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美國第3集團軍的一名士官發現了藏匿在鹽礦中的藝術珍寶,牆上還掛著碩大的納粹標語:「希特勒萬歲」(美國大屠殺紀念館供圖)
在前幾天的文章中,筆者簡要介紹了多座二戰前修建,仍保留至今的德國建築。其中就有位於慕尼黑的「藝術之家」(Haus der Deutschen Kunst)
(注:本文為科普文章,並非宣揚任何納粹、法西斯文化思想。)

▲Google地圖顯示的「藝術之家」所在位置,位於慕尼黑市中心,距慕尼黑王宮僅有一街之隔

▲2009年時的「藝術之家」
需要注意的是,「藝術之家」是由德國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贊助、興建的建築。雖說元首未能如願考上維也納美術學院,但他對於藝術的熱愛是顯而易見的。在這位獨裁狂人的眼中,只有他自己是「主流藝術」的最高批評家,至於那些現代、「墮落」的低俗藝術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
為了凸顯出自己對「藝術」二字的理解,以及推廣「主流藝術」,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便下令在慕尼黑建起一座用於特別展覽的場地,還讓他的專職攝影師、藝術家海因里希·霍夫曼及電影導演卡爾·科爾布在全國尋找符合要求的藝術作品。
「藝術之家」展覽的特色包括:軍事場景、希特勒本人及其他納粹領導者的肖像、德國風景和與希特勒青年時期有關的地方、裸體、以及宣傳德國民族傳統的場景。展出的民間藝術作品中,多以農業方面為主。

▲「藝術之家」的設計者,1930年代希特勒最受青睞的建築家:保羅·楚斯特(1878-1934),他的設計包括元首行館、「藝術之家」及多座建築,極大影響了日後第三帝國建築的設計風格,這位被希特勒尊稱為「導師」的人物終因疾病於1934年1月21日逝世,終年55歲
受歡迎的藝術家包括雕塑家約瑟夫·索拉克、阿諾·布雷克和弗裡茨·克里姆施,以及畫家塞普·希爾茲、卡爾·特魯佩、埃爾克·埃伯、威廉·亨普夫、恩斯特·利伯曼和阿道夫·齊格勒。
「藝術之家」的首展始於1937年7月18日,亦是該建築的首次開放日。而年度展覽則一直持續到1944年。
下文中使用的插圖,部分來自海因里希·霍夫曼和其他人出版的年度展覽目錄。其他插圖則是霍夫曼本人收藏照片、明信片。這些插圖都是第三帝國時期製作的藝術品的遺存,許多作品本身已經丟失或被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盟國佔領軍查封了諸多關於第三帝國、納粹黨方面的藝術品。20世紀80年代,許多作品被送回德國,至今仍然保存在倉庫中,不對外開放。位於華盛頓的美國陸軍戰爭藝術收藏館則保留了幾件被查封的作品,主要是展示希特勒及其他納粹領導人、以納粹黨為主題的肖像。此外,還有極少數作品被私人收藏家買走。

▲自希特勒上臺起,慕尼黑的「藝術之家」就一直處於施工階段。歷經4年,這座被納粹黨視為「藝術聖殿」終於宣告竣工。

▲1937年7月18日,希特勒與希姆萊共同出席了「藝術之家」的開幕儀式,還檢閱了站在門口的「巴伐利亞王國陸軍儀隊」


▲1937年7月的展覽期間,希特勒正與海因里希·霍夫曼、卡爾·科爾布及保羅·楚斯特的遺孀格迪女士交談,背景處的塑像由阿諾·布雷克設計,名為「嫵媚」,身為「納粹喉舌」的戈培爾也出席了此次活動

▲開幕式結束後,慕尼黑的路德維希大街(Ludwigstraße)兩側擠滿了歡呼的人群。他們正在慶祝納粹官方舉辦的「德意志兩千年傳統文化節」,背景處就是慕尼黑凱旋門(Siegestor )

▲1939年歐戰爆發前,希特勒再度來到「藝術之家」視察。共同出席的納粹及法西斯高官還有戈培爾、希姆萊,義大利駐德大使迪諾·阿爾菲裡,當然也包括了格迪女士。背景處的油畫是約翰內斯·貝特納繪製的「喚醒」

▲1940年的展覽期間,格迪女士(照片中身著白衣的女子)正向納粹黨副元首魯道夫·赫斯介紹展品。背景處是阿道夫·瓦珀設計的「勝利雙子」塑像

▲一名佩戴「萬字」袖標的希特勒青年團成員正在參觀「藝術之家」,攝於1943年。他手中的小冊子是「藝術之家」的作品目錄,為第65頁,展示的是保羅·舒爾勒的作品「納傑德」

▲在納粹德國掌權的10多年中,希特勒的肖像廣受大眾歡迎,送上來挑選的作品多如牛毛,以至於希特勒本人不得不下令,每年只能有一件作品入選。上圖展示的就是1937年「藝術之家」開幕式上,由海因里希·科尼爾繪製的《偉大元首希特勒》。在註釋中,科尼爾還不忘吹捧道:「希特勒,第三帝國的創造者,德國藝術的復興者」(目前,此畫作由英國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收藏)

▲1938年,由休伯特·蘭辛格繪製的肖像畫《旗手》。畫中將希特勒描繪成一位騎著黑馬,手持長劍,身著鎧甲,高舉納粹旗幟的無畏騎士。這張畫作當年被再版無數次,刊印在明信片與報紙上

▲海因里希·科尼爾繪製的另一幅希特勒肖像

▲「元首肖像」,弗裡茨·厄勒爾,1939年。背景處就是「藝術之家」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宣佈組建所謂的「大德意志帝國」,正式吞併奧地利。藝術家雨果·萊曼以當天新聞照片為範本,繪製了這幅肖像

▲「偉大元首兼國防軍最高指揮官」,康拉德·侯默,1940年

▲「元首肖像」,弗朗茨·特比希,1939年

▲「元首肖像」,弗朗茨·特比希,1941年

▲「元首肖像」,卡爾·特魯普,1943年

▲「大德意志帝國的元首」,康拉德·侯默,1940年

▲作為「藝術之家」最大的靠山,元首的照片自然要放到頭版、頭條

▲「元首在布勞瑙的故居」,保羅·蓋勒,1943年

▲「布勞瑙舊景」,F·X·魏丁格爾,1943

▲「聆聽元首發言」,保羅·馬蒂亞斯·帕多瓦,1939年。這幅畫作反應的是一個德國家庭正圍坐在一臺廉價收音機前,側耳傾聽希特勒在集會上的發言。牆上還不忘掛著希特勒的個人肖像

▲「鐵手騎士古茨·貝利欣根」,威爾·切希,1939年

▲「鮮血與祖國」,埃裡希·厄勒爾,1942年。這張油畫曾作為納粹的官方宣傳畫刊登在諸多出版物上

▲「傑出的德國高速公路」,無名氏,時間未知。這張作品也是以照片為範本繪製的
如需查閱本文參考文獻,可點選下方「閱讀原文」

▲歡迎掃碼加入我的個人賣書與圖書交流群,只賣書,不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