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會在豆瓣上看和影視劇有關的評論,現在豆瓣熱度最高的電視劇,毫無疑問是《三體》。
當然,是電視劇版,而不是動畫版。

它劇本忠於原著,演員演技線上,之前大家擔心會刪去的敏感段落也保留著。所以昨天我們的群裡有人禁不住表達對這部劇的喜愛。

甚至衍生出了一些新的趣梗。

當然,有讚美就會有批評。
《三體》電視劇也好,還是《三體》原著也罷,都不是什麼十全十美的作品。它的優點缺點都很明顯,批評是肯定會有的。有時候批評不一定是因為討厭,恰恰是希望它更好的一種鞭策。
但就我最近刷到的一些帖子來看,有些批評者甚至都沒看過《三體》就來罵和打低分了。
我覺得這就有點為黑而黑了。
01,急不可耐
註冊不到一天,網友就著急忙慌地跑來攻擊《三體》。
豆瓣會在註冊紀念日給使用者加蛋糕小掛件,慶祝他們在這裡度過了一週年、兩週年。但有大量給出惡評的使用者,就是當天註冊的,等於說註冊就是為了來寫差評。
然而大量差評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一個勁重複「噁心」、「搞笑」,然後叫囂著要這部劇下架。

你不喜歡可以,但動不動就叫著讓人下架讓別人也看不了。
我覺得這才是噁心吧。
02,張冠李戴的抹黑
有網友表示張魯一不適合演羅輯,所以這部劇註定是個敗筆。
張魯一當然不適合,因為他演的是汪淼。

又有人說,羅輯才是《三體》的靈魂人物,拍了三十集都沒羅輯,憑什麼說自己是忠於原著?
因為本劇只拍第一部小說,而羅輯要到第二部才出現。

03,罔顧事實的要求
有網友看不慣劇裡的會議資料只用A4紙,說沒有一點科幻片的質感。

實際上原著就是這麼寫的,而且現實裡也這麼列印。
因為用A4紙列印影印材料方便又高效,是全球默認的習慣操作。

也有網友想讓電視劇拍不存在的催婚大媽和塑膠姐妹角色,揚言科幻劇的關鍵在於質感,而不是生活化。

發言者還特意強調自己看原著時,劉慈欣尚未獲星雲獎,等於說自己是老粉。
有人溫馨提醒他:當時大劉拿的是雨果獎。
04,不如版權賣給韓國
豆瓣使用者發帖說,不如把版權賣給韓國,他們能拍出神作來,而內地只擅長製造爛劇。

也說,中國沒怎麼出過物理學大牛,所以不該舉辦世界性物理學會議。

哥,這TM是一本科幻小說。
真的要在小說裡也這麼自卑嗎…..
05,還不如動漫
有網友堅持認為,劇版三體不如動畫版。
他覺得電視劇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只是照本宣科了。孰不知,忠於原著本身就是本劇的看點。

還有一位博主在凌晨3點說三體火了,十幾個小時後又變臉嘲笑三體收視率慘敗,潛臺詞是《三體》只會搞營銷。

何必呢。
當然,攻擊的炮火也不限於電視劇,還有不少人表示原著就是不行。

06,雨果獎本來就不算什麼
有網友指出三體原著都是美國上世紀炒的剩飯。
至於雨果獎?美國科幻協會本來就沒幾個人,自己同學隨便寫寫也能拿獎。

而歐巴馬,也只是客套一下,並不是真的愛看。

07,只有民科才愛看「三體」
貼吧有帖子,叫「是不是沒上過大學的人才會愛看三體」。
知乎也有一個著名問題,叫「是不是民科才會稱三體為神作」。

當然,這問題下的回覆也有意思。
說《三體》不但是清華大學借閱榜前十的書。
而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也希望能和劉慈欣聊聊科幻。

08,最後,任何電視劇可能逃不過這樣的一生:不夠正能量
一位網友尖銳批判:
另外,我認為,疫情當下,也不適合播放該劇,現階段,更多需要的是那些堅定信心提振士氣,充滿光明和希望一類的文藝作品,而該劇裡的懷疑、暗黑,毀滅等元素只能讓當下更添消極……
在他看來,為了顧全大局,為了大家的美好前途,需要立刻下架《三體》。

……
這都不知道該怎麼回覆了。
只能說老爺心善,見不得窮人。老爺只能活在正能量裡,電視上有一點點負面的東西都會汙了老爺的眼。
當然,隨著《三體》的流行,這些年圍繞著《三體》的爭論就一直沒停下過。
文筆
《三體》剛火還沒拿雨果獎那會兒,不少文化博主就批評說劉慈欣文筆太差,這書難登大雅之堂。後來《三體》拿下雨果獎,又有很多人表示那是翻譯者牛逼,劉慈欣得獎全要感謝翻譯文筆好。
但我個人感覺劉慈欣早期一些作品確實文筆不太好,但到2006年寫《三體》的時候,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
只能說並不華麗,但一點都不差。
說到底,文字是用來傳遞思想的。劉慈欣的文字可以把故事講清楚,其實就已經夠了。
舉幾個例子:
當她以執劍人的身份面對那個遙遠的世界時,與羅輯不同,她沒感覺到這是一場生死決鬥,只感覺這是一盤棋,她平靜地在棋盤前坐下,想好了各種開局,假設了對方的各種棋路並一一想好對應的方法,她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下這盤棋。
但對方沒有移動一枚棋子,而是抓起棋盤向她劈頭蓋臉砸過來。
我沒有什麼可說的,只有一個警告: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地球生物進化的一個里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
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所以,人們,當你們打算飛向外太空再也不回頭時,請千萬慎重,需付出的代價比你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進化的旗幟將再次在這個世界升起,你們將為生存而戰,我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在那最後的五千萬人之中,希望你們能夠吃掉糧食,而不是被糧食吃掉。」
這些詞藻並不華麗,也什麼細節描寫。
但每一句話都充滿力量,每一個比喻都深入人心。
更別說《三體》裡還有許許多多如史詩般壯麗的語句。比如這段,由微觀到宏觀,由細節到整體,最後幾句,真的像史詩般壯麗。
張援朝趕緊拿出手機,撥了史曉明的電話,但對方已關機。老張兩腿一軟,靠著牆滑坐在地上,他花了四十萬。
「趕緊報警吧!還好,那姓史的小子不知道老苗已經打聽到他爸的工作單位,這騙子肯定跑不了。」
張援朝只是坐在那裡嘆息搖頭,「人能找到,錢不一定能拿回來,這讓我怎麼向一家子交代啊。」
一聲啼哭傳來,護士喊:「19號,男孩兒!」張援朝猛跳起來,朝候產室跑去,這一刻,其他的一切都微不足道了。
也是在老張等待的這30分鐘裡,地球上還有約10000個嬰兒出生,如果他們的哭聲匯在一起,那肯定是一曲宏偉的合唱。在他們後面,黃金時代剛剛結束;在他們前面,人類的艱難歲月正在徐徐展開。
還有這段,我總覺得用來描寫當下的人類,一點都不為過。
所謂黃金時代,是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至三體危機出現時結束的美好時光,這個時代在今後一直被人不斷地回憶,經歷過這段美好歲月的老人像反芻動物似的不斷把那段記憶吐出來,甜蜜地咀嚼,最後總是加上一句:唉,那時咋就不懂得珍惜呢?而聽他們講述的年輕人目光中充滿嫉妒,同時也將信將疑:那神話般的和平、繁榮和幸福,那世外桃源般的無憂無慮,是否真的存在過?
「….隨著老人們的離去,漸漸遠去的黃金海岸完全消失在歷史的煙波之中。現在,人類文明的航船已經孤獨地駛到了茫茫的大洋中,舉目四望,只有無邊無際的險惡波濤,誰也不知道,彼岸是不是真的存在。」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三體靠的並不是文筆。
許多年後,你再想起《三體》。
想到的不是上面這些。
而是「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想到的是三體遊戲裡用軍隊代替計算機。
想到的是天幕上的倒計時。
想到的是「黑暗森林理論」。
想到的是那一個又一個瘋狂而有趣的科幻點子。
這時候再去糾結文筆,又有什麼意義呢?
除了文筆,還有一批人黑《三體》是覺得它厭女,說小說裡的女性角色都很單薄,男性角色則都是英雄,還特別設置了程心這個角色來襯托羅輯,這是妥妥的性別歧視。
還說在美國他們都能看出來《三體》歧視女性,就中國人看不出來。
但我覺得《三體》裡最豐滿的兩個角色,就是羅輯和葉文潔啊。
你要說他不怎麼描寫人物,那確實,他筆下的人多半是工具人,是推動情節的工具,確實不豐滿。
還有人認為國內一批民族主義者喜歡《三體》,所以必須要把劉慈欣批倒批臭。
於是他們專門在外網專門搞了個頁面,就用來批判劉慈欣,還把他家庭住址、身份證號、戶籍地址等一系列隱私資訊全都爆出來:

然後給了個評價:

我覺得也有點太過了。
昨天又看到個人,大費周章地用《社會契約論》等名篇,證明黑暗森林理論不符合人類的社會學常識,是幼稚的社會學民科。
。。。。
一本科幻書籍能讓這麼多人高潮,又能讓這麼多人PTSD,也是讓人猝不及防。
……
有沒有人還記得,《三體》其實是一本科幻小說?裡面構思的種種也不只是人類社會的事情。
無論把它捧成現實世界的鏡子,還是要用社會學理論來批判它,都有點太過了。
確實,沒有什麼作品是完美的,也沒有什麼作品不容批判。
但批判之前,首先你得先看過作品吧。
批判也不需要人肉作者吧。
放平心態,讓我們來欣賞這部中國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可能沒有之一)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