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兩種城市,有法國梧桐、以及沒有的。
有法國梧桐的地方,就適合走路和停駐;春夏有亭亭青傘,足以庇廕思緒,秋冬有沙沙落葉,踩出滿地韻律。
蔡珠兒

上海也有兩種地方,有法國梧桐、以及沒有的,復興西路是有梧桐的。
這裡的法國梧桐不像南京中山路、杭州北山街上那麼參天肅穆,雖近百年卻依然婀娜多姿,疏密有致,引人注目。

復興西路,原名白賽仲路,東西走向,為1914年闢築。最初市政規劃此路段定為純住宅區,只允許建造西式房屋,不準設立甲類營業場所,因此全路段多為花園洋房、新式里弄、公寓等,1943年改名為「西大興路」,1945年正式改名復興西路。
漫步復興西路,路邊高聳的梧桐樹,迷人的花園洋房,地上斑駁的樹蔭,那一瞬間,彷彿置身於老上海街頭,又如走入歐洲小鎮,細細品讀老房子裡百年來的迭代滄桑,嚮往歲月靜好的思緒瞬間被撩撥,被迷惑,也被治癒。此時不禁感慨,我們迷戀老上海,原來一直就在這裡靜靜的等待著我們。

初秋時節,雖然沒有滿地落葉,但陽光透過樹蔭,路面稀疏的光影早已經「滿地韻律」。下面請跟隨我們的腳步欣賞不多見的經典洋房,回憶不尋常的名人軼事,領略不一樣的上海風情。
01
Fuxing Rd(W)
復興西路10弄

聶耳音樂廣場

復興西路東起淮海中路接復興中路,西至華山路,全長1039米,寬18.5-20.9米。在復興西路與淮海中路交叉口看到聶耳音樂廣場裡的聶耳雕塑,我們便沿著復興西路往前走。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上海越劇院」牌子,這裡是復興西路10弄。上海越劇院,成立於1955年,2011年末更名為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但老戲迷們還是習慣稱其為越劇院。作為國內外聞名的國家戲曲劇院,這裡薈萃了許多成就卓越的藝術家和高資質藝術人才。
走進這條弄堂,便能看到院子裡越劇大師袁雪芬的銅像,院內清淨雅緻,彷彿清秀婉轉的越劇就在耳邊縈繞。喜歡越劇的人,可能情不自禁的就哼唱起來。
夢開始的地方
復興西路遠離外灘的遊人如織,隔離陸家嘴的紙醉金迷,只有滿街的法國梧桐,與路邊矗立著的百年老洋房像喧鬧城市裡柔和的音符,彈奏著宛若夢境的別樣浪漫。
02
Fuxing Rd(W)
復興西路24弄


麥琪公寓
再往前走,不遠處便是一個路口,烏魯木齊中路與復興西路的交叉口。身邊那座10層樓高的建築一定會讓你駐足觀望,因為那圓弧形凹陽臺特別引人注目,就像一個女孩子起舞旋轉時飛揚的裙邊,這裡便是彼時上海灘「四大老公寓」之一的麥琪公寓。舊上海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寓:麥琪公寓、衛樂公寓、首長公寓、自由公寓,其中兩座:麥琪和衛樂,都在復興西路上。1939年,賚安本人便居住在麥琪公寓頂樓。

賚安三傑
賚安洋行是成立於舊上海的一家建築設計公司。由兩位法國建築師亞歷山大·賚安和保羅·韋什爾合夥創立。1934年,亞瑟·克魯茲成為該公司的第三合夥人。自此這三位建築師名字的首字母縮寫「LVK」永遠銘刻在了許多老上海的建築上,史稱「賚安三傑」。復興西路17號白賽仲宅、26號白賽仲公寓以及34號衛樂公寓亦為賚安洋行設計。
除了我們非常熟知的鄔達克以外,上海許多的老公寓和花園洋房的優秀歷史建築的銘牌上,都標註了賚安洋行(LVK)的名字,是他們聯手締造了「舊上海建築」的繁華。
情一個有生活的地方
復興西路是一條隅藏著名仕傳奇和如煙往事的道路,這裡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有感人至深的親情,有肝膽相照的友情,有風華絕代的才情,也有怡然自樂的閒情。
03
Fuxing Rd(W)
復興西路34號

繼續往西,我們便來到前面提到的復興西路34號衛樂公寓。
衛樂公寓又名會樂公寓,曾稱衛樂精舍或會樂精舍,東臨烏魯木齊中路,西臨玫瑰別墅,南臨復興西路,是傳說一般存在的建築。
現代版畫家刀筆之魂呂蒙,作曲家黃準夫婦,天馬電影製片廠廠長、著名導演、文藝理論家陳鯉庭,長篇小說《紅日》作者、著名軍旅作家吳強、著名畫家沈柔堅,著名作曲家瞿維、寄明夫婦,著名經濟學家、原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等無數名人都曾在此居住。
衛樂公寓 | 人文
翻譯家 羅稷南
作曲家 吳應炬
著名畫家 沈柔堅
眼科專家 郭秉寬
婦科專家 鄭懷美
現代著名作家 靳以
著名軍旅作家 吳強
中國當代作家、畫家 峻青
著名作曲家 瞿維、寄明夫婦
著名作家、文學教授 王西彥
中國著名國畫家、版畫家 賴少其
原廈門大學校長、著名經濟學家 王亞南
現代版畫家刀筆之魂 呂蒙
作曲家 黃準夫婦
天馬電影製片廠廠長、著名導演、文藝理論家 陳鯉庭
著名作家、文學教授 王西彥
蘊一個有底蘊的地方
在這裡,你會發現每一片瓦礫都帶有文化底蘊,每一片落葉都帶有藝術氣息,每一個發生在這裡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無窮。梧桐路、老洋房,這裡才是最風情萬種的上海。
04
Fuxing Rd(W)
復興西路36號
西泠拍賣上海辦事處
海上收藏重鎮

與衛樂公寓一牆之隔的復興西路36號的二層小樓也格外引人注目,這裡環境優雅,古木蒼翠,一片生機昂然,此處便是西泠拍賣駐上海辦事處。
西泠印社創建於1904年,近代藝壇巨擘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100年後的2004年,西泠拍賣正式成立,百年西泠印社「新枝再展,滿樹芳華」。
2005年7月西泠拍賣舉槌首拍,一舉創下國內藝術品首拍的最高紀錄。其中,國內首個「中國書畫金箋扇面專場」及「中國書畫海上畫派作品專場」成交率達100% 。從此,海派畫家作品成為西泠拍賣的徵集重點,也成為了西泠拍場上的亮點。

2005年底,西泠拍賣經過慎重選址,在復興西路36號設立上海辦事處,面向公眾廣泛開展交流,面向社會常年徵集拍品。西泠拍賣的入駐,讓這座老洋房更增添了文化底蘊,舊上海時期的老洋房獨有的厚重歷史、人文氣息與西泠印社品牌、藝術品經營相互滲透,成為新的文化地標。
隔壁衛樂公寓里居住過的畫家眾多,他們的作品在西泠拍賣歷屆拍賣會上皆有呈拍,與其說這是一種巧合,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緣分吧。
而說起緣分,西泠拍賣與上海的不解之緣應早已註定,吳昌碩擔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之時,西泠印社與上海便成為了一家人。而吳昌碩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於滬、杭一帶,更在年近古稀之時定居上海,並在此培養了王一亭、陳師曾、潘天壽、瀏海粟、沙孟海、王個簃等一大批藝壇名宿,而這些名家名作亦是西泠拍場的熱門拍品。藝術的牽絆成為滬、杭兩城聯動的重要紐帶。

2011西泠春拍 任伯年《華祝三多圖》以1.67億元成交
同時,「海派」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首領人物任伯年與吳昌碩更是關係密切,他們亦師亦友亦知音。兩人的至交之情,也深深影響著西泠拍賣對海派藝術和上海藏家的深切關注。海上藏家與西泠拍賣常年互動,西泠拍賣更是成為海派藝術不遺餘力的推廣者和傳播者。2011年西泠春拍,任伯年《華祝三多圖》以1.67億元成交,創造了任伯年個人單件作品的最高價,同時也創造了海派作品的最高成交紀錄並一直保持至今。自此以後,不僅任伯年作品,海派書畫作品的市場價值整體得到大幅提升,藏家對海派作品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依託上海深厚的文化收藏積澱和豐富的藏家藏品資源,更得益於上海藏界的鼎力支持與幫助,十八年中西泠拍賣的影響力進一步得到擴大。
百年西泠印社,百年復興西路。西泠拍賣與這裡的老房子共同見證著上海的城市變遷,藝術的繁榮發展。
05
Fuxing Rd(W)
復興西路44弄

與西泠印社上海辦事處近鄰的便是復興西路44弄,一條寬闊的弄堂裡,坐落著7幢造型典雅、風格迥異的三層樓洋房,七幢房子用七種不同的顏色,像七個跳動的音符,法國梧桐的掩映下,演繹出一段段獨特的法蘭西浪漫情調,此處名為玫瑰別墅。

玫瑰別墅建造於1940年,為中國建築師奚福泉、董大酉、陳植和趙深聯手設計,藍妮親自督工建造。玫瑰別墅的主人藍妮是孫中山兒子孫科的第二夫人,英文名「Rose」,據說當年別墅建成後,弄堂口的地面上曾砌有「玫瑰」字樣,因而此處別墅命名為玫瑰別墅。
作為民國名門四女之一的藍妮曾是風雲上海灘的絕色佳人,據傳祖上是雲南的苗王土司,因此又被稱為「苗王公主」。1935年暮春,藍妮與孫科在上海灘相識,開始了一段纏綿的愛情故事。因為倔強和自強的性格,1948年她最終與孫科咫尺天涯。1949年4月藍妮離開上海,直到20世紀90年代又回到玫瑰別墅2號樓,並在此處度過晚年。
玫瑰別墅,因藍妮而出名,但這裡居住過的名人卻不止藍妮一人。
玫瑰公寓其他名人
玫瑰別墅2號底層
現代建築創始人之一、著名建築師奚福泉舊居
玫瑰別墅2號3樓
中國影視、話劇女演員,表演藝術家秦怡舊居
玫瑰別墅6號2樓
越劇名伶徐玉蘭舊居
玫瑰別墅7號2樓
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張駿祥、歌唱家周小燕夫婦舊居
玫瑰別墅5號三樓
上海交響樂團圓號演奏家韓銑光舊居
06
Fuxing Rd(W)
復興西路62號


修道院公寓
在回憶一個個名人往事的時候,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走到了復興西路62號,這裡便是修道院公寓。名字叫修道院公寓,其實與修道院毫不相干,本身也不是宗教類建築。
由於建築中間有拱廊相連,而英語單詞「Cloister」,是「與建築相連的、有頂的外廊」的意思,該建築因此得名。其後在翻譯過程中,有人把Cloister對應的另外一個中文意思「修道院」翻譯成了這座建築的名稱。
公寓原本是英商密豐絨線廠廠主的住宅。


修道院公寓
修道院公寓建國前住戶均為旅滬外僑,其中最著名的是新豐洋行老闆弗立斯。自上世紀30年代初起,美國商人弗立斯便和夫人居住在復興西路62號修道院公寓內。弗立斯夫人是當時有名的文化人、交際家,常在家中客廳舉行文藝沙龍,宴請滬上中外名流,宋美齡、張學良、蕭伯納、卓別林、胡適、梅蘭芳、林語堂等都造訪過這裡。
目前經過政府的修繕、布展,這裡已經變為展示海派文化的衡復風貌館。
07
Fuxing Rd(W)
復興西路91、93號


良友公寓及其「鑽石」樓梯
復興西路91號、93號的良友公寓,住過的名人也不少,比如著名外國文學翻譯家羅稷南、上海電影廠廠長張駿祥、雲貴總督吳仲雲後代、藏書家吳諫齋、駕機投奔祖國的飛行元老、紡織界科學院士、電影《白求恩》主演美國人譚寧邦等。
2014年西泠秋拍曾推出《歷史博物館檔案一批》,內有沈從文寫給吳諫齋信件,收信人資訊即標註為「上海復興西路93號良友公寓A8室吳諫齋先生收」。
08
Fuxing Rd(W)
復興西路141號


復興西路140號原為李鴻章侄孫女李國泰舊居。
李國泰出生於1902年,是李鴻章大哥李瀚章兒子李經灃長女,家庭背景優渥,其與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張福運結婚後未育子女,丈夫思後心切,與人生子養在鄉下,希望得到她的承認,李國泰選擇離婚。
離婚後的李國泰,投身佛學研究,師從屈映光法師,成為佛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光學生就有3000多人,其中不乏高官顯貴!李國泰活到一百零六歲,是密宗的意空法師。而張福運在妻子離開後,帶著養女前去美國生活,直至去世。
聚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梧桐樹是通人情的。春天新芽滿枝,一片生機;夏天枝葉舒展,遮陰避暑;秋天落葉紛飛,心曠神怡;冬天枝幹通透,陽光滿懷。變換的四季在這裡穿梭,不變的景色在你我心中。留住的故事在這裡延續,留不住的時間在這裡定格。
09
Fuxing Rd(W)
復興西路147號

復興西路147號的西班牙式公寓,米黃色的外立面更顯大氣婉約,該住宅曾為陳伯藩所有,電影明星上官雲珠和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曾在此比鄰而居。
後有著名作家柯靈與夫人陳國容入住。在這兒柯靈先生孕育產生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改編或創作電影文學劇本《腐蝕》、《不夜城》、《秋瑾傳》等,著有多部散文集、文藝評論集及《柯靈電影劇本選集》等書。如今此處被作為柯靈故居,開放給公眾參觀。

柯靈故居
上官雲珠作為舊上海家喻戶曉的大明星,50年代初,居住在此。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早春二月》,《舞臺姐妹》,1962年入選「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之一。可惜一代佳人最終從樓頂縱身一躍,香消玉殞。
同樣闖蕩上海灘,董竹君卻與上官雲珠命運不同。雖歷經坎坷,董竹君卻憑藉一己之力,創辦了上海灘響噹噹的錦江菜館,50年代初,居住在復興西路147號裡的董竹君捐出了飯店,捐出了洋房,捐出了畢生積蓄。1997年,董竹君以97歲高齡走完了她的一生。
同是天涯人,命運各不同。斯人已去,物是人非,我們只能在這所老房子裡尋覓些許過去的故事。
10
Fuxing Rd(W)
復興西路193號

來到復興西路193號,你會有一種置身自然的清新之感,這裡是一幢典型的英式花園別墅,在1937年的登記中可以知道,此宅住戶是Mr. & Mrs. E. S. Wilkinson和Miss Mary Wilkinson,也就是威爾金遜夫婦和瑪麗·威爾金遜小姐,他們應該是一家人。人們因此將這間花園別墅稱為「威爾金遜住宅」。
別墅主人威爾金遜是英籍會計師,1914年,威爾金遜從倫敦來到上海,在九江路2號大樓創辦了湯笙洋行。20世紀20年代後,在北京、天津、漢口、香港等地開設了分行,並在倫敦設立辦事處。20世紀20年代末,威爾金遜買進了白賽仲路這塊地皮,興建起自己的花園別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威爾金遜作為英國僑民,被日本侵略者遣回英國,以後再也沒有回到上海。花園別墅則被日本恆產株式會社侵佔後變賣。
新中國成立後,威爾金遜住宅由上海市房地產部門接管。1975年,上海市房地管理局在這裡成立了上海市住宅建築研究所,並在花園南部建造了兩幢大樓。1988年,改名為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
老洋房是上海歷史變遷最用心的見證者,每一幢老洋房背後都承載著一個當年上海灘的傳奇故事。漫步復興西路,徜徉綠茵裡,不經意間都會發現時光留下的足跡,一個個熟悉的人名,一座座別緻的建築,就像一顆顆石子,隨意出現都會激起一圈圈思緒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