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最年輕的女神教授,辭別普林斯頓,她要在深圳捲起來!

拒絕被稱為美女科學家

她的歸國讓人期待

她的歸國讓人期待

前天,在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顏寧穿著一件玫紅色襯衫宣佈,自己即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協助深圳創建一家醫學科學院。

螢幕上大大的「歸去來兮」四個字,映襯著她燦爛的笑容,宣告著——顏寧,要回來了。

這位著名的生物學家,在30歲時就成為了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導。42歲時,又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即將45歲的顏寧,帶著一身的榮譽和成就,決定要回國大展身手。

「我又一次強烈感受到了那種向著夢想努力的興奮和愉悅。」

她梳著幹練的短髮,似乎歲月從她身邊繞著走一樣,目光和二十多歲時如出一轍、無比堅定。

01

別叫我「美女科學家」

我就是科學家

打扮年輕時髦、言辭幽默犀利,無論是十幾年前還是現在的顏寧,一直保持著張揚的個性。

2016年,當她被邀請到央視參加《開講啦》科學家特輯時,主持人撒貝南忍不住感慨道,她不應該叫「顏寧」,應該叫「顏值」。

的確,當穿著紫色T恤和白色長褲、踩著高跟鞋、長髮飛揚的顏寧走上舞臺,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令人沒想到的是,面對撒貝南的恭維,她只是輕飄飄地回了一句:「那‘寧’送你了。」

雖然常被說「長得好看」,但在顏寧看來,這並不是什麼誇獎。

在撒貝南又一次讚美她為「美女科學家」時,顏寧直接在節目上霸氣回懟道:「科學家就是科學家,為什麼前面一定要加個‘女’字呢?」

作為結構生物學領域的一流科學家,顏寧在自己的專業道路上,始終站在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在2014年一個臨近春節的夜晚,當所有人都期待著下班和假期時,顏寧正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等待著一個訊息的到來。

很快,一組資料從上海的實驗室發到了顏寧的電腦上,躺在她面前的,是一顆葡萄糖轉運關鍵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這份精美而優雅的分子結構圖,已經被整個結構生物學界,期待了整整50年。

正是這項研究,讓顏寧躋身入了世界頂尖的科學家行列。

她帶領著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的年輕團隊,僅僅花了6個月的時間,就攻克了這項世界級難題。她感慨道:「世人以前未見的,突然間被你首先窺到了。」

連201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都評價道,這是一件「極富挑戰、極具風險的工作」,顏寧團隊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成就」。

靠著紮實的學術成績,顏寧贏得了業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國際聲譽。

在一般研究者可望不可及的《自然》《科學》《細胞》國際期刊上,顏寧從2009年起擔任通訊作者,現在已經發表了近三十篇論文。在學術界,這是無可辯駁的傲人成就。

02

天才科研少女

最大的動力是「好玩」

相比普通人心中嚴肅沉穩的科學家,顏寧似乎更像一個鄰家姐姐,十分風趣活潑。

在她的微博主頁裡,有著幾千條的大大小小、雞毛蒜皮的發言,從校園裡的紫荊花、隔壁老王寫的新年致辭,到打新冠疫苗的心得、對學術發表的吐槽,無一不有。

平日裡,她就像一位普通的「網癮少女」,關注著朱一龍的新劇,分享著自己的生活瑣碎。

相比科學這樣嚴肅的事業,顏寧其實從小就是一個活潑的人。

1977年,她山東章丘的一個小村莊出生,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直到6歲搬家到北京之前,她成天在這座村子裡和小朋友一起爬樹、抓蝦,腦子裡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童年幻想。

後來去到北京上學的顏寧,課餘生活依然豐富,和孩子們一起丟沙包、打撲克,玩得不亦樂乎。雖然一直是成績優異的好學生,但她還是放不下手頭的「閒書」,夢想著以後做一名記者。

每當仰望夜空時,小顏寧就會好奇,宇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沒有邊際。看完《西遊記》,她又開始設想,如果孫悟空變得比細胞還小,那他眼裡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一粒小小的科學種子從此在顏寧的心中萌芽。

考上清華大學之後,顏寧像很多剛結束高考的學生一樣,興致勃勃地跑去參與各種活動,從打乒乓球、游泳,到寫小說、看電影,都有她活躍的身影。

被選拔進清華的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時,顏寧依然樂此不疲。對她而言,顯微鏡、燒杯、試管,都是新奇的「玩具」。等待新鮮出爐的實驗結果,也像「升級打怪」一樣充滿了樂趣。

在很多人眼中,那時的顏寧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

當國際知名生物學家施一公去清華大學為普林斯頓招生時,因為生病而錯過講座的顏寧索性直接給施一公寫了一封英文自薦信。

她在信中「大言不慚」地說道:

「我覺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已達到貴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但申請出國太浪費時間和金錢了,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請別的學校了……」

這股勁兒顯然也打動了當時的施一公教授,經過一番愉快的面試之後,顏寧破例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成為了他們的第一批中國學生之一。

回憶起這段時光,她在接受聯合國的採訪時說:「我任何時候說都是這句話,勇敢做自己。勇敢地追尋你的夢想,不要被那些固有觀念、傳統觀念影響到。 」

03

從清華到普林斯頓

從美國到中國

這次轟動一時的回國,其實已經是顏寧的二度「歸去來兮」了。

在清華大學任職期間,她先後被評為了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和國家青年科技工作者。

她主導的一些國家級研究項目,不僅獲獎無數,更受到了國際科研界的廣泛關注。

2017年的秋天,當她決定接受普林斯頓大學的教職、前往美國工作時,國內可謂是一片譁然。

面對關於她「歸海」的眾說紛紜,顏寧只是淡淡表示:「換個環境能對學術突破帶來新的壓力和啟發。」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說道的,顏寧出於在中國傑出的學術成就,被世界一流大學聘用,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新時代的一個標誌」。

即使身在國外,顏寧也依然樂於在微博上分享自己追的歷史諜戰劇《叛逆者》、讀的美食書籍《雅舍談吃》。看到春晚,她還回憶起了趙麗蓉、朱時茂的小品。

看到東航事故的新聞,她更是難掩自己的牽掛,忍不住時時刻刻關注著相關的訊息。

這次回國,無論對於顏寧自己還是中國生物科學界來說,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清華和普林斯頓任教,是我人生的前兩個夢想,在深圳,我將努力實現第三個夢想。」

收到深圳的邀請之後,顏寧「麻溜地」向普林斯頓大學遞交了辭職申請,為自己的全職回國做起了準備。

在新建的深圳醫學科學院,她將以院長的身份,打造一家與眾不同的創新研究所。

在足夠的經費與自由度之下,顏寧將在深圳開啟自己新的生活。

她說道:「有人說深圳是‘卷都」,內捲之都;但是整天那麼忙碌,太累了就擠佔了夢想和靈感的空間,反而可能會阻礙創新。「

「不過,當我真正來到這裡,週末去馬巒山爬山、去茅洲河划船、去金龜自然書房伴著醇香的咖啡、品著精緻的甜點看書,我體會到了深圳宜居的那一面。」

「我更同意深圳的另外一個別稱:夢都,夢想之都。」

文、編輯/Yuqi

圖片來自CCTV、CGTN、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相關文章

名字最像二本的211,真的太冤枉了

名字最像二本的211,真的太冤枉了

如果你在搜尋框內輸入「長安大學」四個字,多半會引申出下面這樣的聯想。 「長安大學是幾本?」、「長安大學是211嗎?」、「長安大學是民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