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日本進試衣間總是會被店員提醒使用頭套。
讓你覺得接下來沒準會有什麼令人難為情的事情發生。
它通常是前後片長度不一的白色無紡布套,除了讓你將脖子伸進去,沒有多餘的洞口提供視野或順暢呼吸。
一定程度上剝奪你的感官,讓人感到不安,會有一種想要乾點什麼壞事的衝動。

這東西在日本試衣間相當常見,但沒怎麼傳到國外。
一些人剛來日本時,進試衣間前會被店員遞過一張白色的半透明布。
她說請用,卻沒告訴你該怎麼用,默認你具備社會常識。
有人不知道是什麼,也沒多問,紅著臉直接塞進包裡帶回家。

絕大多數人進更衣室都是為了試穿衣服,但在一個相對私密的環境,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我的第一反應是,頭套能保證你更衣室用手機拍照或錄視訊時不露臉,從而保住你最具備辨識度的生物特徵。
不看臉能讓服裝上身效果變得更客觀,幫你搞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換個角度,這樣做哪怕你換衣服時被怪人偷拍身體,至少還能留住臉面。

幸虧你也不必全靠自行摸索,GU、優衣庫、無印良品等連鎖店會在試衣間張貼面罩使用說明。
同時,在裡面擺放面罩的收納盒和棄置桶,供你全程自助。

我只在優衣庫看過它們,為什麼這東西沒有變得更流行?

規範的穿戴方法是,頭套較長的一面應該朝前,挨著面部,較短的一面才貼著後腦勺。
試穿衣服前先戴頭套,之後準備脫下時,將前面的頭套邊緣塞進衣服的領口。


有人不小心將頭套抽出時連帶幾個新的出來,再胡亂塞進收納盒開口,給其他顧客營造出一種它需要回收利用的假象。

當然,這些頭套都是一次性的,單人專用。
如果試衣間沒有垃圾桶,出來時可以交給店員丟棄,貼臉的一面朝裡,避免對方碰到可能弄髒的一面。

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試穿時把粉底或口紅等化妝品蹭在衣服上面。
在68.9%的女性每週化妝至少4天、只有9.1%的女性根本不化妝的日本,這種防範措施很有必要。

日本男性也有進試衣間被要求戴面罩的經歷。
這不奇怪,據統計,近四分之一的日本女性表示身邊有男人化妝,年齡主要集中在24歲及以下。
日本男性化妝最常見的步驟是全臉上粉底(佔69.4%),其次是痤瘡、疤痕等遮瑕(佔56.5%)、眉毛(佔45.2%)、眼妝(佔33.9%)、睫毛(佔22.6%)。

但是,一看就素面朝天的糙漢也沒有試衣間頭套的赦免權。

尤其當你試戴摩托車頭盔,先戴頭套如同基本禮儀。


服裝店認為,試衣間面罩還可以有效隔離頭髮和麵部油脂、皮屑,甚至預防新冠。

你沒辦法預設每個人私下都能展示出足夠的道德,也就是儒家中的「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日本雅虎論壇上的服裝從業者透露,即使進行引導,也存在顧客不使用面罩的情況。並且,只有不到10%的人會主動如實申報自己弄髒衣服。

導購員沒辦法強制要求顧客買下蹭妝的衣服。
最多寫在試衣間貼告示提醒顧客這樣做,但買不買賬取決於個人素質。

畢竟疑罪從無,店家很難鎖定對象,哪怕它在每個客人試穿後立即檢查衣物,你也完全可以主張汙漬可能是上一位顧客留下的。
如果店家採取懷疑或責備的態度,容易被不滿的客人發到網上,從而損失更多潛在顧客。
為了一件衣服的成本,不值得去犧牲店鋪未來的銷量和口碑。

自己沒化妝,在GU買的衣服有化妝品痕跡
服裝店只能倡議客戶儘量多帶面罩。
一旦有汙漬,衣服就成為日本服裝業所說的B級品,無法繼續放在貨架上銷售。
等待B級品的往往是被退回製造商,或者運往奧特萊斯成為好價折扣。

從客人的角度,提供面罩的試衣間意味著更衛生,體貼每一個試穿衣服的人並不想用臉或嘴唇蹭他人碰觸過的布料,有幾率完成一場間接親吻。

日本人習慣用它,發現島村的試衣間不提供面罩時,還以為是分店的問題。島村位列《2012年全球服裝行業銷售》排名第七名,在日本企業中僅次於優衣庫。
這種面罩每張均價11-18日元,主攻下沉市場的島村並沒有在試衣間提供面罩的統一規定。
它頗具格調,或許正是我和它相見恨晚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