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7月29日,英國倫敦。
早上九點,城市裡所有教堂,齊鳴鐘聲…
大批民眾帶著相機和鮮花,走上街頭歡呼慶祝…
陽光耀眼,聲浪滔天,一輛精美絕倫的黃金馬車,在兩道人牆間駛過。


馬車的門慢慢打開,走下一位身著近8米婚紗的新娘。
她頭戴價值連城的冠冕,笑靨如春,徐徐邁進聖保羅大教堂…


這場精心籌備了6個月的「世紀婚禮」,BBC用30多種語言轉播,有7億多人收看…
它不僅縫合了彼時因城市騷亂而撕裂的社會,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英國國運…
這位優雅高貴的新娘,就是「戴安娜·弗蘭西斯·斯賓塞」。

在這一天,她嫁給了「查爾斯」王子,成為了威爾士王妃…
但,戴安娜怎麼也沒想到,這紙婚約,無關幸福。
愛人的背叛、生活上的繁文縟節、皇室的遊戲規則、媒體的集體吮血,都提早給戴安娜的一生,寫好了悲劇結尾…

其實,對戴安娜往事的影視化,近幾年一直熱度不減。
比如,豆瓣評分高達9.2的《王冠 第四季》,還有已開拍的第五季,都把戴妃搬上了熒幕…

《王冠 第四季》中的戴妃

左:戴安娜王妃本人 右:《王冠 第五季》中的戴妃
由「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主演的《斯賓塞》,也成為了近期討論度最高的電影之一。
全片節選了戴安娜在聖誕節前後三天的生活,但只拍出來了一個臆想中的戴妃,剝離感、詭異感充斥著始末…

電影《斯賓塞》
不如透過17年這部高分紀錄片,去了解一個真實、多面的戴安娜王妃:《戴安娜:她的自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個故事在開始前,就充滿了戲劇性:
查爾斯的約會對象,是戴安娜的姐姐「薩拉」…
戴安娜的約會對象,是查爾斯的弟弟「安德魯」…

查爾斯王子(中)和薩拉(左)
命運的線,在1977年的某次宴會上,交結了。
宴會上,天真爛漫的戴安娜,引起了查爾斯的注意,很快,他就展開了對戴安娜的追求…
年少的戴安娜,根本招架不住王子的愛慕。
她徹底淪陷了。
在僅僅見過13次的情況下,19歲的戴安娜,便嫁給了33歲的查爾斯。

對,她嫁的是王子,不是愛情。
或者說,她成了王室狩獵遊戲中的獵物。
早在訂婚儀式上,這事就有跡可循。
那天,有電視臺的記者問這對準新人:你們相愛嗎?
戴安娜害羞地低下頭,回答:當然了!
一旁的查爾斯接過話,補充道:那要看你怎麼定義「相愛」這個詞了…
面對記者奇怪的問題,愛人奇怪的回答,戴安娜強顏歡笑著,其實心裡早就亂如麻了。


這個謹小慎微的回答,全是不能肯定的愛,儼然一句古早渣男語錄…
因為,查爾斯心裡,一直都住著另外一個女人,「卡米拉」。
起初,和查爾斯在一起的時候,外界一度認為,卡米拉是未來的王妃人選。
無奈,女王棒打鴛鴦,堅決不同意這門婚事。
為了掃清繼承之路的障礙,查爾斯選擇和卡米拉分開,他需要一個更得體,更優雅的女伴,提升王室的公眾形象,給王室開枝散葉…


戴安娜,完美符合了這個工具人,應該具備的所有條件。
這段不純粹的婚姻,與利益和名望緊緊捆綁在了一起。
而這一切,對一心追逐愛情的戴安娜來說,有點後知後覺…

婚後,查爾斯原形畢露,這個24K世紀大渣男,卸下了偽裝面具。
當全國上下,都沉浸於戴安娜懷孕的喜訊時,查爾斯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到處吃喝玩樂,過得逍遙自在…

他頻繁與卡米拉私會,完全不管不顧戴安娜的感受,甚至讓這段藕斷絲連的私情,變成了王室裡人盡皆知的秘密…
所有人都知道戴安娜受的委屈,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她說話。
眾人皆醒,唯她獨醉。

在電影《斯賓塞》裡,女王對孤立無援的戴安娜,說過這樣一段話:
他們(媒體)會拍很多你的照片,但只有他們印在十英鎊紙幣上的那張,才最重要。當他們拍那張照片的時候,你就會明白,親愛的,你不過就是貨幣…

言下之意,唯有權勢聲望,才是王室遊戲中最大的獎賞…
現實裡,不堪重負的戴安娜,也曾跑去向女王哭訴。
女王面對家醜,只若有似無回應了一句「我不知道你該怎麼做,查爾斯沒希望了」…
戴安娜又跑去找情敵,勸卡米拉離開查爾斯。
但卡米拉用詭辯,合理化了自己那光明正大的偷情:你沒事的戴安娜,畢竟你有兩個那麼好的兒子…

戴安娜(左)和卡米拉(右)
當她去找查爾斯,得到的回答,磨滅了她心中最後一絲希望。
查爾斯說:我拒絕成為一個沒有過情婦的威爾士親王…
這話不就相當於一個普通人,在出軌後說「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嗎?
事實上,戴安娜私下裡也調查過王室歷史,確實以往的威爾士親王,都有過情婦…


頭頂光芒耀眼的王妃頭銜,一舉一動都是全英人民關注的焦點,戴安娜斷然不能像普通人那樣,手撕渣男,及時止損。
她只能隱忍、服從、配合這出表演。
可是,三個人的婚姻,終歸太過擁擠。

戴安娜的狀態一天比一天差,她變得喜怒無常,患上了暴食症和抑鬱症。
王室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面具。
而現在,她也不得不帶上這個「義務性笑容」的面具…
在公眾面前,藏起一身傷疤,強顏微笑,優雅如常。


衝破閾值的情緒交疊撕扯著,在深幽孤寒的宮殿裡,反覆鞭笞著戴安娜桎梏下的靈魂。
她開始踩著繁文縟節反抗,試圖奪回一些話語權。
她在公開場合哭泣,努力學習演講技巧,出版坦露心路歷程的新書…

但,王室的規則,是不容挑戰的。
慢慢的,戴安娜在王宮裡,成了一個邊緣人物,被孤立、被嘲弄、被監視…
這和被打入冷宮無異。


從貼身保鏢兼馬術教練「巴瑞」的身上,戴安娜看到了生活的熱氣騰騰,千瘡百孔的戴安娜從他身上,找到了久違的感覺。
王室很快察覺到了異樣,火速把巴瑞從戴安娜身邊調走,而後,巴瑞喪生於一場車禍…


樁樁件件,令戴安娜心如死灰。
1992年12月,戴安娜與查爾斯分居。
1996年,二人正式離婚,虛幻的童話,終於夢醒。

有必要提一下,在離婚前一年,戴安娜曾接受過BBC的專訪,吸引了2200萬觀眾觀看。
雖說BBC是通過欺騙手段,博得戴安娜信任,從而獲得的專訪機會。
但也正是這次專訪,讓大眾能有機會,了解這15年來,戴安娜在王室屋簷下的,種種遭遇…

比如,戴安娜自曝與查爾斯的性生活頻率,從每三週一次,到後來變成無性婚姻…
比如,戴安娜毫不避諱,說這段萬眾矚目的婚姻,從頭到尾都是擁擠的三個人…
比如,媒體的閃光燈永遠對準的是戴安娜,這讓受冷落的查爾斯,嫉妒不已…


一聲暴雷,王室陷入了前所未遇的危機。
被戴安娜悉數抖落的王室秘辛,驚愕了世人。
同時,戴安娜和王室的關係,也降到了冰點。


曾經同床共枕的夫妻,如今成了兩個對峙的陣營:戴安娜的背後是公眾力量,查爾斯的背後是王室力量…
直到1997年8月的最後一天,一則爆炸性新聞,令這一切戛然而止:
這裡是倫敦BBC廣播,根據法新社報道,五分鐘前,一名法國政府官員宣佈,威爾士王妃戴安娜已身亡,他說王妃死於巴黎市中心的一場車禍…
為躲避追蹤,戴安娜和埃及男友乘坐的車,以150邁的速度,撞上了隧道里的水泥柱,三人不幸身亡…

吸血吸慣的狗仔,第一反應不是救人,而是抓緊時間拍照片,搶首發…
要知道,戴安娜的一張獨家照片,能賣到50萬美元的天價…
這年,戴安娜才36歲,屬於她的自由人生,原本剛剛開始…

而這場眾說紛紜的事故,成了世紀懸案,儘管已過去了24年,但圍繞「戴妃之死」的質疑聲,從未中斷過。
是否真如大家關於「陰謀論」的猜測,王室和戴安娜的死有直接關聯,我們不得而知。
可以肯定的是,嫁入王室的經歷,是她一切不幸的始源。
正如《王冠》裡,撒切爾夫人說的一樣:他們(王室)既不高貴,也不優雅。
高貴與優雅的背面,是極端的利己主義,和寒徹脊骨的冷漠。

諷刺的是,在戴安娜去世8年後,那頂璀璨的「珍珠淚王冠」,戴到了情敵卡米拉的頭上。
卡米拉嫁給了查爾斯,成為了王室的一員…

左三:查爾斯 右三:卡米拉

戴安娜是第一個敢在媒體面前哭泣的王室成員。
也是第一個,有如此反叛精神的王室成員。
她自己本就是貴族出身,嫁進王室絕非她的人生追求。
一切,都緣起於愛。
一切,又都葬送於愛。

戴安娜的故事,因其名利屬性,總會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有很多騰空漂浮的感覺。
但,當我們拿掉「戴安娜王妃」的濾鏡,去窺視「斯賓塞女士」的生命軌跡,就會發現,她的種種遭遇,不就是一地雞毛的普通生活嗎?
被渣男騙婚、遭婚內出軌、在令人窒息的婆家苟活、唯一的精神寄託便是孩子…
這朵開在泥潭裡的英倫玫瑰,給世界留下了太多唏噓。

1987年,戴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亮相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紅毯
脫離王室的光環,戴安娜的身上,閃耀著太多人性的光輝。
她為慈善事業做的貢獻,帶給了世界無盡啟發。
比如,愛滋病流行之初,這種傳染病尚無解藥,社會焦慮,民眾恐慌,歧視無處不在…
戴安娜經常探訪愛滋病患者,親切地與他們交談、握手、擁抱…
用自己的影響力,改變了世界對愛滋病的看法…

比如,因為地雷隱患,安哥拉平均每333人,就有1個截肢者,這個資料高居全球第一。
在幾億人的關注下,戴安娜獨自一人,徒步走過危險重重的雷區…
這一舉動,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掃雷問題的關注。
就在她去世3個月後,122個國家簽訂了《渥太華禁雷公約》,永遠地改變了地雷使用現狀…


此外,戴安娜還是超過100家慈善機構的贊助人,即使不再是王室成員,她仍會以個人名義,訪問難民收容所。

或許,深居王宮的她,身不由己的事情有太多太多。
但,從少女時期就一直保有的誠懇,讓她從未改變過對善良的選擇。
童話般的生活之下,是反童話的一生。
從19歲到36歲,戴安娜用短短17年,閱盡世間崢嶸,歷盡人情冷暖。
有人說她是「英倫玫瑰」,有人說她是「風中之燭」…

戴安娜的故事,之所以被人津津樂道,絕不是因為她和王室之間,充滿戲劇性的糾纏。
而是我們不願忘記,曾有過這樣一個人,頭戴珍貴的冠冕,面朝奔騰的歷史,手握無盡的榮華…
卻一心,只嚮往春煦般的溫良…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對一個已故王妃,心存如此多的懷念。
這個世界,永遠都會有不公的故事上演。
但,也永遠會有人,不受浸染,兀自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