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繼續加息,首次購房者難以喘息!銀行上調最終利率預期

加息持續

貸款還款總額大幅增加

本週二,澳大利亞央行(RBA)公佈將繼續加息0.25個百分點,將現金利率從2.6%上調至2.85%,為2013年4月以來的最高利率水平,這是自今年5月以來連續第七次加息。

根據Ratecity的資料,利率上調25個基點將使

$75萬澳元的抵押貸款

月度利息增加$112。

自5月開始加息以來的

還款總增幅

將增加到$1140/月。

此前,多數專家預計加息大概率應在25個基點,但鑑於最新的通脹資料,50個基點的加息也被市場稱為「真正的風險」。

由於澳央行最終公佈了0.25%的加息而非0.50%,澳股做出了積極反應。ASX 200指數飆升1.7%,至6976.9%的7周高點。澳大利亞國債收益率下降了幾個基點。

與此同時,澳元在美元下跌時找到了支撐,因為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本週將再次大幅加息,但美聯儲發出信號,暗示本次將小幅加息。美國具體加息幅度將在美東時間週三下午14:00公佈。

四大銀行

四大銀行

紛紛提高最終官方利率預期

澳大利亞央行週二表示:「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澳大利亞的通脹水平過高。在截至9月份的一年裡,CPI漲幅為7.3%,為30多年來的最高水平。」

「預計未來幾個月通脹將進一步上升,目前預計通脹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達到8%左右的峰值。」

「勞動力市場仍然非常緊張,許多公司難以招到工人。聯委會將繼續密切注意今後一段時期內勞動力成本的變化和各公司的定價行為。」

在上週季度通脹報告公佈後各大銀行

在上週季度通脹報告公佈後各大銀行上調了對最終現金利率的預測:

– CBA預計到12月官方現金利率將達到3.1%,此後澳洲聯儲將暫停加息。

-WestPac 和 NAB預計,到2023年3月,官方現金利率將達到3.6%。

-ANZ預計,到2023年5月,現金利率將達到3.85%的峰值。

債券市場的態度更加強硬,認為到2023年8月,現金利率將達到3.95%的峰值。

大批家庭承受巨大經濟打擊

RateCity研究主管薩利·廷德爾表示:

「澳大利亞人已經面臨1990年以來最高的年度商品價格上漲,再加上飆升的貸款成本,這對努力維持生計的家庭來說是雙重打擊。」

「儘管一些家庭生活艱難,但許多家庭仍有大量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最新的APRA資料顯示,家庭存款再次增加,達到創紀錄的$1.32萬億。」

而房地產市場方面,根據CoreLogic 資料顯示,澳大利亞央行做出上述決定之際,10月份全國房價下跌1.2%,這是連續第六個月下跌。

位於南澳的年輕夫婦安格斯和寶拉最近十分擔心利率的上漲對他們的家庭和建築事業的影響,他們可以看到金融壓力如何打擊了他們的客戶。

這對夫婦在2019年買下了位於 Glenelg East 的房產,他們已經開始擔心他們的孩子,5歲的阿克塞爾和2歲的克魯茲,是否在未來能夠做到同樣的事情。

30歲出頭的寶拉說:「我們的家庭還很年輕,我們不知道這會對孩子們的未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當他們想買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現在,第一次買房的人幾乎不可能買到好房子了。」

專家警告:

加息效果甚微,不能盲目跟風

澳大利亞研究所(Australia Institute)高級經濟學家 Matt Grudnoff 警告說,在全球壓力下,現金加息不太可能對抑制通脹產生」巨大影響」。

他說:「我們目前看到的通貨膨脹是在供應方面,因此它與國際貨物流動有關……高油價、高天然氣價格、高化肥價格,也與洪水影響水果和蔬菜價格等因素有關。」

MB Fund和MB Super的首席經濟學家Leith van Onselen 分析道:

澳大利亞央行在短短7個月內將加息2.75%,這是全球最快的緊縮速度之一。不過,仍然落後於加拿大(3.50%)和紐西蘭(3.25%)。

澳大利亞和這些國家之間有三個關鍵的區別:

首先,澳大利亞家庭是世界上負債第二多的國家,這使他們對利率上調更加敏感。

其次,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澳大利亞的大多數抵押貸款持有者並沒有固定利率。這使得貨幣傳導速度更快。

最後,澳大利亞的工資增長速度遠低於其他國家。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的通脹壓力大多來自進口或天氣因素。這些供應因素推高了商品成本,在截至今年9月的一年裡,商品成本佔澳大利亞CPI增長的四分之三以上

相比之下,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80%左右)的通脹溫和,恰恰是因為服務業與工資增長最為密切。

考慮到衡量需求驅動型通脹的最廣泛指標:工資仍然受到良好控制,所以將官方現金利率提到最高水平並不能解決澳大利亞的通脹問題。

這樣做只會加劇生活成本壓力,耗盡家庭可支配收入,打擊消費,可能會使澳大利亞經濟陷入消費拉動型衰退,而無法緩解推動通脹。

澳大利亞央行在進一步加息時必須謹慎。

如果,最終官方利率真如四大銀行以及債券市場預測的那樣,那它可能會把澳大利亞經濟推下懸崖,陷入不必要的衰退。

Source:AFR, Herald Sun,Macro Business,ABC New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