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一生中,會遇到多少「玻璃天花板」?

年輕時的瑪麗蓮·洛登

年輕時的瑪麗蓮·洛登

1978年5月24日,紐約婦女博覽會上,31歲的瑪麗蓮·洛登即將作為最後一位小組演講者登臺發言。

她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工作,原本應該出席演講的是她的上級,公司唯一的女性副總裁。

這個小組所要討論的話題,是「女性為何總在工作上受挫」。她是最後一位發言者,也正好有了更多時間聆聽他人的發言,以及為自己的觀點做充分的準備。

之前幾位發言者,多數列舉的是從女性自身出發的原因,並以此自嘲。譬如沒有成功的事業,是因為沒有時常遊弋在社交活動場合;很多女性的低自尊和對自己形象、能力的不自信,導致她們認為自己「不行」,而限制了向上發展的野心。

這讓洛登感到十分不滿,但又只能保持鎮靜。多年後她在一篇寫給BBC的文章中回憶起那時的心情,「安靜地坐著聽批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輪到洛登上臺了,她的觀點,將之前的所有全部推翻。

「的確,在當下的職場中,女性似乎確實無法逾越‘中層管理人員’的最低職業階梯。在我自己的工作中,也看到過很多女性管理者,明明已經很優秀,卻總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我懷疑。

「雖然這一現象很普遍,但在我看來,其原因與我們組其他演講者列舉的原因非常不同。」

「女性之所以無法晉升和取得事業成功,是因為(美國)社會未能破除對於女性的性別歧視,這造成男女薪酬的不平等;男性同事對於女性時常抱有偏見;且我們能找到許多成功的男性商業榜樣,女性卻寥寥無幾。」

「所有這一切不被承認的阻礙,我稱其為‘看不見的玻璃天花板’。」

洛登的演講結束,引起臺下竊竊私語的騷動和討論,同小組的組員們也向她和她的觀點投來驚訝的目光。

也就是從那時起,「玻璃天花板」一詞開始在美國社會中廣泛使用,直至今天也時常出現在商業、娛樂和政治等領域的女性領導人的重要演講中。

在與癌症鬥爭了數月後,上月,瑪麗蓮·洛登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赫勒拿的一家醫院中去世,享年76歲。

時至今日,那面無形的玻璃天花板依舊存在,但越來越多的女性正在蓄勢待發,齊心協力去打破它。

「他要養家餬口,比你更需要這份工作」

從瑪麗蓮·洛登畢業參加工作的上世紀60年代起,美國社會就開始呼籲推行同工同酬,但這一現象直到80年代,依然普遍存在。

80年代中期時,美國會計行業中的女性約佔員工總數的40%,但薪酬平均只有男性的71.2%;在零售業中,女性佔了60%的比重,但薪酬只有男性的67.4%。即便是在廣泛認知中「更適合女性」的如文書和辦事員等類型的工作中,女性員工佔比高達78.4%,薪酬也只有男性的67%。

以上種種,不只是薪資待遇差異這麼簡單,而是女性在職場、生活中地位的長期不平等。

70年代到80年代之間,美國沒有出臺任何保護女性免受工作場所的各種騷擾或攻擊的法律條文。即便是發生了相關的投訴,工會也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多數選擇「忍一忍」搪塞過去。

「我還記得剛工作時,我的男上司經常讓我在工作中多笑一笑,並且每次會議上都要討論無關的內容——對我的外表評頭論足。」洛登回憶起自己工作中曾經受到的遭遇。同時她也不止一次聽到「讓女性擔當管理人員,是在降低這些職位的重要性」的言論。

儘管洛登在工作中的表現很突出,但在與明顯實力不如自己的男同事競爭時,她還是敗下陣來。究其原因,上司告訴她:「這位同事已經有了家庭,需要養家餬口,他比你更需要這份工作。」

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工作了12年後,洛登選擇辭職離開。

1985年她出版了《女性領導力》一書,鼓勵女性在工作中不要一味迎合男性上司,而是要利用自己的優勢去把工作做得更好,不斷達到更高的職業目標。她還對當時美國公司的結構和運營方式提出異議,認為女性想要在工作上有所競爭,公司就必須給予其一套完整、公平的晉升邏輯。

她在書中提出,男性化的領導方式主要由等級權威、競爭性、非感性以及注重問題解決分析等特性構成。而女性化的領導方式,則會更注重領導者與下屬間的友好合作,領導人的放權以及通過直覺、移情與理性並存的特性構成。

至於是何種原因造成了領導方式的不同,有人認為是因為男女雙方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所致;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社會大環境對於男女領導者的期望不同而導致的。

這些所謂的差異,都只能說明男女在「領導力」方面側重的不同,而無法區分其領導力的高下。

各種意義上的「天花板」

1984年,作家蓋伊·布萊恩特首次將「玻璃天花板」應用在媒體中,隨後的數年裡,在許多商業出版物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這些年,許多隨「玻璃天花板」而衍生的形容相繼出現。對於女性和少數族裔來說,藩籬依舊有增無減。

「彩色玻璃天花板」,用以形容神職人員中對於女性的抵制,她們在教會領導中往往難以獲得一席之地。

2011年,芝加哥的墨西哥拉丁裔社群將其在勞動力市場和教育方面的屢次碰壁,形容為藍領天花板和棕色(以其膚色命名)天花板。老一輩的移民總在從事低薪、重複技能的行業,除非教育差距得到解決,否則這樣的「藍領天花板」永遠無法被他們的後代打破。

2008年,S.Alexander Haslam教授和Michelle Ryan教授創造了「玻璃懸崖」一詞,指公司「任命女性擔任岌岌可危(或僅僅是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的領導職位」,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實際上則是隨時要被換人。

休士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克里斯汀·J·安德森表示,公司之所以會向女性提供「玻璃懸崖」的職位,本質上還是認為女性「不只是可以隨意處置的消耗品,更是容易拿捏的替罪羊」。

2012年,Facebook產品經理Merlyn Deng曾經提出「玻璃燒杯天花板」的概念,用這一實驗室中最常見的物件,意在提醒人們科研領域缺乏女性榜樣的狀況。

在好萊塢,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尤為嚴重。2006年,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的Martha M. Lauzen博士調查分析了2718位各種參與各大電影的工作人員,出具了一份名為「賽璐珞天花板」的報告,當年的這份報告顯示,僅有7%導演、10%編劇、16%執行製作人、20%監製、21%剪輯者和2%攝影師是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從2006年便開始持續關注美國電影電視娛樂界的女性從業者狀況,每年都會發布女性在以上職業中的佔比,以此跟進女性工作人員地位的改變。

憑藉《三塊廣告牌》獲得奧斯卡影后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根據2021年的賽璐珞天花板報告,雖然在2020年美國票房表現良好的電影中,女性導演的比例達到了歷史新高,但這一趨勢在2021年中,並沒有繼續上升。

雖然「打破天花板」道阻且長,但至少有人在不斷行動著。

女性力量,擊碎「天花板」的一記重錘

「玻璃天花板」誕生40週年時,瑪麗蓮·洛登接受了路透社的採訪,她表示:我認為每個目前處於真正領導地位的女性需要做的,是倡導女性變革。」

「我曾經以為在我有生之年,‘玻璃天花板’這個詞能成為歷史,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麼容易。不過即便它比我更長壽,我也希望它能儘早成為一個過時的概念。」晚年的洛登曾這樣說道。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世界女性的教育差距正在不斷縮小,那些從前「不適合女性」的崗位中,也漸漸有了女性的身影。

勇於探索,挑戰自我,成了許多女性的座右銘,她們不再被傳統的家庭所束縛,而是越過他人的指點和非議,不斷努力拼出一番事業,給自己更多更好的選擇。

2008年,希拉里·克林頓在其首次總統競選落敗後,發表了這樣的演講:

「雖然這一次,我們無法打破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但感謝你們,這個天花板上已經有了1800萬道裂縫。光明從未像現在這樣明亮,讓我們充滿希望,確信下一次這條道路將變得更容易一些。」

每位女性為了爭取權益所付出的努力,雖然只是一條微小裂縫,但總會讓這塊玻璃天花板,變得更加脆弱不堪。

作者:李大貓,編輯:耳朵,運營:yid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