人在外遷過程中,嚴格恪守民族傳統,抗拒外來文化滲透,刻意與當地主流社會保持距離。但在宗教信仰上,因吉普賽人到達歐洲後,剛好是基督教佔絕對統治時期的中世紀,為了防止宗教迫害,他們隨時轉變自己的宗教信仰,到某一地就選擇當地主流的宗教信仰。

吉普賽人分佈最多的國家

▲吉普賽人分佈最多的國家

他們形成了獨特的流浪文化,漫無目的地從一地流浪到另一地,選擇從事占卜、賣藝等投資少的職業。在歐洲居民的眼中,他們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在被宗教支配的中世紀,吉普賽人一開始通過謊言、占卜等方式,給歐洲人營造神秘感。但隨著流浪吉普賽人的增加,當地人開始認識到他們的伎倆。

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傳播圖(動圖)

▲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傳播圖(動圖)

中世紀後期歐洲暴發了嚴重的黑死病,從14世紀開始,發源於亞歐大陸中東部的鼠疫導致歐洲大約7500萬-2億人死亡,佔當時歐洲人口的30%-60%。

歐洲人認為該病起源東方,是猶太人、穆斯林以及吉普賽人等外族人遷移帶來的。而身世神秘、四處流浪的吉普賽人被看成了傳播黑死病的罪魁禍首。

1348年佛羅倫薩的瘟疫繪圖

▲1348年佛羅倫薩的瘟疫繪圖

在背上一口大黑鍋的同時,吉普賽人還被捲入了當時基督教和伊斯蘭奧斯曼帝國的矛盾中。土耳其人原為中亞一個突厥小部族,在壯大的過程中他們選擇了信奉伊斯蘭教。

遷徙而來的吉普賽人主要居住在拜占庭帝國境內。日漸興盛的土耳其人最終在1453年消滅拜佔廷帝國。一個千年帝國就此崩塌,在歐洲眾多基督教徒眼中,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現實。奧斯曼隨後不斷向西擴張,掠奪了歐洲的大片基督教土地。

伊斯蘭教勢力的擴張引發了基督教世界的恐慌。很多吉普賽人為奧斯曼軍隊生產槍支彈藥並充當鐵匠,所以歐洲人認為,吉普賽人很可能是奧斯曼帝國派來的間諜,當初就不應該接納他們生活在歐洲。

奧斯曼帝國把大量的東正教徒囊括在內

▲奧斯曼帝國把大量的東正教徒囊括在內

陷入兩大宗教矛盾中的吉普賽人,還被歐洲人誤作為猶太人的同類而受到歧視。猶太人在歐洲遊蕩中,一直堅持保持本民族的獨立性。吉普賽人也一直不改變其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

吉普賽人雖然沒有建立國家,但他們一直保持著以家庭和族群為基礎的社會結構,抗拒外來文化的滲透。

當然,猶太人特別重視教育,他們憑藉才能在歐洲從事著金融、商業等行業,很容易就可以掌控歐洲的經濟命脈。吉普賽人卻正好相反,他們為了傳統而固步自封,不重視教育,只能從事一些社會底層的職業。

流浪的吉普賽人

▲流浪的吉普賽人

吉普賽人在誤解中成為了歐洲各國的公敵,承受了諸多指控,從事著占卜等迷信活動,甚至有些把偷盜作為職業。在歐洲人的眼中,他們是潑皮無賴、行為不軌、無業遊民的代名詞。

歐洲頒佈了一系列嚴苛政策來限制他們。15世紀末,神聖羅馬帝國下令驅逐所有境內的吉普賽人,違者格殺勿論。英國出臺《1530年埃及法案》,要求吉普賽人在16天內離開英國。類似的迫害條例和法令在16、17世紀層出不窮。面對著歐洲迫害,少數的吉普賽人開始變得暴力。18世紀,極少數吉普賽人在德意志成立了強盜組織。

面對部分同胞的極端行為,大多數良民只能默默忍受迫害,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繼續流浪著。許多人在地理大發現後乘船到了美洲。現在在美洲大約有300萬吉普賽人。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他們看似無拘無束、反抗社會、甘於邊緣的特點獲得眾多文人墨客的青睞,被冠以「浪漫」和「無拘無束」。歐洲著名的歌劇《卡門》就描繪了一個乘風破浪的吉普賽女性。

19世紀時特蘭西瓦尼亞(現羅馬尼亞)的羅姆人

▲19世紀時特蘭西瓦尼亞(現羅馬尼亞)的羅姆人

三、格格不入,堅持傳統

吉普賽人的命運並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他們因長期封閉,總是成為民族仇恨的犧牲品。二戰期間大約有50多萬吉普賽人死於德國納粹的迫害。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二戰後隨著獨立運動的影響和民族自決原則的盛行,很多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吉普賽人不僅沒有提出建國的要求,也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因為長期封閉和飽受歧視,絕大多數的吉普賽人沒有國籍。二戰後他們繼續過著四海為家的流浪生活,絕大多數分佈在東歐。

由於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吉普賽人適應不上現代社會發展潮流,使得被歧視的程度繼續加深。20世紀60年代,法國就規定吉普賽人外出必須隨身攜帶通行證。

沉睡的吉普賽人

▲沉睡的吉普賽人

但隨著國際社會對少數族裔群體權益的關注度增加,越來越多人開始為吉普賽人爭取平等權利。1971年,「世界羅姆人大會」召開,併成立了「國際羅姆人聯盟」。

每年的4月8日被定為「國際羅姆人日」。2016年,印度甚至建議承認吉普賽人是印度的海外僑民。

羅姆旗

▲羅姆旗

許多吉普賽人長期流浪,成為沒有國籍的棄兒。因沒有一技之長,生活困苦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據統計吉普賽人的犯罪率高達20%。為了改變吉普賽人的現狀,歐盟在2005年頒佈了《羅姆人融入十年計劃》。

歐盟在2005、2006年先後撥款130萬歐元和250萬歐元用於「羅姆人融入計劃」;還出臺了「歐盟羅姆人狀況的決議」等保護吉普賽人的相關政策。歐盟還規定中東歐國家要想加入歐盟,其中一項條件就需要滿足對吉普賽人等少數族裔的平等保障。比如,克羅埃西亞(於2013年加入歐盟)就在2006年撥款160萬歐元,用於對本國吉普賽人的培訓。

生活在貧民窟中的吉普賽兒童

▲生活在貧民窟中的吉普賽兒童

歐盟期望用十年的時間,讓吉普賽人融入現代社會。但大多數吉普賽人依然自成一體,不理會社會上的各種限制,計劃敗給了他們的傳統。現在分佈歐洲各地的羅姆人聚集區儼然像是個「國中之國」。

長期作者|羊洋洋

揚州大學歷史系畢業|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