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家居界也有鄙視鏈,那麼近些年,穩坐鄙視鏈底端的妥妥就是中式風。但隨著新中式的誕生,真的就沒日式極簡什麼事了!
今天的家,滿屋中式元素,顯得輕鬆不刻意,特別是從樓梯延綿到客廳的實木線條牆,改良自蘇式建築中常見的框線結構,美到令人咋舌。
面積:250㎡
戶型:三層聯排別墅
裝修花費:130w
房屋所在地:上海青浦
認識TA

設計師:李夢婕Maggie
獨立室內設計師,建築學專業,從業八年,希望能通過用心的設計帶給居住者在快節奏的都市環境裡擁有一處溫暖的居所和心靈的歸屬地。
房屋資訊
這是一棟地下1層、地面2層的聯排別墅。
屋主在找到我的時候,已經開始施工,之前找的設計師因為個人原因終止合作,沒想到土建拆除後,現場與原始條件不符,設計方案難以落地,所以他們希望我能根據現場情況重新設計。

男主是一名傳統文化愛好者,喜歡一切國風的東西:古玩、明式傢俱以及「故宮色」,女主偏愛明亮極簡的風格,他們希望這個家不只是為大人設計,也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原始結構圖
房子最大的問題是地下室,面積大,層高不一,還有幾處下沉空間難以利用。
我見過很多別墅把地下室改成影音室、健身房……但是沒過多久,就變成了一個堆雜物的閒置空間,主人很少下去活動,或者根本在裡面待不住。

平面佈局圖
究其原因,還是沒有把最基本的需求解決好,所以在規劃時,我們決定:
○把地下室變成第一起居室,設置門廳、餐廚功能;
○下沉區域,利用4.3m層高設計夾層:底下設置洗衣房、保姆間以及儲藏室;介於地下室與一樓間的夾層,改成爸爸的書房兼客臥。
○打通一層多餘的牆體,讓客廳以及兩個孩子的遊戲空間變得更通透。
○ 二樓重新整合空間,設置大人和小孩的臥室。
地下室

負一層平面圖

格柵屏風,定下中式基調
與很多下躍別墅一樣,這個小區是地下停車、地庫出戶,相比於一層的主入口,屋主一家從地下車庫進出更為頻繁。

門廳入口處有一處天井,南方80%的地下天井都有積水嚴重的情況,加上上海多雨,地下室常處於潮溼狀態,我們用天窗將其封閉起來。
同時,門廳與餐廳之間原始地面有90cm的高差,做了分段式的5級踏步,能徹底防止雨水倒灌。
天井是地下室唯一的自然光,考慮到採光,我們將門廳與餐廳之間的實牆拆改成格柵屏風,讓地下室的採光面變大,同時也增加了通風量。

從餐廳看向入口,門廳處定製了L形玄關櫃+洞洞板解決了入戶收納問題。
這種空間的處理,借鑑了中式園林的「漏景」,給圓餐桌搭配的是Original_Fin Light的骨瓷燈,像一顆花骨朵,能平衡中式的厚重感。

斜切角廚房,解決油煙困擾

餐廚區域本來是一個連貫的整體,倘若地下室廚房設置開放式,油煙感受可能有問題,所以我們將廚房進行封閉,安放在空間左側,並根據流線做了斜切角。


不同的視角
這樣一來,視線能穿透到底,通往廚房、一樓、下沉空間的幾條動線分明,相互穿插,互不影響。

餐桌向來是交流情感的最佳場所,給屋主選了胡桃木圓桌,一大家子圍坐一起看電視吃飯,更有家庭氛圍。
整體硬裝儘量在中式的風格上做減法,竹黃色背景牆看上去如宣紙一般。軟裝傢俱的選擇,更多尊重了他們的喜好,博古架上全是男主人的收藏。

餐廚的層高高達4m,利用層高優勢,新風和空調管道都藏在廚房吊頂裡,促進地下室的空氣循環。


木隔板+玻璃的隔斷,不僅讓封閉式的廚房更通透,也讓男主的藏品有了展示的空間。可滑動打開的小窗口,也能保持廚房內的空氣流通,做飯時才不會覺得悶熱不透氣。

層高4.3m,做了夾層書房

夾層改造過程
原始的地下室有幾處下沉空間,回填頗為浪費,索性利用層高做了淨高2m的夾層。

上層書房,下沉空間低處作為客衛、洗衣房、保姆間與儲藏室。
考慮到整個地面高度不同,儘量規整空間不凌亂,開放式的洗手檯與餐廳處地面連為一體,材料使用了同款灰色水磨石地磚,保證了空間的連續性。


書房預留了窗洞,保持空氣流通順暢,也留出了大小和小孩相互看到彼此的觀察窗口。
因為夾層上下總層高只有4.3m,我們的設計原則是上下交錯,夾層的書房採取分段式層高。

書桌區是2.2m的淨高,為了保證樓下的洗臉池區有足夠活動的高度,榻榻米處上抬了20cm,主要是喝茶和臨時的客臥。
沿牆一側設計了書架牆,都放滿了小朋友們的書。原本計劃是作為爸爸獨享的閣樓,最後成了陪小朋友們搭樂高的親子空間。

樓梯下的空間也物盡其用:
1.平臺下方隱藏了小朋友爬行的通道,做了軟包和燈帶,成了弟弟最喜歡藏玩具的地方;
2.
臺階下方的空間剛好可以設置餐邊櫃;
3.
隱形門背後還藏著一個儲物間。


因為房屋本身的高度複雜性,家裡已經有很多臺階,為了消減樓梯的體量感和增強上下的趣味性,用了不同的材質將樓梯分段。上上下下的樓梯,也成了姐姐和弟弟追趕攀爬的遊戲之地。
一層空間

一層平面圖

首層的客廳採光很好,打通多餘的牆體,無論哪個方向都能看到窗外的庭院。

實木框線裝飾,用折面營造中式風

屋主希望家裡的中式氛圍簡約輕鬆不老氣,借鑑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外立面中的框線結構,從樓梯扶手延續到牆面、門窗框,用定製的胡桃木線條,打造禪意的中式風。

蘇州博物館

胡桃木線條用釘槍和膠固定上牆,配合大面積留白和區域性的硃砂紅點綴,用折面消弱室內的柱體,讓空間的設計語言更連續。

客廳沒有采用傳統的吊燈,而是選擇了點光源,視覺上更為通透,和新中式傢俱協調整體風格,最終的效果還是比較整潔舒服。

八角門+六角窗,一步一換景

屋主有兩個小朋友,很難不考慮他們的日常活動空間,裝修時,把採光很好的東北側改成了他們的遊戲區。

在中式建築中,門窗是點睛之筆,遊戲區的門窗改成了雅緻的八角門和六角窗。


透過門窗形成對景,由近及遠,每個角度都很有趣。

遊戲區的日常,晚上在媽媽的陪伴下學英語,這裡是姐姐的畫室,也是弟弟的遊戲室。
二層空間

二層平面圖
上至二樓,向左是主臥,向右是兒童房。主臥是一個帶獨立衛生間、衣帽間和化妝間的套間。

整合空間,實現套房式主臥

原先的設計比較繁複,後期過程為了讓整個樓層整體材質更統一,簡化了一些背景牆和燈光的設計。

在軟裝方面,床頭區採用了非對稱設計,左側床頭櫃,右側掛衣架,中式傢俱在滿足可看性的同時,滿足屋主日常所需。

兩側床頭用了地下層餐廳的同款花骨朵骨瓷燈,豆蔻綠的背景牆色讓臥室更淡雅。


窗外陽臺可看到前院,右側是套內主衛的門。


主衛的面積夠大,重新調整了佈局和材質。開放式的淋浴區和如廁區,做了固定的半扇玻璃分隔,溼區特意做了下沉地面,方便排水。

穿插木盒子,為未來可變動做準備
姐姐和弟弟年齡接近,目前還小可以住一起,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以後也會有各自的房間。

考慮家裡其他層已經有足夠讓他們玩耍的空間了,所以二層的兒童房設計了兩個半開放式的「盒子」,既滿足了姐弟倆同屋又獨立的睡眠小空間。
我們特意留了小機關,在盒子之間開了兩個小窗口,讓姐弟二人在各自房間也能增加互動性,過道不顯擁擠,也能方便家長夜間照顧。

為了方便起夜,木盒子的牆角細節處嵌入了燈帶,當作小夜燈。

室外造景,一切窗景盡收眼底

有院子的房子,一半是家,一半是風景。
整個外牆的基礎材料是竹子的高柵欄,為這個家建起了保護的外罩。高欄下增設戶外燈,讓鬱鬱蔥蔥的園林更加溫和舒適。

夜晚點點暖光將院落襯得更加靜謐溫暖。

庭院的地面用細砂石鋪成的蜿蜒小道,用天然的青石板踏步,兩邊種植了高低錯落的大樹,讓戶外的植物與室內產生積極的互動。

隨著一天中的光影變幻,樹枝的影子會在室內呈現無數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