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又出事了。前幾日,其前夫張恆在美國召開發佈會,直指鄭爽虐待兒女,並公佈相關圖片、視訊。
圖中,女兒手指受傷縫針,兒子鼻下也有傷口。兩個孩子皆在鄭爽監護期間受傷。


據張恆稱,孩子們所說的受傷原因與鄭爽的說法不一致,且多次表示恐懼,「不要去媽媽那裡」。

隨後,鄭爽父親發文駁斥張恆說辭。鄭爽本人也回應,稱虐童子虛烏有。
雙方各持一詞爭論不休,多次發文對峙。

誰對誰錯目前還沒有定論,是否虐童仍是疑雲。
在吃瓜之外,魚叔注意到了一個問題:
我們對「虐童」這件事,存在太多的誤解。
就像微博熱搜下,不少網友只看了孩子的受傷照片就斷言:不算虐童。
理由是:誰小時候沒受過傷。


同時,另一批人則言之鑿鑿:這在美國就算虐童。
由此還延伸出了中美關於虐童的社會文化、法律差異話題。

那麼,怎樣的傷害算虐童?
為什麼本應是避風港的家庭,會成為孩子們的噩夢?
今天,魚叔想借一部高分冷門韓劇追問——
《赤月青日》
붉은달 푸른해


主角車友京(「金三順」的演員金宣兒飾),是一位兒童心理諮詢師。
工作中常與心理問題患者兒童接觸。
她愛童護童,正視尊重孩子。
對虐童者,更是零容忍。

但一次車禍,徹底摧毀了她的生活。
高架上,一個小男孩突然衝出,死在了她的車前。
愛童者成了殺童者,愧疚感快將人撕碎。

更詭異的是,從那之後,車友京總能看見一個綠衣小女孩。
女孩不會說話,總是突然出現。
並將車友京推入一個又一個命案之中。
而這些案件又都有同一個主題:虐童。

《赤月青日》佈局數個虐童疑雲案件。
無一不在試圖挖掘一個問題:
虐童這樣人神共憤的事件,為什麼會頻頻發生?
有人虐童,是為了錢。
一個案件中,某男子被發現死在車裡,身邊放著300萬現金。
他的妻子被傳喚到警局,卻毫無悲傷表現。
審訊過程中,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拿到賠償金。

女兒更是奇怪。
爸爸死去,不僅沒有眼淚,反而脫口而出驚悚之句。

原來,母女之所以對男人之死如釋重負,是因為之前遭受非人折磨。
死去的男子是個賭徒,並有十分嚴重的家暴行為。
他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毆打妻子,甚至致殘。

又因嗜賭欠債,不得不到處籌錢,直到他發現騙保可以帶來新財路。
為了拿到保險金,男人可以生生折斷女兒的手指。
孩子對於他來說,只是帶血的搖錢樹。
車內的300萬,就是用女兒的哭嚎與傷痛換來的。

而有人虐童,是因為厭惡孩子。
因為不喜歡,所以隨意處置。
就像另一起案件中的嫌疑犯,狗廠老闆。
他十分好色,強姦了一個拾荒女孩,致使她誕下兩名女嬰。

在這樣的生存境遇下,孩子的出生成了徹頭徹尾的悲劇。
極端生存環境加上捱餓,讓一歲多的妹妹經常哭鬧不止。
狗廠老闆對此十分厭煩,動輒動手讓孩子閉嘴。
長此以往,妹妹死在了拳頭之下。
而姐姐小娜,親眼看著屍體被草草埋葬。

還有人虐童,竟然是出於信仰。
數年前,一起夫妻合作殺子焚屍的虐童案引起轟動。
二人因奇怪的信仰犯下罪行。

丈夫殺子後,妻子幫其焚屍滅跡。
二人對此不悔不痛,甚至因同謀而感情日篤。
孩子的死,竟成了夫妻感情的助燃劑。

這些劇情,看似極端,但其實現實還要更殘忍。
弒子騙保案,幾次登上熱搜。

邪教信徒殺掉親生孩子的案例,並不鮮見。

至於雙人共犯,在現實中也有類似案例。
2020年的重慶兩幼童墜亡案,表面看是意外事故,實際上是親生父親和情人所犯下的謀殺。
他們將孩子視為阻礙。
恰似劇中所描繪的那樣,如此駭人的罪行竟然是為促進二人之間的關係。

兩名罪犯的聊天記錄
這些案例擺在眼前,沒有人會不震驚、不憤怒、不恐懼。
而這部劇則用另一種極端方式,釋放了大眾的情緒——
犯案的虐童者,相繼被殺。
騙保男死在車裡不久後,狗廠老闆也突然暴斃。
死狀慘烈,牙齒全被拔除。
屍體呈下跪認罪姿勢,背後還被刻有虐童詩句。

而殺子焚屍案當中的犯人,則與被害者一樣,被殺害焚屍。

比起常見的連環殺人案,這更像是一場審判式的復仇。
更巧合的是,這些案件或多或少都與女主車友京有關。
她或是發現了屍體,或是提供了線索……
然而正當警方決定追查車友京時,反轉再次到來。


多數人將虐童與身體傷害劃上等號。
但實際上,更多的暴力是肉眼看不見的。
鄭爽虐童事件中,鄭父曾提及張恆的「仇恨教育」。
雖然真相未明,但相似的教育方式並不少見。

在孩子心中灌輸仇恨與恐懼,就像將勾刺置入血肉。
伴隨著疼痛的成長,如何能健康。

劇中,狗廠老闆將妹妹埋屍後警告小娜:
「敢說出去試試看,擰斷你脖子宰了你!」
這句威脅像一團恐怖烏雲,包裹起小娜的生活。

小娜不敢睡在床上。
每晚睡覺前,還會背誦這句警告。
像是怕忘記,又像是已經魔怔了。

每當車友京和警方想從小娜口中找到狗廠老闆的犯罪線索,小娜便會不停重複這句話。
如果不小心說出了「危險的話」,小娜會嚇得直接捂住嘴巴。
孩童之口說詛咒,惡毒殘忍與天真形成巨大對比,讓人心痛。

小娜也從來不哭。
驚嚇或受傷,都能波瀾不驚。
看似是超乎年齡的淡定,實則是根植於內心深處的恐懼。
眼看妹妹因哭鬧被殺之後,又怎麼敢再掉眼淚。

確實,養孩子被很多人視為「麻煩」。
於是有人只管生不管養,任由孩子自生自滅。
但其實,幼童沒有基礎的生存能力,棄養、怠惰育兒也是虐童。
車友京在車禍後,一直沉浸在對去世男孩的愧疚裡。
她很想做些什麼,彌補這個巨大的錯誤。

但男孩去世已半年,父母都難覓蹤跡。
車友京自作主張,找尋起孩子的親人。
幾經周折,卻發現其父身在監獄。
好不容易找到孩子母親,請求她領回骨灰,誰料卻遭到拒絕。

孩子母親生育時還未成年,19歲又生了二胎。
連自己都無法負責,遑論孩子。
於是直接丟掉,不管不顧。

被棄養後,一對子女相依為命。
哥哥為找妹妹,死在高架上。
妹妹生活在垃圾堆裡,奄奄一息。

作為父母,二人沒有虐打行為,但同樣將孩子推入深淵。
更氣人的是,當孩子因被丟棄而死,才能再次變得「有用」起來。
成為自私大人手中勒索敲詐的利器。

當然,也有負責的父母。
但親則生狹,容易失去界限。
輕者,對孩子冠以「愛」之名的言語侮辱到處可見。
重者,不知不覺間將「為了你好」發展成過度控制也是虐童。

孩子難辨其中差別,自然信任父母。
但身心創傷性感受和怪異行為是誠實的。
傷痕與眼淚,也是誠實的。



虐童看似是即時性事件,打罵停手就算結束。
但經受過身心暴力,又或目睹過虐童事件的孩子,後遺症更令人不敢細想。
精神創傷會催生毀滅傾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將毀滅欲分為向內的與向外的。
向內,就是自殘。
比如經歷過妹妹死亡的男孩,就特意讓自己從樓梯上摔下去。

這些非常細小幽微的變化,常因孩童年幼而被輕視。
更有父母將其當成意外,不願「小題大做」。
男孩的父母,就將心理諮詢視為精神疾病前兆。
因顧忌「家醜」切斷了男孩的心理治療。

但現實卻是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還會發展成向外的暴力。
從傷害自己轉向傷害他人。
仇恨勢必會滋養出更尖銳的仇恨。
原生家庭的詛咒藤蔓也由此瘋長。

除此之外,孩童還會模仿施暴者的行為,成為成長隱患。
就像小娜目睹狗廠老闆的埋屍之後。
自己撿到死去的麻雀,也會「複製」當時的情形。

很多案例中,被虐待的傷痛將會伴隨一生。
車友京身邊的綠衣女孩幻相,其實就來源於兒時的夢魘。
目睹過的虐童現場,成了童年時埋下的炸彈。
隨時可以引爆,炸燬岌岌可危的生活。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句經常被引用的名言: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每一件虐童案,都挑戰著大眾底線。
不僅因為孩童幼小,是人都會有惻隱之心。
更是因為這傷害來自最親近的人,更添絕望。

《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調查與研究報告》中調研發現。
697例案件中,父母施暴佔比84.79%。
這個資料,稱得上觸目驚心。
誠然,人人都有組建家庭的權利。
但卻常常忽略,其實為人父母需要終生的學習。
比「為了孩子」的口號更重要的,是真正設想孩子的處境。
諷刺的是,鄭爽虐童案件中,雙方都說孩子是底線。
可又是怎麼做的?
張恆的視訊顯示,在孩子們驚恐大哭、語無倫次時,他不僅沒有安撫,還持續製造壓力逼問孩子,令孩子愈發崩潰。
而鄭爽這邊,回應質疑的同時還不忘在文中夾帶廣告。
兩方都試圖讓外界站在自己這一邊,相信自己是被構陷誣賴的。
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中,只有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輿論風口、婚姻戰場又或頭版頭條,從來不是利於孩子成長的空間。
希望,大人有力罵戰時,也能想一想,孩子是否有力承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