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曾經兩度廢除春節,為何都失敗了?

民國廢除春節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農曆新年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節慶,她在上古時期萌發,穿越夏商周三代與封建時代一路走來,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1912年,結束兩千年封建帝制的民國讓農曆新年這個傳統節日「舊貌換新顏」。從1914年起,袁世凱將公曆1月1日定為歲首,原來叫作元旦的農曆新年則被賦予「春節」的新名稱。

雖然春節「誕生」於民國,但民國時期的春節卻歷經磨難。自清末以來,國家局面日益困難,開眼看世界的新一代知識分子高呼向西方學習的口號,以圖實現救國強國的夢想。

意圖救國的年輕人(一排左四為周恩來)

▲意圖救國的年輕人(一排左四為周恩來)

一大批知識分子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阻礙了本國向西方學習的道路,要強國就必須革新。包括春節在內的一系列傳統文化被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袁世凱和蔣介石分別在1913年及1929-1933年間,以政令形式禁過春節。

袁世凱與蔣介石為何執意要廢除春節?「廢節風波」又是怎樣收場的呢?

袁世凱與蔣介石

▲袁世凱與蔣介石

一、穿越千年的「新節日」

農曆新年的出現與曆法密不可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曆不僅僅用於衡量時間長短,更與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社會屬性密切相關,成為封建制國家的發展基礎。

傳說黃帝手下的大橈開創了干支紀年,黃帝的孫子顓頊當政時,出現了農曆的雛形《顓頊歷》。這部上古曆法在《漢書》中有相關記載。

顓頊

▲顓頊

夏朝時曆法得到初步完善,農曆新年的雛形也隨之出現。《顓頊歷》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一直使用到秦漢之交,直到公元前105年,漢武帝下令更訂曆法。

因編修於武帝太初年間,這部曆法被稱為《太初曆》。新曆修成後,漢武帝依據新曆法,下令正月為歲首。

漢武帝

▲漢武帝

漢武帝后,正月為歲首成為定式,農曆新年的習俗逐步完善、確立。農曆新年穿越漢唐再到宋元,先後有了「上元」、「正旦」、「歲日」等不同名稱。

除農曆新年外,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也穿越千年,與春節一道成為漢民族的四大節慶,見證了封建國家的興衰榮辱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

清朝時,「元旦」被固定為農曆新年的名稱。可隨著歐美列強的入侵,農曆新年和當時中國的命運一樣,進入一段動盪的歷史之中。

清朝皇帝還會在皇宮中舉行薩滿儀式

▲清朝皇帝還會在皇宮中舉行薩滿儀式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陷入淪亡泥淖。為了挽救統治,清政府進行了洋務運動,鄰國日本也進行了明治維新以求富國強兵。中日兩國的改革時代相近,但結果卻不盡相同。洋務運動著重於軍事裝備等方面,對封建制度毫無改革之意。日本國家雖小,卻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軍,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危機。一批有識之士認為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才能實現救國目標。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

剛剛崛起的日本成為志士們理想的學習對象,相較於西方,中日兩國的文化更為接近。大量中國留學生來到日本,希望找到救國的方法。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流亡海外的孫中山返回國內領導革命,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親祭明孝陵

▲孫中山親祭明孝陵

就任當天,孫中山通電全國各省,改用陽曆為標準紀年。所謂一年之首的元旦,也從農曆正月初一變成了公曆1月1號。確立公曆很大程度上是向日本學習的結果。

現行公曆在西方稱為格里曆,是教皇額我略三世在1582年頒行的,隨著列強侵略擴張的腳步而通行於世界大多數地區。鄰國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也廢除農曆改用公曆。到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也廢除農曆改過公曆新年。

日本治下的朝鮮

▲日本治下的朝鮮

民國立新後,人們剪斷髮辮,以鞠躬代替跪拜,形成了一些社會新風氣。但農曆在中國已實行上千年,龐大的疆土和人口也讓公曆推行舉步維艱,上海、南京等地的商戶就以「改歷倉促」為由,仍以農曆作為核算去年賬目的日期標準。

此時清朝的北洋新軍在武昌等地對革命軍構成巨大的軍事壓力,孫中山決定讓出總統職位,換取北洋新軍領導者袁世凱的支持。

清朝著裝的袁世凱

▲清朝著裝的袁世凱

一個月後的2月12日,在袁世凱的「恩威並施」下,風雨飄搖中大清王朝悄然落幕。袁世凱從清朝當權大臣,搖身一變成為民國大總統。由於掌握權力的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被稱為北洋政府。

袁世凱延續了孫中山等人的政策,把原屬於農曆新年的元旦名稱讓給了公曆新年。他還要求公曆新年這一天商鋪必須休息,飯館必須關門,一定要讓所有人回家過年(公曆)。如果不按照規定執行就會面臨罰款。對於農曆新年,袁世凱則要求人們要繼續工作。袁世凱要求政府官員以身作則,帶頭過公曆新年。

袁世凱與外國公使

▲袁世凱與外國公使

袁世凱的命令引發了民間的強烈抵制,1913年農曆新年當天(公曆2月6日),從城市到鄉村依然是一片熱鬧的景象。為了改變「兩個新年」並存的情況,同時也為了緩解民憤。1914年1月21日,內政部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建議,將農曆新年、端午、中秋、冬至分別定為春夏秋冬四節。

朱啟鈐提到了實行公曆的必要性,但也強調應尊重民俗與社會習慣,不該猛然廢除農曆新年,1月23日,袁世凱欣然批准了朱啟鈐的建議。3天后(1914年1月26日)便是農曆新年,春節從1914年開始成為農曆新年的新名字。

袁世凱規定公曆新年全國放假並隆重慶祝,而傳承千年的農曆春節則只放假1天。公職人員依然不得過農曆新年,對民眾的禁令則徹底廢止了。

朱啟鈐

▲朱啟鈐

雖然北洋政府極力倡導過公曆新年,實際上唱主角的始終是農曆新年。公曆新年更多是存在於政府活動中。在公曆新年這一天,政府各部門負責人、內蒙古的活佛、軍隊高級將領都會親自為大總統送上祝賀,為公曆新年增添了強烈的政治意義。

兩節並存、農曆為主的境況伴隨著民國度過了將近10年,直到五四運動的爆發。

民國時的新年

▲民國時的新年

二、改風易俗的年代

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遇外交失敗,訊息傳至國內引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一起,影響到了人們對農曆新年的取捨。

巴黎和會的失敗讓國人認清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沒有強大的國力作支撐,戰勝國的名號無非是個虛名。學生和改革人士高呼「革除陋俗」的口號,要求向西方看齊。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

從1920年起,關於農曆新年和公曆新年的爭論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民國建立後,一到元旦政府就會大力慶祝,而民間的慶祝活動卻草草了事。而春節一到,走到哪裡都年味滿滿。五四運動後,再過公曆新年被看作是進步的象徵,春節則被賦予了很多負面意義。

春節祭神是千年傳承的習俗,20世紀2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將其看作是迷信的象徵。哪怕敬灶王爺、財神這類蘊含著對新年的美好祈願的行為也遭批駁,發行量巨大的《申報》甚至把這一習俗與醜惡現象相連。

申報來自文化多元的上海

▲《申報》來自文化多元的上海

除了祭神,諸如放鞭炮、給壓歲錢等習俗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擊。放鞭炮被認為是浪費金錢,燃放煙花產生的火藥氣體也有損人體健康。

在報紙、雜誌等媒體的渲染下,給壓歲錢成為「養成小兒卑鄙嗜利之性質」的惡習俗。彼時的中國正在軍閥的混戰中無法自拔,對國家穩定富強的期盼轉移到對舊文化的批駁上,《申報》還曾將農曆新年比作封建軍閥,指出如果廢除農曆新年就跟打倒了軍閥一樣。

軍閥混戰的年代

▲軍閥混戰的年代

依託《新青年》雜誌而進入中國的「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也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過公曆新年就是科學、先進的習俗,反之則是讓國家止步不前的舊習俗。

同春節一樣,漢字也被看作舊文化代表。一批知識分子認為要拯救中國,掃除漢字也是必須完成的一步。現代思想家錢玄同、北大校長蔡元培等都是漢字廢除論的支持者,魯迅甚至發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感慨。

兩位「先生」

▲兩位「先生」

清朝的滅亡標誌著封建專制時代的結束,此後的20餘年間,中國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但變革的過程是很艱深的,新舊文化的衝突、工業發展與農業社會的對立無不在考驗著中國。

公曆新年在民國政府的推動下進入中國社會。但農曆新年影響巨大,過公曆新年的政令落實困難。政治上的動盪致使北洋政府無心去關注過年的事情。

戰事不休的北洋時期

▲戰事不休的北洋時期

五四運動捲起的時代浪潮猛烈地「拍」向農曆新年,致使農曆新年的地位發生動搖。但農曆新年沒有從中國人的生活中徹底消失,而到20世紀20年代末,北洋政府的氣數卻快到頭了。

三、蔣介石的算盤

自從袁世凱於1916年去世後,北洋政府陷入分裂,地方軍閥擁兵自重。孫中山以兩廣為基地,希望擊潰各地軍閥「再造共和」。但孫中山沒能等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1925年3月12日,他因癌症病逝,終年58歲。

孫中山

▲孫中山

1926年,在國共合作的背景下,國民革命軍發起北伐戰爭。北伐軍勢如破竹,接連擊潰吳佩孚、孫傳芳並重創張作霖。北伐軍統帥蔣介石趁勢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國民黨建立的國民政府以改革者自居,他們延續了北洋政府的歷法政策,堅定推行公曆。1928年5月7日,內政部呈送給蔣介石一份報告,要求「實行廢除舊曆(農曆),普用國曆(公曆)」。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

內政部認為更改立法已經十餘年了,但農曆在社會中的影響依然巨大。為了讓公曆成為全國通用且唯一的歷法,內政部向蔣介石呈報了八條建議。包括「嚴禁私售舊曆、新舊曆對照表;嚴令南京內外各機關、各學校,除國曆規定者外,對於舊曆節令,一律不準循俗放假;將一切舊曆年節之娛樂、賽會等一律加以指導改良,按照國曆日期舉行」。

蔣介石早年留學日本,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變法強國的經歷深刻影響到他,日本改行公曆的政策也讓蔣介石深以為然。蔣介石的第三任妻子宋美齡從小接受西式教育,她也支持推行公曆。

蔣介石與宋美齡

▲蔣介石與宋美齡

蔣介石批准了內政部的請示,企圖以行政手段強行禁止民眾過春節。在歷經1912-1913年袁世凱廢除農曆新年的風波後,農曆新年又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1928年12月8日,國民政府頒發通令,宣佈「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國使用公曆,廢除舊曆,禁過舊年」。此前的北洋政府只是不允許公務人員過春節,而國民政府則希望把春節習俗從中國民間連根拔起。

蔣介石要廢止農曆新年

▲蔣介石要廢止農曆新年

在通告中還有如下規定「農曆春節期間不得放假,嚴禁民間貼春聯、燃煙花爆竹、互相拜年,商店必須正常營業不得關門」。這些規定都是衝著春節習俗而去,每一條都讓民眾難以接受。

為了讓通令得到「有效貫徹」,蔣介石提出「放假的學校、單位,關門歇業的商人會被嚴厲制裁」,街上寫春聯餬口的文人也遭到警察查處。

就地失業

▲就地失業

對公職人員的要求亦十分嚴苛。一名國民黨人士只因在春節對別人說了句「恭喜發財」,就被拉到孫中山的雕像前罰站。

蔣介石大力推行通令內容,併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處罰政策。但除了引得民怨鼎沸外,沒有任何實質作用。老百姓還是偷偷在家過年,除了被嚴格控制的城市市區,1929年的農曆新年到來時,家家戶戶依然吃起了團圓飯,爆竹聲聲,好不熱鬧。

放鞭炮的人們

▲放鞭炮的人們

通令推行不力,國民政府在1930年又使出了新招式。國民黨元老、原北大校長蔡元培被請出來作演講,希望靠著他的社會影響去引導民眾。

蔡元培的演講很是動情,但最終的結果依然碰了壁。畢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還是少數,中國在當時依然是一個農民佔據絕對多數的落後農業國,不考慮社會基礎只一味強調改變思想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連蔡元培也承認自己「會關上門偷偷過春節」。

蔡元培

▲蔡元培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政府疲於應付,已無心監督「農曆新年禁令」的實施情況。蔣介石最終同意從1934年1月起解除禁令,表示「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雖然春節仍不放假,但民眾得以公開慶祝農曆新年。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南京、上海、平津相繼淪陷,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在全民抗戰的背景下,春節又被賦予了抗戰動員的全新意義。

日軍佔領北平

▲日軍佔領北平

從1939年起,每年的春節,國民政府都會在四川、重慶等大後方組織獻金活動。商販、車伕、農民,甚至連乞丐都會獻出微薄的資金來支援前方將士抗戰。

1943年1月,為支持中國抗戰,美英兩國與國民政府訂立新約,廢除了此前的一部分不平等條約。為了慶祝此事,國民政府特准當年春節(公曆1943年2月5日)放假3天,陪都重慶街頭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遊行活動。

重慶的春節遊行

▲重慶的春節遊行

但戰爭期間春節始終無法解決物資匱乏的問題,國民政府不斷倡導農曆新年要在節約的氛圍下度過。為此,蔣介石在1944年發佈瞭如下要求。(一)慶祝新年,除最高機關外,不得搭築牌樓;(二)商店不得發售年節禮品;(三)禁止宴會、送禮;(四)禁用賀年片,禁刊賀年廣告;(五)節約水電,新年及春節前後,商店在十時前閉市。

抗戰時期的春節過得算不上輕鬆愜意,甚至有些苦澀辛酸,但也成為特殊年代的見證。

抗戰時的重慶

▲抗戰時的重慶

從袁世凱到蔣介石,短短20年間竟然發起了兩次廢除農曆新年的運動。袁世凱為農曆新年換上了春節這個新名字。在廢除農曆新年碰壁後,他被迫允許兩節並存。蔣介石意圖以政令形式強制推行,最終亦不得不倉促收場。

面對民國時的兩次廢節鬧劇,新中國成立後,在曆法問題上尊重社會傳統,採取了靈活的政策。在使用公曆紀年的同時保留了農曆,元旦、春節都設置了相應的假期。農曆新年再次成為官方法定的全民族節慶。

春節之名雖然年輕,但其核心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文化沉澱積累而成。接納公曆的中國人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與國際接軌,而延續至今的農曆新年則展現著中國人強大的文化自信。

英國倫敦的中國新年慶典

▲英國倫敦的中國新年慶典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相關文章

海上舊夢影痕(三十五):虹口片羽6

海上舊夢影痕(三十五):虹口片羽6

圖341:1908年,四川路橋北堍北蘇州路口北望(圖via隨意兄) 圖342:1908年,四川路橋北堍北蘇州路口北望街景 圖343:清末,乍...

上海各區縣名稱的由來,儂曉得伐?

上海各區縣名稱的由來,儂曉得伐?

「浦」指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黃浦在黃浦江邊上,那青浦又為何得名?寶山境內的「山」在哪裡呢? 哪個區以年號得名,哪個區是因河得名?哪個因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