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已經買不起腳踏車了

2022年,在北京沒有一輛腳踏車,意味著你已經被踢出京圈生活方式群聊了。

〓 這個夏天,京圈談朋友的三大件:腳踏車、飛盤和露營。圖源:黃對對/小紅書

夜幕降臨的長安街,騎行隊伍堪比下餃子,綠燈一亮,百八十輛腳踏車瞬間衝鋒。

中年老哥們挺著啤酒肚,裹著緊身騎行服,組起純爺們兒車隊嗖嗖刷街,堪稱移動的京城兄弟會。

堪稱移動的京城兄弟會

據說,現在名媛最時興的晨練方式不是瑜伽,而是跨上一輛酷炫公路車,猛騎30公里,在朋友圈發個騎行軌跡圖:「早安~早起的人已經燃燒700大卡咯~」

騎行真的太火了,火到已經躍升成為最有潛力的理財產品。

有英國血統的摺疊車Brompton(俗稱小布),如果顏色稀少,2年過去在閒魚上還能幾乎原價出手。老哥們5年前5萬購進的進口公路車,品相新的能炒到10萬。

窮玩車、富玩輪、鉅富玩套組

窮玩車、富玩輪、鉅富玩套組。如今,全北京都買不到車,就是因為日本進口的「禧瑪諾」牌套組零件進不來。有的成套零件售價1-3萬不等,真真切切的零件比車貴。

〓 圖源:Specialized建國&碧雲店/小紅書

就連最親民的捷安特,店裡的現貨大多標價1.2萬-2萬。店裡牆上掛著一輛標價4萬的車,都已掛牌售罄。

實在沒貨的,等待週期從兩週到倆月。原本買車是為了不錯過這個春天,結果夏天來了,車都沒來。

在這個行情下,店員在你試車之後會友情提示:您最好下個定金,不然出了這個門,這輛車可能就沒了。

誰能想到,2022年生活方式圈最先通脹的,竟然是腳踏車。

萬元腳踏車,只是入門款

2022年買輛腳踏車能有多貴?很貴。

今年3月,我的朋友 @Lee 懷揣5000塊的預算,想買一輛入門級別的公路車。

他本想,5000塊買輛車,怎麼著也夠了吧?沒想到,2個月過去了,他還是沒買到一輛車:有貨的、尺寸合適的,都買不起。

〓 捷安特店內一輛標價16800的公路車

〓 捷安特店內一輛標價16800的公路車

他走遍了北京幾乎所有品牌的腳踏車店,最便宜的現貨都是7K+。「連捷安特都有人在定7萬的車,還得等。」

逛了兩個月他明白了:在車圈,萬元級別的腳踏車,恐怕才是玩車的入門門檻。

〓 腳踏車已成為奢侈品:請勿觸摸

〓 腳踏車已成為奢侈品:請勿觸摸

88年的北京男生 @曉林 從5年前開始玩車,到今年,他一共買了3輛腳踏車,花了12萬。

5年前第一次時,他本來覺得樓下鄰居3000塊的美利達牌公路車,就挺帥挺夠用了。結果到了車店,被更輕更酷的碳纖維材質腳踏車迷了眼。

最終,他花了1萬6千元喜提一輛Trek牌的入門級碳車,並在8個月後換了一套13800元的碳纖維輪子。

〓 就是這輛

〓 就是這輛

這套輪子差不多是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但 @曉林 覺得值。「為了顏值,也為了能跟車圈大佬多聊幾句。」比起鋁合金耐用但厚重的車架,用兩根手指就能抬起來的碳車,是某種高階品味的代言。

後來,@曉林 還買過價值2萬5的暗黑色小布,和一輛車架價值4萬多、整車總計超過7萬的復古鋼架車。後者的車架子,@曉林等了10個月。

〓 就是這輛

〓 就是這輛

他對於其他方面的生活品質毫不在意。「牛排我可以去吃連鎖的‘豪享來’,工作餐去便利蜂買份盒飯就解決了。」但碰到喜歡的車,他可以不計成本地投入。

最近,他還看上了被稱為「摺疊車中的勞斯萊斯」的品牌Alex Moulton(AM)。英國血統,純手工打造,光是車架就要8萬9,而且@曉林 被告知要付一半的定金,還得等18個月。

〓 某售車網站上的AM摺疊腳踏車,這一輛摺合人民幣約20萬元

習慣了等車的他都覺得離譜:「18個月?18個月之後這個地球是什麼樣我都不知道。」

@曉林 見過最豪的車,是某個騎行群裡一位中年老哥的鋼架公路車,價值20多萬。

一輛車上到這個價位,可能反而與上路無緣了。「他那個車就不是用來騎的,就是擺著看的。大哥給配的是限量紀念版的套件,萬一磕著碰著了,就不是一個完美的品相了。」

那,2萬車主和20萬車主之間有壁嗎?

@曉林 點點頭:「階級還是不一樣。」

這可以體現在大家騎完車之後的目的地。「我們遛車之後會找個小館子或者髒攤,大佬最後的歸處可能就是酒莊品酒。」

車圈鄙視鏈:

公路老哥與摺疊新貴的「暗鬥」

1個月前,@Lee 到北京某家腳踏車店買車時,老闆告訴他:我們這兒只有3萬以上的車。

不是老闆高冷,雖然1-3萬的車最受歡迎,但他確實沒貨可賣。「現在都是賣期貨,一輛車你想要先交錢,我再跟廠家定車。廠家如果有配件、能生產,就做好了再寄過來。」這一套流程下來,一輛車要等幾個月甚至大半年。

〓 是的,一個車架就接近5萬了

〓 是的,一個車架就接近5萬了

那都沒車賣,店家怎麼活?老闆指指進門處十幾輛從英國整車運回的小布摺疊車。「我們現在都賣這個。」

2022年,可謂是小布元年。@曉林 18年買小布時,還很難碰到車友。「現在只要一出門就能看到騎小布的人。大家還會因為都擁有小布,很自然地搭上話。」他加入的一個小布微信群原本只有6、70人,今年也猛增到了300多人。

一輛小布根據配件不同,單價在1萬3-1萬8,店裡的十幾輛都是別人提前幾個月預定的,沒有現貨,非常緊俏。

儘管靠小布維持業績,但@Lee 明顯能感受到,玩兒公路車的店主並看不上這款暢銷貨。「這玩意兒就是拿來談戀愛的。」

在店主看來,

在店主看來,買了這輛車,就像寶馬車主群一樣,手握進入某個圈子的入場券,是社交場上的硬通貨。這代表你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對英國手工工藝有相似的審美,同時又熱愛運動,「所以非常好脫單。」

@曉林 很理解一些公路車主心裡的這種「不對付」:

公路老哥們追求速度與激情,吃過苦、受過傷。在他們眼裡,騎行是一趟苦旅,不是喝咖啡、探店和拍照。

〓 晚高峰的路口,左邊的小布與右邊的大車們,此刻不分你我

有時候,甚至小布內部也有一套鄙視鏈。

@曉林 曾見過有人花9萬塊錢,給小布換了更輕的零件,為了讓整車再輕10斤。前段時間,他的同事花5000塊,給愛車換了某個鈦合金材質的零件,馬上跑來向他炫耀。「換了零件,他的車就比我輕了1斤。」

雖然覺得大可不必,但他知道,在追求輕的道路上,車圈人可以無限「鄙視」下去。

都這麼貴了,北京年輕人為啥非要騎車?

作為一手公路車一手小布的車主,@曉林 其實很享受在兩種狀態中轉換。「過去很喜歡嗖一下從別人旁邊騎過去時,路人的那種驚呼,都覺得我的車很帥。」

而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開始享受騎著更便攜的小布,在城市中慢慢穿行的感覺。

〓 騎行中的@曉林

〓 騎行中的@曉林

騎車是一個起點。通過騎行,@曉林 在這座城市認識了不少朋友,大家一起騎車,一起飛盤,一起解鎖老北京的衚衕,古老的護城河,見識北京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有時候下了班,為了緩解壓力,他會直接夜刷90多公里,跟車友吃吃喝喝,盡興散場。

「騎車的時候,你要全神貫注在路線、方向上。不會再庸人自擾,作一些無用的思考。只會非常放鬆地去感受風景,去看看樹、看看天安門,看看路邊的人生百態。」

在@Lee 眼中,騎行是一種剛剛好的速度:坐車太快,走路太慢,「騎行能讓你慢下來欣賞風景,但又不至於沉溺其中。」

在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他終於買到了一款心儀的公路車,標價4399。

不到5000的車,帶給他的快樂完全不輸萬元豪車。提車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他特意從北三環的家出發,騎車20公里去西二旗的公司上班。「那天天特別藍,雲也很白,能聽到風的聲音。我真的特別開心,特別開心。」

他告訴我,早在大學的時候,為了追求某種艱苦的浪漫,自己和同學曾經騎公路車穿行川藏線,「去追求某種非常大的能量包。」

但越是長大,他越發現,遠方帶來的刺激、亢奮和腎上腺素確實很好,但人不能每天只想著遠方活著。「城市騎行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你發現,就在生活附近,也有很多小的能量包,一樣能讓人快樂。」

@曉林 說,自己有個哥們兒,以前對車的投入也挺高。但現在忙孩子、忙工作,好好的車就在家裡吃灰。「還是向社會低頭了。」

但哥們兒捨不得把自己的車賣掉,一直留著。「他想興許哪天就又想騎了呢?也許有一天,他還會回來,我們還會一起騎車。」

Ending:

作為騎行愛好者,攝影師@吳依然 也很喜歡騎車時那種不緊不慢的節奏,可以慢慢觀察別人——和他們的腳踏車。

這裡是她在北京捕捉到的騎車人的小樂趣,希望你也有被治癒到。

看,其實不需要多好的腳踏車
看,其實不需要多好的腳踏車

看,其實不需要多好的腳踏車。

無論是二八大槓,還是頂級豪車,從跨上單車的那一刻起,屬於騎行的快樂,是等價的。

你在騎行中獲得了什麼快樂?

作者 ✎ 小明
編輯 ✎ 婷寶
圖源 ✎ 受訪者提供、網際網路

相關文章

大家好,我們也陽了

大家好,我們也陽了

編者按:時屬寒冬,奧密克戎的傳播開始變得異常凌厲。在北京,「陽了」以後趕緊發個朋友圈,甚至一定程度成為全民時髦運動。本篇稿件為我司同事接連變...

為什麼外國人偏愛日本的老房子?

為什麼外國人偏愛日本的老房子?

最新一期的《週一熬夜看日曜》節目,採訪了很多從地方上京的日本年輕人,兩個從青森來東京的小姑娘,目的是看晴空塔,卻選在了11公里外的澀谷八公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