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十八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因為席捲歐洲各大列強,戰場遍佈四大洲三大洋,而被一些歐洲歷史學家認為是史上首次全球範圍意義內的世界大戰,對這種說法我們暫且看看就好,但與七年戰爭歐洲主戰場有關的知名影片目前似乎只有名導史丹利·庫布里克的絕世經典《巴里·林登》(Barry Lyndon,1975),好在2023年3月9日,一向特立獨行的匈牙利人終於要在其國內上映一部同題材歷史影片《哈迪克》(Hadik,2023)。

電影《哈迪克》劇照
話說匈牙利人既然敢投資拍這部冷門歷史題材影片,自然是因為其主角安德烈斯·哈迪克(András Hadik)是個匈牙利人。此人於1790年10月16日出生於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匈牙利王國城市Csallóköz(為今日斯洛伐克的日特諾夫)的一個斯洛伐克與盧森堡的混血家庭,其名字Hadik在斯洛伐克語中即為單詞「蛇」的縮寫,不過也有人說他的祖先來自韃靼人或切爾克斯人家族。
哈迪克的父親米哈利·哈迪克是一名騎兵,曾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官至上尉,為此哈迪克也受父親的影響,20歲就從神學院輟學並加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胡塞騎兵團,並在22歲時晉升軍官,成為該團的一名騎兵旗手。由於在1733–1738年的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和1737-1739年的奧土戰爭中表現出色,1738年哈迪克又被晉升為上尉。但在次年與土耳其人的戰爭中,儘管哈迪克提出過警告,但上級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使得這次戰爭淪為慘敗。

哈迪克標準像
在1740–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哈迪克在洛林王子查爾斯·亞歷山大手下服役,1744年,他終於成為胡塞騎兵團的中校團長,並率領這支經過出色訓練的輕裝驃騎兵,利用奇襲和詭計,在內塞市(今波蘭尼薩)成功奇襲普魯士軍隊,從而名震天下。到1747年戰爭即將結束時,哈迪克已經獲得了准將的軍銜,並奉命指揮一支騎兵旅。
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哈迪克執行了其歷史上最知名的騎兵行動:趁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的強大軍隊向南進軍時,哈迪克出人意料地統率5000名驃騎兵繞過普魯士軍的軍陣,直接佔領了防備空虛的普魯士首都柏林。為了免遭敵人洗劫,這座城市只好向哈迪克支付了30萬塔勒的贖金,而哈迪克本人則大度地將這筆贖金分給了他的手下們。此後,哈迪克被晉升為陸軍元帥,主持了哈布斯堡王朝軍隊的現代化改革,最後於1790年在家中去世。

繪畫:戰場上的哈迪克
由於哈迪克在匈牙利人心中的地位之高(哈布斯堡王朝唯一的一位匈牙利元帥),1937年,匈牙利人在首都布達佩斯的著名古堡布達城堡前豎立起了此人的騎馬雕像。雕像基座上雕刻著自1702年胡塞騎兵團成立以來所陣亡的所有成員的名字,也正因為其所具有的的民族主義紀念意義,即使是在50年代蘇東政權上臺後,該雕像仍深受當地民眾喜愛,據說住在附近的布達佩斯理工大學電氣系的學生們中還保留著畢業時去摸摸雕像坐騎蛋蛋的傳統。
負責影片《哈迪克》拍攝工作的63歲匈牙利導演約翰·西科拉(János Szikora)說:「我們獲得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一直以來我都夢想著能在銀幕上拍攝一部歷史冒險題材電影,因為自匈牙利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戰士與旗幟》和《愛格爾之星》問世之後,就再也沒出現過類似的傑作。而這位誠實的英雄和與他的胡塞團的勇敢行為,讓今天的匈牙利人都倍感驕傲,這樣的故事拍出來絕對不遜於好萊塢歷史電影。」

布達古堡前的哈迪克雕像
約導又補充說,影片《哈迪克》的拍攝工作持續了6個多月,到2022年2月正式結束,共有500多名群演的工作人員參與了影片的拍攝,拍攝地輾轉匈牙利的多個城市。雖然與同時期的美國、印度和中國歷史大片相比,本片的製作還是略帶寒酸,但影片製作團隊也是儘可能的藉助最現代的影視製作技術、華麗的佈景和具有時代特色的耀眼服裝,讓經典匈牙利歷史冒險題材電影的發展得到了傳承。
約導本身是一名劇院導演,製作過很多經典戲劇電影,他的這次拍攝也得到了匈牙利國家電影學院的支持。從美國請來的好萊塢特技專家史蒂夫·丹特(代表作:《羅賓漢》、《人類之孩子》、《美國隊長》)和佐爾坦·古利亞斯也為電影動作場面的完成做出了貢獻。

二戰匈牙利騎兵在雕像前閱兵
最後用著名音樂家莫扎特的一段評價來形容哈迪克,因為後者老婆喜歡音樂的緣故,經常在家裡開古典樂派對,使得這兩位歷史和文化界偉人之間有過接觸。莫扎特評價道:「他身上沒有任何傲慢、對藝術家和藝術的蔑視,而這是恰恰是大多數奧地利將軍和領主的悲哀和令人厭惡之處。他是一個受過教育的、溫柔的人,尊重每個人。他不在乎別人的出身或地位,他欣賞所有配得上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