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上海的人,被困在最後1公里

在虹橋火車站

他送走了幾千人離開

也看到了人間百態

也看到了人間百態

今晚零點,上海將恢復住宅小區出入、公共交通運營和機動車通行。

對於滯留在虹橋火車站的人們來說,離滬返鄉的旅途,也會越來越順利。

過去的十多天中,在這裡巡邏的鄭南,從一個負責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變成了半個志願者,承擔起為滯留者派發物資、解決問題的額外重擔。送別了幾千人離開,也看到了人間百態。

魔幻的火車站,人們席地而睡。有人做夢都想回家,有人乾脆長住在了這裡,即便買到票也不願走。

每一個離開上海的人,背後都有一個心酸的故事。

01

1000個走不掉的理由

兩週前,鄭南所在的特保隊接到任務,要求他們前往虹橋火車站維持秩序。

那段時間,上海剛宣佈分階段復工復市,越來越多人可以出小區,發往其它城市的列車班次也在增加。很多人第一時間湧向了車站,想要離開這座城市。

浩浩蕩蕩的離滬隊伍,除了放假的大學生,大多都是外來務工者。最慘的一群人,疫情前來上海看病,封控後一直回不了家。

因為公共交通還沒有完全恢復,打車又太貴,等不及全面解封的人們拖著行李箱,騎車或步行幾十公里,「爬也要爬到虹橋」。

鄭南遇到過印象最深的一個老人,就是從醫院一路走過來的。「我遠遠看到他的時候,他走路已經有點晃了。走到我面前,好像一下子沒了力氣,突然就暈倒了。」鄭南趕緊把他扶起來,在他身上發現了一張病危通知書。

「我猜他一定很想落葉歸根吧,所以生著重病還這麼執著地要走到車站。」

而成功抵達虹橋,還只漫漫回家路的第一步。按照規定,同時具備車票和48小時核心酸報告的乘客才可以進站。缺了任何一樣,就只能滯留在站外。

很多人都是好不容易搶到了車票,但核酸結果遲遲出不來,眼睜睜看著自己錯過列車。但這時小區已經回不去了,他們不得不留在這裡,等改簽的機會,經歷新一輪的艱難搶票。

鄭南估算,這幾天滯留在虹橋的,白天大概有3、400人;晚上9點過後,席地而睡的甚至有近2000人。因為地鐵班次不多,大家怕趕不上火車,都會選擇提前一天來車站過夜。

他們中最久的已經待了40多天,手機沒電,搶不了票,也做不了核酸,小區又回不去,就這麼陷入了死循環。

還有的人是在臨上車前突然被通知走不了。鄭南記得一個北京姑娘,因為缺一張《返京同意書》,被硬生生擋在了閘機口外。她打了無數個電話,向當地居委哀求,得到的回應都是「我們歡迎你回家」,但「同意返京」的書面證明卻沒人敢開。

最後,一直到列車駛離站臺,她也沒能拿到這張紙。還好有朋友告訴她,機場是不需要返京證明的,她才在第二天有驚無險地改乘飛機離開。

女孩回家後,鄭南還是會經常刷到她的朋友圈,發現她一直忘不了短暫滯留的那一夜。她說那是一種很壓抑的氛圍,高鐵站裡擠滿了人,坐在她對面的中年男人隔著口罩偷偷抹眼淚。但車站卻並沒有想象中的人聲鼎沸,相反,只能用鴉雀無聲來形容。大家根本沒心情聊天。

因為太安靜,持續不斷的、冷冰冰的機械報站的聲音反而格外清晰。這種聲音至今還會縈繞在她的夢裡。

02

除了睡袋和行軍床

最缺的是充電寶

虹橋車站共有兩處滯留點,沒有48小時核心酸報告或未購票的旅客都被安排在了西交通廣場,還有一些人在更遠處駐紮。如果遇上颳風下雨,民警會把大家領到地下停車場。

幾個安置點搭起了一排簡易的帳篷和移動廁所,人們就在這裡潦草地住了下來。

鄭南和同事來這裡維持秩序的時間不長,但自從他到虹橋之後,看到的滯留者們吃喝還是不愁的。除了政府發放的一日三餐,很多愛心人士和慈善機構都送來了牛奶、泡麵和盒飯。

但是,在火車站生活會遇到種種難題,並不是有飯吃就夠了。物資有限,大多數人只能睡在地上,蓋一件外套取暖。下過雨後的夜晚,還會招來不少蚊蟲。

5月21日,鄭南如往常一樣在車站巡邏,遇到了一個叫洪濤的人,向他了解滯留者的情況。沒想到,事情就是從這天起出現了轉機。

「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清楚洪老師的身份,我和他一共也只見過這一次面。他好像一直很關心滯留在虹橋的旅客,那天他的小區解封了,他就特意找了過來,和我聊了幾句,我們都很揪心,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臨走前他跟我說,想給這裡的人捐一些物資,但他每天只能出小區兩個小時左右,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問我願不願意幫他接收和代發。我說沒問題的,你有什麼就寄過來,我給大家發一下。」

第二天,鄭南就收到了幾十個睡袋、帳篷,還有一些防蚊液和溼紙巾。因為東西不多,他把它們優先發給了老人和孩子。

「一開始還是小批量的,後來洪老師發動了身邊的朋友,寄過來的物資越來越多。我們現在每天能收到百十頂3×3的大帳篷。行軍床收到了500個,睡袋也有1、200個。還有各種床墊、瑜伽墊、防潮墊、毛毯……這裡的人總算能睡個好覺。」

滿足了大家的溫飽需求後,還有一個最嚴重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充電。搶車票、做核酸都要用到手機,而滯留點沒有插座,也沒有外接電源。手機一旦沒電,基本就相當於寸步難行。

鄭南在一線,可以及時了解這些訴求,再轉告給洪濤。很快,他收到了洪濤和朋友在各自小區募集的300多個二手充電寶,都是鄰居們自用的。又過了兩天,有人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10臺美團的充電寶,帶蓄電池的那種,每臺裡有8個,一共80個,都寄到了鄭南手中。

隨著捐贈物資的人越來越多,鄭南一個人漸漸有些力不從心。洪濤建立了一個滯留者的微信群,他們可以直接在群裡提出需求,有志願者遠端統計和對接。這些志願者偶爾也會利用能出小區的幾小時,到車站現場幫忙。

03

有人做夢都想回家

有人買到票也不肯走

這些天,鄭南最大的願望,就是滯留在車站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能順利離滬。

幾天前,有個老大爺來到車站,拿著一個碎屏的手機,到處找人幫忙。但他說的話大家都聽不懂,老人家急得直哭。

鄭南看了他的身份證,才知道他是苗族人,難怪語言不通。好在大爺識字,鄭南就拿出手機,打字問他想去哪裡,有沒有訂票。

大爺用手寫顫顫巍巍地告訴鄭南,自己在上海打工,被封了兩個月,很想回貴陽老家。他今天走了4小時才到車站,結果半路上手機摔壞了,現在身上只有200塊現金。

鄭南又問他有沒有子女,大爺說兒子早就不管他了。「我不知道他說的是真的還是氣話,但能感覺他特別無助,一直在哭。」鄭南拿出500塊錢,請志願者幫忙給老人買張票。又聯繫了洪濤,募集了幾個備用手機,帶著大爺去做了核酸。第二天下午,成功把他送上了返鄉的高鐵。

而對於還有一些滯留者,鄭南也無能為力。隨著車站收到的捐贈物資越來越豐富,不願意離開的人也多了起來,甚至把這裡視作了唯一的去處。

大多數不想走的人,是因為發現回老家要自費隔離,但他們身上拿不出這筆錢。

一開始,群裡有人說武漢等城市隔離免費,不少人就買了去武漢的車票。最近,武漢已經飽和了,剩下的人不知道還能去哪,乾脆留在了虹橋,至少每天一日三餐都有保證。

還有的人是因為失業,迫不得已才決定離開。隨著上海復工復產,許多職位又放出了空缺。比起回老家,這些人更想熬到疫情結束,繼續在上海工作。

原本的「滯留人員群」,都快變成了「招工群」,引起了群裡成員的不滿。他們之間經常有爭吵,責怪有些人留在這裡是為了蹭吃蹭喝。但最後往往會發現,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心酸的故事。

就像一個滯留者說的:「我們並不是不願意離開,是真的沒地方去。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會不想回家呢?」

昨天晚上,上海宣佈6月1日小區恢復出入、公交恢復運營。原本還在吵架的群裡,氛圍也好了不少,大家都覺得有盼頭了。

越來越多人買到了車票,成功離滬返鄉。也有不少人看到訊息後重新留了下來,開始盤算找新工作。

無論做出哪一種選擇,他們都相信,住在火車站的日子馬上就要結束了。

文、編輯/strawberry

圖片來自受訪者

本文人物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