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迎來轉折點,蘇軍醞釀新的攻勢即將包圍第6集團軍

著:厄爾·F.齊姆克

譯:葉欽卿

譯:葉欽卿

1942年夏季戰役結束時,東線南翼的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已被分割成幾乎是背對背的兩個部分——一部沿高加索山脈面向南方,另一部沿頓河西岸面向東北,兩者之間相距約400英里。在頓河流域的整個B集團軍群只有一個任務,即保障處於其南方的德軍側翼的安全;(需要保障的)對象起初是第6集團軍,隨後是A集團軍群,接著還加上了頓河集團軍群。在德軍仍以銳不可當之勢向前突進時,這樣的任務算不上有多困難,因此基本都落在了僕從國部隊肩上——截至12月中旬,匈牙利第2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都仍控制著沃羅涅日以南近200英里長的頓河防線。對於各國僕從軍未來的表現此時也基本可以預測,即羅馬尼亞軍隊應該是(在作戰中表現得)最好的。

此時,哪怕隨便看一眼地圖都能知道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已經是多麼脆弱——他們像提線木偶那樣將自己全部身家性命都寄託在了寥寥可數的幾條鐵路線上,就這樣在頓河與頓涅茨盆地以東的大草原上晃盪著(見如下戰場形勢圖)。

戰場形勢圖:對羅斯托夫的雙重突擊,1942年12月16日—1943年1月19日

這些生命線的最脆弱部位是那些橫越大河的橋樑及渡口——第聶伯河河曲部以東的一切物資供應和軍隊調動便完全依賴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Dnepropetrovsk)和扎波羅熱(Zaporozhye)的橋樑。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出發,前往位於義大利第8集團軍防區中央的新卡利特瓦(Novaya Kalitva)一線需行進250英里,到達頓河集團軍群的奇爾河防線則需行進330英里,而此地(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與A集團軍群左翼的距離甚至長達580英里。

不過,蘇聯人要是想切斷德軍後路,他們並不需要向西打擊至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那麼遠。在頓河集團軍群左翼,有三個可供跨越北頓涅茨河的渡口集中在80英里範圍內,即伏羅希洛夫格勒(Voroshilovgrad)、卡緬斯克(Kamensk)和貝洛卡利特文斯卡亞(Belokalitvenskaya)。從頓河集團軍群左翼出發,經過這些渡口再前進150英里就能抵達羅斯托夫。不管A集團軍群還是第4裝甲集團軍,兩者都嚴重依賴於通過羅斯托夫的鐵路實施補給——羅斯托夫到A集團軍群左翼的距離為350英里,到第4裝甲集團軍右翼的距離為220英里。

儘管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還沒有那麼自信,指望通過一次(對羅斯托夫的)突擊就能把兩個集團軍群納入囊中,但如此絕佳的地理優勢擺在面前、加之德軍當前糟糕的狀態,以及未來可預見的希特勒的蹩腳指揮——面對如此千載難逢的誘惑,沒有哪個蘇軍指揮員還能抑制得住自己內心的衝動。

西南方面軍醞釀新的攻勢

11月下旬,當得出德國人存在從斯大林格勒撤離這一可能時,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便立即賦予了西南方面軍一項重要任務,即通過朝西南和西方向進攻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突破從新卡利特瓦至奇爾河河口的這段頓河防線,以完成一次規模巨大的迂迴。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指派華西列夫斯基留下負責斯大林格勒的行動,攻擊作戰則由朱可夫作為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全權進行策劃和協調。a這次進攻將深入到卡利特瓦河(Kalitva River)、北頓涅茨河(Donets River)及傑爾庫爾河(Derkul River)下游地區。在計劃剛開始醞釀時,西南方面軍手中掌握有近衛第1集團軍和坦克第5集團軍。隨後,近衛第1集團軍得到擴充,接著被分割——以其原右翼部隊為基礎組建近衛第3集團軍,並得到了來自沃羅涅日方面軍下轄的第6集團軍的加強。

12月,當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合圍圈內的防線已趨於穩定時,蘇聯人開始感到焦慮;而坦克第5集團軍和突擊第5集團軍對奇爾河下游攻擊的雙雙失利,以及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展開的「冬季風暴」行動更是加劇了他們的焦慮感。這種情緒至少達到了令人煩躁的程度。西南方面軍的攻勢在原定計劃中不過是一次輔助作戰,現在卻不得不將其作為一場救援行動來看待。在大本營命令下,瓦圖京將主要突擊方向由西南調整到了東南,並把突擊縱深縮短了一半。

12月16日,蘇聯人重啟攻勢。蘇軍第6集團軍突破了新卡利特瓦以東義大利人的防線,將該國的1個軍逐出了戰場。在接下來幾天裡,瓦圖京把近衛第1和第3集團軍投入戰場,沿著頓河下游方向實施突破。10日時,義大利第8集團軍右翼的1個騎兵師和1個步兵師已陷入崩潰,同時帶垮了頓河集團軍群左翼的2個羅馬尼亞師。僅僅4天內,蘇聯人便打開了一道寬達100英里的缺口,而後掠過頓河集團軍群大後方,直撲位於南面的米列羅沃(Millerovo)和北頓涅茨河上諸渡口。

當前,德國人所面對的最為急迫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頓河集團軍群北方側翼的安全?陸軍總司令部從北方集團軍群抽調了一個由炮兵上將馬克西米里安·弗雷特-皮科指揮的軍級司令部,以接管B集團軍群右翼,並組建了弗雷特-皮科戰役集群(Armeeabteilung)。前者(陸軍總司令部)為該集群配備了1個新的步兵師、第3山地師師部及部分兵力,還有1個軍的殘部(該軍早先被用來充當義大利人的後方支柱)。弗雷特-皮科的任務是保護伏羅希洛夫格勒以東及位於卡緬斯克(Kamensk)的北頓涅茨河大橋的安全,建立起從北頓涅茨河延伸至頓河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並確保其暢通。

12月23日,曼施泰因通知希特勒,為應對蘇軍在頓河集團軍群左翼的突破,他需要立即將至少1個(也可能是2個)師從第57裝甲軍中抽調出來。這意味著德軍從即刻起放棄了從地面解救第6集團軍的意圖,於是對後者的長期空中補給就成了必須解決的難題。該集團軍一天至少需要550噸補給物資,但指揮第4航空隊的馮·里希特霍芬表示其部隊可以承運的上限是(每日)200噸。曼施泰因認為,如果空中補給不能得以保證(當前看上去即是如此),突圍便成了唯一可以解救第6集團軍的方案,儘管它帶有一定風險。他還指出,蘇聯人在梅什科瓦附近的兵力集結意味著他們很快就能從那裡發起新的攻勢。考慮到第4裝甲集團軍在該方向上的側翼僅由羅馬尼亞軍隊掩護,蘇軍的這一情況便只能用「危險至極」來形容了。

本文摘自《從斯大林格勒到柏林》

本文摘自《從斯大林格勒到柏林》

以客觀嚴謹的文筆記述了始自「巴巴羅薩」,包括斯大林格勒戰役、「堡壘」行動、第聶伯河會戰,蘇軍歷次攻勢及德軍北方、東南、西部各戰區相關行動,終完結於柏林會戰的完整蘇德戰爭史。在介紹戰爭進程的同時,本書還對戰爭中的人物進行了細緻描繪,這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瞭解其人,亦能更好地理解他在當時情況下做出某種選擇的原因。一部相當難得的描述東線戰場,尤其是蘇聯紅軍與德國國防軍、從斯大林格勒到柏林這一路征戰步伐的佳作,它不僅真實地描繪出了蘇德戰爭,還回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紅軍究竟是如何贏得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