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臘政體變遷
作者|雄鷹
責編|Thomas
2000多年前,古希臘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被視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但是到了公元前1世紀時期,希臘全境被羅馬人佔領。

▲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影響至今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持續了1000多年。希臘憑藉著強大的文化實力,使得東羅馬帝國逐漸「希臘化」,成為了希臘化的羅馬帝國。
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長期是希臘文明和東正教文明的中心。

▲希臘化的城市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然而,輝煌了千年的東羅馬帝國卻在1453年被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佔領。君士坦丁堡這座歐洲古城淪入異教徒之手,對整個歐洲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希臘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300多年。1821年,希臘爆發了獨立戰爭。直到1830年,現代希臘經歷了300多年的鬥爭,才取得了獨立。

▲希臘獨立戰爭
希臘獨立之初建立了共和體制,史稱希臘第一共和國。然而,希臘第一共和國只存在了11年。
1832年,希臘第一共和國被希臘王國所取代。1923年,希臘王國被希臘第二共和國取代。然而,希臘第二共和國存在了13年之後,希臘王國復辟。
直到1974年,希臘共和體制正式確立,即希臘第三共和國,延續至今。

▲希臘議會,曾經是希臘國王的王宮
從1832年到1974年這140多年裡,希臘政體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5次變動。那麼,希臘的政體為什麼變了又變呢?
一、希臘第一共和國
希臘被視為歐洲政治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8世紀時期,希臘人在地中海、黑海地區建立了多個城邦國家。其中,雅典被視為古代民主制度的發源地。

▲古代希臘城邦文明,雅典是古代民主制度的起源地
歐洲文明的另一個源頭——羅馬文明(基督教、法治文明)也是在吸收希臘文明的基礎上形成的。
公元4世紀時期,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後,東羅馬帝國的國運延續了1000多年。東羅馬帝國,更是希臘和羅馬文明的交匯地。
公元11世紀時期,基督教分化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君士坦丁堡和希臘地區成為了東正教文明的中心。

▲基督教分離。東正教的中心就在希臘化城市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公元13世紀時期,突厥人一支——塞爾柱突厥人(信仰伊斯蘭教)建立了奧斯曼帝國,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心腹大患。
1453年之前,東羅馬帝國的領土已經被奧斯曼帝國蠶食。不少東羅馬帝國的皇室逃亡至歐洲其他地區。諸如巴伐利亞、丹麥的國王為了彰顯自己是羅馬帝國後裔,和東羅馬帝國的皇室通婚,提升自己的地位。
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佔領,東羅馬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攻佔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國滅亡後,莫斯科大公國(俄國前身)更是聯姻了東羅馬帝國末代皇族的索菲婭。東正教的中心從君士坦丁堡轉移到莫斯科。這為俄國日後干涉巴爾幹半島事務提供了藉口。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了東羅馬帝國公主索菲婭
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希臘人被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統治了長達3個多世紀。這三個世紀,被認為是巴爾幹最黑暗的時期。
希臘人多次組織起武裝起義。但無一例外遭到了奧斯曼帝國的鎮壓。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傳播了民主、自由、共和的理念鼓舞了希臘人的反抗鬥爭。

▲1821年-1822年,希臘各地反抗運動
1821年,在希臘共和派的帶領下,希臘爆發了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獨立戰爭。
希臘共和派成為了獨立運動的領導者。他們的目標是脫離奧斯曼帝國,建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共和國。

▲希臘獨立戰爭
古希臘被視為歐洲文明的源頭,歐洲各國民眾普遍支持希臘。許多歐美國家的貴族,參與到了希臘革命之中。
在當時詩壇有著巨大影響力的英國詩人拜倫更是擔任希臘軍隊的司令,幫助希臘抵抗奧斯曼帝國。

▲拜倫參加希臘軍隊
著名畫家德拉克洛瓦創作了著名畫作《希阿島屠殺》,揭露奧斯曼帝國屠殺基督徒和希臘人的行徑。
拜倫的詩歌與《希阿島屠殺》直接導致了歐洲輿論的變化以及西方國家的直接干預。

▲畫作《希阿島大屠殺》
英、法、俄三個基督教國不斷將軍艦開入奧斯曼帝國領海,干涉奧斯曼內政。
1827年,英、俄、法達成《倫敦協議》,呼籲奧斯曼帝國保留宗主權的情況下,允許希臘自治。該決議遭到了奧斯曼帝國的拒絕。
1827年,奧斯曼帝國和英法俄艦隊爆發了納瓦里諾海戰,奧斯曼帝國的艦隊被全殲,形勢向有利於希臘的方向發展。

▲納瓦里諾海戰
1827年,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以共和派為代表的希臘代表宣佈獨立,建立共和國,選舉卡波季斯第亞斯為首任總統,史稱「希臘第一共和國」。

▲卡波季斯第亞斯,希臘首任總統
1831年,奧斯曼帝國承認希臘獨立。現代希臘第一次獨立出現在歐洲版圖。希臘成為了第一個脫離奧斯曼獨立的巴爾幹國家。
二、王國政體
希臘第一共和國的國土僅包括伯羅奔尼撒半島、雅典部分,面積只有4萬平方公里,不到今天希臘國土面積的一半。

▲獨立之初的希臘(綠色)
包括奧林匹斯山、克里特島、希俄斯島以及君士坦丁堡在內的地區,都仍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獨立的希臘人口只有80萬,依然有250萬希臘人口生活在奧斯曼帝國。
很多希臘人希望解放被奧斯曼統治其它希臘地區,並恢復東羅馬帝國的版圖。但因為實力弱,這個夢想很難實現。
獨立後的希臘名義上建立了第一共和國,實質上被卡波季斯第亞斯個人威權統治。這引起了希臘獨立戰爭的諸多精英階層的不滿。
1832年,卡波季斯第亞斯被刺殺身亡。共和制的左派和右派別陷入爭權奪利,加劇了新興國家的不穩定。

▲卡波季斯第亞斯遇刺
英法俄出於制衡奧斯曼帝國的需要,希望穩定希臘國內的政局。穩住希臘政局的方式,就是在希臘建立王國。
希臘歷史上是東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東羅馬帝國的皇族有著極高的威望。德意志地區的巴伐利亞王子奧托是東羅馬帝國皇室的後裔(東羅馬帝國拉斯卡利斯王朝皇帝狄奧多爾一世的21世孫)。
因此,英法俄決定推選奧托作為希臘的國王。
1832年,奧托宣佈皈依東正教,成為了希臘國王。至此,希臘成立王國,建立了君主專制,國王奧托一世擁有絕對的權力。

▲奧托一世
希臘獨立後,奧斯曼帝國對於依然生活在境內的希臘人、以及包括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等基督徒更加敵視。
希臘無法實現「偉大理想」,加劇了希臘國王和國內精英階層的矛盾。
19世紀40年代,民主自由思想進一步傳播。奧托一世的獨斷專行引起了希臘民眾和獨立運動時期的領導人的不滿。
丹麥、瑞典等歐洲君主國家開啟了改革,提升了議會的權力,限制君主的權力。在君主立憲浪潮下,1843年,希臘爆發九月三日革命,制定了希臘歷史上第一部憲法。

▲九月三日革命
規定了希臘成立了兩院制議會。議會分管了國王的權力。希臘進入了君主立憲制。

▲希臘首都雅典憲法廣場,為紀念第一部限制王權的憲法得名
19世紀60年代時期,因為奧托一世本人無嗣,希臘出現了王位繼承危機。奧托一世獨斷專行,加劇了國王和貴族的矛盾。1862年,希臘發動政變,奧托一世被廢黜。
來自丹麥的王室格呂克斯堡家族的喬治一世,作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爾一世的23世孫,宣佈皈依東正教。喬治被希臘貴族選做國王,希臘進入了格呂克斯堡時期。

▲喬治一世
1867年,英法從奧斯曼帝國下轄的埃及強制取得蘇伊士運河的開鑿權。埃及領土的喪失,進一步加劇了奧斯曼的衰敗。
1877年,尋找黑海進出俄國打著「斯拉夫人」和「基督徒」解放者的口號,再次向奧斯曼帝國發動俄土戰爭。
希臘國王全力支持俄國解放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和基督徒(羅馬尼亞人、希臘人)。
奧斯曼帝國戰敗,不得不承認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的獨立。希臘佔據了色薩利,實現了領土第一次擴大。

▲希臘在戰爭中獲得色薩利(紅色)
1896年,希臘舉辦了第一屆奧運會。這項起源於古希臘的運動,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體育賽事,大大提升了希臘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奧運會聖火在雅典採集
1908年,保加利亞脫離奧斯曼獨立 ,奧斯曼在歐洲的領土進一步縮水。
1911年,奧斯曼帝國在意土戰爭中戰敗 ,被迫割讓利比亞給義大利。奧斯曼元氣大傷。
1912年,希臘王國利用奧斯曼帝國元氣大傷之際,集合了與自己歷史境遇相似的塞爾維亞、黑山等巴爾幹國家,聯合發動兩次巴爾幹戰爭,收復了希臘人的民族象徵奧林匹斯山、克里特島、希俄斯島、愛琴海馬其頓等領土。
希臘的領土範圍擴大了一倍。

▲希臘國土擴大的圖
從1862年到1914年這50年裡,在希臘王室的支持下,希臘藉助兩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大力發展優勢造船業、希臘的經濟實現了發展。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半工業化國家。
領土第一次擴大、君主立憲制改革、加上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承辦,使得格呂克斯堡王朝的威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希臘君主立憲制得到了穩固。這也是格呂克斯堡家族統治希臘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原因。
三、鐘擺式政體
一戰後到二戰後的1974年,希臘的政體經歷了鐘擺式的變化。
1914年,一戰爆發。希臘加入了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陣營。奧斯曼帝國因為和俄國、希臘是世仇,加入了德國、奧匈帝國主導的同盟國陣營。
一戰最終以同盟國的失利告終。站錯隊的奧斯曼帝國受到嚴重的懲罰。奧斯曼帝國和協約國簽署《色佛爾條約》,把小亞細亞半島的名城士麥那(伊茲密爾)、東色雷斯等大約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希臘。除土耳其人外的其他民族和土地被協約國分管。

▲《色佛爾條約》地圖。按照此條約,土耳其將面臨亡國滅種
但希臘並沒有獲得夢寐以求的古都——君士坦丁堡。希臘對於《色佛爾條約》十分不滿。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意圖佔領君士坦丁堡。

▲希臘軍隊進攻土耳其
然而,希臘這次戰爭中遭遇重大失利。土耳其在亡國滅種之際,在凱末爾的帶領下打敗了希臘軍隊。

▲凱末爾軍隊佔領士麥那(伊茲密爾)
戰敗使得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名聲掃地,被議會廢黜而下臺,被迫流亡至義大利。康斯坦丁一世下臺後,其兒子喬治即位,即喬治二世。
喬治二世的第一次統治比較短命。1923年,希臘王室和土耳其簽訂了《洛桑條約》,正式放棄了君士坦丁堡、小亞細亞半島和東色雷斯等地。
《洛桑條約》的簽訂,意味著希臘承認了君士坦丁堡成為土耳其領土。這被希臘民族主義者視為奇恥大辱。喬治二世則被視為民族主義者攻擊的對象。希臘王室名聲掃地。

▲《洛桑條約》
一戰後,歐洲各國建立了民主政治體制。在共和制浪潮的衝擊下,共和派在議會鬥爭中取得了勝利。
1924年,希臘議會通過共和決議案,喬治二世被廢黜,流亡至羅馬尼亞。希臘成立共和國。史稱「希臘第二共和國」。
希臘第二共和國成立後,各個黨派沒有一個能夠獨當一面。從1924年希臘第二共和國成立後到1929年大蕭條之際,正值歐洲各國工業化進行之時。
第二共和國各黨派因為無法都無法讓希臘經濟實現轉型,使得希臘經濟持續低迷。1930年,爆發於美國的大蕭條使得原本脆弱的希臘經濟雪上加霜。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眾普遍貧困。
議會的頻繁換屆使得希臘無力處理國內經濟危機,國內矛盾越來越尖銳。
希臘共和派處於越來越孤立的地位。1935年,希臘軍官發動軍事政變,終結了共和國政體。第二共和國存在了11年便覆滅。
第二共和國覆滅加劇了希臘的動盪。希臘為了穩住國內政治局面,1935年,在軍方的擁護下,喬治二世迴歸希臘,格呂斯克堡王朝復辟。
喬治二世任命強硬派人物梅塔克薩斯擔任希臘首相。希臘進入了梅塔克薩斯獨裁時期。

▲梅塔克薩斯時期
首相梅塔克薩斯雖然打擊政敵不遺餘力,但他致力於完成軍事現代化。這為希臘在二戰初期能夠保持中立提供了條件。
1940年,希臘遭遇義大利的入侵。在梅塔克薩斯的領導下,希臘曾擊潰了來犯的義大利軍隊,保住了國家的獨立。這使得希臘王室和梅塔克薩斯的威望得到提高。希臘君主制暫時得到了穩固。

▲二戰初期,希臘擊敗從阿爾巴尼亞(意佔)來犯的意軍
1941年,梅塔克薩斯去世後,希臘再次陷入了爭權奪利的局面。納粹德國利用這個時機,夥同義大利、保加利亞軸心國入侵希臘。這次反抗入侵的鬥爭中,希臘戰敗被德國、義大利和保加利亞瓜分。

▲希臘被瓜分(藍色為義大利,紅色為德國,綠色為保加利亞)
喬治二世流亡英國。希臘的工人階級在南斯拉夫游擊隊的幫助下,建立民主軍,抗擊德、意、保法西斯,成為了希臘人民反抗強權的主力軍。
二戰後,希臘成為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爭奪的目標。出於意識形態的對抗,英美扶持希臘王國的軍隊,贏回王室。
抗擊法西斯入侵的希臘民主軍得到了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巴爾幹東方陣營的支持。
1946年,希臘爆發內戰。美國為了不讓希臘淪入東方陣營之手,極力支持希臘王國軍隊。
最終,擁有美英先進裝備支持的希臘國民軍於1949年獲勝,希臘成為了西方陣營的一員。

▲希臘內戰
格呂斯克堡國王名義上是希臘的國家元首,希臘實際權力掌握在一些軍方人員的手裡。
20世紀50年代後,美國出於消除蘇聯意識形態的需要,政治上支持希臘王室。經濟上通過馬歇爾計劃,給予希臘援助。希臘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
1964年,康斯坦丁二世即位。出於對軍隊掌控政權不滿,康斯坦丁二世要求更多的政治權力,要求加強君主的權力。
希臘議會中的左派則提出限制王室權力,走向民主化。希臘王室和改革派之間衝突不斷。希臘再次進入了王室和改革派無休止的鬥爭中。
當時正值全球政治的民主化時期,希臘意圖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引起了希臘各界的強烈不滿。希臘王室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孤立。
1967年4月,不滿國王加強君主權力的希臘軍官帕帕多普洛斯發動了軍事政變,宣佈廢黜國王康斯坦丁二世,自己擔任首相。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二世流亡至義大利。希臘進入軍政府時期,希臘王國名存實亡。

▲帕帕斯塔索普洛斯(中間)聯合兩名軍官,發動政變
帕帕多普洛斯建立獨裁政權後,大肆迫害進步人士和保皇派,引發了民眾對於軍政府的不滿。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希臘軍政府將目標鎖定在了地中海的小島——塞普勒斯。
塞普勒斯於1959年從英國獨立,該國77%的人口是希臘裔,北方為土耳其裔。因為歷史矛盾,島上的希臘裔和土耳其裔關係緊張。

▲塞普勒斯的位置
希臘裔一直希望塞普勒斯和希臘合併,但土耳其裔則反對。兩個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塞普勒斯內戰
1974年,在希臘的授意下,塞普勒斯島的希臘裔發動政變,宣佈塞希合併。1974年,擔心島上土耳其裔遭到清算的土耳其也出兵塞普勒斯島,佔據了島嶼北部。

▲土耳其干涉塞普勒斯北部
至此,塞普勒斯和希臘合併的計劃破產。塞普勒斯島南北分裂的格局形成。

▲塞普勒斯分離,希臘合併塞普勒斯計劃破產
出擊塞普勒斯的失敗使得希臘軍政府名聲掃地。在孤立聲中,希臘軍政府倒臺,康斯坦丁二世返回希臘。
四、共和制最終確立
希臘這次的王國時間並不久遠。因為簽署了《洛桑條約》導致了希臘收復「故都」君士坦丁堡失敗,使得王室在希臘人心中地位下降。軍政府因為實行軍事獨裁、干涉塞普勒斯內政失敗,導致了軍政府的名譽掃地。
希臘王室和軍事獨裁的模式逐漸被希臘人拋棄。20世紀70年代,民主化的思潮席捲了西歐、拉丁美洲。
作為古代歐洲民主制的發源地,希臘人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共和制,而非君主制。

▲古代希臘的民主制度
1974年12月8日,希臘的首相卡拉曼利斯宣佈在希臘進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繼續採用君主制或者採用共和制。
這次全民公投中,希臘共和派以69%的優勢勝出,支持君主制的只有31%。希臘決定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制。
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二世承認了希臘全民公投的結果,希臘實現了和平交接。希臘建立共和國。被稱為「希臘第三共和國」。
康斯坦丁二世遜位後,長期在國外生活。康斯坦丁二世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希臘人決定他們要一個共和國,則他們擁有這個資格並在和平之中享受它。」
2013年康斯坦丁二世回希臘居住,2023年在希臘去世,享年82歲。希臘共和國政府拒絕了康斯坦丁二世一家要求的國葬請求。

▲希臘末代君主的葬禮
希臘第三共和國成立以後,希臘結束了長達100多年的鐘擺式政治。1975年,希臘頒佈了新型的憲法,確立了議會制作為希臘的國家制度。

▲希臘議會
根據希臘憲法,希臘議會為立法機構。希臘議會為一院制,共有300名議員,每屆任期4年。希臘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是象徵性,無實權的國家元首。希臘總理為政府首腦,一般由議會第一大黨的黨魁擔任。
議會制度確立之後的希臘,國家政權逐漸趨於穩定。為20世紀80年代後期希臘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內部環境。

▲現任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
1981年,希臘加入歐共體(歐盟前身)。希臘發揮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富有文化遺產的優勢,實現了經濟發展。儘管經濟發展表現遠不如歐洲老牌發達國家,但如今希臘人均GDP也達到20000美元,併成為了著名的旅遊目的地。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