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遷徙的鳥》說:“鳥的遷徙是一個關於承諾的故事,一種對於迴歸的承諾”。那麼觀鳥大概就是我們圓滿夢境的過程,一個飛翔之夢。何不隨著其片尾曲To be by your side領略觀鳥的愉悅?單是想象鳥之羽翼劃過山巒、海洋、森林、荒漠與城市,就足夠暢快。


“並不是我嫉妒你的好運,
而是你的快樂使我太歡欣”
驚蟄之後,春分之時,候鳥開始全球遷徙。
這是觀鳥大季——越冬區送走冬候鳥,繁殖區迎來夏候鳥,遷徙路線上可見短暫經停的旅鳥,停留一處的留鳥也銜泥結草,繁衍後代。
現代觀鳥作為富有科學意味的休閒活動起源於英國,有著超過二百年的歷史;美國的觀鳥則興起於十九世紀初,幾乎和環保運動同步。

▲據說中國古人發現站在樹上的鳥兒探看四野,便造出了篆體的“觀”字
說到觀鳥,不得不提博物學家、現代觀鳥之父吉爾伯特·懷特。
連達爾文和梭羅都受到這位18世紀的英國“富閒紳士”的影響。他經典的《塞爾伯恩博物志》(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borne)以書信形式,記述了家鄉的自然風物和鳥獸魚蟲——當地降雨量、家巖燕何時離島過冬、蒼頭燕雀和鷦鷯的巢……
▲如今,塞爾伯恩的Gilbert White’s House已經成為一處景點,呼應遙遠手稿、畫作中的點滴
如果吉爾伯特·懷特“在平靜安寧中度過的,除四時的更替,再無別的變遷”的悠然時代已經消散,那麼同為愛鳥人的《泰晤士報》首席記者西蒙·巴恩斯則對觀鳥的興致做出了同樣日常但更為當下的拆解。
巴恩斯在《窗外飛過一隻鳥》中問道:為什麼觀察鳥類,而不是哺乳類、爬行類、昆蟲、植物?
他自己給出的解答是,鳥兒圓滿了我們這些陸上生物的飛行美夢:
“人們關注鳥類,因為它們喚醒了我們深藏心底的歡欣怡悅。這份關注可以追溯到人類進化的早期,從第一次直立行走開始。人類剛剛能夠將目光投向蒼穹、環顧世界,就開始觀察鳥類了。鳥兒擁有人絕不可能具備的天性,僅僅是它們的存在、它們在人類面前的飛行,就為人們每天的生活增添了歡愉。美國十九世紀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曾把希望比作‘長著羽毛的東西’,可見鳥兒象徵著希望。”

而且,野鳥離我們並不遙遠。正如巴恩斯所說:“看到野生哺乳動物是意外的事,野生鳥類則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倘若說到城市中的野生動物,也許會想起奈良的鹿、倫敦的狐狸、美國的浣熊。在上海的城市公園中,我們偶爾也能發現好似梅花鹿的獐和身形如浣熊般的貉。然而與城市更具融合度的野鳥卻很容易被忽略。

哪怕不必走到曠野,在鱗次櫛比的廣廈之間,在忙碌接連著忙碌的空當處,其實就藏著親近自然的機會。如果仔細觀察,或許就會發現,那些原本以為是麻雀的小鳥,其實是好幾種不同的雀鳥。
這是纖細、敏銳且自得其樂的歡愉,也是瞬間的領悟:“深呼一口氣,把目光從道路或報紙上移開,投向窗外……眺望這種日常的景象,它很平凡,但也許只要一兩秒鐘,你便能從一天的勞煩中解脫。”

行山走海、蹲守城市的“鳥人”
難怪有那麼多人願意在郊野或城市中長久蹲守,尋找、等候、記錄。
1998年,生態作家劉克襄就在《鳥人》裡描繪了這經典形象:“透過望遠鏡,對準一隻遠方的鳥,將它拉近,放大於眼前,然後,翻開一本鳥類圖鑑,逐一對照,查尋它正確的名字與解釋。他,或者他們,經常旅行於山上、海邊與郊野,甚至就近在城市觀察。”

▲通過觀鳥,人們看待世界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對自然環境的變化更敏感
何鑫是生態學博士、上海自然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舉著望遠鏡觀鳥或架起相機拍攝,是他對鳥類作分類學記錄和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日常愛好與生活方式。
觀鳥也已成為很多人的休閒活動,城市則是觀鳥愛好者的起點。
在何鑫看來,業餘觀鳥不僅會給鳥類研究提供很大幫助,同時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帶動更多人走向對城市自然的關注與保護。在生態學中,衡量一個環境是否平衡,正是看這個區域的鳥類數量。鳥多則意味著水系、隱蔽場所、食物(蟲子和果子)都十分充足。


▲觀鳥裝備:一隻望遠鏡,幾本本地鳥類圖鑑,每個觀鳥人都手持“鳥書”,這是他們進入鳥類世界的關鍵鑰匙
在城市中,各個季節、不同區域性環境會有不同種類的鳥兒出沒,但“發現”是一個充滿意外的過程,也是觀鳥的趣味之一。
何鑫讀博士時曾在台灣待過半年,在研究黑臉琵鷺的過程中為便於觀測而給一隻鳥兒作過標記。未曾想到,幾年後又在江蘇的一次觀鳥中發現了它。與曾經研究過的鳥兒重遇的經歷,令他感動。
而在一次上海郊野的觀鳥考察中,何鑫曾發現一種在本地歷史記錄中從未出現過的賊鷗,這種“意外發現”的鳥兒種類增多,不能不說是與城市中適合鳥類棲息停留的溼地增加、灘塗得到保護等微環境的變化具有微妙關係。

▲蒼鷺 上海南匯東灘 何鑫拍攝。每年秋天,西伯利亞—澳大利亞這條東亞遷徙路線的鳥群們途經上海,何鑫常清早到南匯東灘邂逅鴴鷸類、雁鴨類野鳥

▲青腳鷸 江蘇如東灘塗 何鑫拍攝。大概每張圖片背後都是一段觀鳥故事

▲黃尾鴝,觀鳥人宋宜璋攝於台灣台北市外雙溪。顏色亮眼的黃尾鴝公鳥,獨自在故宮博物院附近的叢樹間徘徊了好幾天,它特別喜歡在狀元紅樹駐留覓食

▲冠羽畫眉,觀鳥人宋宜璋攝於台灣桃園縣拉拉山。鳥兒飛離的姿勢像極了演奏會中的指揮家
日本插畫家鈴木守則非常關注鳥巢。
他三十多年前離開城市,遷居至伊豆半島的婆娑羅山裡安心創作。鳥巢和鳥的生活成了每日的觀察物件,他還將自己的觀鳥記錄畫成繪本《山居鳥日記》。

▲
三道眉草鵐的雌鳥在芒草叢裡,用枯芒草築窩,鈴木守繪

▲
雜色山雀的雄鳥先視察鳥箱。如果滿意的話,它會告訴雌鳥“這兒挺好”。鈴木守繪
鈴木守認為,在看鳥的同時研究鳥巢,能更深刻地認識鳥。“體型較大的山鷹雖然看起來很有氣勢,但也會像容易受到襲擊的小型鳥那樣精心建造不容易被敵人發現的鳥巢……鳥巢有那麼多不同的樣子,就好像人類有那麼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職業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愛好和習慣。”
他時時刻刻都在尋找鳥巢,甚至走遍世界去搜集稀奇的鳥巢,逐漸擁有了500多個收藏,工作室裡掛滿了各種奇形怪狀的鳥巢,被稱作“鳥巢研究所”。

▲
鳥兒為了產蛋而築巢,幼鳥離巢之後,鳥巢就不再被使用,通常在風雨作用下自然崩壞
部分國內外觀鳥地推薦
因為疫情的關係,如果暫時不能去到遠方,就在自己的城市觀察吧。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主要有八條,其中三條從我國經過,在不同的城市,總有不同風景。
新疆巴音布魯克溼地天鵝湖

巴音布魯克意為“富饒的泉水”。當地常年的冰雪融水、降雨以及部分地區地下水,使草原上星羅棋佈著湖泊與沼澤。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天鵝湖。
大天鵝在起飛前需要一段水域來滑行加速,此地的開闊湖沼便是它們的絕佳棲息地。據記錄,天鵝湖有萬餘隻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等,還有灰雁、斑頭雁、白頭鷂、燕鷗、雕、禿鷲等珍稀鳥類。
江蘇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被列入“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溼地名錄”,國際重要鳥類遷徙通道之一。
每年春秋有300多萬隻鴴鷸類鳥遷飛經過此地,4—9月時,白鷺、夜鷺、普通燕鷗等大批水鳥在保護區內繁殖;每年約有800只野生丹頂鶴(全球僅存3000餘隻)在此越冬,12月—來年2月,可以觀賞丹頂鶴、灰鶴、普通鸕鶿、白琵鷺等數十萬只水鳥的叢集生活。
台灣高美溼地

春秋兩季,南來北往的旅鳥在台灣過境。特定的地理環境和豐沛的雨水,使台灣形成多樣性的鳥類生態圈,已被國際鳥盟列為“世界重要野鳥棲息地”,擁有超過500多種野鳥記錄。
位於台中的高美溼地是台灣眾多溼地之一,既是觀鳥聖地,也是最佳日落觀景地之一。
山東黃河三角洲溼地

山東東營,這個國內暖溫帶最完整、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被稱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在溼地所開發的“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內有鳥類三百餘種,是山東鳥類科普和觀賞的大本營。
北戴河溼地

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鳥種途徑/在北戴河繁衍生息,其中不少是世界著名珍禽。豐富的鳥類資源吸引了眾多鳥類科研工作者和觀鳥愛好者,這裡也是國內較早“熱鬧”起來的觀鳥地之一。
鄱陽湖溼地保護區

溼地保護區位於鄱陽湖西北角,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水落灘出,吸引大批來自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和我國東北的珍稀越冬候鳥,包括天鵝、白鶴、東方白鸛等。鄱陽湖保護區不僅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候鳥越冬棲息地,也是國際重要溼地、重要生態區。
厄瓜多 利蒙克查生態保護區

厄瓜多亞馬遜雨林憑藉良好的生態系統,吸引了眾多鳥類等野生動物在這裡棲息,利蒙克查生態保護區則是整個厄瓜多觀測野生鳥類的絕佳地之一。
該地區被認為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儲存得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人們已經在此發現了450多種鳥類,包括蜂鳥、鸚鵡、巨嘴鳥等。有經驗的導遊知道這些生物日常出沒的地方,鳥類愛好者可以在當地預訂特別的觀鳥之旅。
新加坡 裕廊飛禽公園

作為亞洲最大的飛禽公園,裕廊飛禽公園依山而建,棲息著380個物種,超過5,000只飛禽。園內設有飛禽繁殖及研究中心,也是官方指定飛禽救援中心,是亞太地區唯一擁有飛禽醫院的公園。
斯里蘭卡 辛哈拉加雨林

斯里蘭卡是世界上最適合觀鳥的國家,共有450多種鳥類,250種在此常見,還有23種本地特有鳥種。其中,辛哈拉加雨林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人們有機會在這裡看到斯里蘭卡95%以上的本土鳥類。
紐西蘭 達尼丁

紐西蘭的皇家信天翁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它們將巢穴搭建在達尼丁附近的山坡上,遊人可以通過望遠鏡暸望它們悠閒愜意的生活,也可以進入遊覽區觀賞。
美國 羅德島
大多數候鳥在春天北上新英格蘭和加拿大築巢時會經過羅德島。在這裡能看到300多種鳥類,還有完善的徒步路線、觀鳥路線、自然攝影點和伺鳥點,特別適合觀鳥初學者。島上的奧杜邦協會(Audubon Society of Rhode Island)是以鳥類學家奧杜邦的名字命名的鳥類保護組織,也提供觀鳥、遠足等夏令營式的自然教育服務。

▲
全球鳥類遷徙地圖
拓展閱讀
觀鳥常識
1、候鳥並非為了躲避寒冷而遷徙,鳥類是恆溫動物,體溫受外界氣溫變化不大,它們遷徙是為了尋找充足的食物;
2、觀鳥的裝備很簡單,一隻望遠鏡、一本當地的鳥類圖鑑、記錄本、水、乾糧、個人必備藥物就夠了。
3、鳥類在日出後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比較活躍,因此一日之中最理想的觀鳥時間是清晨和傍晚。
4、觀鳥同時也要保護野鳥棲息地。每一個鳥類遷徙線上的地區環境破壞,都會導致候鳥的數量減少。觀鳥時,不作任何干預鳥類自然行為的舉動,不給鳥類投食等。
5、觀賞鳥類時要輕語輕步,不穿顏色豔麗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