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著像高鐵站
——網友

大項目來了!各位,前陣子有訊息稱「故宮博物館北院區」正式開工了!

有網友說,建故宮博物館北院,就好比在北京這片土地上又來了一個故宮!這還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但看到建築設計的效果圖之後,大家就開始眾說紛紜,甚至有人吐槽像高鐵站!怎麼回事?故宮可不能翻車啊!

斥資21億!籌備10年!這設計翻車了嗎?
我們不說別的,先來看故宮北院的設計。
從流出的效果圖上來看,讓人一眼就能get到兩種經典的紅黃配色,不用多想,這應該就是延續了故宮本尊擁有的配色。

再來看,屋頂的設計也同樣是從故宮中吸取的靈感,提取了故宮中軸線上太和門至三大殿的尺度用於故宮北院。
按照官方介紹,這樣的設計是想將故宮的天際線,以「金頂華蓋」的形式展示給遊客。


除此之外,從效果圖所展示的建築正面來看,大門的設計沒有復刻故宮的午門,而是用了比較現代的設計手法。

而另一個比較現代的地方,是故宮北院將園林納入了展覽內部,使建築與園林相映生輝,這麼看還是十分特別的。

就是這樣的一個效果圖,讓網友們直接炸了,評論最多的就是,「這個建築太像高鐵站了,加上個北京站幾個字都毫不違和」。
還有網友說,「像加強版的售樓處,看起來不倫不類的」「沒有什麼審美」「不土不洋」「21億就建了這樣的建築,失望」。

在此之中,網友們除了吐槽建築設計,還吐槽了它的位置。
日站君去翻了翻它的選址的介紹,選址於上風上水的海淀區上莊南沙河畔的西玉河。

大家都在說,這個選址真的太遠了,離故宮本尊有30多公里遠。

當然,在各種聲音之中,也有網友對於故宮北院給出向好的評價。
有人說選址遠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很多大型娛樂公園也很遠,並不會影響太多。

還有人覺得建築設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建成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故宮文化瑰寶。
確實,這次的故宮北院的建造,很大一部分重點是在於展品。粗略的計算目前故宮園內只展示了大約3萬件文物,而這3萬件文物只佔到故宮186萬件文物的2%。

除此之外還有人流量的問題,一些資料顯示,2012年故宮的開放區域僅約45%左右,2018年整個紫禁城開放面積擴大到了80%。
但即使這樣,僅2016年人流量就突破了1600萬人次,故宮所要承載的壓力可想而知。

那麼,為了將186萬件珍貴的藏品,更好更大限度地展示給我們,所以這才計劃的建造瞭如今的故宮北院。
所以說,有些網友的看法相當明智,如果從這一層面上來講,故宮北院的外觀建築設計,確實也沒有那麼重要了,趕緊修起來才是真的!

古建築新命題,建築設計裡的老大難!
突然發現,古建築新命題,確實是建築設計裡的老大難!僅僅是聽著「故宮北院項目」這幾個字,就能猜到是個棘手的項目。
·35億香港「天價故宮」也慘遭吐槽·
而除了故宮北院,去年香港也建了一座故宮,還花費了35億!也是頻頻被吐槽。

背後的建築設計師還是嚴迅奇先生。

嚴迅奇先生是香港知名的建築設計師,曾參加巴黎歌劇院公開設計比賽,併成為3位冠軍之一。
他的代表作雲南省博物館、香港會展中心等等,都是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現代風格建築。

▸ 雲南省博物館

▸ 香港會展中心
可以說是近20年來,嚴迅奇先生是在香港舉足輕重的建築設計師了。但即使是大師製作,還是免不了被吐槽。
香港故宮棕色的外立面,被吐槽像個廢棄紙箱。

加上模仿北京故宮的老設計的大門,網友:「一整個不中不洋,四不像。」


但按照設計初衷,一切的細節安排都是有用意的。外觀「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形似中國古代的鼎。

為了遙相呼應北京故宮的「琉璃瓦」,外牆還特意做了紋理效果。

採用的飾面鋁板、玻璃幕牆、天然漸變鐵飾面板,為的就是更貼合北京故宮紅牆的視覺元素。

那些在網友心裡的「不中不洋」,其實是另一種創新。因為在嚴迅奇先生心裡,香港不需要一個等比例復刻的北京故宮,他需要的是有自己歷史、自己文化、自己背景的「故宮」。
但最終的設計成果,被爭議、被吐槽,似乎香港故宮一直處在是非之中。
· 「重慶故宮」的修繕完全遵從古建築·
在故宮分宮這道考題之下,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以下簡稱重慶故宮)算是爭議最少的,因為它幾乎做到了完全的遵從古建築。
和香港故宮一樣,重慶故宮也由一位舉足輕重的設計大師來接手,他就是張永和,中國現代主義建築之父。

張永和為了重慶故宮的翻新,為了將「新」與「舊」做到恰到好處的融合,整個設計之中沒有做任何的假古董,是全然的真的改造,真的修復。
就是這個「真」保留住了安達森洋房(重慶故宮前身)的幾乎全部,無論是樣貌還是建築中的一磚一瓦。
就比如曾經安達森洋房運用的青磚牆、紅磚柱,原有的小青瓦屋面,都被張永和團隊小心翼翼的保留住了。
由於每一座建築都有不同的損壞,不能做統一的修繕處理,需要完全修復的地方,團隊用了原木,部分需要修復的地方,他們則用了膠合木和新的結構。
重慶故宮,自始至終都在履行著單霽翔(中國文物協會會長)的那句話,長久的保留需要智慧的設計,但還是有網友認為沒有新意,只是修繕,並不能說算是設計。
總之,就幾個故宮的設計看下來,古建築無論是要修繕、翻新、重建,在建築設計界都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古建築翻新,到底該如何設計?
但不僅只有故宮,國內還有許許多多類似的建築都在面臨著這個問題。剛剛大火過後的萬安橋,將要全部復刻古建築,還是以新代舊?


除了國內,國外也是一樣的。大名鼎鼎的羅浮宮,在阿布扎比設立的羅浮宮分宮,它的建築設計是不是也得到了質疑?


但其實怎樣設計,無論最終成品如何,都免不了吃力不討好。畢竟沒有幾個建築設計師,會成功地把古、今、當地文化三者結合出完美的答案。
但我們始終還是要考慮,當年老一輩的人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古建築給我們,那麼我們又想留給後輩什麼樣的建築呢?
素材參考:
公眾號:北京建院(ID:BIAD-guanfangweixin)——《你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建院繪故宮》
圖片素材:
公眾號:北京建院(ID:BIAD-guanfangweixin)
故宮博物館官網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