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和韓文的分分合合
還將繼續上演

新出土的漢字金屬活字。圖源:海外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世界派(ID:dailyvista),作者:彭瑜
又挖到寶貝了!
方方正正的陵墓遺蹟中,一個個方塊字被考古學家小心翼翼清理出來。這批具有500多年曆史的金屬漢字活字,一經出土便引發了廣泛關注。
是不是以為中國又發現了古代陵墓?那你可猜錯了。這批漢字是在韓國出土的。
最近,韓國在首爾仁寺洞遺址發掘出大量朝鮮王朝初期的文物,金屬活字共計1600多個,其中包括1000多個漢字金屬活字,以及600多個韓文金屬活字。
韓媒稱,這是韓國發現最早的韓文金屬活字。
除了漢字外,人們還發現了一個銅的天文鐘,上面刻有漢字「嘉靖十四年乙未四月日」。
看到本國國土上出現漢字,有些韓國人又敏感起來了。「廢漢字黨」和「韓漢通用黨」之間,又免不了一場大戰。
01
這是對韓文的侮辱?
6月29日,韓國一艘準航母——「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下海服役。這可是國之重器,不過,在慶祝儀式的橫幅上,清晰寫著兩個大大的漢字:「慶祝」。

由於歷史原因,漢語曾一度是韓國的官方文字。因此對漢字的使用,一直延續至今。但到了近代,韓國興起了一場去漢字化的運動。
對民族自尊心異常強烈的韓國人而言,漢字的存廢變成了一個有爭議且敏感的話題。
2010年,韓國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光化門」匾額換字事件。漢字存廢大戰激烈上演。
當時,高舉「去漢字化」大旗的韓字團體,將反對矛頭對準了用漢字書寫的「光化門」匾額。

以光化門為背景的韓劇鏡頭。
光化門是朝鮮王宮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周圍集中了韓國主要的政治部門,可以理解為韓國的天安門。
此前,韓國文物廳通過文物委員會會議決定,摘下韓文牌匾,復原古代朝鮮時期製造的漢字牌匾。

掛著漢字牌匾的韓國光化門。
這一決定引起了「廢除漢字黨」的強烈反對。韓文學會和韓國字文化協會等團體的20多名會員表示:「在光化門廣場矗立的世宗大王銅像後懸掛漢字牌匾,這是對韓文的侮辱。」

這是之前韓文版的光化門牌匾。
對於光化門牌匾引發的爭議,韓國文化財廳宮陵文物課長金元基表示,「雖然我們尊重韓文的優秀性,但原則上還是尊重文物的原型」。
文物課長都發話了,「廢除漢字黨」依舊不接受,抗壓抗議再抗議。
不過,有反對的,就有支持的。比如下面這些韓國民眾,還打出了「漢字萬歲」的口號,果然是愛得深沉。

這場風波持續了2年之久,官方也艱難地與「廢漢字黨」溝通調節,最終光華門的漢字匾額才最終得以保留下來。
從這個事情就可以看出,韓國民眾對漢字的態度:分裂。
2014年,針對普通國民對漢字的態度,韓國進行了問卷調查。對於是否應該繼續使用漢字的問題,有57%的韓國人認為應該「韓漢混用」,41%的韓國人認為應該只用韓語。
在「不懂漢字是否會感到生活不便」的選項中,有54%的韓國人選擇「生活不便」。
後來,韓國政府還計劃從2018年開始,在韓國學校教科書中並行漢字。針對這項規定,韓文學會和「廢漢字黨」又站出來反對。
針對這一規定進行的調查中,67%的韓國人表示贊成,29%的韓國人表示反對。

反對者稱,那些說不懂漢字就無法準確表意的說辭是,「連語言學基礎都不懂的無知言論」,強化漢字教育會讓韓文「淪為解釋漢字的工具」。
主張韓漢混用的人,並不覺得這事兒和中國有關,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漢字是韓國文化的一部分。
首爾大學國文系名譽教授、前國立國文院院長申載起就曾表示,文字是超越民族和國家的,就像英文字母被英美國家所廣泛使用那樣,漢字作為東亞地區的共有文字,當然也是韓國的「國字」。
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該換文字的地方,換起來也不猶豫。
2017年10月,韓國舉辦韓文節之際,其最高司法機關憲法法院就宣佈,將其徽章上的漢字「憲」換為韓文書寫的「憲法」二字。
早前,漢字出現在韓國最高司法機關的標誌上,曾引發很多韓國人的不滿,提議憲法法院將漢字換成韓文。

02
穿越的韓國年輕人發現……
事實上,韓國廢除漢字,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原本朝鮮半島都處於漢字圈範圍內,如果用漢字書寫的話,很多用語都好理解,對遊客來說也很方便。但是韓國人卻用讀音接近於漢字詞讀音的表音文字進行書寫,導致了很多不良後果,甚至帶來了文化危機。
「由於不懂漢字,韓國年輕人對韓國各地圖書館的許多歷史典籍根本無法閱讀。」有韓國人表示,「韓文中70%以上的日常用語來自於漢語,不懂漢字根本無法真正了解這些韓文的意義所在。」
日本拓殖大學國際學院教授吳善花也指出,最近,連韓國一些研究人員也因為不懂漢字,根本無法閱讀歷史資料。
在韓國,不懂漢字的年輕人被稱為「表音字一代」,他們對於漢字文化圈存在著巨大隔膜,一些專家索性稱韓國不懂漢字的一代患上了該懂的知識卻不懂的「知識貧血症」……

韓國年輕人穿越回古代後發現……
事實上,除了在學術文化領域外,在韓國,日常生活中漢字的使用場景仍然十分廣泛,這也是韓國難以在短時間內擺脫漢字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韓國對漢字的依賴,最主要體現在名字上。
韓語是表音文字,單字無含義,而漢語是表意文字,所以大部分的韓國人都會根據漢字的含義來取名。因此,韓國人幾乎都可以熟練的寫出自己的漢字名字。
身份證、戶口本等正式檔案中,韓文名字後面通常要有漢字寫法,以免與其他姓名混淆。

此前也有韓國民眾表示,如果將漢字認為是外語,那麼連自己的姓名也是用外語書寫的,令人難以接受。
許多韓國城市、車站、道路等的韓文地名之後常常附有漢字,包括一些山川河流,也常常使用漢字地名。
漢字的另一個重要使用場景,就是一些正式場合,包括婚禮、葬禮、頒獎禮、政府公文等。

韓國農心集團創始人辛春浩葬禮 圖源:Naver
此前,韓國從德國引進了一批遠端巡航導彈,為了表示重視,他們還在導彈上 印了漢字:枕戈待旦。

額……搞錯了,重來。她旁邊才是那個導彈。

說起來,韓國軍方似乎很喜歡用漢字,幾乎算是漢字的鐵桿粉絲,尤其是涉及到提振士氣的場合,幾乎必用漢字。

軍營門口還寫著兩個絕對的「對聯」。

韓語中,來源於中文的漢字詞佔六至七成。這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但在韓國政府刻意的去漢化後,只保留漢字發音,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經常使用的詞語是漢字詞。另外,來自中國的一些成語、俗語也經常被使用。
03
總統們怎麼看?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朝鮮民族是一個只有民族語言卻無民族文字的民族。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成為了當地的官方語言。
然而,由於漢字較為複雜,學習起來有困難,當時能夠使用漢語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難以掌握。
1446年,為了「掃盲」,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頒佈了「訓民正音」,意為「教百姓以正確字音」。
當時他解釋道,頒佈《訓民正音》,「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不是為了淘汰漢字,就是讓普通百姓學漢字更容易。
「訓民正音」是一種表音文字,只要掌握了拼寫規則就能使用,比起漢語這樣的表意文字,更易學易懂。
然而遇到同音同型的詞語,就必須要靠漢字來區分了,因此,今天的韓國文字裡,仍離不開漢字。
比如韓語中的「사과」,做道歉意講漢字為「謝過」,而做蘋果意思時漢字詞為「沙果」,而這兩個詞語在拼寫和讀音上是一模一樣的。

訓民正音 圖源:維基百科
在世宗大王最初命令使用諺文(也即韓文)的時候,就遭到了一些朝鮮文人和貴族的反對,他們認為,拋棄漢字就等於遠離中國文明,而成為夷狄之邦。
由於這種抵制,諺文一直到20世紀才廣泛流行開來。而關於漢字存廢的爭論也一直延續到了當代。
二戰之後,民族主義思潮興起,讓韓國人開始排斥在朝鮮半島流行了許久的漢字。
早在1948年時,韓國「制憲會議」就通過了「韓國文字專用法」,到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直接強令禁止國民在小學教授漢字,改為「全面實施韓文教育」,這直接導致韓國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漢字。
朴正熙總統雖主張完全廢除漢字,自己卻經常用漢字題詞。據說他在任的18年期間,親筆題詞的漢字超過了1200餘件。

朴正熙的女兒,韓國前總統朴槿惠也是韓文支持者。她在社交網站上發文慶祝韓文日,稱韓文是所有語言所憧憬的最優秀的文字。
「正如大自然雖在我們身邊,誰都可以接近,但它只屬於熱愛它的人。韓文也是如此」,朴槿惠說,「只有我們更加熱愛它,分享它,並將它發揚光大,韓文才真正屬於我們。」

在最近三十年裡,由於韓國的「去中國化」,漢字使用頻率有所下降,但主張「韓漢混用」的聲音從未停息。
畢竟,文字不只是工具,還涉及到文化和歷史。在上千年的漫長歲月裡,漢字作為傳承和維繫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對韓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漢字與韓文早已難捨難分,而關於漢字的存廢,恐怕在短時間內難以有統一意見,漢字和韓文的分分合合,還將繼續上演。
參考資料:
1. 「去漢字運動」五十年後,韓國人為何開始後悔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936289
2. 恢復使用漢字?韓國人又爭起來了,日本網友也呆了
http://culture.ifeng.com/c/82QwEplm1Q6
3. 韓國教育部2018年恢復漢字教育,漢字要成韓國的?
https://www.sohu.com/a/122637241_566169
4. 廢除漢字幾十年後,現在的韓國人是怎麼看待「漢字」的?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86074
5. 漢字缺失讓韓國陷入文化危機 當務之急:從漢字抓起
https://www.poemlife.com/index.php?mod=newshow&id=4568
6.《漢字的存廢之爭》 錢偉
7. 韓國人又要恢復漢字了?漢字在韓國的興衰簡史
https://new.qq.com/omn/20210627/20210627A04BWK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