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製M3輕型坦克投入到印緬戰場,日軍即刻開展攻擊法研究

(上圖)戰車第1 營M3A3 輕型坦克上的中美裝甲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隨著歐洲戰場形勢的緊張,美國軍械局意識到M2 輕型坦克已經變得過時,於是進行了整體升級計劃。美國坦克製造商將1938 年推出的M2A4 輕型坦克設計進行強化,包括更換髮動機引擎、增強裝甲、採用新設計的炮塔37mm 坦克炮,因車身重量增加,修改了驅動輪及懸掛系統。這種新設計的坦克被命名為M3 輕型坦克,於1941 年3 月至1943 年10 月進行生產。

如同其前身M2A4坦克一樣,M3 輕型坦克也裝備一門M5 型37mm 坦克炮,以及三挺M1919A4 型7.62mm 車載機槍,一挺與主炮同軸,一挺在炮塔頂部外側,一挺在副駕駛座前方。起初還在車身的兩側設計了機槍塔,同時放置兩挺M1919A4 型7.62mm 車載機槍。但在實際的應用中,機槍往往被坦克乘員拆除,以換取更多空間。M3 使用兩臺新型的「凱迪拉克」七缸星形發動機引擎,兩臺發動機的總功率為250 馬力。

(上圖)印度加爾各答準備撥交給中國駐印軍戰車第1 營的M3A3輕型坦克

到了1941 年,由於發動機引擎的製造材料開始短缺,約500 輛的M3 輕型坦克改用了「吉伯森」(Guiberson) T-1020 型柴油發動機。車身採用斜側面設計,並將駕駛艙蓋移到車體上方。這種設計雖擴大了車體內部空間,但是車身過高且有許多稜角,給敵人的反坦克火力提供了較大的射擊面積,成為此型坦克的致命弱點。

M3 系列的生產由美利堅汽車與鑄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負責, 改良型M3A1 則於1941 年8 月服役。M3A1 搭配了有動力旋轉裝置的改良型焊接式炮塔,並安裝了一個陀螺穩定器,可使37mm 坦克炮能在行駛的過程中精準射擊,炮塔內部採用吊籃式設計結構。另外,還設計了一輛車體全部採用焊接結構的實驗車型,被稱為M3A1E1 型。這種車體制作方式被之後研製的M3A2 型採用,但沒有投入生產。

不久,定型的M3A3 則在M3A2 的設計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改進,包括炮塔、車身以及車身機槍座。儘管使用M3 系列輕型坦克的部隊抱怨該型坦克火力太弱,可坦克設計師們仍在M3 輕型坦克的改善型M5 輕型坦克上保留了37mm 坦克炮。當M5 輕型坦克於1942 年開始批量生產後,便逐漸取代了M3 系列輕型坦克在同盟國軍隊中的地位。自1941 年4 月投產至1942 年12 月停產,M3 系列輕型坦克總共生產了6258 輛。

M3A3 輕型坦克是M3輕型坦克的最後改進型,英軍用J.E.B.斯圖亞特將軍(美國內戰時期的南部聯盟騎兵將軍)之名,重新將此款輕坦克命名為「斯圖亞特」(Stuart)。M3A3的原型車,於1942 年8 月出廠,1942 年12月便開始正式批量生產,至最終停產,總共生產了322 輛。全部被交給美國的同盟國軍隊使用,如英國、自由法國、南斯拉夫、自由波蘭和中國。

(上圖)緬北的中國駐印軍戰車第 1 營

(上圖)緬北的中國駐印軍戰車第 1 營

日本南方軍對美製M3 輕型坦克攻擊法的研究

1942 年3 月,針對緬甸和東南亞戰場出現的美國製M3 輕型坦克。日本南方軍兵器技術指導班基於前線日軍對已繳獲的M3 輕型坦克研究測試的經驗資料,由該班的今井清市中佐、島津武少佐和上野三郎技師三人經過調查後,制定了對該坦克攻擊方法的方案——《美國製M3 型戰車攻擊方法》,下發到南方軍各部隊中。

(一)M3 輕戰車的特徵

1. 優點

該坦克總重量約13 噸。裝甲厚度特別是前部相對防禦性較強,炮塔前面裝甲厚度50mm,駕駛座前面裝甲厚度40mm,炮塔、車體側面及後面裝甲厚度25mm,前部上面15mm,車體上面10mm,炮塔上面12mm。裝備強馬力(250 匹馬力)的航空用發動機, 運行性能良好。火力裝備為優秀的37mm 主炮,採用被帽式穿甲彈,穿甲威力較大。

2. 缺點

目標高大且垂直面頗多。戰鬥室設計不佳。對斜前方、側面、後面的戰鬥(射擊)操作不容易。其中前項特別是前方、側方及後方死角較大。車體大部分採用鉚釘和螺絲的結合方式,抗彈耐力較差。觀察裝置不佳, 各觀察孔在遭受機槍集中射擊時,除火炮瞄準鏡外,沒有可車外觀察的裝置。

(二)M3 輕戰車的攻擊法

(二)M3 輕戰車的攻擊法

1. 野山炮級穿甲彈射擊

「九〇」式野炮和「改造三八」式野炮的穿甲彈於近距離可完全擊穿最厚部的50mm 裝甲板。山炮因初速低,只能限於接近或從側方、後方進行射擊最為有利。

2. 野山炮級以上的榴彈射擊

野山炮或十榴的瞬發信管附榴彈命中鉚接部位和駕駛座前面裝甲板時,根據彈擊效果,能夠造成火炮無法操作或懸掛、履帶損壞等無法運行物理效果,尤其是對車內乘員的精神心理打擊威力相當大。若被連續命中會造成裝甲板毀壞、內部起火引發殉爆等重大後果。但一枚瞬發信管附榴彈命中該戰車厚度25mm 以上裝甲板時難以貫穿,就需從近距離射擊增大效果。

3. 37mm 級穿甲彈射擊

「九四」式37mm 炮或繳獲的「維克斯」式40mm 反坦克炮的穿甲彈於M3 輕戰車側面和後面迫近射擊較易貫穿。

4. 迫近攻擊

M3 輕戰車因死角較多,於夜間或白天肉搏攻擊機會較大時,採用破甲爆雷、裝藥磁石、火焰瓶等實施迫近攻擊最為有效。破甲爆雷、裝藥磁石主要吸附於駕駛座前方頂上(殺傷駕駛員)、車體後部上方(破壞發動機)、炮塔側面及炮塔周圍頂部(殺傷車長、炮手等)。火焰瓶投擲於炮塔後部最為有利,因車體後部上面設置的吸氣孔會將火焰吸入發動機起火導致無法運行。投擲於駕駛座前面, 火焰會進入車內導致無法操作,也可將戰車前方遮蔽,使得後續肉搏攻擊更為容易。

本文摘自《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上下冊)

呈現正面抗日裝甲力量遺失之細節,多份檔案尚屬首度公開!
娓述抗戰時期中、日裝甲力量歷史沿革,以裝甲兵種視角解讀中國抗日戰爭糅合著血性與悲壯的另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