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北極人抗寒大法,早晚用得上

天一冷,老藝術家就愛蜷縮在被窩裡。

這不,一大早打開熱搜,竟發現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已經降到了-44.2℃,這是什麼概念,大概是整座城市都被凍冒煙了吧。

內蒙古出現極端嚴寒天氣 / 微博

△內蒙古出現極端嚴寒天氣 / 微博

這倒令老藝術家突發奇想,到底住在北極圈附近的人是怎麼抗寒的?是不是可以偷一下師?

沒想到這一搜,有趣的地方兒來了:他們老早就把寒冷當成了老朋友,生活也不是我們想象中不是冰川就是北極熊那麼無聊,衝浪、看極光、捕魚造房、坐狗拉雪橇,快把極寒生活玩出一朵花兒。

△不服輸的北極人還在快樂衝浪 / Youtube‍

這種抗寒精神,真值得天天還在battle北方冷還是南方冷的我們學習一下。

北極人

是如何抗抗抗抗抗寒的?

不急,在偷師前,我們先來大概了解一下北極地區。相信此刻的你一定會想:誰會生活在北極?這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冷風嗖嗖刮、口水都能結冰的地方,連上帝來了都調頭跑。

但真實情況還真沒你想的那麼壞。

印象中的北極? / Youtube

△印象中的北極? / Youtube

根據AHDR北極人類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居住在北極圈以北地區的人口大約有400萬,要是按更寬泛的北極地區定義,人口得有1310萬。

看傻眼了吧,這還不止: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芬蘭、瑞典、挪威、冰島和丹麥這8個國家都有城市安在北極地區,光是俄羅斯摩爾曼斯克一城就有近30萬人。

還有12.5%的土著,40多個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儼然就是一個大型的人類生態圈。

北極人口分佈,圓圈越大人口越多,顏色越深所佔土著人數比例越高 / AHDR

△北極人口分佈,圓圈越大人口越多,顏色越深所佔土著人數比例越高 / AHDR

人多是多,但也真的忒冷。

最冷的地方能有多冷呢?這麼說吧,俄羅斯雅庫特地區的奧伊米亞康村莊,曾在1933年錄得-71.2℃的溫度,光看數字就能打一哆嗦。

幾年前,紐西蘭記者查普爾決心找出這片地區人們生存(抗寒)的祕密,結果差點把自己交代了。

世界最冷的地方,奧伊米亞康村 / WIRED

△世界最冷的地方,奧伊米亞康村 / WIRED

他先從莫斯科(3300公里外)坐7小時飛機到雅庫茨克(926公里外),又搭了兩天車,一路靠喝著馴鹿湯維持生命體徵,才來到這寸草不生的地方。「頭幾天我還在外面嘚瑟了幾小時,回來身體就垮了。」

畢竟在這裡,汽車要被放到加熱車庫,所有家庭和企業都有集中供熱和備用發電機,人們在戶外工作20分鐘就得輪班一次,唾液會被凍成「刺痛嘴脣的針」。

走在奧伊米亞康村的戶外,需要極大勇氣 / WIRED

△走在奧伊米亞康村的戶外,需要極大勇氣 / WIRED

在最近城市雅庫茨克,到處充斥著毛皮大衣。

雖然殘忍,但在極寒之地,人們也唯有念著一句「聖母瑪利亞」以動物皮毛來抵禦嚴寒。在格陵蘭圖勒地區,褲子是用北極熊皮做的;在北歐地區,薩米人則用馴鹿皮縫製衣服……

奧伊米亞康村最近的城市,雅庫茨克 / WIRED

△奧伊米亞康村最近的城市,雅庫茨克 / WIRED

但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皮衣,在俄羅斯雅庫茨克,一件長款的裘皮大衣就要1550美元(10137元),遠超當地600美元平均工資。

這樣之下,有人買假皮衣,有人則選擇展示真正的技術:在北極穿衣,並非越多越好,因為汗會結冰凍傷皮膚,要分層而穿,還得是寬鬆的,讓空氣流通一下。至於含水的潤脣膏、面霜,我勸你別用,不然和以雪蓋臉沒啥分別。

別用含水化妝品,不然就變同款卡姿蘭大眼睛 / The Siberian Times

△別用含水化妝品,不然就變同款卡姿蘭大眼睛 / The Siberian Times

但幸好,無論多冷,魚市是開放的。

在極寒之地,人們必須依靠肉食來維持身體的能量,哪怕是生的。俄羅斯奧伊米亞康人就喜歡吃馴鹿肉、凍魚、馬血冰通心粉、冷凍生馬肝等等,魚往地上一擺,也不用冷藏,直接結冰,一條白魚850盧布(75元),就可以嚐到用金錢驅散寒冷、俄式濃湯的滋味。

奧伊米亞康當地魚市 / Youtube‍

△奧伊米亞康當地魚市 / Youtube‍

由於遠距離運輸,北極地區的食物一般貴得離譜。在加拿大最北端努納武特地區的一間雜貨鋪,一包曲奇餅乾就要18.3美元(120元),一串葡萄要28.6美元(187元)……

沒想到,去了極地,除了抗寒,還得抗窮。

北極的食物可不便宜 / The Siberian Times

△北極的食物可不便宜 / The Siberian Times

至於住的地方,也得各出奇招才紮下根來。

在俄羅斯雅庫茨克,所有房屋建築都得懸浮於地面2米高,這不是怕發大水啥的,而是防止凍土表層變暖融化,必須得深紮在穩固的永久凍土層。

極地的房屋一般得高於地表 / 衛報

△極地的房屋一般得高於地表 / 《衛報》

而在加拿大或格陵蘭的因紐特人,則建冰屋,利用冰熱傳導性差、能留住大量熱量的原理來抗寒;北歐地區的薩米人則喜歡用Lavvu和Goahti來抗寒,這可以理解為一種牢固的軍旅帳篷,不易被強風掀翻。

薩米人傳統帳篷Lavvu / Www.Nordnorge.Com

△薩米人傳統帳篷Lavvu / Www.Nordnorge.Com

俄羅斯北極土著涅涅茨人的傳統帳篷 / Cristian Barnett

△俄羅斯北極土著涅涅茨人的傳統帳篷 / Cristian Barnett

在出行方面,汽車是別想了,除了容易熄火,還有在路面打滑的危險,傳統上,他們會用馴鹿雪橇和狗拉雪橇出行。不過在這種極端天氣下,也是懶得出門的最佳藉口了。

在北極

真不止有北極熊和冰川

「無聊」,當我們困囿於想象中北極生活的寒冷、黑暗時,很容易脫口而出這兩個字。

事實恰好相反,看了北極的生活,才發現散落在不同國家的北極人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無聊的,或許是我們朝九晚五這群人。

除了北極土著,在過去被流放、被騙去開發的人,現在越來越人反倒主動定居在北極地區。25歲的烏克蘭調酒師Yana去年主動搬到位於挪威最北的斯瓦爾巴特群島,「我感覺自己生活在探索頻道,這真的很酷。」

如今有不少人選擇主動定居到北極 / The Siberian Times

△如今有不少人選擇主動定居到北極 / The Siberian Times

世界上最北的城市、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的朗伊爾城來說,這簡直是個除了快樂啥也沒有的地方。

拋開新聞裡「不能出生也不能死亡」的獵奇色彩不說,朗伊爾城是個極其多元化的社區:2300個居民裡,6成人口是是挪威人及土著,其次是俄羅斯人,還有100多個泰國人……

朗伊爾城 / Life in Norway

△朗伊爾城 / Life in Norway

小小的土地裡,教堂、醫院、郵局、銀行、圖書館、酒店、加油站、餐館、商店和酒吧一應俱全,儼然一幅「小國寡民」的景象。

當地還辦了一家報紙,每週二下午4點前定稿,與其他地方的銷量焦慮不同,這裡編輯們的煩惱是——怎樣預防北極熊的不定期來訪。

當地的報紙,比起怕滯銷,更怕北極熊也愛看報紙 / Youtube

△當地的報紙,比起怕滯銷,更怕北極熊也愛看報紙 / Youtube

北極農場也是有的,隨便一個農民每天研究的就是「如何在北極種菜」等世界性課題;世界最北大學斯瓦爾巴大學中心、北極探險博物館等也在於此,科學家們來了都兩眼發光。

當然,這個小鎮上的人們也不是無所事事:騎個雪地摩托、泡了北冰洋再來個桑拿浴,要是天氣太冷還可以名正言順不去上班……

別上班了,我騎雪地摩托載你去玩 / Youtube‍

△別上班了,我騎雪地摩托載你去玩 / Youtube‍

曾經有個美國心理學者不信邪,帶著抑鬱、苦悶的預設來到挪威特羅姆瑟(Tromsø)做研究,沒想到一年後,他發現自己的課題完全不能開展,只好打道回府,「在調查問卷裡,一半以上的居民對冬天生活感到滿意。」

或許你會說,這是個例而已。還真不一定。

芬蘭有聖誕老人、馴鹿和最北麥當勞;瑞典則有森林和雪村;俄羅斯有捕熊和北極傳統武術「tricking」;美國阿拉斯加則有舉世聞名的極光、徒步冰川和帝王蟹。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北極早已不是一個單一的、孤零零的、還停留在極地求生階段的生態圈。

俄羅斯北極人的傳統武術「tricking」 / Cristian Barnett

△俄羅斯北極人的傳統武術「tricking」 / Cristian Barnett

北極圈多數有震撼的極光

△北極圈多數有震撼的極光

在北冰洋的對岸、加拿大最北端的努納武特地區,人們早早喝上了奶茶和蘇打水。

這一喝,還戒不掉了,但望著一罐2-7美元(13-45元)的汽水,也不免肉痛。但幸好,他們基因裡還保留著因紐特人喜歡分享食物的傳統——獵人們會捕獲有數額限制的獨角鯨,分享給社區居民。

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的人們早已喝上可樂奶茶 / Npr

△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的人們早已喝上可樂奶茶 / Npr

你很難帶著同情的目光,說他們不快樂。

數十年來,專門記錄北極圈生活的攝影師Barnett,在《Life On The Line》一書中提到:「北極並非我們想象中只有寒冷和黑暗,也不僅僅只有獵人和北極熊,與馴鹿牧民相比,你更可能會遇到美髮師。」

變暖的氣溫,和不復的冰川

沒錯,強悍的北極人熬得過嚴寒,卻可能熬不過變暖的天氣。這還真不是段子。

不知你們有沒有感受到:今天的冬天好像冷了許多。這不是錯覺,科學家們在2020年11月底在《Inside Climate News》發表了一項結論:「Warm Arctic, Cold Continents(溫暖的北極,寒冷的大陸)。」

2019年8月12日,格陵蘭島西北部衛星圖像 / Getty Images

△2019年8月12日,格陵蘭島西北部衛星圖像 / Getty Images

海冰正在融化 / Youtube

△海冰正在融化 / Youtube

這聽起來好像違反了主觀判斷,但事實研究表明,北極地區的迅速升溫,正在導致南面地區的極端嚴寒天氣。

沒想到,看似毫無關聯的兩個地方,也正在「同呼吸,共命運。」

北極居民最先感受到這種變化 / Npr

△北極居民最先感受到這種變化 / Npr

北極地區的居民是第一批最直觀感受到「全球變暖」威力的人。不論是加拿大、美國的因紐特人,還是芬蘭、挪威的薩米人,在幾千年來,都是透過半遊牧的方式生存下來,這就導致了他們對環境依賴極大。

海冰的消失,先是導致了海豹、北極熊的生存空間壓縮,數量下降,也極大影響了北極居民的食物來源。「儘管現在每個地區的獵殺數量都有配額,例如格陵蘭西北部的圖勒地區每年可獵殺64頭獨角鯨、24只北極熊,但魚、鳥等常見食物種類還是肉眼可見的下降。」

沒有厚雪,北極熊寶寶很頭痛

△沒有厚雪,北極熊寶寶很頭痛

變薄的冰層使打獵越來越困難 / Npr

△變薄的冰層使打獵越來越困難 / Npr

變薄的冰層也令獵人們無法打獵,因為狗拉雪橇和雪地摩托根本無法使用。

但他們面臨更嚴峻的問題是,房屋居住。

因為全球變暖,保護北極地區免受風暴潮侵蝕的海冰正在融化,連帶建築之下的永久凍土層,也在融化。

加拿大有關機構算過一筆賬,如果要加固努納武特地區的房屋,僅是西北部,就要2.3億加元(11.8億人民幣)。這也僅是臨時的,不知凍土層何時再融化一波。

融化的冰川越發逼近當地房屋 / 衛報

△融化的冰川越發逼近當地房屋 / 《衛報》

而阿拉斯加的Shishmaref村則選擇直接搬走,因為他們每年損失10英寸的海岸線,不知何時整個村莊會因為失去冰川而掉進海里。

北極變暖也正在影響此刻在吃瓜的我們。

「溫暖的北極,寒冷的大陸」真不是科幻片,《自然》雜誌在2018年也提供了相關的支撐證據:從1990年到2016年,當北極的變暖趨勢增強,美國東部的嚴冬天氣變得更加頻繁。

南方反而容易陷入極端嚴寒天氣 / 衛報

△南方反而容易陷入極端嚴寒天氣 / 《衛報》

就以今年為例,北美地區已經創下數百次低溫記錄。10月25日,蒙大拿州的波托馬克市錄得了美國大陸有史以來的10月最低氣溫-33.8℃;而我們開頭提到的內蒙古,竟也跌到了-44.2℃。

這就像一個具有諷刺性的閉環:我們在學北極人抗寒,北極人在學我們抗熱。

用少點一次性膠袋吧,還咱和北極人一個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