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彈性限度以內,物體受外力作用產生的形變與所受的外力成正比。」這是初二學的胡克定律。
根據牛子定理,只要有心,任何知識都能在牛子上產生作用。把因切割而後縮的殘皮用力拉上,再用橡皮筋之類的強力工具捆住不讓其褪下,這就是牛子捆紮術,一種美國民間流行的自助小手術。
據說它可以讓人重新擁有包皮,從此昂首挺胸,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國人。

這一門野生技術沒有門檻和標準,秉承胡克定律,只要基本路線正確,符合科學規律,講究醫學精神,具體如何實施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條件好一些的可以使用一些自己搜刮的穩妥器材,條件差一些的也可使用橡皮筋或透明膠帶,很多人都在一些民間專業論壇發佈了修復教程和動手竅門,施術過程整體來說百花齊放,但底層邏輯萬變不離其宗。
拉扯、提振、捆紮,然後靜待奇蹟出現。曾經失去的東西,你要靠雙手和智慧拿回來。

最大的難點在於固定,如果沒有固定而導致鬆垮,那最後一無所獲,白白承受苦難,沒準牛子還要罷工;如果固定不夠穩妥,總是打滑,那後果也未必樂觀,搞得不上不下,又醜又皺,拿出來丟人現眼。
尋找一門可持續發展的、高規格的、可長久作用的固定方式是讓包皮重現輝煌的關鍵,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敗,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成功者為後來人提供經驗,失敗者為後來人貢獻教訓,雖偶有慘劇發生,但整體來說,還是在穩中有序的發展著。

貴在堅持,包皮捆紮要有效就得長遠看,不是說今天捆一下、明天捆一下就能成功,這是痴心妄想,要捆,就得捆到底。
包皮自有其彈性,你一鬆綁,它就後退,它一後退,就前功盡棄,你必須隨時捆著,直到它定型,從普皮轉變為讓你滿意的包皮為止。
在拉皮論壇,數萬美國男性反饋靠著毅力重獲新生。
一位拉皮猛士在論壇裡寫道,他剛出生就被爸媽自作主張割了包皮,但由於醫生做得太過徹底不留後路,接下來的三十多年牛子太過緊繃,導致彈它都感覺是木的。
「堅持了22個月,現在包皮已經長回滿意的長度。有了包皮的呵護,我的兄弟又有知覺了,隨便吹一下都能感受到風。」

我就懶得翻譯了,自己去看吧
醫療界普遍認為,割除多餘的包皮有助於預防炎症、減少感染、降低性病的傳播風險,但我們是懂美國人的,他們總有各種原教旨主義,只要他們認為自己沒錯,你說破天都沒用。
很多人相信割包皮是針對牛子的審美霸權,是醫療陷阱和大公司的資本陰謀,而且很多男性剛出廠就被動切了包皮,跟app使用者協議一樣沒有選擇餘地。

而他們絕不允許醫生傷害自家兄弟兩次。比起醫院正規的包皮移植修復,他們寧願相信從網際網路學來的前人經驗和口口相傳的成功故事,親手讓自己擺脫僵局,重回巔峰。

資料表明,每過30秒,地球就多了一位失去包皮的男性。美國是給牛子去皺的重點地區,據統計,該國男性的整體割皮率為75.5%,男嬰割包皮的比率為58.3%,也就是說,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男嬰在並非自願的情況下割掉包皮。

在美國,每年都會有眾多活動者走上街頭,抗議針對嬰兒的包皮切割手術,有的組織甚至一年巡迴60城,為了給牛子討回公道。
「我感覺受到了侵犯,因為父母在我不能反對的時候就給我切了包皮。」包皮社會活動家米高·威爾 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對於一個完全健康的男孩來說,切除他身體的一部分,在醫學上是不道德的。」

「讓美國人的牛子再次偉大」
只不過,抗爭歸抗爭,自己在家修復包皮也會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
在經過幾個月的拉皮後,不少網友發現,自己被拉皮裝置摩擦的牛子出現腫塊或水泡;有些網友甚至聲稱,用來固定牛頭的膠帶粘性太強,取下時帶走了一塊皮,讓自己再次殘缺。

對此,加州大學泌尿外科教授,牛子研究學者Aaron Spitz在他的書中勸阻道,「暴力拉伸皮膚有可能給牛子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哪怕真的想讓包皮恢復如初,也建議走正規的醫療程序。」
「況且,沒有任何的科學研究可以證明,包皮會身體和精神產生這麼大的影響。那些打著科學反科學的行為,是美國民間長久的愚昧。」

我想我的包皮回來
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想起那個遙遠的下午,我沒有挽留,醫生也沒有開口,手術燈和冰冷的沉默是我對那塊皮膚最後的記憶。
雖然想念它,但我知道,一切還是得朝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