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投降80週年:德國入侵法國,最糟糕的情況會是什麼?

著:羅伯特•福爾奇克
譯:姚軍

1940年6月14日,一支德國巡邏隊通過凱旋門

(上圖)1940年6月14日,一支德國巡邏隊通過凱旋門

1940年5月10日清晨5時35分「黃色方案」啟動。誰都沒有想到,在不到兩個月,6 月22 日17 時50 分,法國便籤署了停戰協議,該協定於6 月25 日0 時35 分生效。

1937年,法國和平主義作家、凡爾登老兵讓·季奧諾(Jean Giono)曾問道:「如果德國入侵法國,最糟糕的情況會是什麼?」 1940年6月25日早上,法國人開始發現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波爾多市民接到新來的德國軍事長官的通知:「撕毀德國當局張貼的佈告將被視作實施破壞行為而處以死刑。」故意破壞德軍的佈告可能被立即處決。對法國人來說,這只是佔領軍持續四年的殘酷統治和國恥的開始。

到宣佈停戰時,有800萬~1000萬名法國平民因戰爭而流離失所。成千上萬的法國平民死於德軍對城市的空襲和對難民隊伍的襲擊,但無法確定具體數字。貝當政府感興趣的是鞏固權力而不是幫助難民,因此,1940年6月的最後一週,全法國陷入了一片混沌中。德國人在國際媒體上大出風頭,向難民兒童分發食物,同時也掩蓋了一個事實:正是他們使這些人成了難民。德軍的轟炸以及退卻的法軍對橋樑的破壞,干擾了交通運輸,使食品難以進入城市。而且,德國人很快就會開始徵用食品、火車、私人汽車和其他資源,以供他們自己的部隊使用。德國人要求法國為其佔領行動買單,這意味著法國每天需要付出4 億法郎——花在馬奇諾防線上的5 億法郎突然間顯得不那麼荒謬了。幾個月內,法國就淪為了一個貧窮、營養不良的國家。在這種條件下,與佔領軍合作以得到更多食品或特權,成了一種風氣。

在5月10 日到6 月25 日的戰役期間,法國陸軍有9.2 萬人陣亡、25 萬人受傷,傷亡人數佔260 萬人的野戰部隊的13%。相比之下,比利時和荷蘭武裝部隊在短暫參戰後僅遭受了3% 的傷亡。法軍陣亡名單中包括12 名將官,6 月15 日—25 日陣亡的將士超過1.3 萬人。換言之,在布魯克聲稱法國的抵抗已經結束後,法軍官兵的陣亡人還數超過了整場戰役中英軍陣亡人數的總和。即使在宣佈停戰後的最後幾天裡,也有5000 名法軍官兵陣亡。AdA 的損失特別慘重:約800 名現役飛行員中,近200 人陣亡、188 人受傷、31 人被俘——傷亡率達52%。就算法國陸軍沒有瓦解,AdA 也不可能長時間承受這樣的損失。傷亡統計說明,法國陸軍和空軍直到最後都在苦戰。

進入戰俘營的法軍官兵超過150 萬人,但仍有數萬人在逃脫後進入了即將成為維希法國領土的地區,或者湧入了北非。許多人像馬塞爾·布洛克一樣換下軍服,融入了平民中。根據停戰協定,所有法國戰俘將在和約簽署後獲釋,但英國拒絕談判,使法國戰俘的命運在接下來的四年裡一直懸而未決。最終, 有些人(如古斯塔夫·福爾謝)成了德國的強制勞工,有的則獲釋前往維希法國,剩下的則死於戰俘營或者逃走。不過,仍有很多法國軍官和士官不得不等到1945 年才重獲自由。

貝當在維希鎮建立了政權,但很快便淪為名義領袖。戴高樂被宣佈為「擅離職守者」,很快被判處死刑,但宣判時他缺席了。維希政權只控制南方的非佔領區,支持德國利益,說服法國殖民地遵守停戰協定的條款。貝當政權在其控制區內沒有保持任何民主或法治原則,在幾個月內就成了一個野蠻的專制政權。1941 年,維希政權通過了與納粹種族政策相符的反猶太法律,維希警察開始逮捕法國維希控制區內的猶太人。

(上圖)一個德國步兵班經過一座法國村莊,小心翼翼地搜尋剩下的守軍。街上的瓦礫表明,這座村莊遭到了轟炸或者炮擊。

停戰協定生效後,德國在法國開始了有條不紊的掠奪。7 月17 日,庫爾特·馮·貝爾(Kurt von Behr)抵達巴黎,領導「繪畫藝術特別參謀部」(Sonderstab Bildende Kunst),這個部門的任務是為納粹領導層(特別是希特勒和戈林)掠奪藝術品。魏剛宣佈巴黎為不設防城市,努力保護羅浮宮等文化符號的建築結構,但保護不了其內容。當然,數十座法國城鎮在戰爭中已遭到轟炸,但能用於戰後修復的資源很少。

停戰以後,尚有懸念的問題之一是達爾朗下令解散的法國艦隊。根據和約的第8條,法國艦隊應該返回法國,由德國人確定其已解除武裝。但希特勒並不擔心法國艦隊的武裝力量——他還沒有決定開始準備入侵英國——他更擔心的可能是這會成為鼓勵法國殖民地與維希政府決裂、破壞停戰的因素。因此,德國人願意給達爾朗上將一定的餘地,讓他自己決定艦隊於何時、何地返回。不過,丘吉爾不願意讓達爾朗有任何自主權,他越來越相信,法國艦隊將會被完好無損地交給德國人。沒有任何情報支持丘吉爾的擔心,只是英國人越來越相信:法國人是失敗主義者;不能信任貝當政權。兩大盟國在「黃色方案」和「紅色方案」期間播撒的不信任的種子,此時結出了果實。

(上圖)一門德國105毫米FH 18榴彈炮直接打擊街對面的目標。遇到抵抗時,德軍通常藉助炮兵或者空襲壓制敵人。榴彈炮放在街道中央,說明敵軍的抵抗不是特別強,因為左側的裝彈手完全暴露在反擊火力中。

令人吃驚的是,丘吉爾並沒有詳細討論備選方案,便催促內閣批准動用武力,在法國艦隊落入德國人之手前將其消滅。停戰後僅兩天,丘吉爾便提議調動直布羅陀的「H部隊」,打擊停泊在阿爾及利亞的凱比爾港、規模龐大的法國海軍艦隊。達夫·庫珀和哈利法克斯勳爵都認為,採用非暴力手段(如外交和宣傳手段)就有可能使法國戰艦保持中立,但丘吉爾竭力爭取直接的解決方案。

海軍部奉命實施「投石機」行動,先向法國艦隊發出粗暴無禮的最後通牒,要求其開往英國或中立國港口,否則就將其擊沉。「H部隊」於7月3日及時向凱比爾港的法國艦隊送出了最後通牒,但遭到拒絕。英國艦隊開炮擊沉了法國戰列艦「布列塔尼」號,擊傷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共有1297名法國水兵死於這次無端的攻擊。

襲擊後,英國報界得到通知,法國海軍軍官准備將戰艦移交給德國人,但這一說法沒有任何情報根據。對凱比爾港的襲擊使維希政權贏得了一場重要的宣傳勝利,它為這個事件貼上了「罪行」的標籤,稱這說明英國不能信任,是對法國利益的嚴重威脅。破碎、蒙羞、眾叛親離的法國此時遭到了敵人的洗劫和前盟友的攻擊。而且,許多軍人和政治家此時都與敵人合作建立新政權,其模板是一個獨裁體系,而沒有遵從法國人從大革命起就珍視的民主原則。可是,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

本文摘自《紅色方案:法國的崩潰》

本文摘自《紅色方案:法國的崩潰》

深挖英、法、德原始史料,顛覆傳統觀點,重現敦刻爾克大撤退後、不列顛之戰前法國戰役完整歷史的扛鼎之作。

相關文章

美軍最後的常規動力航母,小鷹級航母

美軍最後的常規動力航母,小鷹級航母

作為「福萊斯特」級的改進型, 美國海軍於1956 年開工建造「小鷹」級航空母艦。相比「福萊斯特」級,其主要區別在於加大了飛行甲板面積,並優化...

東線坦克戰:蘇德坦克手作戰日常

東線坦克戰:蘇德坦克手作戰日常

著:羅伯特·A. 福爾奇克 譯:顧劍 朱任東 (上圖) 電影《獵殺T-34》劇照 坦克是一種複雜的武器系統,需要大量的子系統和車組人員才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