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爸爸帶孩子在自家後院蓋了一座小屋,只花了500刀:這是最好的教育

對很多人來說,移民海外是一個「表面光鮮,實則辛苦」的過程。

John Lu,1978年出生在台灣,1992年跟隨父母移民加拿大。

跟大多數移民一樣,他們學習語言,適應新的文化和環境,重新開展事業和學業。

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一棟老房子裡,全家人風風雨雨走過近30年,老屋也承載著三代人的記憶。

父親的心願

2019年,John的父親突然在家中風去世。

除了感嘆人生無常外,看著年久失修的家園,John心裡也有不少感觸。

「好幾年前,非常節儉的父親當時對我說過,打算再利用老屋的木料重建後院。不過他年事已高,修繕房子的願望最終未能實現。」

2020年,John回加拿大陪母親,沒想到遇上疫情。

「算是因禍得福吧。反正被封鎖在了家中,於是我決定依照父親生前的想法,來重建後院。」

他決定把老屋好好修繕一番,看能不能恢復到如從前一樣美麗的模樣。

後院的新生

對John來說,修繕房子既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也是對孩子的「實踐教育」。

第一步就是斷舍離。清除掉全家人幾十年的雜物,並把車庫內加蓋的房間拆除。

拆下來的木材、地板、牆板和隔熱材料,都會用在小木屋的修建上。

因為要保留建材的完整性,拆除工作變得比較麻煩。

塵土飛揚,老鼠亂竄也是常態

塵土飛揚,老鼠亂竄也是常態。

室內部分修繕完後,接著就是後院的重頭戲了

室內部分修繕完後,接著就是後院的重頭戲了。

由於常年沒人打理,後院已經「野」化。遍地荊棘很難靠近,藤蔓互相纏繞也很難拉動,地下如小腿般粗的根莖,也讓翻土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

12月底,天氣還非常冷。整理完的枯枝讓女兒們幫忙折斷,這也是未來生火課的第一步。

四周半倒塌的圍牆也要拆除,2米6長的牆板,就算兩個漢子搬也很費力,他一個人只能硬扛。

要想把這些老木料回收利用,變成小屋那美麗的杉木外衣,準備工作可不少。

爛的木頭要切掉,只留下好的。

爛的木頭要切掉,只留下好的

拔釘子,把釘在一起的木頭撬開,每天后院裡都是敲釘的聲音。

切割刨。

重刨過的老木料回春了……

重刨過的老木料回春了……

刷上一層漆,煥然一新

刷上一層漆,煥然一新。

刷上一層漆,煥然一新

木材有了,地也要翻新。後院的建築垃圾,清理出不少。

地下有很多粗的根莖和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光地要拉平就費了不少勁。

整地還有一大關鍵,就是填石

整地還有一大關鍵,就是填石。

石頭哪裡來呢?其實只要花點時間上網搜一搜正在修繕房屋的人,再花體力去別人家幫忙挖,就能得到免費的石頭以及木材。

John馬上就設計了新的教案,帶孩子去撿石頭。

孩子們一家家地撿,十分開心

孩子們一家家地撿,十分開心。

滿滿一車,滿載而歸

滿滿一車,滿載而歸。

滿滿一車,滿載而歸

雜物清理了,地也整好了,材料也有了,小木屋正式開建。

先蓋木平臺,也作為後續工程的工作空間。

把舊的地板重新鋪上

把舊的地板重新鋪上。

木屋架子搭好了,初具雛形

木屋架子搭好了,初具雛形。

還是有買些新的建築材料,填補牆面

還是有買些新的建築材料,填補牆面。

認真工作的男人最帥了……

認真工作的男人最帥了……

認真工作的男人最帥了……

最喜歡在屋頂上工作,視野很棒,能吹著風躺著小憩片刻~

考慮到防水持久度,屋頂的覆蓋層還是得花錢買

考慮到防水持久度,屋頂的覆蓋層還是得花錢買。

考慮到防水持久度,屋頂的覆蓋層還是得花錢買

雖然紅雪松抗腐蝕能力很強可直接用在戶外,不過還是讓孩子們再刷上防水UV層,因為這是他們可以獨立擔綱的項目。

孩子們夠不到的高處,就由孩兒媽媽處理

孩子們夠不到的高處,就由孩兒媽媽處理。

孩子們夠不到的高處,就由孩兒媽媽處理

一家四口,搭配幹活,其樂融融。

這些巖綿除了隔熱、隔音一流,且完全防火。

接著開始上內牆板,肉眼可見的歲月的痕跡

接著開始上內牆板,肉眼可見的歲月的痕跡。

孩兒媽把牆做平,孩兒爸上漆,完美

孩兒媽把牆做平,孩兒爸上漆,完美。

孩兒媽把牆做平,孩兒爸上漆,完美

John知道自己的母親一直都很喜歡可以往上掀的窗臺,所以依她喜好來規劃連接平臺的這一面。隨後又更近一步地把左邊的牆設計成可拆卸,讓使用空間更有彈性。

內牆的顏色和彩繪,都是母親自己操刀。

屋內的燈,別具一格

屋內的燈,別具一格。

屋內的燈,別具一格

把壞了底座的落地燈的燈座拆下,裝上LED黃光燈泡倒著懸吊,小鉤環上扣上裝過香草冰淇淋的塑膠桶。

大方簡約的吊燈,帶來溫暖的照明。成本為零,且可隨時更換不同款式的燈罩。

小木屋的另一面是工作區域,堆放著園藝工具,另外也做了簡易的雨水回收系統。

他計劃以後有空再來升級設計和儲藏量,最終目標是能提供日常飲用水及灌溉用水。

靠牆的狹窄空間也利用了起來

靠牆的狹窄空間也利用了起來。

靠牆的狹窄空間也利用了起來

小屋目前還是靠延長電線供電,但未來應該會裝上太陽能板讓小屋有獨立的電力系統。

為了提升小木屋的生活品質,當然也要來顆聲控音響。

Hey Google, 播放爵士樂……

Hey Google, 播放爵士樂……

最終,小木屋華麗麗地誕生了。

John說,其實小木屋本身的建造只花了不到兩個星期,而當中大多是卡在設計和修正階段。

真正累人的是前四個月的修繕整理,以及材料的回收和處理。

不過看著內外環境的恢復,以及能夠實現父親的想法,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更別提建造費總共才1萬臺幣(相當於500紐幣)。

看看前後對比圖。

看看前後對比圖

一家子都對小木屋愛不釋手,他們在這裡悠閒野餐。

親子瑜伽

親子瑜伽。

親子瑜伽
女兒們練習體操

女兒們練習體操。

練習畫畫

練習畫畫。

孩子們有個開店夢,創業家要從小培養和引導

孩子們有個開店夢,創業家要從小培養和引導。

孩子們有個開店夢,創業家要從小培養和引導

三代同堂,溫馨,幸福。

這個小木屋,也是他去年送給母親的母親節禮物

這個小木屋,也是他去年送給母親的母親節禮物。

「感謝父母曾經給我這麼棒的成長環境,雖然累,但有家園可以維護,也是件幸福的事。」

John說,建環保小木屋只是第一步,修繕老屋的工作會繼續進行下去。

而這個過程,也蘊含著他對孩子的培養——自學教育

「被質疑」的教育

John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大的今年11歲,小的9歲。

John從大學開始就自己做生意,陸續做過一些公關、教育領域的創業。而妻子作為英語考官,工作也十分穩定。

對於女兒的培養,他們都堅持自學教育,也就是自己在家教,邊玩邊學。

他坦承,自學教育最大的困難在於父母面對自己,處理好自己的內心的恐懼、心理的匱乏,還有對於人生的定義、學習的目的等。當然,也要有勇氣面對「質疑」。

想清楚這些後,5年前,他們開始把重心從職場轉到家庭上,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自學教育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家裡,孩子們會學習基本的中文、英文、數學課,以及體操、輪滑等運動課。

就拿學輪滑來說,John想教育孩子的是「持續的興趣」。

大女兒的二手輪滑鞋,綁帶早就壞了,每次練習都要用繩子重新綁。

二女兒的輪滑鞋則是朋友家孩子穿過的,鞋套太小就剪開繼續穿。

John說,孩子們想學加上耐用的工具,可以學的不錯。不想學,就算是最好的工具,還是學不好。

「在學習初期,最重要的都是引導孩子,讓她們持續地有興趣地想要學習,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而自學教育更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玩樂。夫妻倆會帶著孩子去爬山,溯溪,做生態觀察。

去年,一家人更是在加拿大完成了一趟3個月的露營車旅行

John說,在路上就是學習生活中的一切。

比如搭帳棚就是對住所的認識,經過風雨的洗禮後會想到結構的強度,在未來搭帳篷時會考慮到地勢、風向及水流等,這些都是自然建構的學習。

孩子們運用手邊的材料自己搭建

孩子們運用手邊的材料自己搭建

食材的準備是自然課,但如何煮得又快又好,是科學也是藝術,而跟媽媽一起做菜是生活。

John稱大自然有無限的可能,任何東西都可以被觀察、實驗。

比如孩子們在營地發現很黏的樹,通過採集和加工,她們認識了樹脂,並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應用。

又或是為了練習生火,以不同的材質和方式做實驗,這種學習更具意義,因為有明確的目標,且理論與實踐並進。

採集樹脂製作火把和黏膠

採集樹脂製作火把和黏膠

比較火種材料

比較火種材料

John說在遠離網際網路的情況下,答案得靠自己尋找,觀察力會變得更敏銳,思考會變得更完整,且想像力不會被侷限,這都是絕佳的學習狀態。

「我邊玩會邊觀察及引導她們的邏輯推理,這是我唯一在乎的核心能力。」

搭建帆船

搭建帆船

湖邊夜觀

湖邊夜觀

John說這幾年很流行的程式設計也是如此,提早學演算法還不如練習深度思考,因為最終靠的是對抽象邏輯的想像與建構。

所以,雖然大自然教室裡沒有課本與電腦,但任何科目都是有可能正在進行中。

姐妹倆討論畫一些奇怪的設計圖

姐妹倆討論畫一些奇怪的設計圖

用回收材料製作遊戲

用回收材料製作遊戲

John覺得其實大部分時間,孩子需要的只是陪伴,父母不需要過度餵食。

只要孩子們保持愛笑、愛玩和好奇心,剩下的就交給大自然。

不過他承認,自學教育也有缺點,那就是孩子們同齡的固定的玩伴比較少。但在旅途中,孩子們的交友圈更廣。

有超級戶外玩家,分享在零下50度的地方工作的感受。

有動手達人,講解三層原木大樓的建造過程

有動手達人,講解三層原木大樓的建造過程。

有動手達人,講解三層原木大樓的建造過程

有身患病痛的七旬老人,教孩子們「想做就去做」。

當然,孩子們也化身小姐姐,教小朋友觀察昆蟲

當然,孩子們也化身小姐姐,教小朋友觀察昆蟲。

當然,孩子們也化身小姐姐,教小朋友觀察昆蟲

女兒們也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如何溝通,在爭執中妥協,修復種種不悅,一起面對困難和挑戰。

其實這趟旅行對John來說也是挑戰,改露營車、製作車邊帳,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

他甚至會刻意顯露出自己的無知,讓女兒們看到他真實的一面。

「與其當個全能老爹,我更想讓她們看到我勇於追夢的一面,如何克服恐懼,以及面對挫折的韌性。我希望她們看到的我,是個勇敢的‘自學的孩子’。」

John說:「教育無他,唯愛和榜樣而已。」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版權歸其所有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版權歸其所有。

了解造屋詳細內容

ifahomeschool.com

親子教育最新動向

facebook.com/ifahomeschool

相關文章

消失的家,我們如何記錄?

消失的家,我們如何記錄?

對很多人來說,家似乎是一個流動的存在。 年少時,家是你見證成長的地方,你熟悉那裡的一切,卻總想要把它留在身後。長大後,你可能會換很多個房子,...

日本解除「18禁」

日本解除「18禁」

昨天愚人節,日本開了一個大「玩笑」—— 146年來,首次下調法定成年年齡。 從4月1日開始,日本成年標準就會從20歲下降到18歲。 乍一看,...

Onlyfans已經統治成人世界了!

Onlyfans已經統治成人世界了!

本文轉載自:X博士 ID:doctorx666 作者:抓絨 原標題:Onlyfans已經統治色情世界了! 現在這個時代,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