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沿海國:伊拉克是中東大國,出海口為何卻被科威特堵住了?

伊拉克出海口

伊拉克出海口

作者|諸葛仲達

責編|Thomas

一般認為中東地區有16個國家,這些國家全部是沿海國家。其中,伊拉克國土面積排名第六,但是其海岸線卻只有60公里,是除約旦外海岸線最短的中東國家,也是世界上除剛果(金)之外海岸線與國土面積之比最小的國家。

剛果(金)國土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千米,但僅擁有37公里的海岸線

▲剛果(金)國土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千米,但僅擁有37公里的海岸線

伊拉克的海岸線因阿拉伯河的沖刷而遍佈灘塗,因此難以建造大型海港,可以堪稱是「偽沿海國」,這對伊拉克這個嚴重依賴出口石油的國家幾乎是致命的。

而鄰國科威特的國土面積只有伊拉克的4%,海岸線卻長達500公里,是伊拉克的9倍。正是科威特堵在了伊拉克的出海口,導致伊拉克的國土形狀像一個不斷收縮的倒三角,到波斯灣的時候幾乎只剩下了一個點,而科威特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卻屬於伊拉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伊拉克的海岸線如此的「憋屈」?

科威特堵住了伊拉克的出海口,使伊拉克海岸線迅速收縮

▲科威特堵住了伊拉克的出海口,使伊拉克海岸線迅速收縮

一、古代伊拉克

伊拉克境內有兩條著名的河流,分別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條河流匯入阿拉伯河,最後注入波斯灣。兩河流域是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巴比倫文明的發源地。這裡先後誕生了蘇美爾文明、古巴比倫、亞述文明、新巴比倫等多個本地文明。

其中,古巴比倫文明的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更是人盡皆知,這些都一直讓如今的伊拉克人引以為豪。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

然而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攻佔了巴比倫城,兩河流域的本地文明被波斯文明取代。直到公元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文明迅速成為中東地區的主流文明,直到今天依然如是。

兩河流域是阿拉伯世界自然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所以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選擇定都巴格達,巴格達成為了伊斯蘭文明的中心。此時的伊拉克作為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區域沒有邊界問題。

巴格達在8-13世紀均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都

▲巴格達在8-13世紀均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都

然而,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後橫掃歐亞大陸,蒙古鐵騎從中亞到西亞,再到歐洲,最遠打到維也納,一路勢如破竹,猶如秋風掃落葉。公元1258年,巴格達被蒙古帝國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巴格達多次易主後,最後被另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奧斯曼帝國攻佔。

正是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奠定了今天伊拉克的版圖。巴格達也由阿拉伯帝國的首都變為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一個邊緣城市。

1609年奧斯曼帝國的行省劃分

▲1609年奧斯曼帝國的行省劃分

二、伊拉克邊界的形成

奧斯曼帝國攻佔巴格達後繼續向東擴張,阿拉伯河的東邊就是伊朗(古稱波斯,本文仍然稱伊朗),奧斯曼與伊朗打了數百年,雖然奧斯曼一度攻佔伊朗不少領土,但是始終沒有徹底攻下伊朗。在意識到雙方誰也無法吞併對方後,1639年,奧斯曼與伊朗簽訂了《祖哈布條約》,結束了兩國數百年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版圖,東到阿拉伯河附近與波斯相鄰

▲奧斯曼帝國版圖,東到阿拉伯河附近與波斯相鄰

不過條約沒有明確規定阿拉伯河的歸屬,只是規定兩河流域包括阿拉伯河周邊附近的部落歸附誰,該部落的領土就是誰的,大部分部落都是遜尼派,因此歸附了同為遜尼派的奧斯曼帝國,因此阿拉伯河周邊被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但是伊朗從來沒有正式承認。之後兩國始終對阿拉伯河的歸屬有爭議,時而有小規模衝突,但是從來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

伊拉克與伊朗以阿拉伯河為界,伊拉克的海岸線被伊朗和科威特夾在中間

▲伊拉克與伊朗以阿拉伯河為界,伊拉克的海岸線被伊朗和科威特夾在中間

作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此時的伊拉克在波斯灣依舊有比較長的海岸線,但是後來西方列強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近代以後,隨著西方的崛起,西方列強不斷向外殖民擴張。西方列強一開始的擴張矛頭是美洲,1783年美國的獨立給英國以沉重打擊,此後英國殖民的重點轉向了東方,尤其是印度。中東位於歐洲到亞洲的咽喉,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而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因為在戰爭中多次敗給俄國,已日落西山,西方列強不斷蠶食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雖然已經淪為「西亞病夫」,但是奧斯曼帝國依然想重振雄風。東亞的清帝國「師夷長技以自強」,發起洋務運動後逐漸走向中興。奧斯曼帝國同樣認識到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的重要性,1886年,奧斯曼試圖修建一條縱貫帝國的鐵路,以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重振帝國雄風。

柏林-巴格達鐵路,1940年,首班車從伊斯坦布爾方向開出

▲柏林-巴格達鐵路,1940年,首班車從伊斯坦布爾方向開出

1871年德國完成統一後,也開始參與瓜分世界,德國積極承攬奧斯曼帝國的鐵路修築權,並試圖修建一條從柏林到波斯灣沿岸的鐵路,從而將中東納入德國的勢力範圍,並切斷英國通往印度的陸上通道。德國最終將鐵路的終點定在了科威特地區,英國對此深感不安。英國決定搶先拿下科威特地區,阻止德國的計劃。

就在此時,科威特局勢的動盪為英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波斯灣沿岸遍佈阿拉伯人的部落,奧斯曼帝國強大時大多都臣服於奧斯曼。英國到來後,這些部落開始尋求英國的保護,利用英國擺脫奧斯曼帝國的控制。

奧斯曼帝國解體以及丟失的領土

▲奧斯曼帝國解體以及丟失的領土

當時的科威特地區也是如此,奧斯曼帝國在科威特的統治並不穩固。奧斯曼帝國的最高行政區劃為省,省下面設縣,科威特只是奧斯曼帝國巴士拉省的一個縣,科威特縣長由當地部落的酋長擔任。隨著英國在海灣地區勢力的擴張,科威特統治集團內部試圖借英國勢力擺脫奧斯曼帝國的控制。

1896年,科威特發動了一場親英反奧斯曼的政變,親英勢力上臺。就在奧斯曼帝國準備調集大軍鎮壓時,科威特向英國尋求保護。英國隨即與科威特簽訂了《科威特英國協定》,攫取了不少特權,科威特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德國在科威特修建鐵路的計劃也遭到科威特酋長的拒絕,英國達到了目的。

隨後,英國又迫使奧斯曼簽署了《英國奧斯曼關於波斯灣地區的條約》,這個條約使奧斯曼承認了英國對科威特的保護權,並劃定了科威特的領土邊界。劃邊界的方式非常獨特,以科威特城為圓心,以阿拉伯河入海口附近為終點劃了一段弧線,這一劃直接划走了巴士拉省的絕大部分海岸線,奠定了今天伊拉克海岸線的基礎。

科威特首都半徑80公里範圍內(紅圈)成為英國保護國

▲科威特首都半徑80公里範圍內(紅圈)成為英國保護國

不僅在科威特,奧斯曼帝國其他地區領土同樣被西方列強瓜分,其中被俄國、英國和法國瓜分得最多。雖然已日落西山,但是奧斯曼從來沒有失去重振大國雄風的願望,始終在等待世界局勢的變化。

科威特成為英國保護國,划走了伊拉克的大部分海岸線

▲科威特成為英國保護國,划走了伊拉克的大部分海岸線

終於,1914年,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與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為奪回被佔領的領土,最終選擇參加了同盟國集團。結果同盟國集團戰敗,「西亞病夫」站錯了隊,戰後徹底瓦解,阿拉伯地區成為了英國和法國的委任託管地。

一戰尚未結束的時候,為劃定阿拉伯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英法兩國揹著阿拉伯人簽訂了《賽克斯皮科協定》,根據協定,今伊拉克、科威特、約旦、巴勒斯坦、波斯灣沿岸大部分地區屬於英國,今敘利亞、黎巴嫩屬於法國,一戰結束後,英法兩國基本按照這個協定進行勢力範圍劃分。

伊拉克和科威特都屬於英國勢力範圍,在英國的主導下,兩國的邊界維持了原來的狀況,科威特堵在伊拉克的出海口,伊拉克幾乎成了內陸國。

通過賽克斯皮科協定,英法劃定了中東的勢力範圍

▲通過《賽克斯皮科協定》,英法劃定了中東的勢力範圍

1920年,在敘利亞脫離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費薩爾成為敘利亞國王,費薩爾希望敘利亞擺脫法國的控制,結果法國最後武力將其驅逐。1921年,英國將費薩爾迎接到伊拉克,扶植為伊拉克國王,費薩爾王朝成為英國的傀儡。

歷史上,科威特長期屬於今伊拉克的巴士拉省,而現在卻堵著伊拉克的出海口,由於伊拉克王國是在英國的一手策劃下建立的,奉行親英的外交政策,因此伊拉克王國對英國主導下的科威特並沒有提出異議,但後來局勢的發展使伊拉克對科威特的態度有了改變。

三、邊界爭端

二戰後,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實力嚴重受損,逐漸失去了對殖民地的控制。1958年,以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國。卡塞姆奉行親蘇反英的外交路線,不承認英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的條約。

1961年,科威特廢除《科威特英國協定》,正式宣佈獨立,不過科威特和英國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伊拉克宣佈不承認科威特的獨立,並宣佈任命科威特酋長為科威特縣長,同時向科威特邊境調集軍隊。

這個時候科威特想起了英國,立即向英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求助。同時科威特宣佈成立「科威特阿拉伯經濟發展基金會」,專門用於援助阿拉伯國家。英國和阿拉伯聯盟軍隊隨即進駐科威特,與伊拉克軍隊展開對峙,最終化解了這次危機。

隨後伊拉克發生了政變,新領導人承認了科威特的獨立。然而,1968年伊拉克再次發生政變,這回新總統要求科威特割讓或租借阿拉伯河入海口的沃爾拜島。

沃爾拜島和布比延島現在均屬於科威特

▲沃爾拜島和布比延島現在均屬於科威特

遭到科威特的多次拒絕後,1973年伊拉克把軍隊開到了科威特的領土,併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槍戰。最終又在阿拉伯聯盟的斡旋下,伊拉克被迫撤軍,科威特再次保住獨立地位。

伊拉克被科威特堵住出海口,阿拉伯河對伊拉克的重要性大大加強。按照國際原則,通常兩國之間的界河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雙方各佔一半。但是奧斯曼帝國以來,阿拉伯河一直屬於伊拉克。

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國力強盛,多次向伊拉克交涉阿拉伯河主權問題。1975年,伊拉克和伊朗簽署《阿爾及爾協議》,正式規定兩國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劃分阿拉伯河。伊拉克做出了讓步,作為回報,伊朗不再支持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叛亂,並將部分爭議領土割讓給伊拉克。

伊拉克和伊朗在邊境始終有領土爭端,為兩伊戰爭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伊拉克和伊朗在邊境始終有領土爭端,為兩伊戰爭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然而,僅過了5年伊拉克就單方面廢除《阿爾及爾協議》,並且發起了戰爭。

四、邊界成為定局

1979年,反美鬥士薩達姆成為伊拉克總統,同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同樣反美的霍梅尼成為伊朗最高領導人,按理說兩國關係應該很好才對,但是因為領土爭端,再加上伊朗試圖向伊拉克輸出伊斯蘭革命,第二年伊拉克就發起了戰爭,史稱「兩伊戰爭」。

伊拉克發起戰爭的主要目的是奪回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權,併吞並伊朗的胡齊斯坦省,如果吞併胡齊斯坦省,不僅阿拉伯河將成為伊拉克的內河,海岸線也將延長數倍,將徹底解決伊拉克的出海口問題。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計劃吞併胡齊斯坦省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計劃吞併胡齊斯坦省

結果,兩伊戰爭打了8年,伊拉克毫無收穫,最終被迫談和。戰爭中伊拉克有數十萬軍民傷亡,戰後欠了800億美元的債務,其中欠科威特140億美元。

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但是伊拉克一無所獲

▲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但是伊拉克一無所獲

伊朗雖然與阿拉伯國家同樣信奉伊斯蘭教,但是伊朗是波斯人,而不是阿拉伯人。兩伊戰爭前,伊朗向阿拉伯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伊拉克認為它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擋住伊朗,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因此要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免除伊拉克的債務,並且指責科威特利用傾斜鑽井方法深入伊拉克地下偷採石油,要求科威特進行賠償,當然伊拉克最希望的還是直接吞併科威特。

1990年伊拉克政府眼中的地圖,科威特為一個省

▲1990年伊拉克政府眼中的地圖,科威特為一個省

遭到科威特的拒絕後,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動20萬大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並宣佈科威特回到了祖國懷抱,成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伊拉克這一侵略行為遭到全世界的譴責,也損害了美國、英國、法國等大國在中東的利益。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動20萬大軍攻佔了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動20萬大軍攻佔了科威特

當日,聯合國安理會全票通過了要求伊拉克撤軍的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結果在最後期限伊拉克依然拒絕撤軍。於是美國、英國、法國和阿拉伯國家組成聯軍攻入伊拉克。

這是一場嚴重不對稱的戰爭,聯軍在戰場上僅僅傷亡數百人,而伊拉克傷亡10萬人,被俘8.6萬人,坦克、飛機幾乎全部被摧毀。在聯軍的壓倒性優勢下伊拉克被迫接受聯合國決議,從科威特撤軍。

海灣戰爭中被摧毀的伊拉克坦克

▲海灣戰爭中被摧毀的伊拉克坦克

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的失敗使伊拉克的海岸線回到了最初的狀態,成為最像內陸國的沿海國。而伊拉克經濟嚴重依賴石油的出口,其港口大部分都是河港,吞吐能力有限,在戰爭中又遭到嚴重破壞,不得不通過科威特和沙烏地的港口向外運輸原油,直到今天伊拉克依然受困於海岸線太短的問題。

長期作者|諸葛仲達

山東大學畢業|國際關係、王朝興衰研究方向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