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薩根訓練場,波蘭陸軍第17機械化旅第7營反坦克排的士兵,正在操作「長釘(Spike)」反坦克導彈進行實彈射擊訓練。

20世紀90年代末,以色列拉斐爾公司(Rafael)推出了「長釘」反坦克導彈系列。研製「長釘」導彈之前曾對美製「陶」式反坦克導彈和「標槍」反坦克導彈做了詳細研究,因此「長釘」導彈在氣動外形上與「陶」式頗有幾分相似。

首先都採用2組矩形彈翼,其中彈尾的為固定式彈翼,主要用於飛行控制。彈體中部的彈翼尺寸上稍小一些,平時呈摺疊狀態,發射後自動彈出。導彈從前到後分別為導引頭、前戰鬥部、飛行姿控發動機、電池組、主戰鬥部和主發動機。

發射裝置由命令發射單元、熱成像儀和三腳架組成。「長釘」反坦克導彈家族中,長釘-SR/MR/LR均為輕型行動式(長釘-ER也可使用重型三腳架),發射系統完全通用。

其全系統組成包括導彈(發射前封裝在一次性使用的 發射筒內,有效期20年)、發射控制單元(CLU)、熱成像儀和三腳架。每發導彈加上包裝筒重13千克,發射控制單元重9千克(不帶熱成像儀重5千克),三腳架重3千克,電池重1千克。

發射控制單元(CLU)可以在長釘家族多種型號之間通用。熱成像儀視場10度,放大倍率3.5倍,最大探測距離3000米。晝間光學瞄準鏡(diurne viewfinder)視場5度,放大倍率10倍。在晝間情況下,射手使用10倍放大倍率、視場為5度的晝間瞄準鏡,在夜間則使用熱成像儀。三腳架高度可調節,射手可選擇採用跪姿、坐姿、臥姿和半蹲姿勢操縱,戰鬥準備時間僅10秒。

所有「長釘」家族的成員的全壽命費用都很低,不僅因為它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可操縱性,而且零部件通用率非產高,後勤供應簡單。系統反應迅速、使用便捷,可在30秒內準備完畢進行發射。導彈中、後部各有4個翼片,其中尾部為固定式彈翼,用於飛行控制。戰鬥部採用串列高爆雙彈頭結構,充分考慮增加穿透能力。

導彈密封內建在一次性發射筒內,使用時安裝在發射裝置上,發射時,通過1個10倍率和5度視域的晝間視域或熱成像瞄準器(最大探測距離3000米)視域,獲得目標並利用十字形瞄準點進行對準。

發射後,翼片在空中打開如導彈的花瓣,沿高拋線軌跡運行,接近目標時受驅動向下采用「攻頂」方式攻擊目標。長釘導彈的訓練包括目標識別和捕捉、導彈鎖定和追蹤觀測(殺傷效果評估)。

拉菲爾公司還研製了專門為單兵訓練準備了兩套模擬器。戶外模擬器將訓練士兵對真實目標進行瞄準和模擬發射。室內模擬器則訓練士兵在瞄準和發射後如何使用光纖資料傳輸系統控制導彈。

長釘家族除「長釘-NLOS」以外的所有型號全部採用串聯戰鬥部,前戰鬥部將引爆反應裝甲,而主戰鬥部將緊隨其後,撕開坦克主裝甲。為了更有效的打擊重裝甲目標,長釘家族反坦克導彈均採用了高拋物線飛行彈道,接近目標時做俯衝攻擊,不僅避開了主戰坦克厚重的前裝甲,而且高拋物線彈道使長釘導彈受地形障礙的影響更小,能更有效的在山地、丘陵地形作戰。雙重串列戰鬥部加上攻頂模式使長釘導彈成為穿甲威力最大的反坦克導彈之一。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6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