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陂路:一生一世陪嫁丫鬟的命

黃陂路:

一生一世陪嫁丫鬟的命

作者:馬尚龍

編輯:王乙其

(上)

(上)

提起黃陂南路,一定會得想到有隻地鐵站個名字叫「黃陂南路」站,一定想到了搭黃陂南路相關個新天地,K11……但是,老少會想到黃陂南路個本尊個。

明明是常莊走過、路過,外加一路浪向還有交關地標性文化活動搭建築,但是,勒我靜下心來個辰光,想用踏腳踏車個方式去回憶搿條路個過去,透過光鮮個樓宇去想像埃歇辰光箇舊屋搭仔市井個辰光,我「失憶」了。我尋勿著撫摸搿條路昨日子個毛孔。

黃陂路,一生一世陪嫁丫頭個命啊!

黃陂南路,租界辰光個貝勒路。

從延中綠地一側個黃陂南路開始,一直到伊個盡頭徐家匯路浪向個凱德精粹廣場,除脫樹德里、梅蘭坊,還有一眼老舊等勒海拆遷箇舊房子,儕是近二十年來個新風尚,完全像是條新個馬路。

新路自然有伊個前世,但是,我想勿起來交關新個建築對應個、是哪能介箇舊個門牌。譬如新天地箇舊市井,太平湖個老房子,翠湖天地老裡八早個弄堂……嘸沒幾個人講得清爽個了。

黃陂南路個翻新率是老高個。2000年前後,成片成片個老式里弄住宅群「舊貌換新顏」,以至於黃陂南路浪向原來個居民動遷之後故地重遊,連得「屋裡也勿認得了」。我當然更加勿曉得是哪能介樣子個了。

「啥人勒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歲月了牆浪向剝落,看到小辰光……」前幾年黃陂路浪向有隻小菸紙店,放周杰倫個歌,歌聲順牢舊牆飄呀飄,啥人儕嘸沒想過,《東風破》唱個就是黃陂路。迭個幾年,小菸紙店也拆得差勿多了。

以下個建築我以為已經儕拆脫了——

現在個延安綠地,黃陂南路25號乙龍門中學。迭幢樓房個主人是埃歇橫裡上海灘「顏料大王」個貝潤生,1911年買下來以後,按照蘇州「獅子林」風格整修,為中西合璧個三層樓房。假使儂對貝潤生還覺著陌生,葛末,貝聿銘是一定曉得個,貝潤生就是貝聿銘個叔祖父。

黃陂南路700號,搭建國東路街角相交,原來是上海織襪二廠,上海人儕著過伊拉生產個「金松牌」錦綸絲襪。我當仔拆脫了,卻還勒海,是上海紡織局下頭個卓維700創意園,像煞是嵌勒雜亂個弄堂市井裡向,走過路過,也就錯過了。

還有天祥裡。雖然也是石庫門建築,但是門楣浪有得精緻個雕花。天翔裡9號,是中國漫畫史浪第一個漫畫家團體漫畫會所在地,由漫畫家黃文農、丁悚、張光字、張正宇、王敦慶、魯少飛、葉淺予、季小波、胡旭光咾啥於1926年12月發起創立個。丁悚個兒子就是當代已故漫畫家丁聰。天翔裡9號,也是丁聰個故居。

我當仔天祥裡是位於黃陂南路最南面個,坐東朝西,已經動遷完畢、封門等待拆遷。沿馬路走過去,一陣無奈而弱小個唏噓。還算好,丁悚個孫子、丁聰個侄子丁夏告訴我,經過好幾年寫信,終於從政府部門得到了天祥裡9號勿拆個訊息。天翔裡馬路個斜對面個凱德晶粹廣場,我去吃過幾趟飯個,正本清源,是針織二十廠。

當然,還有勿少有意義或者嘸沒啥意義個房子儕撥拆脫了。因為新建築造起來之後,並嘸沒勒原來個地址浪向撥老建築做一塊銘牌作為歷史個印記,告咾,辰光一長,儕失憶了——鳥兒曾經飛過,但是天空當中嘸沒留下來翅膀個痕跡。泰戈爾好像勿是迭能寫個?

失憶個原因,在於黃陂路個陪嫁丫頭命。

黃陂南路,串聯起了迭個一帶交關人文建築搭仔地標。勿止是一個人文建築搭地標,是坐落了黃陂南路搭其他東西向個馬路個街角,搭黃陂南路所謂是息息相關個。但是,迭些人文建築搭地標,勒「填寫」自家家庭地址辰光,寫個儕是東西向個橫馬路,而勿是南北向個黃陂南路。

「樹德里」,迭條弄堂個名字真是好。當年上海個弄堂,尤其是石庫門,大多數有一個或者正氣、或者勵志、或者吉祥個名字。「樹德里」體現個、就是上海個市井文化。石庫門還有個特點是,往往脫兩條甚至三四條馬路形成邊界,勿管是從阿里條馬路走進去儕走得通個。每一幢樓個門牌號頭,儕是以正門所在個路為準;按照上海個習俗,正門通常是勿開個,自家出入也好,人客來訪也罷,總歸是走旁邊弄堂,然後從後門進入房間。

1921年中共一大開會,代表儕是從貝勒路樹德里進到一大會議開會個房間個,現在去參觀個人走個也是迭條線路,而開會房間個正門是望志路(現在個興業路)。乃末黃陂南路一直是一大紀念館「勿計名利」個奉獻者。

(下)

(下)

點選下方收聽音訊,時長06分37秒。

順牢黃陂南路朝南走一百多步,是黃陂南路搭復興中路街角個銀行博物館,老有氣派個保護建築。以前迭搭是工商銀行。迭幢樓還有另外個歷史意義,伊是中國最早個律師組織、上海律師公會辦公舊址。

幾年前頭,銀行博物館館長黃沂海邀請著名畫家戴敦邦先生去做客。聽聞銀行博物館勒復興中路301號,戴師母就笑出聲來了:301啊,阿拉最熟悉個了。以前戴先生稿費來了,總歸是戴師母到301去儲蓄個。埃歇橫裡,戴先生住勒順昌路。迭個一帶交關市民儲蓄儕習慣到301去——復興中路301號。

黃陂南路仍舊是一個陪嫁丫鬟,雖然黃陂南路浪向個邊門從迭幢樓個誕生起,就一直有了,有名望個律師搭銀行家儕是從邊門進進出出。實際浪向,勒1912年上海律師公會成立辰光,伊拉註冊登記個辦公地點,齊巧就是貝勒路527號。

復興中路301號銀行博物館

復興中路301號銀行博物館

黃陂南路浪向屈指可數、堪稱壓箱底、也勿會再拆脫個建築,首推梅蘭坊了。小辰光聽人講起過梅蘭坊,當仔是京劇大師梅蘭芳住過個地方,後首來再曉得,是黃陂南路浪向個一條弄堂。

梅蘭坊位於黃陂南路596弄,1924年建造個,勒復興中路合肥路當中。梅蘭坊得名個由來,是勒業主吳梅溪、吳似蘭個名字當中各取一個字來命名;有樓房70幢,磚木結構,古典主義風格。將近100年過去,梅蘭坊仍舊透勒海自家個風骨,「梅蘭坊」三個字鑄勒鐵門兩側個水泥柱浪向,老好看個。伊比一般性個石庫門,多了藝術個元素,就有了老上海個包漿。也因為是百年之前個石庫門結構,按照我個理解,伊大約摸是嘸沒抽水馬桶設備個,朋友告訴我,有,也有個。

梅蘭坊堪稱是黃陂南路個「代言人」——迭條馬路大多數是比較普通個民居,居住者為工薪階層。路老狹窄個,店相當小,大多數是菸紙店,糟坊(醬油店),雜貨店,大餅攤,人氣卻是蠻旺盛個。剛巧是迭種看上去像煞嘈雜個地方,當年就邪氣適合地下黨個活動,勒貝勒路一帶,曾經有過地下黨勿少個活動據點。市井煙火氣是最好個掩體。

由於梅蘭坊,黃陂南路終於做小姐了,不過,是嘸沒陪嫁丫頭個窮小姐。

只有一幢房子,黃陂南路630號,到現在看上去還是相當意外個立勒黃陂南路浪,周邊儕是二三層樓箇舊式里弄,伊倒是六層樓個西式建築,辦公樓樣子。確實,伊是為了辦公而建造個——是法租界公董局1930年成立個公共衛生處施藥處舊址。

我老想曉得上個世紀30年代上海「公共衛生」個概念搭仔範圍。勒《上海地方誌》當中看到:迭搭是花柳病防治所;1945年改名上海市衛生局性病防治所,1951年改名上海市立性病中心防治所,1955年遷到北京東路356號。除脫性病屬於公共衛生,迭幢樓裡還有:牙病防治所,為學生矯治齲齒;眼病防治所,為小學生查治沙眼;還有結核病防治所,瘋人留置所。

迭幢樓個正門,緊閉勒海,門側牆浪是迭幢樓裡向兩家單位個銘牌:上海市黃浦區醫學會,上海市黃浦區醫學工作者學會。

大約摸「花柳病防治所」名聲勿大好聽,乃末,迭幢樓是一種撥「忽視性」個存在,絕對勿會撥列入任何人文歷史個參觀菜單個。

1945年的上海市衛生局性病防治所

1945年的上海市衛生局性病防治所

黃陂南路還有啥個老貨呢?好像勿多了。更加多個新建築,更加多個時尚,拿黃陂南路納入到了「新天地」個板塊當中,翠湖天地,凱德精粹廣場……慢慢叫,黃陂南路也是新天地個元素了。

迭個一帶老裡八早個市民,居住條件大多數狹窄,六七個人軋勒一隻亭子間是常態,倒馬桶是迭搭早浪向生生不息個交響樂。已經動遷個翻身道情,還嘸沒動遷個,空勒就勒沿馬路個小店前頭擺個兩三隻小矮凳,「嘎嘎三胡」,盼望有個開發商來開發開發。

雖然是一生一世個陪嫁丫頭,丫頭也有出生個生辰八字個:1901年由上海法租界租界公董局修築,開始個名字是峨嵋山路,1906年改個以法國軍官命名貝勒路,1946年改黃陂南路,一直到現在。

通用語版

黃陂路:

一生一世陪嫁丫鬟的命

馬尚龍

提起黃陂南路,一定會想到了有一個地鐵站名叫做「黃陂南路站」,一定想到了和黃陂南路相關的新天地,K11……但是很少會想到黃陂南路本尊的。

分明時常走過路過,而且沿途還有諸多地標性文化活動和建築,但是在我靜下心,試圖用騎腳踏車的方式去回憶這條路的過去,透過光鮮的樓宇去浮想昔日的舊屋和市井時,我「失憶」了。我找不到撫摸這條路昨天的毛孔。

黃陂路,一生一世陪嫁丫鬟的命那。

黃陂南路,租界時期的貝勒路。

從延中綠地一側的黃陂南路起始,直至它的盡頭徐家匯路上的凱德精粹廣場,除了樹德里、梅蘭坊,還有若干極其老舊等待拆遷的舊房,都是近二十年來的新風尚,完全像是一條新路。

新路自有它的前世,但是我想不起來許多新建築對應的是什麼舊門牌。比如新天地的舊市井,太平湖的老房,翠湖天地的往昔弄堂……沒幾個人講得清楚了。

黃陂南路的翻新率很高。2000年前後,成片成片老式里弄住宅群「舊貌換新顏」,以至黃陂南路上原住民動遷之後故地重遊,「屋裡也不認得了」。我當然更加茫然了。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歲月在牆上剝落,看見小時候……」前幾年黃陂路上會有小菸紙店,放著周杰倫的歌,歌聲順著舊牆飄呀飄,誰都沒想過,《東風破》唱的就是黃陂路。這幾年,小菸紙店也拆得差不多了。

以下的建築我以為都已經拆除——

位於如今的延安綠地,黃陂南路25號乙龍門中學。這幢樓房的主人是當時上海灘「顏料大王」的貝潤生,於1911年購得後,按蘇州「獅子林」風格整修,為中西合璧的三層樓房。如果對貝潤生尚覺得陌生,那麼貝聿銘是一定知道的了,貝潤生是貝聿銘的叔祖父。

黃阪南路700號,與建國東路街角相交,原來是上海織襪二廠,上海人都穿過它家生產的「金松牌」錦綸絲襪。我以為拆了,卻是還在,是上海紡織局屬下的卓維700創意園,像是嵌在雜亂的弄堂市井裡面,走過路過,也就錯過了。

還有天祥裡。雖然也是石庫門建築,但是門楣有精緻雕花。天翔裡9號,是中國漫畫史上第一個漫畫家團體漫畫會所在地,由漫畫家黃文農、丁悚、張光字、張正宇、王敦慶、魯少飛、葉淺予、季小波、胡旭光等1926年12月發起創立。丁悚的兒子,即為當代已故漫畫家丁聰。天翔裡9號,也是丁聰的故居。

我以為天祥裡位於黃陂南路最南端,坐東朝西,已經動遷完畢封門待拆。沿馬路走過,一陣無奈而弱小的唏噓。幸好,丁悚之孫、丁聰之侄丁夏告訴我,經過好幾年寫信,終於從政府部門得到了天祥裡9號不拆的訊息。

天翔裡馬路斜對面的凱德晶粹廣場,我去過幾次吃飯,正本清源,針織二十廠是也。

自然還有不少有意義或者沒什麼意義的房子拆了。因為新建築造起來後,並沒有在原址給老屋做一塊銘牌作為歷史的印記,所以,時間一長,誰都失憶了——鳥兒曾經飛過,但是天空中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泰戈爾好像不是這麼寫的?

失憶的原因,在於黃陂路的陪嫁丫鬟命。

黃陂南路串聯起了這一帶諸多人文建築和地標。不止一個人文建築和地標,是坐落在黃陂南路和其他東西向馬路的街角,黃陂南路實所謂息息相關,但是這些人文建築和地標,在「填寫」自己家庭地址時,寫的都是東西向的橫馬路,而不是南北向的黃陂南路。

「樹德里」這條弄堂的名字真是好。當年上海的弄堂,尤其是石庫門,大多有一個或正氣、或勵志、或吉祥的名字。「樹德里」體現的正是上海市井文化。石庫門還有一個特點是,往往和兩條甚至三四馬路形成邊界,不管是從哪條馬路走進去都走得通。每一幢樓的門牌號碼,總是以正門所在的路為準;按照上海的習俗,正門通常是不開的,自己出入也好,客人來訪也罷,總是走旁邊弄堂,而後從後門入室。

1921年,中共一大開會,代表們都是從貝勒路樹德里進入到一大會議開會的房間,如今參觀者走的也是這條線路,而開會房間的正門是望志路(如今的興業路)。於是黃陂南路一直為一大紀念館「不計名利」地奉獻著。

順著黃陂南路向南走百來步,是位於黃陂南路和復興中路街角的銀行博物館,很有氣派的保護建築。以前這裡是工商銀行。這幢樓還有另外的歷史意義,它是中國最早的律師組織、上海律師公會辦公舊址。

幾年前,銀行博物館館長黃沂海邀請著名畫家戴敦邦先生前去做客。聽聞銀行博物館是在復興中路301號時,戴師母笑出聲來:301阿拉最熟悉了。以前戴先生稿費來了,總是戴師母去301儲蓄。那時候戴先生住在順昌路。這一帶很多市民儲蓄都習慣去301——復興中路301號。

黃陂南路依舊是一個陪嫁丫鬟,雖然黃陂南路上的邊門從這幢樓的誕生日起,就一直有了,有名望的律師和銀行家都是從邊門進進出出。實際上,在1912年上海律師公會成立時,它註冊登記的辦公地點,恰是貝勒路527號。

黃陂南路上屈指可數、堪稱壓箱底、也不會再拆毀的建築,首推梅蘭坊了。小時候聽說過梅蘭坊,以為是京劇大師梅蘭芳住過的地方,後來才知道,是黃陂南路上的一條弄堂。

梅蘭坊位於黃陂南路596弄,建於1924年,在復興中路合肥路之間。梅蘭坊得名的由來,是在業主吳梅溪、吳似蘭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有樓房70幢,磚木結構,古典主義風格。將近100年過去,梅蘭坊依舊透著自己的風骨,「梅蘭坊」三個字鑄在鐵門兩側水泥柱上,很好看。它比一般的石庫門,多了藝術的元素,就有了老上海的包漿。也因為是百年前的石庫門結構,按照我的理解,它大約是沒有抽水馬桶設備的,朋友告訴我,有。也有。

梅蘭坊堪稱是黃陂南路的「代言人」——這條路獨多的是比較普通的民居,居住者為工薪階層。路很窄,店很小,多是菸紙店,糟坊(醬油店),雜貨店,大餅攤,人氣卻是很足。正是這種看似嘈雜的境地,當年很適合地下黨的活動,在貝勒路一帶,曾經有過地下黨不少的活動據點。市井煙火氣是最好的掩體。

由於梅蘭坊,黃陂南路終於當上了小姐了,不過是沒有陪嫁丫鬟的窮小姐。

唯有一幢房子,黃陂南路630號,至今看上去還是非常突兀地立在黃陂南路上,周遭皆是二三層的舊式里弄,它卻是六層樓的西式建築,辦公樓模樣。它確是為了辦公而建的——法租界公董局1930年成立的公共衛生處施藥處舊址。

我很想知道上世紀30年代上海「公共衛生」的概念和範圍。在《上海地方誌》中看到了:這裡是花柳病防治所;1945年,改名上海市衛生局性病防治所,1951年,改名上海市立性病中心防治所,1955年遷至北京東路356號。除了性病屬於公共衛生,這幢樓裡有,牙病防治所,為學生矯治齲齒;眼病防治所,為小學生查治沙眼;還有結核病防治所,瘋人留置所。

這幢樓的正門,緊閉著,門側牆上是這幢樓裡兩家單位的銘牌:上海市黃浦區醫學會,上海市黃浦區醫學工作者學會。

大約「花柳病防治所」名聲不好聽,所以,這幢樓是一種被「忽視性」的存在,絕不會被列入任何人文歷史的參觀菜單的。

黃陂南路還有什麼老貨?好像不多了。更多的新築,更多的時尚,將黃陂南路納入到了「新天地」板塊中,翠湖天地,凱德精粹廣場……漸漸地,黃陂南路也是新天地的元素了。

這一帶以往的市民,大多居住條件逼仄,六七個人擁擠在一個亭子間是常態,倒馬桶是此地清晨生生不息的交響樂。已經動遷的翻身道情,未曾動遷的,空了就在沿馬路的小店前擺兩三隻小凳子,「嘎嘎三胡」,盼望有一個開發商來開發。

雖然一生一世的陪嫁丫鬟,丫鬟也有出生的生辰八字的:1901年由上海法租界租界公董局修築,初始名峨嵋山路,1906年,改以一個法國軍官Rue Amiral Bayle命名貝勒路,1946年改名黃陂南路至今。

作者:馬尚龍

講述者:朱友好

丁迪蒙

迪蒙,啟迪矇昧者也。上海市人。原上海大學中文系教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滬語和海派文化的傳承。

滬語是吳方言的代表方言,是吳儂軟語的典範。她既可以用來拉家常,也同樣可以用來朗讀各類詩歌散文。

滬語完全可以書寫,同粵語可以寫作是一樣的。本平臺所有文章都是經過改寫後,用滬語來演繹的,漢字書寫也是正確的。

丁迪蒙所撰寫的,與滬語相關的著作主要有:

《學說上海話》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聽聽說說上海話》少年出版社

《實用滬語》復旦大學出版社

《上海話繞口令》少兒出版社

《上海方言詞語使用手冊》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話讀成語故事》少兒出版社

《囡囡學童謠》,少兒出版社。

來源:「海上夢疊」公眾號

來源:「海上夢疊」公眾號

相關文章

上海灘丐幫盜竊案

上海灘丐幫盜竊案

一、古花瓶不翼而飛 1961年3月8日,對於小學教員鍾必鳴而言,這是一個多年後提起來還始終覺得煩心的日子。 鍾必鳴一家四口居住在上海市盧灣區...

盧灣第十糧店在哪裡?

盧灣第十糧店在哪裡?

圖1:1993年,盧灣第十糧店。龔建華攝 圖2:盧灣區有關行業保淡供應有良策(楊濟詩,《文匯報》1993-8-3,第1版) 圖3:黃陂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