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行四海,大巡洋艦傳奇:美西戰爭

本文摘自【海洋文庫L009】[英]艾丹·多德森著,金文傑譯《大巡洋艦圖解百科:1865—1910》

19 世紀90 年代,美國和西班牙的外交關係逐漸惡化,尤其在西班牙最後一塊美洲殖民地古巴的問題上。古巴當地的獨立運動最終在1895 年演變為武裝起義,而西班牙人對此事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激怒了美國人,當地的軍事衝突也嚴重影響到美國的商業利益。因此,「緬因」號於1898 年1 月25 日被部署到哈瓦那灣,以保護美國的利益。但該艦因為彈藥庫意外爆炸而在2 月15 日沉沒,這意味著美西兩國通過外交解決爭議的嘗試徹底失敗。當時,美國的官方調查報告將該艦的沉沒歸咎於水雷——不過後來的研究表明,導致該艦爆炸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載煤艙失火。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致使美國就古巴的獨立問題向西班牙傳達最後通牒。西班牙則於4 月23日正式向美國宣戰。

1898 年2 月15 日,攝於哈瓦那港的「緬因」號殘骸。該艦的意外爆炸沉沒導致了後來的美西戰爭(NHHC UA 477.26)

在太平洋地區,位於菲律賓馬尼拉的西班牙艦隊在5 月1 日的馬尼拉灣海戰中被完全摧毀,隨後美國海軍對馬尼拉實施封鎖。這也導致了國際局勢上的一次短暫危機,因為不久之後一支由德國指揮官率領的多國艦隊(包括「皇帝」號、「不朽」號和「布呂克斯」號)便抵達當地,保護各國的利益,並拒絕美國海軍登艦的要求。不過,馬尼拉最終在8 月13 日被美國登陸部隊佔領;關島也在此前的6 月21 日,由「查爾斯頓」號[Charleston(1888)]巡洋艦佔領。

在大西洋戰場,西班牙海軍向美國的東海岸派出一支包括「瑪利亞· 特蕾莎公主」號裝甲巡洋艦(旗艦)、「奧肯多海軍上將」號、「維斯坎亞」號和「克里斯托· 哥倫布」號(該艦此時仍未安裝主炮,因此艦上搭載的最重型艦炮是6英寸副炮),以及另外三艘驅逐艦「冥王星」號[Pluton(1897)]、「恐懼」號(Terror)和「憤怒」號[Furor(1896)]。因為擔心這支西班牙艦隊攻擊美國的沿海城市,美軍艦隊被一分為二。其一是由「布魯克林」號巡洋艦擔任旗艦的遊擊艦隊,下轄兩艘戰列艦「德克薩斯」號(Texas)和「馬薩諸塞」號[Massachusetts(1893)]。其二則是由「紐約」號擔任旗艦的北大西洋艦隊,下轄有淺水重炮艦「清教徒」號[Puritan(1882)]和「恐懼」號[Terror(1883)],不過兩艦更多是用來湊數。值得一提的是,該艦隊中的「紐約」號、「清教徒」號和「辛辛那提」號[Cincinatti(1892)]防護巡洋艦在4月27日向哈瓦那港以東的馬坦薩斯(Matanzas)的西班牙工事實施炮擊,從而打響了這場戰爭的第一炮。截至5月12日,該艦隊轄有「紐約」號巡洋艦、「恐懼」號淺水重炮艦、「衣阿華」號[Iowa (1896)]和「印第安納」號[Indiana(1893)]戰列艦、「安菲特里忒」號[Amphitrite(1883)]淺水重炮艦、「底特律」號[Detroit(1891)]無防護巡洋艦及1艘魚雷艇、1艘拖船和1艘運煤船,並且已對波多黎各的聖胡安實施炮擊。

1898 年4 月, 攝於弗得角的「克里斯托·哥倫布」號和「維斯坎亞」號巡洋艦。兩艦將於4 月29 日駛向西印度群島(NHHC NH 88613)

西班牙的巡洋艦編隊(「恐懼」號在嘗試突破美軍封鎖期間受損,因此停泊于波多黎各)成功繞過美國海軍,於5月19日抵達古巴聖地亞哥港,並與當地的「梅賽德斯王后」號[Reina Mercedes (1887)]無防護巡洋艦匯合,後者當時因鍋爐損壞已基本喪失航行能力。6月1日,美國北大西洋艦隊和遊擊艦隊匯合,並在「紐約」號的帶領下對聖地亞哥實施封鎖。6月3日,美軍曾嘗試在出港主航道鑿沉「梅里馬克」號[Merrimac (1894)]運煤船,從而封鎖該港口,但該艦尚未抵達預定位置便被岸防炮臺重創並喪失航行能力;在「梅賽德斯王后」號、「維斯坎亞」號和「冥王星」號的集中攻擊下,「梅里馬克」最終在遠離航道的水域沉沒。之後,美方艦隊對聖地亞哥及周邊地區展開持續的炮擊。6月6日,「維斯坎亞」號、「梅賽德斯王后」號和「憤怒」號均被美艦炮火命中。7月1日,「紐約」號曾短暫離開封鎖線,前往聖地亞哥東南方向的阿瓜多雷斯(Aguadores)河口實施炮擊,以轉移西班牙軍隊的注意力,從而支援陸上的行動,但並未獲得成功。隨後「紐約」號返回封鎖線。

1898 年7 月1 日,正在阿瓜多雷斯河口實施炮擊的「紐約」號巡洋艦(LoC LC-D4-20726)

與此同時,西班牙人也意識到己方的艦船不能繼續困守聖地亞哥港,因為此時美國的地面部隊正逐漸向港口挺進(儘管他們受到了疾病的影響)。於是,西班牙艦隊被要求實施突圍。突圍計劃預計在7月3日9:00開始,唯一不執行計劃的例外是「梅賽德斯王后」號,因為該艦的鍋爐已經無法修復。西班牙艦隊於8:45實施行動,湊巧的是在不久之後,「紐約」號和「艾瑞克森」號[Ericsson(1894)]魚雷艇卻離開封鎖陣位,以護送艦隊司令參加與地面部隊高層舉行的戰場會議。因此,封鎖線的最西端產生了一個缺口。此外,「馬薩諸塞」號戰列艦及防護巡洋艦「紐瓦克」號[Newark(1888)]、「新奧爾良」號[New Orleans (1896)]也在當日清晨離開以補充燃煤。於是,當時美國艦隊的旗艦由「布魯克林」號擔任,艦隊轄有「德克薩斯」號、「印第安納」號、「俄勒岡」號[Oregon(1893)]和「衣阿華」號戰列艦,以及「雌狐」號[Vixen(1896)]和「格羅斯特」號[Gloucester (1891)]炮艦。

「布魯克林」號於9:35首次發現突圍的西班牙艦艇,後者在9:45已突圍離開聖地亞哥海灣,領艦為「瑪利亞·特蕾莎」號,緊隨其後的依次是「維斯坎亞」號、「哥倫布」號、「奧肯多海軍上將」號、「憤怒」號和「冥王星」號。「衣阿華」號戰列艦率先開火,西班牙岸防炮兵隨即開火還擊,掩護艦隊撤離,但西班牙艦隊的航速因「維斯坎亞」號艦底的附著物和低質量燃煤而受到拖累。不過,就另一方面而言,「布魯克林」號的蒸汽機當時處於巡航速度模式,且根本沒有時間連接艦上的蒸汽輔機(甚至沒有足夠的蒸汽來驅動它們),導致該艦的最大航速僅為17 節。只有「俄勒岡」號戰列艦的全部鍋爐蒸汽充足,因此該艦反而成為美國艦隊中速度最快的一艘艦船。此外,由於動力系統出現故障,「印第安納」號的最大航速僅為9 節。

美軍艦隊當時還實施了錯誤的機動,導致「布魯克林」號和「德克薩斯」號險些相撞並互相遮擋射界。不過很快,「瑪利亞· 特蕾莎」號便被「衣阿華」號發射的2 枚12 英寸炮彈直接命中,當然後者也被「哥倫布」號發射的2 枚6 英寸炮彈命中,其中1 枚命中水線部位並導致該艦航速下降。因此,「衣阿華」號只得尾隨西班牙的巡洋艦編隊,並將目標轉向編隊最後方的「 奧肯多海軍上將」號。為了保護艦隊中的大多數艦船,西班牙艦隊司令命令艦隊轉向西南,而自己率領「瑪利亞· 特蕾莎」號直接與「布魯克林」號展開激戰,以這種方式提供掩護。後者儘管被炮彈命中超過20 次,但僅有2 人傷亡;「 瑪利亞· 特蕾莎」號則遭受重創,艦橋受損並燃起大火,最終於10:20 在古巴島岸邊搶灘擱淺。

「奧肯多海軍上將」號的殘骸。該艦同其姊妹艦一樣,在遭受重創後主動搶灘擱淺(作者個人收藏)

在剩下的西班牙艦艇中,「艾肯多」號不僅被「衣阿華」號戰列艦重創,該艦自身的一門5.5 英寸炮還意外炸膛,導致所有操作人員死亡。之後,這艘軍艦的魚雷艙燃起大火且鍋爐艙發生爆炸。最終,「艾肯多」號不得不脫離艦隊,並於10:30 搶灘擱淺在聖地亞哥以西7 海里、距離海岸線大約500 碼處。

「維斯坎亞」號和「布魯克林」號在近距離上展開了近一個小時之久的激烈交火,但由於前者所發射彈藥的質量問題,後者僅有一門5 英寸艦炮被毀——事後估計,西班牙艦艇發射的炮彈中有大約85% 是啞彈。西班牙海軍的艦炮也存在許多問題,除去「奧肯多」號上發生的炸膛事故,許多艦炮還在此戰中暴露出漏氣和卡膛等各種故障。「維斯坎亞」號的結局相當悲慘,總共有來自「布魯克林」號和「德克薩斯」號的200 餘發炮彈命中該艦,最終有1 枚8 英寸炮彈直接引爆艦上彈藥庫中的戰雷頭。隨後,「維斯坎亞」號降旗投降並自行搶灘,於11:06 擱淺,該艦艦員被「衣阿華」號所救。

西班牙的兩艘驅逐艦則接連受到「格羅斯特」號、「衣阿華」號和「印第安納」號攻擊。之後,「紐約」號也加入對兩艦的追擊;該艦在觀察到聖地亞哥灣出口出現煙霧後,便迅速調轉航向折返(但「紐約」號和「布魯克林」號一樣,動力系統處於巡航狀態)。「憤怒」號最終於10:50沉沒,而「冥王星」號於10:45在卡巴納斯灣(Cabanas Bay)附近擱淺。至此,西班牙艦隊中唯一倖存的便是「哥倫布」號巡洋艦,且美方只有「俄勒岡」號戰列艦在航速上能夠與其保持接觸,並將前者限制在沿岸海域。直到「哥倫布」號因艦上裝載的威爾士燃煤耗盡,不得不開始使用低質量燃料;加上海岸線出現變化,「俄勒岡」號終於能將前者納入自己的射程內。美艦立即向敵艦開火,自知無法逃離後,後者轉而駛向塔奎諾河口(Rio Tarquino)並打開通海閥,在13:20擱淺。「俄勒岡」號的艦員曾嘗試俘獲該艦,但此時這艘軍艦已嚴重進水。漲潮後,「紐約」號也曾嘗試在「哥倫布」號再度浮起時將其拖曳至岸邊,但後者突然向左舷傾斜,隨即翻沉,只剩右舷的部分副炮還露出海面。

右上圖:「克里斯托·哥倫布」號巡洋艦翻沉後的殘骸(NHHC NH 72711)

在這場戰役的最後階段,由於美軍即將發起進攻,奧匈帝國部署在西印度群島的「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號在德國要求下,來到聖地亞哥試圖撤離被困在港內的中立國國民。但該艦被「印第安納」號戰列艦誤認為西班牙艦船而遭到攻擊,最終僥倖逃脫。不過,該艦在第二天進入港內,併成功將當地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國民轉移至牙買加。之後,「瑪利亞·特蕾西亞」號繼續在西印度群島服役,到年底才返回亞得里亞海。

戰後,美軍對參與這場戰役的西班牙巡洋艦殘骸進行調查,但最終僅有「瑪利亞·特蕾莎」號被認為值得展開打撈,其餘各艦則繼續待在原處,不過艦上的武器和設備都被撈走。「伏爾甘」號[Vulcan(1884)]維修艦的船員在1898年9月成功打撈了「瑪利亞·特蕾莎」號的艦體,並將其拖曳至關塔那摩進行初步維修。10月29日,這艘西班牙軍艦再次由「伏爾甘」號拖曳,前往諾福克的海軍造船廠接受進一步維修。但在11月1日,兩艦於巴哈馬群島附近遭遇風暴,「瑪利亞·特蕾莎」號在拖曳繩索斷開後飄走,在卡特島(Cat Island)附近觸礁,其龍骨因此折斷且最終沉沒。不過,該艦及其姊妹艦上的大量5.5英寸艦炮還是被運往美國,陳列於各地以紀念這場戰爭。

巡行四海——以260多張圖片和120多頁圖表,詳解200餘艘大型巡洋艦的發展歷程

直達圖書秒殺現場

相關文章

世紀之交的海軍:戰列艦還是巡洋艦?

世紀之交的海軍:戰列艦還是巡洋艦?

——摘自艾丹·多德森著《大巡洋艦圖解百科:1865—1910》 應該如何對那些並非專為一線戰鬥而設計的艦船進行分類?對此,我們可以簡單地以英...

從大型巡洋艦到戰列巡洋艦

從大型巡洋艦到戰列巡洋艦

本文摘自《大巡洋艦圖解百科:1865—1910》 在英國,全重型火炮裝甲巡洋艦始於1904年末所制訂的1905—1906年建造計劃(約翰·費...

接受戰火歷練的大型巡洋艦:意土戰爭

接受戰火歷練的大型巡洋艦:意土戰爭

《英國戰列艦》+《大巡洋艦圖解》眾籌特裝版摩點眾籌即將收官! 最後17小時,機會不容錯過! 土耳其「聖訪」號裝甲巡航艦沉沒後的殘骸。該艦於1...

重裝上陣:蘇俄現代裝甲列車

重裝上陣:蘇俄現代裝甲列車

本文摘自[法]保羅·馬爾馬薩里著,姚軍譯《世界裝甲列車圖解百科:1825—1910》 哈爾科夫工廠的第65 機車設計局負責設計工作,該局從開...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盔甲)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盔甲)

作者:周渝|本文摘選自《中國甲冑史圖鑑》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唐·王維《少年行》 唐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