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男子因不會英語,被當成精神病關31年

網友一直以來都在討論一個「看似無解」的話題:

如果你被錯抓進精神病院,你要怎麼證明自己是正常人?

當然每次這個問題的回覆中都會有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的搞笑評論,但正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發生的幾率太小了」,所以也只是當作網上衝浪的談資而已。

然而,這件事其實真的發生過。

並且現實生活遠比想象更令人絕望。

在1949年的美國,一名華裔男子被當作精神病,在醫院被錯關了31年!

因英語不好

華男被關進美國精神病院

事情還要從1949年講起。這一年,廣東臺山男子蔡紹華(David Tom)

為了心中的「美國夢」偷渡到了舊金山,和他的弟弟一起在美國尋找更多機會。

和他的弟弟一起在美國尋找更多機會

David在舊金山的中餐館工作了一年,然後又去到芝加哥在的餐館工作,當時他住在唐人街。

但當David染上肺結核並被送往療養院治療時,他對美國夢徹底破碎了。

在那裡,David被誤診患有精神疾病。

在精神病院裡一關就是31年。

在精神病院裡一關就是31年

一切都發生於1952年,David當時疑似染上肺結核並被送往醫院。據報紙報道,一名女助手試圖給他洗海綿浴時,David突然扔下被單,裸奔穿過大樓,大喊「不可思議」,當時的醫院工作人員認為這是一種威脅行為。

然後,David被送往西北側的一家州立精神病院,在那裡他被診斷為「精神病反應,未分類類型」。

David不僅無法用英語交流,並且因為肺結核治療還被迫與朋友和家人隔離。

當時庫克縣公共監護人帕特里克·墨菲說,1952年9月,他所在單位的一名護士形容David:

他「英語說得很差,很難理解。他說:’這是一個瘋人院。我為什麼在這裡?’」

更令人絕望的是,由於語言不通,在David被監禁期間,也沒有人用他能聽懂的語言與他交談。

也沒有人用他能聽懂的語言與他交談

醫院報告顯示,他開始表現出奇怪的行為,醫生將其解釋為精神疾病。也許是早期精神分裂症,但也許是誤診或事記錄不清楚。

英語不好的David也只會說「我,沒瘋(Me, not crazy)」。在這兩種情況下,David的情況得到了「最壞的處理」。

如今21世紀已經走進第三個十年,不僅僅是醫療技術,資訊技術也高度發達。

並且現在中國人遍佈全世界,無論去到哪個國家都能遇到幾個「老鄉」,有困難了也會幫一把。

但如果把時間撥回到1949年,當時的美國不僅沒有多少中國人,在精神病院找一個「雙語工作人員」更是想都別想。

雖然David能流利地說台山話和廣東話,當時這兩種方言不僅在芝加哥,甚至在整個美國都為大多數華裔美國人所使用。

但令人絕望的是,或許是無人在意他的語言,或許是被伊利諾伊州精神衛生部忽視,該部門當時並沒有尋求中文翻譯的幫助。

該部門當時並沒有尋求中文翻譯的幫助

此外,他們也沒有為他提供任何診斷、治療、諮詢,事實上,在他接下來的31年強制住院期間,沒有工作人員或患者同伴用他自己的語言與他交談。

當時的David面對的只有無盡的絕望,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根據法庭記錄,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David做出了把地板當作廁所的行為,還脫下衣服,除了躺在地板上,他什麼也不做。

但是,墨菲在為David的自由辯護時指出,一位醫生最終意識到了發生了什麼,並寫道:

「沒有人和他交談過,因為沒有人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漢語方言。目前無法證明他患有精神病,也無法證明或排除智力遲鈍。我發現這是一種非常令人不舒服和不幸的情況。我的印象是,讓一名男子在這段時間內住院存在法律問題,沒有人能和他交流。」

但是,不得不思考的是,David隨後的精神衰退是因為一系列可能由翻譯澄清的誤診,還是因為他患有早期精神分裂症?

如果是後者,那就需要減少引發精神疾病的創傷情況,而不是將患者直接關起來,在沒有人可以交談,沒有朋友或家人可以探望,也沒有獲釋的希望的環境中加劇創傷。

31年後終於重獲自由

但已失去正常生活能力

1979年,David的人生終於迎來了希望。

墨菲宣佈自己是湯姆的法定監護人,並向美國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指控該州侵犯了湯姆的公民權利。

終於在31年後,墨菲在1983年幫助David獲釋,並在針對伊利諾伊州的聯邦民權訴訟中獲勝。

(中:David)

(中:David)

1983年5月,陪審團判給湯姆40萬美元,但墨菲同意只接受20.5萬美元,以避免州政府冗長的上訴期。

David Tom終於自由了。

但我們知道,這些錢永遠無法彌補他最寶貴和最富有激情的人生的丟失,也無法彌補David在精神上所受的損傷。

據《論壇報》當時的一篇報道稱,在經歷了這些之後,David最終被診斷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被釋放後的David表現出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腦損傷和失語症,這使他在行為和認知上都達到了兩歲或三歲孩子的水平,所有這些都是由於在監禁期間缺乏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他的精神病醫生警告說,David已經五十多歲了,要他再去適應精神病院之外的生活,或是教他新事物都是不可能的了。

David的大腦嚴重受損,除了有限的斷字和短語外,他幾乎喪失了說話能力。

他還喪失了社會意識,包括與他人正常交往或社交的能力。不僅如此,David海被迫承受了幾十年來各種有毒高劑量精神藥物的副作用。

芝加哥的一對夫婦Peter Porr和San O在埃奇沃特區經營一處社區住宅,與印-中移民合作併為他們授課,他們自願提供幫助,並讓David與他們在一起生活。

到1983年12月底,David終於在這裡安頓了下來,住了一間兩室的起居室。

(左:Peter Porr, 中:San O, 右:David Tom)

在那裡,David再次能夠聽到熟悉的母語,享受他成長過程中最熟悉的中國菜。

在David搬進去不久後,Porr表示:「我認為,我們將逐漸向他複述一些東西,讓他不再害怕這個世界。」

之後David終於慢慢適應了新環境,Porr說,「他周圍都是愛他的人,他自己也很平靜。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家。」

不過,在David被釋放後的又31年過去了,2014年墨菲在最近給《論壇報》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

「每一位作證的心理健康專家,包括我們自己的專家,都認為,David在精神病院的三十年導致了他永遠無法在外面正常生活。」

據悉,即使在David獲得自由後,由於他的病情多年來不斷惡化,他精神狀態仍然十分不好。

Porr說:「David是我們大家庭中珍貴的成員,他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們,他和其他任何人一樣,有感情、慾望、希望和需求。他變得快樂、興奮、悲傷和沮喪。他會笑也會哭。他喜歡嬰兒、戶外活動,這取決於他的情緒波動,取決於愛他的人的陪伴。」

「他身上有一種甜蜜和天真,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交友能力。」

2014年8月16日,在一個星期六,David在經歷了又一次中風後,在芝加哥東南亞中心的家中去世。

印象結語

從David Tom去世的年齡逆推回去,在被關進精神病院的那年,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紀。

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在異國他鄉,因為語言不通被「扔進」精神病院,三十多年來沒人能和自己交流,沒人聽自己的辯解。

在暗無天日的病房中只能熬過一天又一天,其中的絕望讓印象君都汗毛豎起。

而在人生最美好的30年被剝奪之後,得到的只有$20萬賠償以及永遠無法正常生活的疾病。

在看完David的故事後,印象君也衷心希望,悲劇不要重演。

來源:Chicago Tribune、South-East Asia Center

相關文章

留學轉工籤移居日本,2022年升級版

留學轉工籤移居日本,2022年升級版

大家好,我是在東京的上海人老蔡。兩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傳送門:「留學轉工籤」移居日本,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雖然留學和工籤方面的文章我寫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