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媛,今年最噁心的反轉,沒有之一

後真相時代,一切皆可「反轉」。

最近,又出現了一起反轉事件,在剛過去的假期裡持續發酵。

起因是有媒體杜撰了「病媛」一詞,批評那些po出精緻住院照的博主,暗指這些人借裝病帶貨。在各路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病媛#登上熱搜。

然而,沒過幾天,就有當事人陸續發聲。

澄清自己是病人,而非「病媛」,於是輿論風向立刻反轉,把#我不是病媛#推上了熱搜,閱讀量暴漲。

無數網友為當事人打抱不平,義憤填膺。

但,造謠、傳謠的一眾媒體卻集體沉默了。

這更點燃了網友們的怒火。

事到如今,輿論場已經被徹底扭轉。

回顧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十分耐人尋味。

它就像一顆深水炸彈,炸出了很多被忽視已久的痼疾。

今天,魚叔就和大家聊一聊,「病媛」事件。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稍早時候的「佛媛」事件。

「佛媛」指的是部分女網紅。

和大多數社交平臺上的網紅差不多,她們面容精緻、身材纖細。

不同之處在於——

她們一邊凹佛系人設。

沐手抄經、吃齋焚香、表情清冷。

沐手抄經、吃齋焚香、表情清冷

一邊又有炫富的嫌疑。

在看上去是寺廟的地方,手拎名牌包,坐豪華跑車擺拍。

這種人設和風格,確實為她們吸引到了一些流量。

隨著這一風格的興起。

不少網紅跟風扎堆寺廟排隊拍照。

所拍的照片、視訊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湧入社交網站。

有官媒注意到這一現象,就此發文,並定性為「一場鬧劇」。

文章指出,這些網紅是打著宗教的名號帶貨。

很多視訊下面都附有購買連結,有賣化妝品、首飾、衣服、保健品等。

此外,不少博主有意露出大腿、胸部,有打擦邊球之嫌。

本質上,這些博主還是利用「網紅經濟」,偽造人設,騙取使用者,收割流量紅利。

有了官媒的定性

有了官媒的定性。

一時間,社會輿論風評幾乎是一邊倒。

網友們憤怒於網紅亂象玷汙了佛門清淨之地。

更有激動的鍵盤俠,開始全網「出警」。

湧入各種「禪修」「學佛」類視訊,給博主扣上「佛媛」的帽子。

不乏難聽至極的侮辱性字眼。

不乏難聽至極的侮辱性字眼

這一番風波過後,「佛媛」這一稱呼算是徹底出了圈。

各大社交平臺都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整頓。

抖音處罰了48個「佛媛」賬號;

小紅書刪除了70篇相關的筆記……

事情發展到這,似乎暫時告一段落。

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佛媛」還沒淡出視線,「病媛」又衝上熱搜

健康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表示,很多社交賬號凹起了「生病」人設。

這些人會先發一些帶妝的精緻住院照,配上介紹自己患病的文字。

過幾天后又表示「已經痊癒」,再分享自己的術後恢復心得。

最後,他們會像「佛媛」一樣,推銷自己的淡疤貼、保健品等產品。

字裡行間,言之鑿鑿,讓不少網友信以為真。

很快就在網上掀起了對「病媛」批判聲浪。

甚至繼續衍生出了「飯媛」「醫媛」「支教媛」等等新的標籤……

指的是一些立著吃飯、學醫、支教等虛假人設,卻做著牟利之事的女網紅。

還有網友為蹭熱度,做起了吐槽視訊。

其實這個時候,很多網友已經察覺到風向有些不對勁了。

「媛」的標籤,似乎被濫用了。

而且,缺乏一個明確的界定。好像只要有顏有流量,誰都可以被嘲為「X媛」。

但在各路官媒控制的輿論場裡,這種質疑沒有太大的水花。

直到「病媛」當事人站出來發聲,輿論風向才真正發生轉變。

最開始是@張吉晶-cat,在微博上澄清了事實。

首先,手術照片絕非作假,她的確患有甲狀腺癌,並附上了檢查報告的照片。

其次,拍照本意是告訴親朋好友們手術很順利不用擔心,而且並沒有化妝。

最後,她也完全否認了帶貨,說她自己也並非女網紅。

此條微博已被平臺刪除

此條微博已被平臺刪除

與此同時,她還晒出了其他幾個被冠以「病媛」的病人的私信。

她們同樣表示自己沒有粉絲、流量,被無緣無故推上熱搜,壓力很大。

甚至有人因為此事受到了網暴。

陸陸續續,共有四位「病媛」當事人站出來發聲。

陸陸續續,共有四位「病媛」當事人站出來發聲

她們的聲音得到了越來越多網友的關注。

同時也引起了「佛媛」當事人的注意。

兩位也聲稱自己的照片被盜用濫用。

一個表示自己是在外觀似寺廟的酒店過生日,一個表示自己只是日常練習書法。

僅僅因為在某些平臺有一些粉絲,就被蓋上了「佛媛」之名,生活也受嚴重影響。

至此,「佛媛」「病媛」等詞變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而造謠、傳謠的媒體,被網友們釘在了恥辱柱上。

部分媒體迫於壓力,刪除了之前的內容。

但至今未有官媒公開道歉。

隨著話題熱度退去,這件事似乎又將不了了之。

但它所折射出的現象,足夠喚起有價值的思考。

比起「病媛」事件為何反轉,我們更應該追問的是:

「病媛」事件為何產生?

它的大前提,是輿論環境的畸形

早些時候,官媒批判「佛媛」後,平臺處理了相關的違規內容,封停了一些賬號。

但從處理結果來看,不論是抖音還是小紅書,相關的內容和使用者的數量其實是非常少的。

也就是說,樣本數量並不足以形成一種社會現象

把「佛媛」當成一種群體現象來批判,本身就缺乏事實說服力。

非要說的話,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借虛假人設藉機營銷的個別網紅。

但最後為何成了可以隨意張貼的標籤,讓很多無辜者遭殃?

根本而言,還是厭女的社會文化環境所致。

「媛」這個字,出自「名媛」。

本身是一個正面的詞彙,意為出身名門或憑藉自身努力獲取地位的女子。

但在「拼單名媛」走紅網路後,「名媛」這個詞彙有了更多的負面含義。

當時,復旦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沈奕斐發佈過一條視訊,說明她對「名媛」汙名化的不滿。

她說,所謂「汙名化」,就是將一個小眾群體中的個別特徵無限放大,然後強化這種「負面特徵」,再將其擴散到一個更大的群體裡

「女司機」等等汙名化標籤,也是同理。

就像她說的,留給女性的美好詞彙已經不多了。

從之前的「拼單名媛」到今天的「佛媛」「病媛」。

媒體本可以用「詐騙」「虛榮」等無性別詞彙來形容,卻非得以原本正向的女性詞彙反諷。

慢慢將其標籤化、泛化,從對個別行為投射到對女性群體的汙衊和中傷。

原因僅僅是因為她們打扮得過於精緻、漂亮。

就像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搜尋中

就像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搜尋》中。

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確診癌症後心情低落,在公交車上沒有給老人讓座。

於是,她先是被扣上了惡人的帽子。

接著又被汙衊成老闆的情婦。

僅僅是因為她看起來太漂亮。

漂亮對女性來說,彷彿變成了一種原罪。

大環境如此,和根本性的社會問題有關

大環境如此,和根本性的社會問題有關。

而無良媒體的推波助瀾,無疑是火上澆油。

凹虛假人設並以此牟利的網紅,確實存在。

但很多媒體為了更快地蹭到熱點,從平臺上搜尋看似「佛媛」「病媛」的照片。

未核實真實情況,就添油加醋發佈到網上,導致受眾產生片面認知。

煽動大眾情緒,傷及了很多隻是單純在寺廟拍照和身患疾病的無辜者。

這些媒體無疑喪失了作為從業者最基本的求真原則,和謹慎、嚴肅、專業的報道態度。

在扭曲媒體自身的形象時,也扭曲了女性群體的真實形象。

到頭來,這些媒體,比它們口中 「佛媛」「病媛」更愛博眼球、賺流量。

《虛假新聞》

這種現象在現在的網際網路環境裡,越來越普遍了。

就像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的「品味新聞臺」。

賈靜雯飾演的主管,本來可以求證一則泰國小島爆炸新聞的真實性。

可是考慮到其他電視臺都已經播出,自家也不能落後。

於是未核實就播出了這一條資訊。

結果,沒過多久就被錘成假新聞。

結果,沒過多久就被錘成假新聞

劇中還有更極端的例子。

因為報道失實,當事的一對母子不堪輿論壓力,最終自殺身亡。

新聞媒體作為資訊的傳聲筒,如果對內容本身把關不嚴,長此以往必然會失去大眾的信任。

結果就是如今很多新聞的評論區,都會出現一種聲音:「讓子彈再飛一會」。

人們不願意再輕信報道內容,寧可等時間說真話。

所反映出的正是現代媒體環境中,公信力的嚴重缺失。

尤其是在現代通訊設備高度發達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

門檻越來越低,也越來越缺乏威信。

在三人成虎的網路輿論環境中,個人如果不保持獨立、客觀的思考立場,輕易被媒體點燃情緒,就成了流量「韭菜」。

「媛」系列被媒體頻繁製造,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蹭流量、追熱點。

而這些流量、熱點,其實也源自我們每個人。

我們每次轉發、評論,甚至是點贊,都在貢獻自己的流量。

也常常在惰性思考和人云亦云中,成了隱身的加害者。

「病媛」事件,對無辜的當事人造成的傷害或許無法挽回。

但對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來說,可以引以為戒。

傳統男權社會下對女性的偏見是很難徹底扭轉的。

媒體和個人卻是可以通過實實在在的改變,助力改善網路輿論環境的

個人理性不盲從,媒體求真不煽風。

兩者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才能真正有助於改善非黑即白的輿論環境。

也能有助於解決女性形象在網路環境中被汙名化的困境。

讓「X媛」的標籤,到此為止吧。

讓「X媛」的標籤,到此為止吧

相關文章

澳洲 Kmart 超市冬季好物推薦,冬天不會冷

澳洲 Kmart 超市冬季好物推薦,冬天不會冷

澳洲的氣溫一天天的下降,日照的時間也在慢慢縮短,冬天馬上就要來了。 雖說雪梨的冬季沒有冷到很誇張,白天的最高溫甚至常常會達到十幾度,最低溫度...

留學轉工籤移居日本,2022年升級版

留學轉工籤移居日本,2022年升級版

大家好,我是在東京的上海人老蔡。兩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傳送門:「留學轉工籤」移居日本,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雖然留學和工籤方面的文章我寫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