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保羅•卡雷爾
翻譯:小小冰人

東線,沒有一個將軍,沒有一個軍官,也沒有一個士兵對斯摩稜斯克戰役後進一步的行動方向或下一個目標有任何懷疑。當然是莫斯科,莫斯科是蘇維埃帝國的心臟和大腦。任何人只要看看戰前的蘇聯地圖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道路都通向莫斯科。這個知識界和政界人物雲集的首都同時也是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是紅色帝國的心臟。這似乎是個合理的假設,如果這顆心臟被刺穿,整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就將崩潰。這就是陸軍總司令馮·勃勞希契元帥的觀點。他的看法得到了總參謀長哈爾德的贊同,古德里安、霍特、博克以及東線其他的司令官也都表示贊成。他們都同意現代戰略學之父克勞塞維茨的看法,他曾評述過拿破崙的莫斯科戰役,儘管拿破崙輸掉了徵俄戰爭,但他的目標是合理和正確的。戰爭的目標是敵人的國土、他們的首都以及他們的政治權力中心。
不過,克勞塞維茨指出,「龐大的俄羅斯帝國不是一個能被真正征服(也就是說,被佔領)的國家。一場延伸進這個國家心臟的鉅變是必要的。只有對莫斯科進行一次有力的打擊,波拿巴才有希望……」實際上,只有這樣他才有希望動搖俄羅斯帝國,促使這個國家發生內亂,造成紛爭,並掃除其政權。拿破崙失敗的原因在於他兵力不足、俄國人成功實施了故意撤離的戰略以及俄國人民與沙皇之間堅定、不可動搖的關係。
德國的將領們仔細研究過他們的克勞塞維茨,所有的一切不是按照他的格言制定的嗎?俄國人沒有撤入他們廣袤的腹地,而是守在原地實施抵抗。德國軍隊已被證明比他們更優秀。俄國老百姓似乎很討厭布爾什維克主義,在俄國西部的許多地方,入侵者已被讚譽為解放者。怎麼可能出差錯呢?沒有。好吧,那麼,到莫斯科去。
但希特勒卻不願宣佈莫斯科為戰役第二階段的戰略目標,他突然間避開了史達林的首都。他是害怕自己遭遇拿破崙的命運嗎?他不相信傳統的戰略思想嗎?還是他弄不明白莫斯科和俄國?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他都不想揮師莫斯科。就在斯摩稜斯克的德軍已做好衝向莫斯科的一切準備,就在一場偉大的勝利似乎已近在咫尺,就在所有人都等待著「裝甲部隊前進!目標克里姆林宮!」的命令下達之際,希特勒突然中止了這些計劃。
1941年8月22日臨近午夜時,第2裝甲集群設在普魯德基(Prudki)的司令部裡的電話響了起來。電話是從鮑裡索夫打來的:集團軍群司令部在找古德里安。陸軍元帥馮·博克在電話裡說道:「古德里安,請您明天早上過來一趟好嗎?毛爾森林有人過來拜訪。」
古德里安思緒如飛。一次高級別的訪問?木已成舟了嗎?會不會在最後時刻,進攻莫斯科的行動又得到了批准?但古德里安感覺到陸軍元帥的心情不是太好,於是他語調輕快地問道:「元帥先生,您想讓我幾點到您那裡報到?」「我們就說好10點吧!」博克答道,隨即掛掉了電話。
「毛爾」是東普魯士一片森林的名字,靠近元首大本營,陸軍總司令部和陸軍總參謀部戰時指揮部就設在那裡。會不會是希特勒親自來訪?
古德里安立即詢問他的參謀長和作訓處長是否還沒睡。兩分鐘後,他和利本施泰因以及拜爾萊因已坐在指揮車的地圖桌前。巨大的態勢圖示明瞭過去幾周裡所有的戰鬥,黑色和紅色的箭頭,小小的旗幟和數字,實線、虛線和弧線,甚至還有些奇形怪狀的圓圈。所有的標識畫得都很整齊,但它們代表的是血腥、恐懼和死亡。不過,地圖上並未標出代價,沒有標出大批人員不得不被犧牲掉,從而使這個箭頭得以跨越克魯格洛夫卡(Kruglovka)村。
古德里安和他的參謀人員在波奇諾克(Pochinok)西面的普魯德基至少已停留了四個星期。7月中旬,德軍的摩托化師已經奪取了著名的傑斯納河(Desna) 河曲部以及葉利尼亞(Yelnya)小鎮。從那時起,他們就只有一個念頭——莫斯科。他們已經到達出發位置,儘管他們疲憊不堪。裝甲團的實力大為縮減,補給車隊也遭遇了很大的損失,但他們按計劃完成了他們的任務。目前正進行一次短暫的停頓,組建起一個新的補給基地,然後,他們將再次踏上征途,完成這場戰役的最後衝刺,直搗蘇聯的心臟。這就是他們在等待的命令。
8月23日10點前不久,古德里安搭乘的「鸛」式輕型飛機降落在鮑裡索夫機場,他隨即驅車趕往集團軍群司令部。第4、第9和第2集團軍的司令官們也都剛剛到達——陸軍元帥馮·克魯格、大將施特勞斯、大將馮·魏克斯男爵。來自毛爾森林的訪客隨時可能到達:他就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大將。
11點,哈爾德抵達了。他看上去病怏怏的,似乎很沮喪。大家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哈爾德宣佈:「元首已經決定,首先要奪取的目標既不是他先前設想的列寧格勒,也不是陸軍總參謀部提出的莫斯科,而是烏克蘭和克里木。」
在場所有人都驚呆了。古德里安像木樁那樣站立著,「這不可能是真的。」
哈爾德無奈地看著他,「這是真的。我們花了5個星期爭論向莫斯科進軍的事宜。8月18日,我們提交了一份進攻計劃,這裡是一份答覆。」說著,他掏出一份檔案讀了起來。
元首指令,1941年8月21日。
陸軍於8月18日呈交給我的關於繼續東線戰事的建議並不符合我的意圖。因此,我命令如下:
(1)冬季來臨前,要實現的最重要的目標並非攻佔莫斯科,而是奪取克里木以及頓涅茨的工業和產煤區,並切斷俄國人從高加索地區獲得的石油供應;北面的目標是隔離列寧格勒,並與芬蘭人會合。
命令繼續著,在第2項中列出了「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的戰略目標,在第3項中包含了給「中央」集團軍群的指令,透過提供足夠的兵力參與殲滅蘇軍第5 集團軍的行動。最後,這份指令解釋了希特勒結束烏克蘭戰事後繼續行動的計劃。具體如下:
(4)奪取克里木半島對確保我們從羅馬尼亞獲得石油供應至關重要。出於這個原因,應採取一切可用之手段,包括快速部隊的投入,趕在敵人來得及調集其新銳部隊前,迅速渡過第聶伯河,直撲克裡木。
(5)只有緊緊地封鎖列寧格勒、與芬蘭人會合並殲滅俄國人的第5集團軍,才能為進攻鐵木辛哥集團軍群的成功前景提供先決條件和可用兵力,並將其擊敗,這符合8月12日第34號指令的補充命令。
阿道夫·希特勒
這就是決定。這也是將軍們一直擔心並希望永遠不會發生的。但現在,它被簽發下來。
普遍的看法是,希特勒轉身離開莫斯科是夏季戰役的一個關鍵錯誤。這種觀點不能說錯,但筆者並不認為希特勒決定轉向基輔,結果喪失了時間,是後來在莫斯科門前造成災難的唯一原因。客觀地考慮希特勒的決定,在許多方面實際上是正確和合理的。夏季戰役已清楚地暴露出一個問題:裝甲和步兵部隊不同的前進速度已不可避免地將軍隊分成了兩個相互連接的部分,他們不僅分別前進,打仗也是各打各的。這就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弱點,敵人一旦弄明白德軍的作戰模式,很可能會對這一弱點加以充分的利用。各種經過證實的史達林的談話表明,截至1941年7月底前,他已了解德國人的手法。

另外,蘇聯廣闊地域的破壞性影響以及嚴重的耗損也導致不需要進一步的理由。另一個事實是,「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的進展較為緩慢,這使得「中央」集團軍群的兩翼一直處於暴露狀態。對此,必須採取措施以掩護其側翼。此外,在合圍戰中獲得的經驗也表明,在以後圍殲蘇軍部隊的戰鬥中,裝甲和步兵部隊不應該相距太遠,而應採取更加密切的配合。根據目前已知的蘇軍坦克部隊實力和取之不盡的兵員儲備來看,希特勒的謹慎還是合理的。
但是(這一點很重要)這一謹慎的戰略已為時太晚。德軍在中央戰線上插入蘇聯腹地已然太深。如果徹底放棄奪取蘇聯首都這一閃電戰的構思,敵人就將獲得重整旗鼓的時間,那麼可以肯定,這場戰役,乃至整個戰爭都將輸掉。由此看來,希特勒的決定是對葉利尼亞——斯摩稜斯克戰役打破了德軍閃電戰氣勢的一種承認。如果將領們接受這一觀點,就意味著「巴巴羅薩」行動的基礎已經失效。這一觀點正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以及各戰地指揮官,特別是古德里安,竭力反對的。
本文選自《東進:1941—1943年的蘇德戰爭》

任何一個致力於東線戰役研究的人都無法迴避《東進》《焦土》這兩部著作;
無法逾越的經典,被91家出版社譯成65國文字流傳至今;
東線戰場開山鉅作,蘇德戰爭全景史詩,有血有肉的歷史傳奇,被譽為「永恆的經典之作」;
亞馬遜五星好評圖書,保羅•卡雷爾親筆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