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弄堂故事】愛恨交織的閣樓歲月

城市的腳步越來越快,城市的記憶在慢慢流逝。老靜安,一個充滿活力、充滿底蘊、充滿故事的區域。那些曾經親歷或知曉這片土地上各個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的普通人,如今大都已耄耋之年。把他們的回憶集中起來,記錄下來,是重現「昨天的畫面」,是「搶救活資料」,是可以讓更多年輕人聽見「上海人的聲音」。

上世紀30年代後期,莊元強的父親,從常州小城市來到上海讀大學,畢業後,當了在張園開業的會計師,成為了當時的新上海人。後來,在祖父母的資助下,莊元強的父親在張園72弄3號落腳成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張園人

1954年,莊元強生於張園,1998年單位分房後離開張園。在張園的44年間,他度過了快樂無憂的童年,親歷了上山下鄉、碼頭工人、公務員、記者等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轉變。

在莊元強的眼中,張園的原住民可分為四種。第一種人是第一代居民,他們多為殷實的中上層人士,通過投資房產,在張園買地造房,一部分用來自住,一部分用來出租。第二種人是張園的第一批租戶,他們一般都是所謂的自由職業者,或開公司,或經營店鋪,屬於小康階層。第三種人是前面兩種人的後代,他們雖然成為了新時代的業主,但居住空間已經大幅縮水,不過職業和素養都還不錯。第四種人是前來租房的來滬務工者,由於張園石庫門房屋日漸破舊,有條件的居民都到外面買新公房,改善居住條件,所以空出來的房子就都租給了來滬務工者,他們大都是附近的安保人員,或者是在附近公司、商店幹活的打工者。

居民搬走後的張園

居民搬走後的張園

小時候,每逢盛夏之夜,莊元強家中的保姆會先用自來水把門口晒了一天大太陽的熱地澆個透,然後把父親的躺椅搬到門口弄堂裡,泡好茶,邊上一圈兒擺上孩子們的小板凳,母親則會準備好各種零食。隨後,父親就躺在躺椅上,孩子們在旁邊圍坐一圈兒,聽父親講故事,小日子過得很是幸福。

莊元強的家是典型的三上三下石庫門房子,是現實版的「七十二家房客」。那時候,一家七口,住在一樓70多平方米的前廂房、後廂房和客堂間。等莊元強成家後,小夫妻住客堂間,母親一人住後廂房,姐姐一家住前廂房。此外,那幢樓裡還住著七戶人家。一樓西廂房是玻璃廠老闆娘。後邊小間裡是小吃攤營業員夫妻一家。客堂間樓上,是外國使館翻譯一家。二樓東廂房是小業主。東後廂房是一家工人。二樓西廂房是唱戲人。後樓亭子間是菜市場營業員一家。

1993年,莊元強的兒子出生後,夫妻倆連保姆四人擠在放滿了傢俱的18平方米的客堂間,四個人一不小心轉個身都能碰到鼻子。於是,莊元強只能硬著頭皮實施「向空間要平方」的改建工程,在老房子淨高2.9米的高度下搭出一個1.2米的能供夫妻倆睡覺的「空中閣樓」

但是,睡在閣樓裡真不是滋味兒。晚上要搭梯子爬上閣樓,再弓著背鑽進去。加上樓板薄,一到夜深人靜時,拖鞋聲、講話聲交相作起,最受不了的是樓上「小河流水嘩啦啦」聲,淅淅瀝瀝直落頭頂上。

還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的張園裡,有一年曾經發生過一次「七十二家房客」老頭老太集體大逃亡的事情。當時,這幢有70年曆史的石庫門老房子,一到晚上竟然沒有幾家亮著燈火。因為那些早先已分到新公房的小輩們陸續搬走,就留下七八個老頭老太留守老屋了。雖然石庫門只有一隻公用大火表,不能裝空調,但前幾年這些老頭老太們從不離家出走,總是在電風扇的陪伴下,或是拿把竹椅子坐在弄堂口乘乘風涼,熬過盛夏。

可是那一年不對了,正好遇上百年未遇的高溫,先是一位條件最好的老太,當年已九十多高壽,子女都在國外,住進了高級賓館,三十多天未歸,每天還有保姆送雞、送鴨給她。隨後又是一對九十高齡的老夫妻,在兒女們的總動員下,拿起行李乘上計程車「逃」向小輩們的新公房。

接著又是一對七八十歲的老夫妻, 他們原先是分到了新公房,可以搬出去住,但因為說老房子住慣了,所以新公房就讓給小輩們去住,他們自己還是住在我們樓上,可那年再也熬不下去,沒有空調的屋子像一個大蒸籠,連電風扇吹來的風都是熱的,最後他們終於堅守不住,舍屋而去。

結果就是,那幢樓裡剩下的七八個老頭老太在那一年再也無心「抗戰」,紛紛乘上計程車勝利大逃亡到小輩們的新公房去「避暑」了。莊元強的母親,也說從來沒見過這麼熱的天氣,看溫度居高不下,終於拿起替換衣物去郊區「避暑」了。

不過,最能堅持到底的是一位住灶間的七十多歲單身老太,胖胖的身材卻不怕熱,每天坐在屋裡燒香拜佛,仙樂繚繞地開了一隻小電風扇與高溫「搏鬥」,從沒聽她說過「怕熱」二字。她說,心靜自然涼,因此溫度再高而老太巋然不動。

張園72弄3號對面的那條小弄堂是有名的「鬼弄堂」。弄堂裡原先有口井,還上了井蓋。本來大熱天時,弄堂的孩子們會把一隻西瓜吊到井水裡面去冰一下。後來聽說有個女人跳井死了,從此井蓋就被鎖上了。大家也開始叫這條弄堂是「鬼弄堂」了。特別是一到晚上,鬼弄堂裡的路燈燈泡就會被一幫野蠻小鬼用彈皮弓彈碎,從此鬼弄堂裡更是暗淡無光,令人髮指,嚇得孩子們夜裡都不敢在鬼弄堂路燈下打牌、下四國大戰、講鬼故事了。

不過,白天的「鬼弄堂」對於張園的小孩子來說,卻是一個歡樂的小樂園,男孩子們鬥雞、撐駱駝、刮豆腐格子、打彈子、滾鐵板;小姑娘們則跳繩、玩遊戲、跳橡皮筋······

張園離人民廣場很近,所以弄堂裡的孩子們有個福利,就是可以在家門口看人民廣場放煙火。莊元強家大門前的弄堂之大,可並排開兩輛小汽車。而在72弄的弄堂底部,有一個寬大的自然天幕,就如一幅巨大的大寬銀幕電影。這個自然天幕正好面向人民廣場那一邊,因此每到國慶節人民廣場放煙火時,大家都會早早地在弄堂裡擺好一隻只凳子坐下,看一叢叢五彩繽紛的煙火在這天幕上此起彼落,煙火間隙時還會有幾個野蠻小鬼從天幕處的屋頂上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