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哈爾科夫會戰:曼施坦因的戰爭

本文摘自指文圖書【戰略戰術007】《國防軍:節節敗退,1943年的失敗戰爭》

對於曼施坦因而言,烏克蘭戰場已經成為他捍衛自己觀點的戰場

關於南方戰線的策劃:曼斯坦因的戰爭

如果1943年僅僅發生了庫爾斯克和奧廖爾戰役,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會認為雙方打成了平局,或者判定蘇聯紅軍佔了上風。而實際上,這一年的餘下時間將會表明國防軍在東線的處境已經變得有多麼絕望。城堡行動對德軍來說是孤注一擲,他們沒有其他選擇,也沒有實施其他的進攻作戰。但對蘇聯紅軍來說,庫圖佐夫行動只不過是一系列看似無窮無盡的攻勢的開端,這些攻勢將會持續到這年的年底,在1944年又重新開始,然後延續到戰爭結束。西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的首席權威戴維·格蘭茨在分析後發現,蘇聯紅軍在1943年至少策劃了8場不同的作戰行動:

  1. 庫爾斯克突出部防禦作戰,到7月12日成功結束。

  2. 針對奧廖爾突出部的庫圖佐夫行動,在7月13日發起,到8月15日成功結束,該突出部被清除,德國守軍退守哈根陣地。

  3. 魯緬採夫行動(Operation Rumiantsev),由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針對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一帶的德軍集團發起。

  4. 蘇沃洛夫行動(Operation Suvorov),由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在北方針對斯摩稜斯克(Smolensk)和羅斯拉夫爾(Roslavl)前方的德軍部隊發起的突擊。

  5. 由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在頓巴斯實施的作戰,旨在突破米烏斯河沿岸的德軍防線。

  6. 切爾尼戈夫(Chernigov)—波爾塔瓦作戰,由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實施,作為魯緬採夫行動的延續,旨在將德軍擊退至第聶伯河。

  7. 布良斯克作戰,由布良斯克方面軍針對布良斯克的德軍部隊發起的突擊,是庫圖佐夫行動和蘇沃洛夫行動的後續。

  8. 新羅西斯克—塔曼和梅利托波爾(Melitopol)作戰,由南方面軍和北高加索方面軍發動的攻勢。

也就是說,蘇聯紅軍為1943年餘下時間制定的作戰計劃要求各地的軍隊都參與進攻。按照一位蘇聯紅軍參謀人員的說法,在南方面軍和北高加索方面軍也加入進攻後,這就是「從大盧基(Velikiye Luki)到黑海」的整條南方戰線的全面進攻。

如果說蘇聯紅軍此時的戰爭方式有一個精髓,那麼就在於——全面實現連續作戰的設想。所有這些戰役都將是苦戰,因為作為對手的國防軍此時仍然能夠熟練地進行自衛。這些戰役全都無法達成衝進敵後不設防區域的徹底戰略突破,它們全都將在某個時刻轉變為令人痛苦的消耗戰。然而蘇聯紅軍有能力接二連三地發起這些戰役,這就給國防軍出了一個無解的難題。德軍的指揮體系只能應對一定數量的緊急情況,超出限度就完全無力應對。數量有限的預備師或預備旅只能封堵一定數量的缺口,而國防軍必定會在蘇聯紅軍攻勢枯竭前耗盡兵力。

「堡壘」行動與「魯緬採夫」行動的示意圖,蘇軍與德軍相繼採用了防守反擊戰術

可能有人會批評這一系列作戰的時間安排。因為蘇聯紅軍的這些戰役是依次發動,而不是同時開始的,所以就給了曼斯坦因這樣優秀的德軍指揮官閃轉騰挪的機會:通過機動應對威脅,將預備隊在不同地點之間移來移去,並在適當的時機以凶猛的反擊打擊過度擴張的蘇聯紅軍前鋒。在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內部對這個問題也有爭論,朱可夫元帥主張減少進攻次數,集中更多兵力攻擊比較關鍵的地段,以求包圍並殲滅德國守軍。史達林則主張「在寬廣戰線上實施數量眾多的正面打擊」,最後他的意見佔了上風。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朱可夫希望按照軍事學院的手冊打大縱深戰役,而比較保守的史達林則意識到己方已經掌握作戰優勢,不需要冒不合理的風險,於是採取了較為傳統的做法,即「迫使敵人分散其資源,在不同地段之間疲於奔命,設法孤立一段戰線,使其佈滿被蘇聯紅軍部隊打開的巨大缺口」。這種連續進行的寬正面進攻有幾種好處:每次進攻可以獲得儘可能長的準備時間,可以周到細緻地儲備物資和彈藥,可以減少在高度官僚化和集中化的威權制度下發生差錯的次數(在這種制度下不太可能依靠下級的主動精神來彌補計劃過於死板的缺陷)。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史達林堅持保守路線的做法很可能是正確的。

要評估這一時期德軍的戰略則比較困難,因為曼斯坦因除了應付接二連三的嚴重威脅之外並無多少建樹。

此時南方集團軍群在前線從左至右依次部署了四個集團軍:部署在庫爾斯克以南的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一帶的第4裝甲集團軍(由赫爾曼·霍特將軍率領)與肯普夫暫編集團軍,其中第4裝甲集團軍大致面朝北方,肯普夫暫編集團軍大致面朝東方;在伊久姆一帶防守頓涅茨河中游的第1裝甲集團軍(由埃伯哈德·馮·馬肯森將軍率領),大致面朝北方;以及重建的第6集團軍[原霍利特暫編集團軍,由卡爾-阿道夫·霍利特將軍(General Karl-Adolf Hollidt)指揮],它位於突出的「作戰陽臺」地帶,據守米烏斯河防線,面向正東。這些集團軍此時都兵力空虛——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暫編集團軍是因為參與了庫爾斯克的血戰,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是因為貢獻了自己的裝甲部隊使庫爾斯克攻勢得以實現。從紙面上看,德軍似乎形成了一道像模像樣的防線:四個集團軍一字排開,步兵師部署在前沿,裝甲師在後方擔任預備隊應對蘇聯紅軍的任何突破。但實際上卻是另一番光景:後勤供給不足,各支部隊都缺人(步兵尤其短缺),還要據守北起別爾哥羅德、南至塔甘羅格並且呈階梯狀向東突出的前線。因此,這條戰線遠遠長於它應有的長度,很容易在蘇聯紅軍選擇的任意地點遭到突破。

雖然有著許多不利條件,但曼斯坦因還是看到了作戰機會。他所屬的軍官團使他接受了尋找戰機的訓練,而他也比國防軍中的其他任何人都更能體現這種傳統。在回憶錄中,曼斯坦因專門用一個最長的章節(篇幅大大超過其他章節)講述了這場在東線的防禦戰(Abwehrkampf),頗有寫作才能的他明晰地闡述了自己的主張。畢竟,要克服蘇聯紅軍此時享有的數量優勢絕非易事:

在1943年7月17日,我集團軍群的29個步兵師和13個裝甲師要面對蘇聯紅軍的109個步兵師、9個步兵旅、10個坦克軍、7個機械化軍和7個騎兵軍,此外我們還必須算上20個獨立坦克旅、16個坦克團和8個反坦克旅。到了9月7日,我軍面前又出現了55個步兵師、2個坦克軍、2個機械化軍、8個坦克旅和12個坦克團,主要是從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的地段調來的。合計起來,蘇聯紅軍對我軍擁有大約7比1的兵力優勢。

蘇軍為即將發起的大縱深攻勢集結了大量的坦克部隊

坦克產量的對比也同樣令人沮喪。曼施坦因指出,「雖然希特勒的熱情造成了令人吃驚的軍工產量,但德國的工廠每月只能產出500輛坦克。」相比之下,蘇聯的產量是這個數字的三倍乃至四倍。

坦克產能不足使得德軍設法改造了大批自行反坦克炮,甚至將其作為採用固定式炮塔的坦克使用。

至於國防軍本身,曼斯坦因指出一系列苦戰使它元氣大傷,既增加了它的人力消耗,也給這支軍隊的核心——「經驗豐富的前線戰士和軍官」——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曼施坦因提到,從城堡行動開始到8月底,德軍的勇猛作風和軍官靠前指揮的傳統使南方集團軍群成了軍官團的墳墓。在這段相對短暫的時間裡,至少有7個師長在戰鬥中身亡,與他們一同戰死的還有38個團長,以及至今看來仍然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252個營長……

衝向哈爾科夫

爭奪烏克蘭的戰鬥應該是屬於曼斯坦因個人的戰爭,他終於能夠在他一直聲稱的理想戰場上迎戰「俄國人」了。他們是進攻方,進入了毫無掩護的空曠地帶,正適合他運用他那著名的反擊手段。然而,儘管曼斯坦因擁有無可爭議的優秀作戰技巧,1943年秋季卻依然將會成為南方集團軍群的又一個災難季節。

戰鬥是在遙遠的南方打響的。7月17日,當庫爾斯克的戰鬥剛剛平息,蘇聯紅軍就對米烏斯河沿岸的德國第6集團軍發動了進攻。

在其他任何戰爭中,這樣一場強大的攻勢都會被視作這個交戰季節的主要事件。但是在這場戰爭中,它卻被完全埋沒了。發起進攻的是托爾布欣將軍(General F. I. Tolbukhin)指揮的南方面軍,從右到左依次是第51集團軍、第5突擊集團軍、第28集團軍和第44集團軍,而第五支部隊(近衛第2集團軍)則用來組成第二梯隊。中路的第5突擊集團軍和第28集團軍將會在寬度只有19千米左右的狹窄正面上進攻,一旦它們砸開了德軍前沿陣地,近衛第2集團軍就會通過缺口深入。雖然德國第6集團軍在人數上處於嚴重劣勢,但隔河佈陣的它擁有地利,而且士兵們已經花了五個月的時間來加固陣地。德國第6集團軍在前線部署了三個軍,從右到左依次是第29軍、第17軍和米特軍[這又是一支支援力量不足的暫編部隊,得名於其指揮官弗里德里希·米特將軍(General Friedrich Mieth)]。此外,還有一個機動師(第16裝甲擲彈兵師)在前線後方擔任集團軍預備隊。

戰局的發展遵循著此時大家都開始熟悉的套路,蘇聯紅軍最初的進攻在指定攻擊地段撕開了德軍防線,在防線中央的古比雪夫(Kuibyshev)北郊渡過了米烏斯河。德軍轉到預設陣地上繼續戰鬥,他們巧妙利用地形頑強抵抗,並且使用小型的摩托化戰鬥群迅速發動反擊。結果,進攻的蘇聯紅軍未能取得徹底的戰役突破。但即便如此,托爾布欣還是決定投入他的第二梯隊——近衛第2集團軍,讓它渡過米烏斯河,進入此時寬約19千米、縱深16千米的,人滿為患的橋頭堡(有些人可能認為他的這個決定有點輕率)。

德軍迅速做出了反應。曼斯坦因很清楚放任蘇聯紅軍越過大河佔領任何陣地的危險性——他們首先會鞏固該陣地,然後集結兵力,最終從橋頭堡殺出,或者是為策應戰線其他地段的攻勢而實施牽制作戰,或者本身就是主攻。於是增援的裝甲部隊很快從南方集團軍群的各個防區趕來,其中包括黨衛軍第2裝甲軍(從頓涅茨河沿岸的第1裝甲集團軍抽調)和第24裝甲軍(南方集團軍群的最後一支機動預備隊)。第6集團軍司令霍利特將軍最終封堵了突破口,甚至在7月底將蘇聯紅軍擊退。有報告稱托爾布欣很氣餒,他感覺自己的攻勢失敗了。實際上,由於托爾布欣將德軍裝甲部隊吸引到了米烏斯河,反而可以說是完美地扮演了他應該扮演的角色。事後回想起來,就連曼斯坦因也認為自己把這麼多裝甲部隊調到米烏斯河的決定是「災難性的」。

此時,蘇聯紅軍已經實現了三個目標——他們守住了庫爾斯克,消除了奧廖爾突出部,而且將德軍的大部分戰役預備隊吸引到了米烏斯河。他們已經為自己最輝煌的勝利做好了鋪墊。他們的下一個攻勢(魯緬採夫行動)的目標是殲滅部署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部的德軍部隊,即位於左側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位於右側的肯普夫暫編集團軍。德軍處於一個暴露的突出部中,它是由於原本向北延伸的戰線向西轉了近90度而形成的,而這種態勢再次被蘇聯紅軍利用。進攻的蘇聯紅軍部隊是面朝南方的沃羅涅日方面軍(由瓦圖京將軍率領)和麵朝西方的草原方面軍(由科涅夫將軍率領),共有五個集團軍參與最初的打擊。這五個集團軍從右到左依次是近衛第6集團軍、近衛第5集團軍(沃羅涅日方面軍)、第53集團軍、第69集團軍和近衛第7集團軍(草原方面軍)。此外,瓦圖京從北方發動的最初打擊還將得到由裝甲部隊組成的第二梯隊的支援[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位於近衛第6集團軍後方)和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位於近衛第5集團軍後方)]。一旦突擊集群突破德軍防禦,這兩個坦克集團軍就會穿過突破口衝向博戈杜霍夫(Bogodukhov,這座城市控制著從西方和西北方接近哈爾科夫城的道路),並在這裡配合來自東方的科涅夫的部隊包圍哈爾科夫。此外,還有三個集團軍部署在瓦圖京的突擊集群右側(從右到左依次是第38集團軍、第40集團軍和第27集團軍),任務是在進攻得手時擴大戰果。還有一個在左側的集團軍也隨時準備加入戰鬥——隸屬於馬利諾夫斯基將軍(General R. I. Malinovsky)指揮的西南方面軍的第57集團軍,它基本上部署在哈爾科夫的正東方向。此外,還有兩個航空兵集團軍(第2和第5航空集團軍)可提供空中支援。

蘇軍憑藉兵力火力優勢發動了強大的反擊行動

參與這次進攻的蘇聯紅軍部隊總計至少有九個集團軍、兩個坦克集團軍和兩個航空集團軍,圍繞別爾哥羅德突出部擺出一個半圓形的陣勢——總人數超過100萬。雖然這次進攻的規模巨大,但理念卻很簡單。用近年來關於這場戰役的最佳歷史著作的話來說就是:一次「經典朱可夫」作戰。但是,魯緬採夫行動要想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大炮的數量。蘇聯紅軍在策劃階段就遇到了許多難題。參與進攻的部隊一直是按照陣地防禦的要求配置的,它們此時卻要在過渡或準備時間極少的情況下快速轉入進攻。而且大部分策劃似乎是通過口頭討論完成的,關於魯緬採夫行動的書面命令直到作戰開始兩天後才出現。不僅如此,許多部隊在庫爾斯克作戰期間蒙受了可怕的損失,尤以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為最。幾乎所有部隊都缺編且非常疲憊,補充兵員才剛剛開始到達。所有這些困難都需要時間來克服,所以原定於7月下旬開始的進攻直到8月3日才開始進行。

面對蘇聯紅軍的重兵,霍特、肯普夫和曼斯坦因都沒有任何辦法拿出與之相稱的實力。當地的守軍就是剛剛在庫爾斯克攻勢中承擔南路突擊的兩個集團軍。位於左側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位於右側的肯普夫暫編集團軍此刻的實力都已大不如前。此前的兩個星期,這兩個集團軍一直在放棄自己向普羅霍羅夫卡進軍途中佔領的小片區域,並緩慢退向原先的出發陣地。但我們還是要指出,這兩個集團軍並沒有做好多少自衛的準備,沒有佔領任何預設陣地,元氣大傷,後勤也處於崩潰邊緣,而且缺乏補充兵員,步兵的缺額尤其嚴重,相比之下蘇聯紅軍遇到的問題就顯得簡單多了。

因此,魯緬採夫行動最初的進攻幾乎處處得手也就不足為奇了。在經過三個小時的大規模炮火準備後,地面進攻在上午7:55開始。到了上午10:00,蘇聯紅軍的突擊集群已經攻佔了德軍的第一道防線,到了下午13:00,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和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第二梯隊)的先頭部隊已經在通過突破口。朱可夫又一次把自己的部隊集中在了狹窄的正面上,例如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的作戰正面只有3千米寬,而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的作戰正面也只有5千米寬。位於前線的城市別爾哥羅德在進攻發起後的第三天(8月5日)被攻克——順便說一下,蘇聯紅軍收復奧廖爾也是在同一天。

這次進攻讓曼斯坦因和他的幕僚都震驚不已,他們意識到自己中了圈套,於是匆忙下令從遙遠的南方召回那些裝甲師:黨衛軍的「髑髏」師和「帝國」裝甲擲彈兵師連同第3裝甲師一起增援霍特,黨衛軍第5裝甲擲彈兵師「維京」則馳援肯普夫。雖然它們會迅速抵達目的地,但是要挽回已經釀成的戰役災難為時已晚。蘇聯紅軍的主要戰果出現在中路,也就是第4裝甲集團軍與肯普夫暫編集團軍的作戰交界處。隨著第二梯隊的坦克集團軍開始急速南下,兩個德國集團軍被分割開來。由於在蘇聯紅軍壓力下,第4裝甲集團軍逐漸退向西南,而肯普夫暫編集團軍退向東南,兩者之間的缺口每時每刻都在擴大。到了8月7日入夜時,在進攻發起五天後,這一缺口已經擴大為48千米——對蘇聯坦克集團軍來說這是非常寬大的作戰空間。

德國的兩個集團軍側翼暴露,而楔入兩者之間的機動能力出色的敵軍已經在歡呼勝利,眼看一場災難就要降臨。但就在此時,德軍幾個裝甲師的先頭部隊開始抵達戰場。結果在博戈杜霍夫和阿赫特爾卡(Akhtyrka)一帶爆發了規模龐大的裝甲對決,這場惡戰使蘇聯紅軍的攻勢暫時被遏制,也使雙方都損失慘重。到了8月底,德國的兩個集團軍得以與敵人脫離接觸,重新建立起一條極為薄弱的防線,不過它們的逃脫非常驚險,任何研究此戰的人都不應該將德軍的倖免於難等同於勝利。

德軍的裝甲反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無法完全抵擋蘇軍鋪天蓋地的攻勢

在8月22日,蘇軍部隊重新進入這個國家的第四大城市——哈爾科夫。這預示著國防軍需要採取此時已經成為習慣的措施:解除一位將軍的職務。這一次的受害者是肯普夫將軍,因為負責城防的就是他的暫編集團軍。我們不能說肯普夫在防守過程中犯過什麼特別嚴重的錯誤,而他撤離哈爾科夫的行動也是避免被包圍的必要之舉。也就是說,肯普夫的被解職更像是一次儀式性的獻祭。繼任者是曼斯坦因的前參謀長奧托·韋勒將軍(General Otto Wöhler),而隨著肯普夫去職,原來的肯普夫暫編集團軍也得到了一個新的番號——第8集團軍。

此外,蘇聯紅軍攻克哈爾科夫還有著更深刻的意義。1941年國防軍從蘇聯紅軍手中奪走了這座城市,1942年5月,蘇聯紅軍曾企圖通過他們最早策劃的反攻戰役之一收復它,但卻以失敗而告終。在始於史達林格勒的冬季大反攻中,蘇聯紅軍於1943年年初將它奪回。但是在1943年3月曼斯坦因的反擊中,他們又一次失去了它。此時,蘇聯紅軍終於又奪回了它——這一次是永久的。

如今在軍事研究的圈子裡,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頂點理論有許多討論。這一理論認為任何進攻都不能永遠持續下去。進攻方的實力會在某一刻開始下降,進攻方會開始感受到補給線拉長、損失嚴重和單純的疲憊所帶來的壓力。此時防守方將掌握優勢:他們已經沿著自己的補給線後退,補充兵員更容易到達前線,而且指揮官也可以有力地控制部隊。用克勞塞維茨的名言來講,這就是「復仇之劍閃耀光芒」的時刻。

「頂點」可以有許多表現形式,它既可以是某個事件、某個時刻或某種思維狀態,也可以是某個地點。在遼闊的東線戰場的這一地段,顯然就矗立著1941—1943年的頂點,它是雙方軍隊的作戰極限,任何一方到達這一地點時都會感到維持進攻銳勢和後勤供應的吃力。這個頂點,就是哈爾科夫城。

蘇軍收復了滿目瘡痍的哈爾科夫,標誌著這座城市的第四次易手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戰略戰術007】《國防軍:節節敗退,1943年失敗的戰爭》

指文傾力鉅獻,知名軍事歷史學家羅伯特·M. 奇蒂奠定學術地位之作《國防軍》三部曲,從非傳統的視角審視德國國防軍的戰爭。

,直達套裝購買現場,雙十一優惠活動繼續進行中,機會不容錯過!

相關文章

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德軍反擊戰

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德軍反擊戰

本文摘自指文【戰略戰術006】《國防軍:折戟沉沙,1942年德軍歷次戰役》 德軍的反擊:弗裡德里庫斯行動 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可以說戰局從來就...

馴火者的初試:P7洲際導彈

馴火者的初試:P7洲際導彈

本文摘自指文圖書【世界航空004】《蘇俄戰略火箭軍全史》第4章「洲際導彈的誕生」 P-7導彈上第一次採用了第一級和第二級發動機機組捆綁佈局,...

了解你的錦衣衛:(被)廷杖教學

了解你的錦衣衛:(被)廷杖教學

本文摘自指文圖書【皇帝身邊的人001】草色風煙著,宋毅主編《錦衣衛》 很多傳統著作都認定錦衣衛中的中高級武官多半是掌權宦官的兄弟、侄子或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