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益美傳媒(ID:YeeMedia)
前不久,「男子因湊不齊彩禮選擇越南新娘」,一度衝上熱搜。

在搜尋引擎上,搜「越南新娘」關鍵字,跳出的相關連結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買賣越南新娘儼然已成為地下黑產。
而這背後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更應該被看見。
他們就是無國籍人士。
許多越南新娘的孩子,一出生便會成為無國籍兒童,長大後連上學都困難。

據統計,全球有475萬的無國籍人士。
無國籍的婦女、兒童,不惜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求救。求救聲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01
▼
遠嫁中國的越南新娘
孩子面臨「黑戶」
在中國的粵西山區,有一位名叫「香玲」的越南新娘。

1998年,27歲的她和朋友出門遊玩,卻不料上了「黑車」,不知不覺間睡了過去。
等她再次醒來時,她已經身處中國粵西山區的一個農村。

周圍是陌生的環境,周圍人都說著陌生的語言。
最初的那段時間,香玲整日被人關在屋子裡,巨大的恐懼侵擾著她。
「嫁」過來的前兩年,她一度臥病不起。
因為擔心自己被打死,香玲最終選擇了妥協,嫁給了村裡的一個男人。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香玲的丈夫很勤勞地打工掙錢。掙到錢後,還送香玲去醫院看病。
也許是被丈夫感動,香玲漸漸接受了這樣的婚姻和命運。
婚後,她和丈夫育有一對兒女。

但是,兒女出生後,香玲卻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
越南新娘要想取得中國戶籍,需要辦理眾多手續,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回國開具的婚姻狀況證明、身份及戶籍證明、護照,來華簽證等等。
被莫名其妙「嫁」過來的香玲,開不了證明,只能成為「黑戶」。
並且,她的子女一出生,便成為了無國籍兒童。
在貧困的山區,要想改變命運,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但因為「黑戶」的原因,香玲的兒女連正常入學資格都沒有,更別提長大後的工作機會。
於是,想盡辦法給孩子上戶口,成了這個家庭的頭等大事。
香玲丈夫跑到派出所給孩子過戶,對方要求他出具孩子的出生證明。

丈夫跑到計生辦開證明。工作人員又告知他要先到衛生院,再到派出所辦理。
他在幾個機構間來回奔波,最終趕到派出所時,對方卻答覆:
「辦不了,這牽涉到外交問題,國與國之間的問題。」

最終,這件事因為「證明不過關」,就此沒了下文。
明面的程序走不通,香玲丈夫不惜暗地裡花錢託關係。
他找到一個「有門路」的人,對方說只要花一千元就能辦理出生證明。
但等到交錢後,對方卻用各種藉口搪塞。
最後,兩年時間過去了,孩子仍然是「黑戶」。

香玲一家的遭遇,只是「無國籍群體」的縮影,在馬來西亞,無國籍人群更龐大,生存環境更悲慘。
02
▼
無國籍人士
在小紅書求救
在馬來西亞,約有30萬無國籍兒童。
其中大多數是出生後便被遺棄的無辜孩子。究其原因,則與馬來西亞的政策和國情息息相關。

首先,馬來西亞《國籍法》規定,父母在合法婚姻內所生的孩子,才有資格獲取國籍。
也就是說,在許多非法的跨國婚姻中,即使孩子父親是馬來西亞公民,孩子仍然只能跟隨母親的戶籍。
但現實情況卻是,許多外籍母親生完孩子後,便消失無蹤。

甚至還有父母雙雙鬧消失的。
無國籍巫裔女子羅哈娜的母親,當年在女兒出生不久,便辭掉幼稚園清潔工,逃回印尼。
羅哈娜的父親也隨即消失,並且沒有給女兒留下任何證明身份的法律檔案。
被棄養的羅哈娜,彼時只有2個月大。

好在幼稚園老師徐慧蘭收養了她。
單身的徐慧蘭沒有兒女,她一直將羅哈娜視為女兒。
徐慧蘭教授羅哈娜中文和馬來語,也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她的生活。
如今已83歲的徐惠蘭,希望能在離世前看到羅哈娜結婚、工作,過上安穩而快樂的生活。

但是,羅哈娜的無國籍身份卻成了她幸福生活的絆腳石。
她曾多次因為無國籍身份而被迫輟學,甚至一度焦慮到試圖自殺。
2016年,徐慧蘭幫羅哈娜申請過馬來西亞公民權,但至今無果。
這意味著,羅哈娜無法享受馬來西亞公民正常的醫療、教育等各種社會福利保障。

有教師養母照護的羅哈娜,至少接受了部分教育。
還有很多無國籍兒童完全被教育系統擋在門外。
出生於2008年的林慧娜,在印尼籍媽媽失蹤後,也成為了一名無國籍兒童。
9歲時,她便被學校勸退。
敏感的她說:
「我不敢外出,因為怕警察把我抓走,我沒有朋友,也沒有機會上學。」
到了15歲,她還在父親的豬肉鋪子幫忙。

許多無國籍兒童,即使成績優異,最終也依然無書可讀。
走投無路的他們,因為會中文,甚至跑到「小紅書」上求救。
在小紅書上,一位無國籍人士發帖稱:
「我是無國籍的,今年20了。怎麼才能找工,還有住宿?尤其是去陌生的地方。」
這位網友追憶了當年畢業後,去咖啡館、理髮廳打工,被壓榨、被甩臉色的難過經歷。

這幅帖子最終以「我真的好無奈」作結。
看到他們的悲慘經歷,不少人會疑惑,如果說「越南新娘」的孩子,成了無國籍兒童,尚屬被迫,那馬來西亞無國籍兒童的母親,為何卻主動拋棄孩子呢?
03
▼
她們和她們:
外籍移工女性
其實,那些外籍母親往往有著另一層特殊身份。
她們多是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等貧困國家的外籍移工女性。

因為貧窮,她們選擇前往更富裕的鄰近國家跨國務工。
以印尼為例,據BBC報道,印尼海外務工者中三分之二都是女性。
為了生計,她們遠赴沙烏地、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地,從事著保姆、家政服務員之類的工作。
她們將辛苦工作賺來的微薄薪水,寄回到老家。
許多留守家庭指著這些打工錢度日。

但在異國他鄉,外籍移工女性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
比如在台灣,她們被男僱主性騷擾甚至性侵的新聞就不時見諸報端。
她們還常常被汙名化「穿著暴露、故意引誘」,「假打工、真賣淫」。
至於被剋扣薪水、打罵虐待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

許多女性移工,在打工時期容易與當地人墮入愛河。
新加坡媒體就曾報道,30%的外籍女傭會與本地男子談戀愛。
這本是人之常情。
但對於她們來說,後果卻是難以想象的殘忍。
女性移工一旦戀愛懷孕,工作上便會被要求解約、遣返回國。

而印尼國內對女性並不寬容。即使回國,她們仍然無權為孩子爭取國籍。
而一旦女性移工選擇隱瞞懷孕,她們就不得不在孕期承受重荷。
有些人在搬運重物時出血,還有些人在宿舍生下孩子。
大量無國籍的棄嬰因此誕生。

在台灣,就曾有印尼媽媽故意撞車讓自己流產。
還有新聞爆出一位22歲的印尼媽媽為保工作,將初生孩子從3樓扔下。
警方調查發現,男嬰的母親2個月前從印尼來到當地工廠打工。上司曾詢問小腹微隆的她是否懷孕,但她怕影響工作予以否認。
這位媽媽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絕望?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網友評論:
「壓力太多,產後再抑鬱,真的什麼都幹得出來,可憐了孩子。」

試問天底下的母親,如果有能力,誰不想給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
可是,世間無奈的事實在太多。
女性移工和她們的無國籍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重視。

正如《妻子還是工人:亞洲女性與遷徙》一書中曾指出:
「亞洲女性移民在區域內的身份具有複雜多樣性,不應該將她們刻板地視為:跨越國境的新娘、家事勞動者,或是性工作者。應該重視她們作為勞動力遷徙(labor migration)的事實,以及在多重移民身份之間轉換的過程。」
她們是用勞動為家庭賺取希望的女性,也是走投無路放棄親生孩子的絕望媽媽。
因為各種原因,成為無國籍兒童的孩子,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愛與幫助。
希望他們和家人不再走散,擁有不再顛沛流離的人生。
參考資料:
1 沒有國籍的女人,正在小紅書上用中文求救 女孩別怕
2 廣西山區部分越南新娘的生活現狀,沒有戶口的她們,孩子上學都難 d夢者
出品|益美傳媒
作者|小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