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食品欺詐!全澳損失高達$30億,任何產品都可能「造假」

澳大利亞的這一問題的全面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一份令人震驚的新報告發現,澳大利亞人花費了30億澳元購買替代的、虛假標籤的、欺騙性的食品。

AgriFutures Australia發現,一些出售的產品含有低質量成分,和宣傳的不一樣。

雖然世界範圍內對食品欺詐的定義尚未達成一致,但這一問題在全球造成的損失高達每年$500億,在澳大利亞造成的損失高達$30億。

該報告的合著者、Deakin University教授Rebecca Lester告訴《時代報》,澳大利亞的這一問題的全面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她說,很難說這在澳大利亞是一個多大的問題,因為實際進行測試的研究並不多。

「我們沒有常規的商業實驗室來做這項工作,所以大多數例子都來自海外,或來自特定的研究項目。

Lester警告稱,乳製品、肉類、蔬菜、草本植物、甚至蜂蜜和食用油等「潛在的任何東西」都可能造假

該研究調查了涉及摻假、隱瞞、偽造、稀釋、虛假標籤和替代產品的六種欺詐行為。

將產品營銷為「有機 」和 「清真」,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這被認為是 「隱瞞」,而稀釋是牛奶、果汁和酒中的常見做法。

研究發現牛肉、海鮮和葡萄酒行業有很高的替代風險,使用填充物來增加體積,使用虛假標籤來偽造產地和質量。

涉及海鮮的食品欺詐大多涉及物種替換,以及農產品是養殖的、野生捕撈的、冷凍的還是新鮮的,被貼上錯誤標籤。

葡萄酒也被發現有摻假現象,即加入未申報的成分以降低生產成本,或者列出不正確的葡萄品種。

報告發現,如果產品的價值因其來源地或是否為有機產品而存在巨大差異,那麼產品就最容易受到欺詐。

事實也證明,當肉是成片出售,而不是一整塊可識別時,驗證標籤聲明也更加困難。

調查結果還表明,當法律和控制系統無法有效阻止欺詐行為時,詐騙者可能更傾向於偷工減料。Lester說,由於產品欺詐在澳大利亞基本上不受監管,一些行業和企業選擇逃避現實。

她補充說,提高消費者意識對促使企業採取行動非常重要,並建議消費者購買本地產品,以幫助縮短供應鏈。

她說:「香蕉就是香蕉……但一旦它被包裝起來,與其他東西混在一起,就有了欺詐的機會。」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