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後夫妻上島造20000㎡的家:靠撿海洋垃圾、自制傢俱,過上隱居生活

2021年春夏,病後初愈的設計師李野野與先生閆鹽,在山東煙臺的養馬島上,租下一處近30畝的農場,開始了島嶼生活。

▲李野野、先生閆鹽、阿拉斯加「牛牛」

中秋,養馬島落日

▲中秋,養馬島落日

他們改造幾乎不通水、電的農舍,憑藉木工手藝自制傢俱與門窗,同時修整花園、農田和林地,也回收海洋垃圾,打磨成屋內屋外的裝置……

夫妻倆是親力親為的田園生活者、環保踐行者。

▲改造後的農舍

柿子林與花園交接處的露營燒烤區

▲柿子林與花園交接處的露營燒烤區

中秋前後,一條拜訪了他們的農場。

為什麼要從都市跳脫出來?

為了獲得有創造性的、可持續的生活、

成為身心平衡的「島民」,他們做了怎樣不懈的努力?

▲穿行於玉米地

李野野和先生閆鹽的家「藏」得很好。養馬島其實不難抵達,從煙臺市區開車往東,走完不長的跨海大橋後,就快到了。繞過幾道彎,上坡,下坡,司機問:「這裡有民居嗎?」目的地就在樹林一側,小道的蜿蜒處。

大概一年半以前,李野野夫妻倆租下這處近30畝的農場,一邊親手改造,一邊慢慢融入島上的田園生活。改造仍處於第一階段,能看到被注入了設計心思的農舍、初具規模的花園、自制的木傢俱和待修繕的房屋,也能看到結出果實的林木農田和沒有來得及修整的大片土地。

房前的花園

▲房前的花園

羅紋針織帽、長袖襯衫連衣裙

兩面穿馬甲、高幫手工時尚雨靴 均來自AIGLE

初夏的花園

▲初夏的花園

李野野不時在社群網路上分享島嶼日常:改造心得、設計構思、自然風光、環保手作。夫妻二人親手打磨得來的房屋田園和一日三餐,樸實,也精巧。中秋節前,一條上島觀察他們的生活,主要問了3個問題:

1、想要舒適便捷地生活在鄉村,難嗎?

2、島嶼生活,盡是美好嗎?

3、身與心、二人生活與外在環境,獲得可持續的平衡了嗎?

以下是李野野的講述。

我們為什麼成為「島民」

我們為什麼成為「島民」

兩三年前,我與合夥人在長沙打理一間軟裝設計工作室,先生閆鹽在煙臺,是建築設計師。2020年初,我們結束異地戀,準備婚後定居長沙,過常規的都市生活:買房、生子、用心工作、偶爾旅遊休閒。

我們曾經相約,等四十多歲後,一起擁抱田園。我倆的性格挺互補的,他鐘愛大山好水,有瑜伽、冥想的習慣;我是比較典型的城市女孩兒,喜歡體驗滑雪、衝浪、跳傘之類的運動,雖然也愛自然風光,但那時候更留戀長沙的熱鬧與煙火。

沒想到,約定中的生活提前十多年就能開始兌現了,不知道算不算意外之「喜」?

2020年,我生了一場病,於是停下所有工作,在先生的陪伴下,積極地接受治療。治療間隙裡,為了調整狀態,我們開始旅遊散心,後來自駕往返於長沙和煙臺之間,也在外露營。身體和精神狀態都逐漸好轉。我們心裡一動,不如住得靠自然近些,找一個適合我倆、距離城市不遠的鄉村生活吧。

▲李野野有羅列願望清單的習慣

田園生活需要手藝

▲田園生活需要手藝

AIGLE 防風防雨透汽短款夾克

其實早在我和閆鹽認識的那一年,2017年,我們就在煙臺的養馬島上租過一間屋子,做木工坊、工作室、養花種菜。

巧的是,2021年春節期間,他在網上瀏覽到這片農場的資訊,農場就在養馬島。

養馬島的礁石灘

▲養馬島的礁石灘

養馬島不大,不到14平方公里。

農場就在小島中央的坡地附近,沒什麼海腥味,面積接近30畝,租金尚能承受。我當時專門爬上屋頂,竟然能遠遠地眺望大海。終於有機會實現許多過去無暇顧及的願望,我們這麼想著,就付了租金,租期16年。2021年4月,改造正式開始。

▲打磨木質桌面

農場內的大部分房舍尚待改造

▲農場內的大部分房舍尚待改造

我們幾乎親力親為,雖然忙碌,但是過得十分專注。過去我常常加班,日常節奏非常快。上島之後,「時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甚至無法度量我們的生活。就像打理花園或菜地的時候,一個上午不知不覺間就過去了,竟然能腳踏實地完成那麼多勞作任務,感受到了過去少有的悠哉和充實。

春末夏初的果林與農田,在鄉村,對每時每刻保持感知

▲春末夏初的果林與農田,在鄉村,對每時每刻保持感知

▲牛牛十分喜歡大海

▲在徒手搭建的雪屋旁大笑

季節和時令的變化才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我喜歡這裡的雪;春天的腳步非常明確,看著眼前從荒涼復甦為一片綠色,那種勃然的生機尤其激勵我、映照我的心境;夏天的生活和海分不開,島上氣溫常在35℃以下,海水把熱氣都沖刷走了;秋天最熱鬧,整個果園、農田都在收穫和綻放。

勞作,才能悠然田園

勞作,才能悠然田園

我們知道,相較城市而言,鄉村生活不那麼便利。但真實狀態和我們的想象仍舊稍有差別,用我先生的話來說:「雖然喜歡,但在還不夠了解土地的時候,就一頭紮了進去」。

穿過一小片樹林,走進農場大門後,就能看到5間相距不遠的農舍。房前有小塊花園或菜地,農舍背後則是大片大片的核桃林、柿子林、玉米地、松樹林……

改造前的養雞房

▲改造前的養雞房

我們打算在不大動干戈的前提下,將5間農舍分別改造成主臥、次臥、工作間及餐廳、木工坊、倉庫。我原本想著,一邊改造,一邊在社群網路分享心得,等身體狀況再好些,就多畫畫,多做裝置,甚至重拾一些和設計相關的工作,建一個真正的由興趣而生髮的樂園。

但是,從去年4月動工到現在,我們只完成了1間農舍和它前後院的修建,它暫時成為容納臥室、工作間和開放式廚房的主屋。

改造後的養雞房,目前的臨時主屋
改造後的養雞房,目前的臨時主屋

▲改造後的養雞房,目前的臨時主屋

這間農舍曾經是水泥飾面的養雞房,大約100平方米,地面雜亂,空間也不通透。我們拆除了室內繁多的水泥柱,把整個房子打開來,用傢俱柔軟地劃分空間。

▲開放式廚房及水泥櫥櫃

廢棄的水泥柱被回收利用,成為廚房櫥櫃的部分基礎材料,既能減少預算,也很美觀。水泥的硬度高、可塑性強,冷靜的灰調和木質傢俱各成性格。

我們不改變房子的結構,儘量做清掃型翻修:塗刷牆面,重新為地面打水平基墊,將塑鋼門窗拆除,我先生和當地木工師傅一起做了新的松木門窗……

▲親手搭建的壁爐

北方的冬天,取暖很重要。慢慢摸索後,用水泥搭出了一個立柱型壁爐,修正煙道和測試功能時費了不少功夫,但能看著火光,圍在自己研究出來的壁爐旁烤東西吃,真是治癒。我們也考慮過,給房子添加保溫層,只是造價比較高,決定從長計議,所以12月底~來年2月最寒冷的時候,暫時回市區居住。

改造進行中

▲改造進行中

在鄉村,當然能僱人來完成所有的改造和勞作,但在我看來,動手能力仍舊是生活的基礎。親自擬定有設計感的整體規劃,然後親手實現它,似乎更有意義。何況,像這樣大的農場,除非有非常充足的改造預算,是不能事事假手於人的。

我和先生分工,我側重於室內設計,他多多顧及花園田地和木工活。出於興趣,我也學習了很有用的技能,瓦匠、木工、種植……這些非必備技能,真的可以為生活帶來更多創造力。

夫妻二人第一次相遇時做的椅子,也被運到了養馬島

▲夫妻二人第一次相遇時做的椅子,也被運到了養馬島

農場花果、海邊的貝殼和手作小物

▲農場花果、海邊的貝殼和手作小物

木工是我們夫妻二人的共同愛好。我和閆鹽就是在木工坊認識的。2017年,各自在工作之餘,到長白山學做木工,我體驗十天,學習做一把木椅子,他在那待了三個月,學得更系統。我先生的專業是建築設計,但過去在設計院的工作難免讓他感到倦怠,反而是木作,既有建造,也有創造,他非常喜歡。

▲用邊角料做邊幾

閱讀角落

▲閱讀角落

傢俱形成軟性的隔斷

▲傢俱形成軟性的隔斷

過去常做小的生活物件或雕塑擺件,到了農場,我們就自己做傢俱。

主屋裡的傢俱,大體分三種,展示櫃、餐邊櫃、床架等大件,多是他與當地上了年紀的木工師傅用櫻桃木、黑胡桃木等一起做成的;第二種是我倆的作品,我發現過一塊木料,木頭的巴結像眼睛,邊緣的木須如同馬毛,於是合做了一把「獨角獸木馬」;還有一種屬於剩餘木料的再利用,兩個小邊幾就是我用做傢俱的邊角料搭出來的。

預算有限,困難卻遠超預期

我給改造養雞房定下的經費是5萬。但從去年底到現在,不算傢俱,農場的整體基建、養雞房的硬裝改建一共花了30萬左右,基建改造耗時長、投入大,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料。

最初,所有的房間都沒有通自來水,用電負荷也極低,幾乎只能供一臺立式空調運轉。水電改造不可避免,這一改,近7個月就過去了。

▲李野野的父親幫忙整修養雞房內的電路

電線和水管都得請專人排布。原本配備的自來水管損壞了,我們決定引井水。好在島上有礦泉水廠,沿用比較傳統的方法,做分段進水,為直飲水做了三層過濾,保障健康。請來挖掘機,在三棟農舍的房前屋後都鋪設水管、進水管,管線足有500多米。

如果水電基建過關,工作量會小得多。其實我們剛發現這個問題時,不得不調整所有計劃,焦慮過一陣子。好在能相互扶持,存有解決問題的信念,家人也很包容。我爸爸在退休前是高級電工,被我從長沙請來,坐鎮幫忙了6個月。他最擔心的,還是我和閆鹽對付不了這麼大的地方,尤其我還在身體恢復期,不能太勞累。

盛夏的花園

▲盛夏的花園

困難當然不止一處。我是學環藝出身的,原本覺得綠化改造不是難事。實踐後才發現,規劃知識在這幾乎施展不開,要補的種植技能可是太多了。我們最初買了一萬多顆種子,育了幾千株苗,成活率卻很低,再加上島上大風,好不容易成活的苗又夭折了一半。將近三百平米的綠化改造區,種植只能分塊進行,否則前期的投入太大。

造花園,搭配植物時還得考慮花草的季節性,春去秋來都要有花可賞、有葉可觀。四月裡,綻放的月季花能從農場大門口一直蔓延到養雞房前院,前後院裡種得多的,還有大麗花、大花蔥、芍藥,此外就是鼠尾草等觀賞草類,勝在好打理。

柿子林與花園交界處的露營燒烤區

▲柿子林與花園交界處的露營燒烤區

今年夏天,我們在柿子林和花園交界的地方,開闢了一小塊露營燒烤區。挖土打底、鋪碎石、佈置軟裝,有了前期的種種經驗,這塊的建造比較順利。完成後,我在社群網路上分享了花園改造原則:

「該花的錢一分都不省;

能自己動手,絕不找工人;

能育苗和扦插的花,絕不買大苗;

移不動的路面建設,儘量控制預算;

能搬動的軟裝傢俱,按自己的喜好選擇。」

▲核桃林

比綠化區面積更大的,是果園和田地。我們剛接手時,核桃林全被爬藤類的植物籠罩著,雜亂而荒涼。請來4位工人幫忙,花了近2周,才將核桃林的枯枝雜藤清理完畢。農場除了核桃樹,還有無花果樹、柿子樹、石榴樹、櫻桃樹……

從5月到10月,我們都有果子吃。無花果春秋最多,個頭小而甜。核桃來不及採摘,就撿那些落在地上的成熟果實。養雞房前有一顆桃樹,整個夏天,常常聽到「啪!」的一聲,桃子離開枝葉的牽絆,直接砸進地裡,慢慢腐熟為養料。

▲清甜的黃瓜

▲摘玉米

9月,正是核桃成熟的時節

▲9月,正是核桃成熟的時節

AIGLE 高幫手工時尚雨靴

我們不擅長種菜,但終於能分辨時令蔬果,懂得了「不時不食」。去年,請了一位本地人幫忙照看農田,菜根本吃不完。今年只能靠自己,收成隨機了許多,但西紅柿、黃瓜、豆角、冬瓜、辣椒等等能現採現吃,荊芥、香菜、大蔥、韭菜全年都有。北方的西紅柿果香濃郁,好吃極了!

在我看來,打理一個農場,並不是「有錢就行」或「需要很多錢」的事情,熱情、可持續地輸出想法,在腳下這片土地做出自己的「創造」,才是最重要的。

關心糧食、蔬菜,和潔淨的大海

從農場出發,步行一公里左右,就能走到海邊。這片海很美,尤其是天氣好的時候,甚至泛著琉璃一樣清透的藍綠色,晚霞又能把海與天都鍍上一層金黃。

▲被衝上海灘的飄浮球

島上生活久了,去海邊的頻率越來越高。當地人常常在退潮時趕海,我們也嘗試過,沙灘上最多的是蟶子,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找到海參。我們還會撿一些貝殼、石頭、海玻璃。

每當漲潮,海洋垃圾就可能隨著海浪被捲到岸邊,有飄浮球、礦泉水瓶、漁網、鞋、泡沫盒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塑膠。我第一次看到大量的海洋垃圾時,挺震驚的,覺得那片海似乎都不再藍了。所以想做點什麼,即便力量十分微薄,但小水滴也能匯聚成浪花吧。

▲由飄浮球做成的裝置「海洋毒蘋果」

由飄浮球做成的新年裝置

▲由飄浮球做成的新年裝置

去年10月份,我和我媽媽在海邊溜達,想收些花種子回來播撒在花園裡。突然發現了一個暗紅色的飄浮球,它像一顆蘋果,我就把它帶回了家。附近的海域屬於養殖區,所以海邊不時有飄浮球。飄浮球串成一個裝置,掛在窗邊,成了我的第一個海洋垃圾裝置,取名「海洋毒蘋果」。

▲貝殼裝飾畫

▲改造撿來的飄浮球

▲由各種廢棄物改造而成的貓咪樂園

再後來,我常常帶著阿拉斯加犬「牛牛」一起去海邊,它會幫忙撿垃圾,我常常收集一些,帶回家做改造。去年,用好多暗紅色飄浮球做了一個比較大的室內裝置,慶祝新年;又利用海洋垃圾、廢棄輪胎、塑膠瓶蓋等,給散養在農場的貓咪們做了些玩具,玩具掛在柿子林裡,就是貓咪的樂園。

這些點滴日常匯聚起來,不正是環保、減塑的生活嗎?

▲閆鹽做得一手好菜,李野野很享受和先生在廚房忙碌的時光

島上生活非常規律,無非一日三餐、室內外勞作、海邊遛彎以及學習新知識。但環境帶來的變化是無形的,我們好像也漸漸融入了這個島嶼的某種自然循環之中。

每天的垃圾,必須自己開車運到大路上,放進指定的大垃圾桶裡。所以,我們在垃圾分類方面做得非常細緻。幹垃圾、可回收垃圾好處理,溼垃圾大多「回」到土地。農場散養的幾隻雞,給我們供應日常所需的雞蛋,廚餘多半成了它們的飼料,餘下的就和落葉、落花、雜草、樹上掉下的果子一起堆肥,最終成為土地的天然養料。

在島上,和朋友們

▲在島上,和朋友們

生活也越來越精簡,少購買非日常必須的物件,能自制的、能被廢物利用的,就儘量動手做改造。

正因為手藝活,即便我們在島上,還是有常來常往的朋友圈,他們大多住島外,但大家志趣相投:有人是攝影師,有人做木雕,有人學國畫,有人做皮具,還有做娃娃、葫蘆的……

▲清亮的海水

▲堆雪屋

目前,農場僅僅處於改造的第一階段,我也只做了三到五年的計劃,更遠的還未知。中秋過後,我們開始改造次臥,主臥動工要等到明年了吧,因為氣候的緣故,11月份後就不太能施工了。

北方的冬天,的確少見綠色,多了蕭索,但這裡的雪多美啊,我們安心做木工、做手藝之餘,可以在樹林裡搭一個雪屋,那是最自然的農舍。每個季節,都有屬於它的樂趣與枯榮。

鳴謝:AIGLE

部分圖片、視訊片段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