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的「真正後遺症」正在席捲全球!明年3月,上百萬澳大利亞人或做出同一個決定…

新冠疫情給社會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逐漸顯現,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便是離職潮逐漸臨近。

新冠疫情蔓延之下,美國經濟又面臨自2000年以來最大的離職潮。

美國勞工部10月12日公佈了的「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失調查資料」(JOLTS),8月份美國職位空缺數量從1110萬下降到1043.9萬,辭職人數從400萬飆升到了創紀錄的430萬。

這是美國自2000年12月以來最大的辭職潮。

不光是美國,歐洲各國也正在上演集體辭職!

澳大利亞也不能倖免,未來幾個月預計也會出現這股風潮,上百萬澳洲人可能辭職。

全球上演辭職潮!

根據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的資料,僅在今年8月,美國就有430萬人辭職,其中包括一線員工和公司高管。

微軟公司研究顯示,全球40%的員工正在考慮今年對僱主說再見。

德國人力資源管理平臺Personio對500名HR和2000餘名員工進行調研後也發現,在英國和愛爾蘭企業中,有38%的員工打算在未來的半年到一年內離開公司,或是在經濟好轉後更換工作。

僱主們清楚地意識到「人才爭奪戰」即將打響。

僱主們清楚地意識到「人才爭奪戰」即將打響

調研指出,有近一半(45%)的HR承認,他們擔心一旦就業市場好轉,員工就會辭職離開。

奇怪的是,他們並沒將此作為企業的優先事項。

只有約1/4的HR表示,在未來12個月,人才保留是公司的優先處理事項。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波辭職潮?

疫情趨緩、經濟復甦真的是主因嗎?

現金激勵是否能夠留住員工?

YOLO

辭職潮一方面是「YOLO」經濟所帶來的影響之一。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疫情的衝擊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信奉「YOLO」的生活哲學。

什麼意思?

YOLO是英文詞句「You Only Live Once」的縮寫。

這種「你只活一次」的理念指引越來越多的人辭去安穩、乏味或著高聲望、高收入的工作。

轉而追求自己的夢想,追求有風險、充滿激情的項目。

《紐約時報》分析稱,「YOLO」所導致的離職潮,一方面來源於疫情期間封鎖政策的幽閉和生離死別的經歷讓許多年輕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另一方面,也源於疫情以來各種投機市場的火熱,讓很多年輕人相信高風險才能換取高回報。

BBC 報道稱,辭職潮是「可預測的反應」,必然會在疫情後到來。

原因在於,新冠疫情的衝擊下,讓許多公司暴露出它們對待職員的糟糕態度:疫情期間大規模裁員、對員工缺乏關懷和救助、沒有足夠的疫情防控思維和能力、而一切的核心,是疫情讓許多人意識到大部分企業將員工視為機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澳大利亞某大銀行擔任領導職位的Kelly Knowles(化名)年薪高達到六位數。

但她卻毅然決然選擇從銀行辭職!

並表示這是離開一段「虐待性的關係」。

Knowles在這家銀行已經10多年了,她的上司對她辭職感到很震驚。

不斷問她為什麼?

不斷問她為什麼?

已經是兩個孩子母親的Knowles表示,疫情期間,她要應對數不清的Zoom電話,解決新使用者的問題,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努力」。

「我從早上8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都坐在桌前。連續3個月,我每週工作了60個小時至70個小時,而我完全沒有得到嘉獎或認可。」

在悉尼首次封鎖之後,Knowles表示,她就已經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人的工作,但卻沒有得到感謝。

「我認為主要的問題是人們互相對待對方的方式。」

「我一直以來都接受了人們對待我的方式,但我下決心不會再這樣接受了。我是裸辭的,沒有找到下一份工作。現在我想把自己的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我真的感覺走出了這段虐待性的關係。」

很明顯,Knowles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這樣經歷的人。

Susan Gray(化名)政府公務員,年薪六位數。

去年在墨爾本被封鎖了200多天,卻被告知要突然全天候回到辦公室上班。

但是,在封鎖期間,Gray的工作福利卻完全沒有得到重視。

36歲的Gray最近果斷選擇裸辭!

在找工作的時候,她甚至願意減薪。

只有一點,希望能找到企業文化靈活健康的工作。

「我認為疫情讓大家有時間和空間可以喘息,他們不需要趕預約,然後買東西煮飯,疫情期間,大家的生活中心都在家裡。」

60%澳洲人會想要換工作

根據行為科學家Aaron McEwan的說法,澳洲僱主應對「大辭職」風潮感到害怕。

有些研究顯示,可能有60%澳洲人會想要換工作。

「我們看到大多數市場想要換工作的人都創下了紀錄,特別是美國,這也是我們有記憶以來見過的最大一次人次流動。很多領導人和HR主管都非常擔憂。」

「但我認為,明智的企業都認為這是一次機遇,如果你很糟糕地對待員工,這次可能就要害怕失去員工了。」

McEwan表示,疫情讓澳洲人有機會思考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

有些人稱,在家工作就像是「睡在了辦公室」,無處可逃。

「我們注意到,工作真的非常艱難,大家已經非常疲憊。我們發現自己試著像在辦公室工作一樣去工作,雖然工作效率提高了,但大家都很疲憊,而且工作是無處可逃的。

「大家在家工作,可能需要一通長達12小時的Zoom電話,而且每場會議都差不多,這也導致很多人想要尋求改變。」

McEwan預測,大辭職風潮預計將在明年3月開始席捲澳洲,大家那時候已經拿到了聖誕節的津貼,而且新一輪的招聘再次開始。

如果僱主強迫員工回到辦公室,員工們可能就因為缺少靈活性而辭職。

最近研究發現,近五分之一的教育、急救服務和醫療等基礎員工都因為疫情而考慮辭職。

有趣的是,錢並不是澳洲人換工作時考慮的首要因素。

換句話說,大家只是不想工作那麼忙。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還是要分人,就比如,我有朋友最近辭職了,因為他感覺這份工作沒有競爭力!

而且持續3年做同樣的事情,沒有再學到新的東西,讓他有種浪費時間的感覺。

還是因人而異。

所以,各位你們最近在考慮換工作嗎?如果是,你找新工作的標準是什麼呢?

相關文章

鮮為人知的奧密克戎「後遺症」

鮮為人知的奧密克戎「後遺症」

日本媒體今天突出報道了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題目為:《鮮為人知的奧密克戎「後遺症」》,24小時在日本閱讀排行榜排名第一。 原文翻譯如下: 奧密...

第一批劉畊宏女孩,腰已經廢了

第一批劉畊宏女孩,腰已經廢了

「從來沒想過,長大後我還會因為踢毽子滿頭大汗。」 要說最近的全網頂流,非劉畊宏和他的毽子操莫屬。 一週五天健身直播,短短几天粉絲突破5000...

超哥親歷:新冠都有哪些後遺症?

超哥親歷:新冠都有哪些後遺症?

大家好,我是大阪超哥。 說一件剛剛發生的事: 我們一家在大阪中招新冠了(雖然我始終檢測是陰性)。 雖然基本一天,發熱頭痛的症狀就消失了,但是...

鄭爽又出事了,這次別隻看到瓜

鄭爽又出事了,這次別隻看到瓜

鄭爽又出事了。前幾日,其前夫張恆在美國召開發佈會,直指鄭爽虐待兒女,並公佈相關圖片、視訊。 圖中,女兒手指受傷縫針,兒子鼻下也有傷口。兩個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