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人死亡,女性99人,男性56人,這是本世紀第9嚴重的踩踏事故。
在往常的日子裡,即使沒有節慶,梨泰院的街道也水洩不通,街頭巷陌永遠被來往的遊客與過往車輛填滿。
29日晚是萬聖節前的最後一個週末,狂歡的氣息越來越濃,常住人口僅九千餘人的梨泰院,在短時間內擠滿了10萬人。
起初,人們還能正常行走,到漢密爾頓酒店附近的街道拐角處時,小巷逐漸擁堵得難以行進,進去和出來的遊客在交匯口卡住,強烈的擠壓感開始出現。

〓 在朝鮮戰爭以後,駐韓美軍決定在梨泰院附近設置龍山基地(Yongsan Garrison),附近因此出生了不少美韓混血兒。在長期強調單一民族的韓國,他們被稱為「異胎」,所以梨泰院原來的寫法是「異胎院」。踩踏事故發生後,一位20多女性倖存者樸某說,體型瘦小、力氣微弱的女性在人群中無法呼吸,她和同伴幸虧在靠牆的位置才得以倖存,中間的人們很多都不幸遇難
到了事故發生10分鐘前,人潮已經開始出現不穩,而當第一個人不慎倒下後,後方的人流無法止步,在坡度很陡的窄巷層層堆迭上來,最後疊了五六層之多。
倒下的人,如同陷入一場致命的人形流沙,越想掙扎,就被吞噬得越深。
醫生和警察艱難撥開人群,趕到踩踏事故發生地時,被壓在最下面的人已經斷氣,需要費力地「拔」,才能將人救出來。

踩踏,僅次於戰爭的大規模瞬間死亡
作為地球上最熱愛群聚活動的生物之一,翻開人類的歷史,因聚集產生的踩踏事件,曾多次造成大規模死亡。
當50年代印度獨立後的第一個大壺節(聖水沐浴節,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集會)上透出騷動意味,不詳就已經開始籠罩——阿拉哈巴德的人們擠在恆河邊的一小塊土地上,源源不斷加入的人群遠超土地的承受極限,踩踏事故造成約800人死亡。
回顧歷史不難看出,踩踏發生時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太擠了。
熱愛成群結隊的動物很多,如成群結隊的螞蟻、海洋裡抱成團的沙丁魚、空中來回盤旋的椋鳥……
但奇怪的是,頻繁發生踩踏事故的,只有人類這一族群。

〓 為了生存,椋鳥習慣群體行動,鳥群中的椋鳥越多,任何一隻鳥被捕食者抓住的風險就越低。大量的椋鳥聚集在一起飛行,卻從未發生「踩踏事故」。實際上,椋鳥群並不像從地面上看到的那樣密集,彼此有迴旋餘地,它們都與自身周圍的7只鳥同向移動、保持靠近而不發生碰撞
沒有天敵,也不需要靠抱團提高生存率的人類,不需要學習高效率群體移動的技能。
這種優越直接導致的是,人群密度到達一定程度後,群眾移動就不再像人在行走,而是像液體般流動。
〓 泰院踩踏事故發生前,可以明顯看見,人群已經開始如海浪般搖擺。後方的人不斷往前走,前面被堵住的人又往後退,最終形成來回的人浪,其中的人一旦摔倒,很快會被人浪覆蓋
人群開始大幅搖擺時,意味著「人形流沙」已初具雛形,這時只需要一個人不慎倒下,身後的人會像多米諾骨牌般,一個接一個倒在第一個人身上。
哈佛大學公共管理學者丁兆林認為,人群擁擠引發的踩踏傷亡之大,可以視作僅次於戰爭的瞬間大規模人類死亡事件。
21世紀以來最嚴重的踩踏事故,發生在2015年的麥加朝聖。

〓 伊斯蘭教法規定,每一位成年穆斯林,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一生中應至少前往沙烏地麥加朝覲一次。據報道統計,在1990年至2006年近20年期間,麥加就發生過7次踩踏事故
麥加朝覲的儀式共有7天,其中第3、第4與第5天均有投石儀式。
儀式進行時,投石者需要向石柱投擲石頭,且必須在正午至日落前完成。
因為時間有限,場地裡短時間聚集大量朝聖者,擁擠的人群陷入了無序的騷亂,最終造成1399人死亡。

為了展示負責任態度,沙烏地政府兵貴神速——事故發生當天就下令斬首28名所謂的責任人,並在第二天火速執行死刑。
高層的奇高效率,和「責任人」們管控現場時的不走心,對比鮮明。
但問題是,麥加之前發生的7次踩踏事故,並沒有真正教會沙烏地政府如何預防,卻讓沙烏地在經年累月的實踐中,學會了一項鶴立雞群的技能:
全自動高速處決背鍋俠。

陷入「人形流沙」,死亡就進入倒計時
踩踏事故經常被形容為一場活埋,人與人的流動構成一塊漫無邊際的人形流沙,意識到陷進去時,已經很難自救。

〓 1989年4月15日,利物浦和諾丁漢森林之間的一場足球比賽,變成了英國體育史上最大的災難。3000多名球迷被擠進一個只能容納1600人的站位區域,誇張的擁擠演變成了踩踏事件,大部分遇害者是被活活擠死的
事故發生時的人群密度,相當於把21個成年人塞進普通大小的電梯,光是四面八方的擠壓,已經讓人難以承受。
所以,雖然大部分群體死亡事件,被稱作踩踏事故,實際上遇難者大多並不死於踩踏,他們的死因更多的是擠壓性窒息——人的胸腔被擠壓得沒有空間擴張。

〓 1692年1月,美國馬薩諸塞州塞勒姆鎮的8個女孩出現「跳舞病」的怪症,被認為是巫術作怪,最終有19人被處以絞刑,加勒斯·科爾利(Giles Corey)因為拒絕審訊,被四百磅(一百八十一公斤)重的石頭活活壓死,死因是窒息
人體進行呼吸時,不止需要保持呼吸道通暢,胸腔也需要足夠的擴張空間。
如果陷入兩股反向的人潮,一旦不慎跌倒,周圍緊挨著的五六個人會隨之倒下,重量全部疊在最底下的人身上。
就像擠滿21人的電梯裡,有一輛推土機把人往牆上壓。
被壓在最下面的人,很有可能承受了超過一噸的重量,即使口鼻沒有被堵死,胸腔也完全無法進行呼吸作用。
最極端的踩踏事故里,甚至有遇難者保持站立的姿勢窒息。
梨泰院事故發生前,極少部分遊客已經察覺不對,試圖順著人群往外擠,或者攀上兩側酒吧外牆的廣告牌,從人群中離開。
部分不擅長攀爬的倖存者,已經陷入人群中央,靠著身高優勢,勉強維持呼吸。

〓 年僅24歲的韓國偶像李智漢也是梨泰院踩踏事故的遇難者。他原本有機會逃脫,但為了救一名被困的女孩,錯過了逃脫的時機。女孩得救後,他自己卻被卡住,最終身亡
既沒機會爬高逃走、身高也不夠鶴立雞群的普通人,還有機會求生嗎?
一旦你發現已經被人流裹挾,無法自主控制前進方向的時候,切記不要停下,也不要硬擠,而是要一邊順著人流同步前進,一邊向前進方向的側方移動,直至移出人群。

〓 如果已經不幸摔倒,儘量蜷縮身體,保證胸腔能呼吸空間,同時保護頭和脖子
最好的防護姿勢,是雙手握拳架在胸前,就像拳擊手的防守姿勢,為自己的胸腔撐出一片自由呼吸的三角區域。

人類如何告別群聚踩踏?
作為踩踏事故的資深受害者,沙烏地麥加極其渴望規避災難,但宗教原因導致麥加無法主動限制朝聖者數量,只能從鈔能力和高科技下手。
2006年的麥加朝聖,通往投石地點的加馬拉特橋發生踩踏,造成362人死亡。
這一次,痛定思痛的沙烏地政府決心改變現狀,斥資11億美元徹底翻修加馬拉特橋,拓寬橋面至80米,每小時能通過30萬朝聖者。

〓 馬拉特橋擴建後,原本一層的建築改為五層,大橋全程設有11個入口、12個出口,安裝有電梯,沿路有緊急逃生通道標示
沙烏地政府還在周圍部署了10萬多名警察和上萬臺攝像機,實時分析人流密度,疏導朝聖者,以便人群擁擠達到危險程度之前進行疏散。
但空間是有限的,而朝聖者源源不絕。
無論如何疏散人群,將場地無限擴張至極限,也僅為麥加換來短暫9年無踩踏事故。
想要解決由擁堵引發的踩踏事故,最核心的問題是解決擁堵。
復旦大學博士後朱春霞在2004年的一篇論文中,曾結合中外踩踏事故研究指出:景點室內達到1㎡/人、室外達到0.75㎡/人,即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紐約警察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分區域控制人群密度。

〓 為了預防踩踏事故,他們將時報廣場及附近街道分割為不同方塊,分片控制人流,以防人群擁擠。每個區域方塊容納一定數量遊客後,區域轉為預留緊急通道,人群只出不進
在實際疏散過程中,人們能往哪裡跑,是更重要的問題。
沒有足夠便捷的出口,即使有心想跑,也插翅難逃。

〓 1883年英國桑德蘭市一場兒童演出發生踩踏,造成183名兒童死亡。之後,英國議會通過法案,要求所有的公共娛樂場所都必須使用有橫槓的安全逃生門。不管安全門是否上鎖,橫槓上的壓力達到某個數值,門就會自動開啟
可惜的是,梨泰院沒有做到以上任何一點。
儘管首爾市事先已預料到,梨泰院附近將會有一個熱鬧非凡的夜晚,但發生踩踏事故的小巷附近,僅有200名警察值守,且沒有進行道路單行管控。
身在其中的人們,能看見的是「飛快湧來的人山人海」,僅剩一句呼救的時間,然後被瞬間淹沒。
午夜時分的梨泰院,在極其歡樂的氛圍裡,割裂成兩個世界。
有人正在進行心肺復甦,有人正在死去,街道兩側酒吧裡的狂歡,持續到天亮時分。
撰稿|阿芙
編輯|霍什
參考資料
1.《金錢也許能杜絕朝覲踩踏,沙烏地繼續吧》.夏蕊蕊
2.《如何在踩踏事故中倖存:隨人流同步前行》.瘦駝
3.《踩踏事故的死亡科學:人類不可能疊得比六層還多》.關鍵評論
4.《韓國梨泰院踩踏事故親歷者:「我一出酒吧,面對的是一排屍體」》.中國新聞網
RECOMMENDED
芝|士|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