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加里波第」級裝甲巡洋艦

本文摘自[英]艾丹·多德森著,金文傑譯《世界大巡洋艦圖解百科:1865—1910》

當義大利的財政情況終於允許訂購原本計劃在「皮薩尼」級之後建造的兩艘巡洋艦時,處於設計方案中的兩艦已經變得更大且航速更快。該級艦依然配置有強大的武器裝備——艏艉各1 門單裝10 英寸炮或2 門雙聯裝8 英寸炮,另有2 門6 英寸炮;前一級艦船裝備的4.7 英寸炮則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76 毫米炮(共10 門)。該級首艦「 朱塞佩· 加里波第」號(Giuseppe Garibaldi)採用的配置是2 門10 英寸炮,二號艦「瓦雷塞」號(Varese)安裝的是4 門8 英寸炮(採用雙聯裝設計,位於兩座炮塔內)。

相較「皮薩尼」級,應用在義大利新一級軍艦上的改進措施主要是為了彌補本國在海軍現代戰列艦領域的不足:由於此前的經濟危機,義大利在該領域的差距已經被其他國家進一步拉大。「 加里波第」級的主炮能達到就當時標準而言相當高的仰角,其中10 英寸炮的最大仰角為35度,8 英寸炮的最大仰角為25 度,這使得該級艦的主炮射程遠超同時代許多艦船。當然,為了搭載這款重型主炮,該級艦的主裝甲帶厚度相比「 皮薩尼」級減少了大約20%,裝甲堡也由主甲板層升高到了上層甲板,但主炮炮座前端設有4.7 英寸厚的傾斜裝甲橫壁。從斜置裝甲甲板往上看,能夠發現位於主裝甲帶內側的儲煤艙,其長度和整個裝甲堡相當,往上延伸到上層甲板高度的防彈甲板,往下則延伸至下層甲板並接著延伸到裝甲堡外。

圖為阿根廷海軍的「加里波第」號巡洋艦,也就是原先義大利人建造的「朱塞佩·加里波第」號巡洋艦。該艦於1895 年5 月下水,在本級艦船中最早完工。不過,這艘軍艦在僅完工兩個月後便被售出。二號艦「瓦雷塞」號也很快下水,以取代「加里波第」號,但該艦被出售給西班牙,更名為「克里斯托·哥倫布」號。接下來,「朱塞佩·加里波第」級三號艦在1897 年被售給阿根廷,更名為「普益勒東」號。直到1901 年,義大利才真正擁有自己的「加里波第」號

「 加里波第」級首艦於1893 年7 月開工,並於1895 年1 月下水,建造進度比預期快( 該艦下水時間甚至早於「 皮薩尼」號)。同一年裡,南美洲領土相鄰的阿根廷和智利兩國因此前西班牙殖民者不負責任的劃界所導致的長期邊境爭議,外交關係極為緊張。隨著智利在1887 年訂購「普拉特艦長」號(Captain Prat)戰列艦和另外兩艘防護巡洋艦 { 即「 埃拉蘇里斯總統」 號[President Errazuriz(1890)] 和「 平託總統」 號[PresidentPinto(1890)]},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正式開始。作為回應,阿根廷海軍很快訂購兩艘岸防戰列艦「獨立」號[Independencia( 1890)]和「自由」號[Libertad(1891)],以及兩艘防護巡洋艦「五月二十五日」號(Veinticinco de Mayo)和「七月九日」號(Nueve de Julio)。之後,兩國分別增購了一艘防護巡洋艦,分別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號[Buenos Aires (1895)]和「布蘭科· 恩卡拉達」號[Blanco Enclada (1893)]。此外,智利海軍在1894 年年底向日本出售一艘防護巡洋艦「埃思梅拉達」號[Esmeralda(下水於1883 年的第一代)],從而訂購了一艘裝甲巡洋艦,且該艦沿用前者的名稱。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普拉特艦長」號戰列艦和「總統」級巡洋艦都是由法國建造,但新的「埃思梅拉達」號(第二代)是由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建造。

作為回應,阿根廷海軍隨即向歐洲派出一支代表團,該代表團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與義大利人商議,購買「加里波第」級巡洋艦中的一艘。65 當時安薩爾多造船廠向阿根廷總統表示,願意以75 萬英鎊的價格向其出售「朱塞佩· 加里波第」號巡洋艦,款項可分四次支付,其中第一筆為立即支付(1895 年7 月14 日),最後一筆則在交付艦船時支付。阿根廷方面同意了這項交易,並允許軍艦沿用原先的艦名,不過只保留姓氏,以紀念加里波第在19 世紀40 年代為南美事務所做的貢獻。該艦於1896 年10月在熱那亞交付給阿根廷方面並正式加入該國海軍,隨後啟程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並於12 月10 日抵達,接著在艦隊演習中擔任第二支隊的旗艦。話題回到義大利方面。有關這艘軍艦的交易之所以能獲得該國政府批准,是因為船廠方面承諾在合同期限內建造一艘採用水管鍋爐(而不是圓筒鍋爐)的同等規格艦船,以替代該艦。另外,這艘「加里波第」號曾在1900 年返回熱那亞接受改裝,其間移除了艦上的魚雷發射管。

1896 年3 月,智利海軍訂購了一艘新的裝甲巡洋艦「奧希金斯將軍」號(GeneralO’Higgins)。同月25 日,阿根廷開始籌備購買「加里波第」號原先的姊妹艦「瓦雷塞」號,當時該艦正準備在萊戈恩的奧蘭多造船廠下水。阿根廷發起這次交易究竟是因為上次已經向義大利購買軍艦,或者說僅僅是個巧合,現在的我們並不清楚。不過,由於義大利政府正值換屆選舉,這次交易直至10 月才敲定。有意思的是,義大利外交部長最初反對交易,而海軍部長貝內託· 布林(Benetto Brin,1833—1898 年)以這次如果拒絕阿根廷的請求,那麼該國未來可能不再考慮義大利,直接向其他國家購買艦船為由,成功說服了前者。另外,在義大利政府看來,此次交易能夠大幅緩解海軍經費的緊張,況且軍艦隻要沒有交付並離開本國,那麼在緊急情況下依然是可以徵用的。

「瓦雷塞」號被重新命名為「聖馬丁」號(Saint Martin)。與其原先的姊妹艦相比,該艦採用的是雙聯裝8 英寸主炮,位於主甲板層的副炮也被安裝在了舷臺內,從而擁有一定的軸向射擊能力。此外,該艦主桅杆上的戰鬥桅盤高度更低,煙囪頂部沒有安裝類似「加里波第」號的頂蓋。「聖馬丁」號於1898 年4 月交付,並於6 月13 日抵達阿根廷,隨後加入了「加里波第」號所在的公海艦隊且作為旗艦服役至1911 年。

正在進行海試的「聖馬丁」號巡洋艦。該艦和「加里波第」號最大的區別便是前者採用4 門8 英寸主炮,而後者的主炮是2 門10 英寸炮。除此之外,兩艦在桅杆和副炮的具體佈置上也存在諸多不同

由於上述兩艘艦船都出售給了阿根廷,義大利很快開始考慮為本國海軍建造相應的替代軍艦(即第二代「朱塞佩· 加里波第」號和「瓦雷塞」號),但這兩艘軍艦最終也沒有加入義大利海軍。首先,第二代「朱塞佩· 加里波第」號於1896 年8 月14 日,也就是下水前一個月被出售給西班牙並更名為「克里斯托· 哥倫布」號(CristóbalColón)。該艦除了6 英寸副炮和「聖馬丁」號一樣被安裝在舷臺上,其餘設計完全參照「加里波第」號,包括採用相同的兩門阿姆斯特朗10 英寸主炮。不過,西班牙海軍更傾向於使用洪托里亞的產品[ 很可能是35 倍徑9.4 英寸主炮,和「亞斯圖裡亞斯親王」級相同],因此該艦在1898 年春與美軍交戰時甚至尚未安裝主炮。此外,西班牙海軍曾在1897 年計劃購買一艘更新型的艦船並將其命名為「阿拉貢的佩德羅」號(Pedro de Aragon),不過該計劃後來在1900 年被放棄,有關軍艦的建造合同被轉給了阿根廷海軍,艦名也被改為「裡瓦達維亞」號(Rivadavia)。但該艦同樣沒能建成,相應的艦名被阿根廷海軍另外一艘巡洋艦獲得。

西班牙海軍的「克里斯托·哥倫布」號一直沒有安裝主炮,直到被擊沉,這艘軍艦可以使用的最大口徑火炮也只是6 英寸副炮

現在將視線轉回南美洲。1897 年夏,阿根廷向義大利訂購了另兩艘尚未完工的「加里波第」級巡洋艦,即第三代「朱塞佩· 加里波第」號和第二代「瓦雷塞」號,並分別更名為「普益勒東」號和「貝爾格拉諾將軍」號(General Belgrano)。對於前一艘軍艦,阿根廷提出願意在75.2 萬英鎊的購買價格基礎上額外支付3 萬英鎊,但前提是該艦在下水後兩個月內完工——當然,造船廠最終沒能滿足這一要求。其實智利駐義大利大使曾試圖向義大利提出購買「朱塞佩· 加里波第」號(第三代),以阻止阿根廷獲得這艘巡洋艦。但他沒能得到本國海軍的支持,因為後者認為「加里波第」級太小,無法滿足自身的使用需求。此外,智利海軍同樣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當時該國的經濟實力弱於阿根廷——想要為購艦一事專門籌措一筆經費並不容易。「普益勒東」號和「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相同之處是裝有10 英寸主炮和水管鍋爐,但兩艦的副炮(「普益勒東」號的主甲板副炮和「聖馬丁」號一樣安裝於舷臺,而「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和「加里波第」號並非如此)、煙囪(「普益勒東」號的煙囪擁有和「加里波第」號一樣的頂蓋)和桅杆(「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沒有戰鬥桅盤)佈置均存在不同。此外,「貝爾格拉諾將軍」號也是阿根廷海軍唯一一艘沒有安裝4.7英寸炮的「加里波第」級巡洋艦,取代該型火炮的是佈置於上層甲板的4 門6 英寸炮,因此該艦的副炮數量達到了14 門。「普益勒東」號於1898 年8 月交付阿根廷海軍,其姊妹艦則是在10 月交付軍隊服役,並分別於9 月1 日和11 月6 日抵達馬戴普拉塔港。這四艘「加里波第」級巡洋艦組成了阿根廷海軍的第一公海支隊。此外,「加里波第」號曾在1899 年接受改造,其10 英寸主炮被更換成了和「普益勒東」號、「貝爾格拉諾將軍」號一樣的新型號。

完工時的「弗朗西斯科·費魯喬」號巡洋艦,可以通過軍艦上的煙囪外殼將該艦與其姊妹艦相區分

至於義大利海軍,他們在20 世紀初才獲得第一艘屬於自己的「 加里波第」級巡洋艦。該級艦和「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也就是原先的第二代「 瓦雷塞」號)一樣採用清一色的6 英寸主炮,不過前者的3 英寸炮數量增至10 門,47 毫米炮則減至6 門。此外,該級各艦的艦體在舯部延長16 英尺,以容納更大的動力系統;指示功率增加了500 馬力,以確保航速達到20 節;都使用水管鍋爐,其中「 朱塞佩· 加里波第」號( 第四代)和「 瓦雷塞」號( 第三代)安裝尼克勞塞式,「 弗朗西斯科· 費魯喬」號(Francesco Ferruccio)早期還安裝了較其姊妹艦高得多的鍋爐通風管。上述三艦可以通過煙囪頂端不同的頂蓋加以區分。此外,「 瓦雷塞」號設有更加寬敞的戰鬥桅盤,而「 費魯喬」號的艏艉處專門為3 英寸炮設置了射擊口。

第四代「朱塞佩·加里波第」號是該級艦中第一艘真正加入義大利海軍的軍艦。本圖攝於熱那亞

「 加里波第」號和「 瓦雷塞」號於1901 年服役;「 費魯喬」號的開工時間雖然只晚了一年,但直到1905 年才服役。造成這一延誤的主要原因是造船廠缺乏此類艦船的建造經驗(「 費魯喬」號由威尼斯造船廠建造,而該級其餘艦船均交由安薩爾多造船廠或奧蘭多造船廠負責),另一個原因則是部分艦載武器需要向外國購買。當時義大利還打算建造四艘該級軍艦,並分別將其命名為「熱那亞」號(Genova)、「 威尼斯」號(Venezia)、「 比薩」號(Pisa)和「 阿瑪爾菲」號(Amalfi)。其中一艘由拉斯佩齊亞造船廠建造,另有一艘由斯塔比亞海堡(Castellamare di Staba)的造船廠建造。 這批新軍艦在最初的規劃中只是簡單加以改進的「加里波第」級,但相應的設計方案很快就發展成了一種排水量達到8000 噸的新軍艦:在艦艏部位增設艏樓甲板,搭載4 門8 英寸主炮(採用雙聯裝設計,位於兩座炮塔內),裝甲防護包括達到全艦長度的5.9 英寸厚裝甲帶和1.6 英寸厚甲板裝甲,最高航速可達22~23 節。然而,這四艘軍艦最終並沒有獲得訂單,因為海軍的經費被分配給了1901—1902 年建造計劃中的前兩艘「 維托里奧· 伊曼紐爾」級(Vittorio Emanuele-class)戰列艦,且兩艦同樣由上述兩個造船廠建造。除了配備2 門12 英寸主炮和12 門8 英寸副炮,同時能夠達到21 節的高航速,兩艘「伊曼紐爾」級戰列艦還設有加高的艏樓和位於側舷的雙聯裝8 英寸炮。此外,軍艦的主炮是位於艏艉位置的單裝火炮,這一設計實際上更接近巡洋艦而非戰列艦,尤其是前述四艘沒能建成的巡洋艦。無論如何,義大利海軍想要獲得下一批真正的巡洋艦都必須等到1904 年之後,且這批巡洋艦會採用完全不同的設計。

義大利海軍的「艾莉娜王后」號(1904)便是19 世紀與20 世紀之交,戰列艦和巡洋艦的區分愈發模糊的一個極佳例證。該艦的主要武器是8 英寸艦炮(另有2 門專用於擊穿敵方艦艇裝甲的12 英寸炮),最大航速能達到21 節。這艘軍艦令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非常羨慕,他希望本國也能將戰列艦和大型巡洋艦融合在一起,但因為德國的《艦隊法》對兩類艦船有著明確的區分標準而難以如願

直達優惠購書現場

相關文章

接受戰火歷練的大型巡洋艦:意土戰爭

接受戰火歷練的大型巡洋艦:意土戰爭

《英國戰列艦》+《大巡洋艦圖解》眾籌特裝版摩點眾籌即將收官! 最後17小時,機會不容錯過! 土耳其「聖訪」號裝甲巡航艦沉沒後的殘骸。該艦於1...

世紀之交的海軍:戰列艦還是巡洋艦?

世紀之交的海軍:戰列艦還是巡洋艦?

——摘自艾丹·多德森著《大巡洋艦圖解百科:1865—1910》 應該如何對那些並非專為一線戰鬥而設計的艦船進行分類?對此,我們可以簡單地以英...

從大型巡洋艦到戰列巡洋艦

從大型巡洋艦到戰列巡洋艦

本文摘自《大巡洋艦圖解百科:1865—1910》 在英國,全重型火炮裝甲巡洋艦始於1904年末所制訂的1905—1906年建造計劃(約翰·費...

重裝上陣:蘇俄現代裝甲列車

重裝上陣:蘇俄現代裝甲列車

本文摘自[法]保羅·馬爾馬薩里著,姚軍譯《世界裝甲列車圖解百科:1825—1910》 哈爾科夫工廠的第65 機車設計局負責設計工作,該局從開...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盔甲)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盔甲)

作者:周渝|本文摘選自《中國甲冑史圖鑑》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唐·王維《少年行》 唐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