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舞蹈部落格主引發了巨大爭議。
但起因,卻不是舞蹈本身。
相信有不少人曾刷到過這位美女的視訊。

身材纖細,笑容甜美,跳起舞來自信又充滿活力。
僅一眼,就很容易被牢牢吸引。
但在進一步了解後,一個驚人的事實隨之而來——
這位竟是男兒身。
Abbily,本名王嘉輝,是名擁有一千多萬粉絲的網紅。
就在上週,在微博上鄭重宣佈:「是女孩啦」。

以長文的形式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表示自己從小在性別認知上就存在障礙,這兩年更是壓力巨大。
好在,母親最終簽字同意了他去做性別重置手術。
現在可以自信地說,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女孩了。
訊息一出,便登上熱搜。

讓人欣慰的是,絕大部分人都表達了支持與肯定。
一個有著性別認知障礙的男生,從人們口中的女裝大佬到跨性別者,再到最後真正去做性別重置手術。
這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認知自我、肯定自我的勵志故事,值得讚賞。
反轉,很快就來了。
先是有網友發現Abbily晒出的性別變更申請表實際上是網圖。

後來又有人指出,我國對於性別重製手術的要求是年滿20歲。
而Abbily今年才剛19。

面對這些質疑,Abbily倒也沒有繼續強裝下去。
很快便在小號承認自己還未進行相關手術,仍處在申請階段,此次只是想表個態。


行文真情流露,但事實就是未發生。
不管理由如何,這樣做就是在撒謊,在欺騙,把整件事當作了兒戲。
就此,輿論翻轉。
結合其網紅身份和一直以來善於營銷自己的特點,大家開始質疑起她的動機:
是否在凹人設?利用大家的同情心,博眼球求關注?


雖然Abbily作為網紅,以極高的流量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了跨性別者的存在。
但在她身上,網紅屬性總是明顯大於跨性別者屬性。
許多人在他身上獲得的,更多是一種獵奇。
聚焦的點是,居然有人男扮女裝起來能這麼好看!?

這也因此引發了魚叔進一步的思考。
Abbily之外,國內的跨性別者實際上是什麼樣子,處於什麼狀態,有著怎樣的故事?
對此,很多人其實並不關心。
但今天,魚叔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更全面的視野。

近些年,社會對跨性別群體的接受程度在不斷提高。
但國內目前到底有多少跨性別者,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的官方統計資料。
對於他們的影像記錄,更是少之又少。
魚叔看過的,一隻手都數得過來。
無一例外,它們都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在紀錄片《有性無別》中,介紹了8位跨性別者的故事。

其中,跨性別女性汪欣蕾的經歷值得一提,因為她和Abbily有些許相似。
作為一名職業模特,她同樣是在大眾面前,被無數人反覆審視。

她,代表了跨性別群體中最鮮活的那一部分。
少年時期,確認了自己的心理性別為女,成年後進行了性別重置手術,並最終實現了做模特的夢想。
參加過綜藝節目《愛上超模》,也在國際級別的跨性別選美大賽上拿過前十的好成績。

雖然路途絕不是一帆風順,也經歷過同學的嘲笑,家人的不理解,自我的質疑。
但好在苦盡甘來,一切都值得。
成名之後,她不忘為整個跨性別群體發聲。
在節目中,汪欣蕾說:
「我的信念是,不害怕做真實的自己。」
憑著這份自信的美,她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對跨性別者的看法。

在另一部紀錄片《錯位:亞洲跨性別者》中。
講述了一位來自貴州的跨性別男子,C先生。

他,代表的是跨性別群體中激昂的那部分。
因為他是國內第一樁跨性別歧視案件的訴訟人。

對於不是那麼天生麗質的跨性別者來說,職場是他們與普通人最難逾越的鴻溝。
一旦指明身份,便將要面對各種有形無形的歧視。
C先生的就業之路非常坎坷。
有人不明就裡,將他粗暴地定義為同性戀。
有用人單位要求他按身份證上的性別梳妝打扮。
在他表示拒絕後,公司便隨便找了些理由將其開除。

為了生存,他只好拿起法律的武器,一紙訴狀將公司告上法庭。
或許,他的經歷不如汪欣蕾那般吸引人。
卻是同等重要,甚至更具開創意義。
對待不公,就是要保持憤怒。

積極向上的故事,總是能振奮人心。
卻也不能因此就忘記了事情的兩面性。
截然相反的情況,同樣存在。
紀錄片《二毛》就記錄了一個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跨性別者故事。

2003年,該片的導演賈玉川還是一名記者。
機緣巧合之下,他在深圳認識了一名叫做李二毛的跨性別者,並從此跟隨他拍攝了17年之久。
整部影片也是通過導演的視角展開。
第一次見到李二毛是在一家酒吧中,她有個藝名叫美蓮娜,也有人叫她雯雯。
是個妝容豔麗,行事奔放的「女人」。
通過在酒吧跳舞,她和情況相似的一群人打工掙錢。

當時的深圳,處於開放的最前沿,這種前所未見的表演非常吃香。
二毛跟著團隊,一晚上就能跑三四個場,掙得盆滿缽滿。
但這個時期的她仍然很單純,卸完妝後,完全就是個普通大男孩的樣子。

右為二毛
她沒有去想太多,只是希望靠著這種方式掙上一筆,以後過上舒適的生活。
可好景不長,二毛所在的團隊分道揚鑣,她也就此離開了深圳。
再見到她已是2005年。
這時的她已經留了長髮,做了隆胸手術,交了男友。
言行動作,神情姿態,已和女子無異。

更厲害的是,還學會了粵語,可以用粵語歌撐起自己的表演了。
通過對外宣稱自己是來自泰國的人妖,她獲得了不少商演機會,生活水平更進一步。
也是在這時,二毛動了攢錢做性別重置手術的心思。
她渴望變成真正的女人。
尤其是看到金星以跨性別者身份在電視上的活躍之後,她的這種想法更加堅定。
並開始幻想著自己做完手術,就能上電視節目,就能去同一首歌上唱歌。
二毛對明天充滿了憧憬。

可故事,在後來急轉直下。
由於過於心急,二毛一次次上當受騙。
假大款說要資助她,皮包公司說要給她拍電影。
再加上賺得永遠沒花得多,積蓄反倒變得越來越少。
和男友的感情也走到了盡頭。
自此,伴侶換了一個又一個,菸酒也開始不離手。
演出事業被徹底荒廢,二毛墮落了下去,許久不再與導演聯繫。

直到2008年,她因為家中宅基地被人侵佔,回到了老家,才又同意了導演的跟拍。
此時的她,已再沒有一絲往日的風情萬種,飽經風霜,眼神迷茫。
雖然感情再次穩定,一直有個叫做小龍的男友陪伴。

但這次回鄉之旅,卻不會因此變得溫暖。
父母早已不在,親戚選擇疏遠。
知根知底的地方,還要遭受更多的非議,村民們怎麼可能會接受她那女性化的外表?
在村長的帶頭下,沒過多久,二毛和小龍就被趕走了。

宅基地當然也被徹底侵佔,沒了下文。
保不住的,還有二毛風雨飄搖的人生。
她終於認了命,不再對手術抱有執念,和小龍一起又回到了深圳,進入了同一家工廠打工。
為了獲得這份工作,她必須剪掉一頭長髮,裹住胸脯,遮掩掉一切女性痕跡。
而且怕被發現,不能住宿舍,只好租住在一個破小的房屋頂樓。
夏日炎熱,空間狹小,再加上還要裹胸,捂出了一身痱子。

可她卻能夠堅持下去,或許是因為目標早已改變。
她現在,只想卑微地活著。
但,秘密終究還是被工友發現了。
所有人都以為她是個怪胎,並把她狠狠揍了一頓。
真的繃不下去了。
在導演的幫助下,二毛決定去做隆胸摘除手術。
她說:
「現在我想通了,我是男是女不重要,這些都不重要了。」
在手術前,或許是為了向以前的自己告別,二毛在一家洗腳城裡演了最後一場。

唱的是「夕陽之歌」,因為她一直愛煞了梅豔芳身穿婚紗所演唱的這首最終之曲。
也冥冥中指向了相似的悲劇。
演出歸來,當導演載著二毛回到住處。
卻突然接到了醫生的電話,說手術可能要暫停,因為二毛可能攜帶有愛滋病。
猶如晴天霹靂,二毛徹底崩潰了。
她大口吸菸,大聲痛哭,大聲呼喊,說要喝很多酒,然後找一座高樓跳下去。
「因為就算我活下去也會害人,我相信這種死法對得起所有人。」
第二天,便不辭而別。

記錄,也就此停止。
2019年8月,《二毛》入圍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
導演想找到二毛,邀請她一起去走紅毯,實現她多年以來想要出名的願望。
拼命尋找之下,最終卻知道的是讓人嘆息的事實:
五個月前,二毛已經孤獨地死在了出租房裡。
這,便是二毛被嫌棄的一生。
一個奇異、罕見,些許骯髒、陰暗又戛然而止的故事。

再看到她的經歷前,魚叔從未想到,阿莫多瓦電影中那些千奇百怪的跨性別者的故事,居然能在中國找到現實版。
二毛,從一個只想賺錢的異裝癖,到一個渴望做手術的跨性別者,最後又迫於現實的無奈選擇迴歸成男人。
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心理性別間的矛盾,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她,代表的是跨性別群體中最痛苦複雜的矛盾體。

雖然跨性別群體是少數的存在,但這絕不代表著他們的單一。
各自情況的不同,走向自然也不同。
或鮮活,或激昂,或痛苦複雜,一切都因人而異。
相比前面幾位展現出來的跨性別者困境,Abbily的這次烏龍事件反而呈現出了另一種問題。
正如尼采的一句名言:
「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他的根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其實,不管是不是跨性別者。
每個人在渴望獲得尊重和理解的同時,都很容易被另外一種東西帶跑了節奏。
即,名利。
特別是像Abbily這種,年紀輕輕就已經紅遍全網的情況。

自從走紅之後,很多時候他都是在利用特殊身份的優勢,為自己謀取曝光度。
再加上無止境地投入整容,不惜打各種性感擦邊球。
彷彿只是為了去吸引,去討好。

而轉過頭來,又說自己承受了太多壓力與質疑。
所以,這次的烏龍爆發出了大家心中伴隨已久的質疑:
這是在消費大眾的同情心?
粉絲們本來是同情這樣的群體的。
可到頭來卻發現被騙,這叫人們如何再去相信他後面的話?
況且,這已經不是Abbily第一次因為不當言論而遭受批評。

用造假、欺騙的方式,來讓自己獲得關注和同情,這樣的行為反而會消解其他跨性別者的努力,且加深他人的偏見和刻板印象。
使本就處於弱勢的這個群體,雪上加霜。
去年,就有一場有關JK·羅琳言論的大討論。
雖然她遭受到了大量的反對聲音,但少數支持她的人有一點擔心是不容忽視的:
會有人利用跨性別的身份謀取利益或實施犯罪。

Abbily此次的所作所為,毫無疑問,就是對這種擔心的印證,更是對整個跨性別群體的汙名化。
希望他能夠明白,這樣的造假雖然反映的是他一直以來的訴求,但同樣也會給其她女性造成很大的困擾。
比如在公共場合,女性能否接受未完成手術的他走進廁所或浴室?
在這方面,Abbily同樣出現過引起爭議的行為。


當然,這對於跨性別者群體,始終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對此,我們既需要社會各界更積極地參與討論,也需要吸取足夠多的外部經驗。
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應對辦法,建立起能夠真正合理有效的鑑定和服務體系。
最實際的一點,便是可以設立更多的無性別公廁。
只有這樣,才能杜絕可能的鑽漏洞行為。

即便寫到這裡,魚叔還是希望大家能留有最後的善意。
只是對Abbily的欺騙行為進行指責,而對她的動機保留討論的餘地。
出於理解也好,出於鼓勵也罷。
對於一個未滿20歲還敢於公開身份的跨性別者,終究還是不忍去作誅心的總結。
尤其是當意識到有二毛這樣的人存在之後。

因為這類問題最後的落腳點,永遠是我們對於人性的寬容。
要堅信人的複雜,對不同的群體要保持尊重的態度。
或許,再多一點努力,多一個人能理解,二毛便不會走向毀滅的結局。
或許,少一個看客去追捧,去獵奇,Abbily也不會迷失於流量的漩渦中。
生而為人,終其一生,我們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
先天的,後天的;家庭的,社會的;主觀的,客觀的。
環境是動態的,經歷是動態的,思維是動態的,性別是動態的,每個人也都是動態的。
我們需要,也應當去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改變。
不斷革新認知中的自己,不斷理解被誤解的他人。
這,才意味著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