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遍)歐洲的戰鬥機:霍克「颱風」

本文摘自[英]羅伯特·傑克森著,郭偉猛譯【戰爭事典073】《二戰軍用飛機圖解》

作為一款懸臂下單翼、使用全金屬應力蒙皮、帶可伸縮尾輪的飛機,「颱風」是1937 年霍克公司應空軍參謀部要求,即後來的空軍部「F.18/37 規範」,製造的一種帶厚實裝甲、擁有強大火力、類似於梅塞施密特Bf-110 的護航戰鬥機。實際上,霍克公司提交了「R 式」和「N 式」兩個設計。R 式使用一臺羅爾斯- 羅伊斯「禿鷲」發動機,其原型機被稱為「龍捲風」,但是由於「禿鷲」發動機的生產受阻,該項目被放棄。N 式使用一臺1566 千瓦(2100 馬力)「納皮爾軍刀」H 形直列發動機,其兩架原型機中的第一架「P.5212」在1940 年2 月24 日首飛,被命名為「颱風」。但是第一批量產型「颱風」要到1941 年5 月才首飛,生產的延遲主要是龐大的「軍刀」發動機可靠性低造成的,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後部機身的結構強度差。到1941 年9 月駐達克斯福德的第56 中隊接裝「颱風」時,這些問題仍未解決,並導致多名飛行員在事故中喪生。儘管「颱風」在中低空時速度快、操縱性好,但在高空上,其性能卻遜於福克- 沃爾夫Fw-190 和梅塞施密特Bf-109,爬升率也很一般。「颱風」的初期問題使得裝備它的中隊在1942 年5 月之前一直無法投入實戰,甚至一度有過把「颱風」項目全部取消的討論。

第609 中隊的霍克「颱風」Mk Ⅰ A,該中隊是首個試驗性列裝「颱風」的單位。「颱風」在經歷了一連串事故後,被霍克公司進行了大量修改,並最終成為世界上最高效的戰鬥轟炸機。

後來,德國空軍的戰術變化給「颱風」帶來了復興的希望。1942 年夏,駐英吉利海峽沿岸的德國空軍第2 聯隊和第26 聯隊開始使用Fw-190,對英格蘭南部沿岸目標發動間歇性的「打了就跑」的襲擊。德國飛行員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英國南部的丘陵地形,採用當今被稱為「貼地飛行」的戰術,在目標後方突然拉起併發起攻擊。只有「颱風」能趕上這些難以察覺的德國戰鬥機,因為低空正是其大展身手的地方。

於是,第609 中隊和第266 中隊也換裝了「颱風」,並和原來的第56 中隊一起組成了達克斯福德「颱風」大隊。在1942 年夏季,儘管仍受到飛機技術問題的困擾,「颱風」大隊還是參與了防空任務,而第609 中隊在得到正式授權後開始執行一系列作戰測試,以探索飛機的其他用途。這些測試包括夜間截擊,和未來「颱風」最為重要的晝間和夜間對地攻擊任務。此時,裝備12 挺7.7 毫米(0.303 英寸)機槍的「颱風」Mk Ⅰ A 型已經讓位於Mk Ⅱ B 型,後者裝備了四門在對地攻擊時更高效的20毫米(0.79 英寸)機炮,安裝了更可靠的1626 千瓦(2180 馬力)「軍刀Ⅱ A」發動機。

皇家加拿大空軍第440 中隊的霍克「颱風Ⅰ B」。第440 中隊成立於1944 年2 月,他們起初使用「颶風」,很快就改用「颱風」。該中隊負責向第1(加拿大)集團軍在進軍時提供支援。

達克斯福德「颱風」大隊裝備機炮的「颱風Ⅱ B」型在1942 年8 月首次參加實戰,執行了一次從敦刻爾克到加萊的乏味的掃蕩任務,這成了第二天演變成災難的迪耶普登陸的前奏。36 架「颱風」參與了行動,但是隻獲得兩個「可能」的戰果,擊傷了三架敵機。一架「颱風」因發動機故障而損失,一架被「噴火」誤傷擊落。這次行動唯一的意義是證明了Mk Ⅰ型的座艙蓋存在缺陷,爭奪空中優勢時的視野極差。這一問題在後期生產的「颱風」換裝上透明的氣泡形滑動艙蓋後得到明顯改善。

儘管在1943 年最終得到整改之前,「颱風」一直存在問題,其前途也一直飄忽不定,但其在對抗德國空軍低空入侵時的優異表現最終為它自己贏得了有利的籌碼。從1942 年6 月開始,戰鬥轟炸機襲擊被德國空軍認定將佔更大比重,因此第2 聯隊和第26 聯隊開始獲得更多的Fw-190 戰鬥轟炸機。事實很快表明,英國的防空主力「噴火」無法對付德國戰鬥機聯隊當時裝備的速度更快的Fw-190A-4。但在1943年1 月20 日,「颱風」展露了一下自己作為截擊機的真本事。當天,德軍28 架戰鬥轟炸機在單發戰鬥機的護航下,對倫敦發動了一次晝間突襲,造成了很大破壞與大量傷亡。雖然襲擊之前幾乎沒有預警,但英國雷達鎖定了從倫敦撤離的德軍飛機,並引導第609 中隊進行攔截。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後來憑藉15 個戰果成為頭號「颱風」王牌飛行員的J. 鮑德溫中尉擊落了三架Bf-109G,其他飛行員擊落了四架Fw-190。在接下來數週內,第609 中隊又在對付德軍戰鬥轟炸機時取得多次勝利,並且在這段時間內,該中隊還擴大了對歐洲大陸上的目標的攻勢。從此,「颱風」的低空戰鬥力不再被質疑,這也打消了戰鬥機司令部技術部門試圖在1943 年年初砍掉「颱風」項目,引進美國P-47「雷電」的想法。此後,越來越多中隊裝備了「颱風」,這些飛機攜帶兩顆226 千克(500 磅)重的炸彈或者八枚火箭彈,加上自帶的機炮,對敵軍的通訊設施、船隻與機場發起了猛烈打擊。「颱風」此時正朝著盟軍最強戰鬥轟炸機的歷史地位邁進。在諾曼底登陸之後,裝備火箭彈的「颱風」成了「莫爾坦德軍裝甲反擊的粉碎者」和「法萊斯撤退德軍的毀滅者」的同義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日子裡,在完成掩護加拿大第1 集團軍和英國第2 集團軍突破歐洲西北部後,「颱風」最後的任務是打擊敵軍在波羅的海的船隻。

裝備八枚27 千克(60 磅)火箭彈的霍克「颱風」。一次齊射八枚這種火箭彈的效果相當於一艘裝備15 釐米(6 英寸)口徑主炮的巡洋艦的一輪炮擊。因此,攜帶火箭的「颱風」能夠對敵軍裝甲部隊造成可怕的破壞。

各型「颱風」的總產量為3330 架,除了兩架原型機、五架Mk Ⅰ A 和10 架Mk Ⅰ B,其餘都是由格洛斯特公司生產的。Mk Ⅰ B 是主要的生產型號,產量超過3000 架。其中大約60% 的飛機用氣泡式座艙蓋取代了原先帶「車門」式出入口的框架式座艙蓋。

直達3·8優惠購書現場!

相關文章

東線坦克戰:蘇德坦克手作戰日常

東線坦克戰:蘇德坦克手作戰日常

著:羅伯特·A. 福爾奇克 譯:顧劍 朱任東 (上圖) 電影《獵殺T-34》劇照 坦克是一種複雜的武器系統,需要大量的子系統和車組人員才能正...

出師不利:「黑豹」坦克的首戰

出師不利:「黑豹」坦克的首戰

本文摘自[英]羅伯特·A. 福爾奇克著,顧劍、朱任東譯《東線坦克戰1941—1945》(下冊) 7月1日,讓德軍等待已久的「豹」式坦克終於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