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戴維·M. 格蘭茨,喬納森·M. 豪斯
譯:趙瑋 趙國星

德國陸軍的實力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1941年的德國陸軍皆處於巔峰。傳統上,普魯士軍官團和後來的德國軍官團都非常善於機動進攻作戰(德文為Bewegungskrieg,意為「機動作戰」),其特點是哪怕兵力處於劣勢也要進行快速運動,以免遭到打擊。自從1806年被拿破崙擊敗後,普魯士人便已經使用統一的訓練和軍事思想,並允許下級軍官發揮主動性,因為他們才明白指揮官的意圖,也知道友鄰部隊在相同形勢下會有何反應。一戰後,漢斯·馮·塞克特將軍(Hans von Seeckt)主持進行了一系列全面的研究工作,最終建立起了一門連貫的軍事學說,具體來講就是綜合運用不同兵種來實現對敵防禦的快速突破,隨後發展勝利,並打亂敵人的組織體系。
20世紀30年代末,關於如何使用裝甲部隊的爭論讓這一學說產生了裂痕。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在1940年指揮的裝甲集群(該集群給蘇軍將領留下了深刻印象)便是這一背景下的一次嘗試。那些老派的指揮官坐等他們吃敗仗,接著順理成章地將機械化部隊收歸步兵指揮——然而勝利證明這些信奉機械化戰爭思想的人才是正確的。
坦克師,或者說裝甲師已經成為實施該進攻學說的關鍵力量。希特勒入侵蘇聯就需要組建大量這樣的編制,為此,他在1940年底到1941年初的冬季削減了現有和新組建裝甲師的坦克數量。1941年時,1個裝甲師只下轄2~3個裝甲營,合計應有150~202輛坦克;但實際能投入戰鬥的(坦克)平均只有約150輛。此外,儘管火力和裝甲防護性能都很貧弱的Ⅰ號和Ⅱ號存在明顯缺陷,可德國人也沒有足夠的新型坦克來為戰鬥部隊替換這些早期型號。
除那些坦克以外,每個裝甲師還下轄有5個步兵營(4個營乘卡車,1個營混乘摩托車和其他類型車輛;裝甲師一般轄有2個含4個射擊兵營的射擊兵團和1個師屬摩托車射擊兵營)。只有很少一部分步兵(通常是摩托車射擊兵營中的1個連)裝備了裝甲人員輸送車,因此大部分(人員)損失都掛在步兵賬上也就不足為奇了。只有第1和第10裝甲師例外,因為這兩者分別轄有2個和1個搭乘半履帶車輛的營。1個典型的裝甲師還編有裝甲偵察營、工兵營和3個由卡車或履帶牽引車拖帶的105毫米榴彈炮營;加上通訊、反坦克及高炮單位,這個裝甲師共計約有17000人。摩托化步兵師稍小一些,只有1個大號的裝甲營、7個摩步營和3~4個炮兵營。

1個典型的1941年型摩托化軍(1943年時更名為裝甲軍)下轄3個機動師——要麼是2個裝甲師和1個摩步師,要麼是1個裝甲師和2個摩步師,外加1個或更多的步兵師來掩護側翼和交通線。然後2~4個摩托化軍會組成1個裝甲集群,但這種編制不多,所以直到1941年底才更名為「裝甲集團軍」,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是在常規的步兵軍被調入裝甲集群時才會改名。
總的來說,步兵師保持著《凡爾賽和約》所強制要求的三三制。1個步兵師的核心由3個步兵團組成,每團下轄有3個步兵營和少量炮兵、工程兵、反坦克及偵察分隊。1個典型的步兵師還下轄了1個裝備150毫米榴彈炮、3個裝備10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營,外加1個摩托化坦克殲擊營和各種支援分隊。然而,很多於動員後期組建的步兵師都嚴重缺乏車輛和裝備。
在1939—1940年間的戰鬥中,德軍幾乎沒有出現過需要防禦敵人精心組織的進攻的情況,因此他們的防禦學說大多還停留在1918年。這一特別有效的思想依賴於步兵在縱深內建立起嚴密防禦,並將主力留作預備隊使用而非配置在一線。當敵人進攻時,前沿分隊可以後撤,同時準備發動迅猛的反擊以擊退侵入敵軍。這一理論的實現基於以下三個假設:1.德軍有足夠的步兵建立縱深防禦;2.敵軍的進攻主要由下車作戰的步兵實施;3.德軍指揮官有權自由選定陣地,並根據實地情況實施靈活防禦。可惜這三個條件在俄國並不存在。當時德軍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仍然是37毫米反坦克炮,不過事實證明這種火炮連法國和英國的重型坦克都無力對抗;大部分部隊裡只有炮兵營和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由德國空軍指揮)才能有效打擊此類坦克。
德國陸軍的侷限
1941年時,德國陸軍、空軍和黨衛軍擁有的近期作戰經驗、靈活而又充分放權的指揮體系與蘇軍相比有著很多優勢。但如果德國人並未像預期那樣快速獲勝,他們就不得不面對自己在持久消耗戰中存在的各種嚴重缺陷。
首要問題自然是德國的人口還不到蘇聯一半。1939年時,德國只有大約8000萬,而蘇聯有1.65億。當然,這些數字實際上並不能完全說明兩國在受過訓練的官兵總量上的差距。
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將德國陸軍官兵數量限制為10萬人(另外海軍被限制為1.5萬人),所有人的服役年限都必須超過12年(士兵最低12年,軍官最低25年,以防德軍培養後備力量)。儘管德國人會玩弄一些小伎倆來規避限制,但1920—1934年間達到兵役年齡的青年(所謂「空白一代」)幾乎都沒有參軍受訓的經歷。即便是在1935年德國正式恢復義務兵役制後,營房和武器的短缺同樣限制了每年接受訓練士兵的數量。
儘管1941年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總數達到了將近700萬人(其中有300萬人在東線),卻幾乎沒有後備兵員。為了給「巴巴羅薩」行動組建最後的20個師,包括正常應於1942年服役的青年在內的三個級別義務兵役人員都在1941年5月完成了個人訓練,此時距離入侵蘇聯只有1個月;除這些師以外,還有不超過32.1萬的現役人員可以作為訓練有素的預備力量。不過這些兵員在對蘇戰爭頭幾個月裡就被用光了,之後也再沒有更多的補充。相比之下,當德軍發動進攻時,蘇聯除500萬現役軍人外,還有1400萬受過訓練的預備役人員可供使用。
到1941年6月,德國工業已經需要依賴於佔領區內的300萬外國工人。隨著軍隊不斷徵兵,勞動力短缺的現象日趨嚴重。希特勒指望著能如前兩年那樣打贏一場速決戰,而非陷入持久戰。他的目光早已越過1941年的戰局,開始籌劃組建新的機械化和空軍部隊,然後接著在北非和小亞細亞地區開戰。
除了缺乏熟練工人外,德國工業發展還受到原材料匱乏和希特勒野心的制約。作為一個政客,他既需要大炮也需要黃油,還必須用消費品哄老百姓開心。以上這些事實,加之德國人並未預料到入侵波蘭會引發世界大戰,該國工業根本沒有能力為整支軍隊提供武器裝備。優先級最高的是德國空軍,可即便是這個如傳奇一般的軍種也只是一支戰術力量,採用4臺發動機的轟炸機等遠端戰略飛機少之又少;黨衛軍等被看作精銳的部隊佔據了第二優先級,儘管其數量在1941年時相當有限。這也就代表著德國陸軍根本沒法成為一支完全機械化或者哪怕是摩托化的作戰力量。
除34個裝甲/摩步師外,他們絕大多數在東線部隊的裝備和在上次戰爭(即一戰)中差不多;步兵使用兩條腿行軍,炮兵和後勤部隊則是靠牲口拉車——第一批入侵蘇聯的德軍部隊至少裝備了60萬甚至75萬匹馬。為了準備1941年時的侵略,德國人在波蘭佔領區徵用了大量馬匹和1.5萬輛農用馬車。不過草料同樣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後勤問題,尤其是這些歐洲重型挽馬需要吃飽肚子才能拉著大炮穿泥過雪;而且此類馬匹和德國的火車頭一樣不能適應俄羅斯的嚴酷環境,特別是在冬季。
德國不僅存在以上方面的問題,就連為了給部隊提供足量裝備往往也得東拼西湊。於1940—1941年間新組建的部分部隊裝備了大量繳獲的捷克坦克和火炮,以及產自法國的卡車。比如第6、第7、第8、第12、第19和第20裝甲師便主要裝備捷克38t型坦克;14第3摩托化步兵師、第11和第20裝甲師擁有很多法國卡車,儘管這些車輛並不適合長途駕駛,無法滿足閃電戰進行長途奔襲的要求。另外,德國人更沒有能力為入侵蘇聯時提供側翼掩護的僕從國軍隊哪怕象徵性地供應一些現代化技術裝備——結果就是這些僕從軍根本沒有為蘇德戰爭中作為主流的高強度機動作戰做好準備。

德國人在佔領的西歐和中歐透過徵用商用卡車的方式彌補了車輛不足,但由於缺乏相應的零配件、指導手冊和工具,這些車輛的故障率相當驚人;即使是那些裝備德制車輛的部隊也沒有足夠的維修能力來應對這樣一場大戰。與普通汽車不同,坦克和裝甲車輛是很複雜的技術裝備,出現機械故障(的概率)更頻繁,還需要對其進行大量的維護保養工作。對德制坦克的不斷改進更是意味著每個坦克營/連皆存在各種不同的型號,而且其零配件往往不能通用——有一次統計(的資料)表明德軍入侵蘇聯時裝備了2000多種車輛、170多型火炮、73個型號的坦克和52個型號的高射炮。備用零件和受過訓練的維修人員總是處於極端匱乏中,而且很多需要大修的車輛都必須送回德國國內的工廠(至少在頭半年如此)。
簡而言之,德國國防軍是支典型的西方軍隊,他們的目標在於利用機動優勢發起進攻並贏得速決戰——必須速勝,否則一切都是一場空。
本文摘自《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蘇德戰爭史》

本書以公正的視角、嚴謹的態度、流暢的文筆敘述了整部蘇德戰爭史。書中主要描寫了這場戰爭的始末,包括戰前蘇德雙方軍事實力對比,戰爭爆發的時代背景、具體過程、戰鬥結果,這場戰爭對戰後世界格局造成的影響,並對戰爭中的一些經典戰役或是階段性事件進行了介紹,例如「巴巴羅薩」行動、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會戰。除此之外,作者以蘇德戰爭作為敘述主線,同時還介紹了諸如作戰雙方的盟國軍隊實力、軸心與同盟兩大陣營對於這場戰爭施加的影響;這些內容不僅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敘述主線、把握戰爭進程,也有利於他們對這場戰爭形成更為直觀、立體、公正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