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祝讀者朋友們新春開開心心,工作順利,心想事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美國戰後第一代自行榴彈炮發展簡史
文章約4400字
輕型自行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的自行化地面炮兵武器,即自行火炮較為成功,特別是裝甲部隊的自行火炮。大多數這些武器都是在敞開式底盤上安裝標準化制式長身管壓制火炮,底盤一般由輕型和中型坦克改造而成。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美國陸軍試圖用新一代車輛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機械化自行火炮設計。在這些計劃中有兩個目標:採用新穎功能,如一個裝備長身管火炮的旋轉炮塔,以及使用通用底盤,以簡化後勤。戰後,美軍裝甲師指揮官得出結論,至少需要一個營的155毫米榴彈炮作為105毫米榴彈炮的補充。在戰爭結束時研發的最新型自行火炮是基於當時定型投產的M24型輕型坦克改造的M37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M41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冷戰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升溫後,由於M37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M41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產量很少,美軍對於自行榴彈炮的需求依然很迫切。

T99 155mm SPH
1945年1月2日,美國陸軍地面部隊裝備審查委員會在華盛頓特區成立,其主要目的是為戰後陸軍裝備發展確立方向。11月,原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約瑟夫·華倫·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年3月19日-1946年10月12日)受命領導美國陸軍地面部隊裝備審查委員會,調查陸軍的現代化。他的建議包括組建合成化部隊,對新武器和裝備進行延長服役試驗接著制定使用該武器和裝備的理論,取消專門的反坦克部隊。他最值得注意的建議是大幅改進陸軍對包括彈道導彈在內的所有空中威脅的防禦,特別是他呼籲使用「根據從雷達獲得的電子資料進行計算並排程導彈攔截導彈。」1946年1月,委員會的報告也指出了為戰後軍隊開發新型自行火炮。其表示自行火炮應該有頂部防護,以抵禦空爆炮彈導致的殺傷。在1946至1947年期間,若干個設計概念被研發出來,以符合史迪威的建議。他們包括兩種基於新式T37 / T41型輕型坦克底盤的自行式武器,當時T37 / T41型輕型坦克還正在開發中。這兩種車輛最初被指定為T98型105毫米摩托化機動榴彈炮和T99型155毫米摩托化機動榴彈炮。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兩者都被稱為howitzer motor carriage,直譯為摩托化機動榴彈炮,這種稱呼與二戰時一樣,並非後來我們熟知的自行火炮。雖然兩者是並行開發的,但T99首先於1947年9月19日由OCM 31897正式授權。後來,它在1951年4月30日被OCM33807重新命名為T99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並在底特律阿森納建造了兩輛試驗車。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美國陸軍第一次使用了概念:self-propelled howitzer,即自行式榴彈炮,注意與前文的差別。T99裝備有T67型155毫米榴彈炮,安裝在T68型炮座上。155火炮可以分別向左右旋轉30度,可選擇手動和液壓動力模式。火炮俯仰範圍為-5至+65度,也可以手動或液壓操作。軍方提出了一個新型「終極(Ultimate)」火控系統,以儘量減少手動操作,並允許對多門榴彈炮進行統一的中央控制。該火控系統包括一臺T28型超級計算機和一臺130驅動器控制器。然而隨著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該方案的研發被大大加快,以期儘早定型後投入生產。為實現這一目標,簡化的「備用(Alternate)」火控系統安裝在1號樣車上並做為生產型車輛的組建投產。「終極」火控系統則安裝在2號樣車進行評估和進一步開發。
意外的研發計劃總是會遇到許多問題,在此期間也是經常發生的一種情況。具有後見之明的優點即在於很容易得出結論:較為緩慢的系統開發和測試程序將更為可取。然而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朝鮮戰爭是全球衝突的開始,即使是不完善的新型武器也需要儘快投入使用。
T41型輕型坦克的底盤為自行式榴彈炮提供了基礎,在前文敘述的其自身發展計劃中也一直在改進。隨後,T41E1被匆忙投入生產。為了保持輕型坦克和自行榴彈炮之間的通用性,自行火炮也被修改並重新命名為T99E1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T99E1配備了5名車組人員,戰鬥重量為30噸。與輕型坦克一樣,它是由大陸公司的AOS-895-3引擎驅動,配套的傳動裝置則為Allison CD-500-3。雖然它與輕型坦克共享動力系統和懸掛部件,但自行榴彈炮上的佈置卻不同。自行榴彈炮動力系統和驅動輪都為前置,而榴彈炮和車組人員則位於車體後部。除了5個標準的負重輪外,車輛的懸掛還配備了一個28英寸直徑拖尾輪。這輛車的最高行駛速度為每小時35英里,行駛里程約為75英里。榴彈炮和掛載設計上的小改動將生產車輛分為了T97E1和T68E1。T97E1榴彈炮使用的是帶有金屬彈殼的分裝式彈藥,而不是標準版的155毫米野戰炮所使用的發射藥包。車上總共裝載了30發榴彈炮彈藥。駕駛室頂部也安裝了一挺12.7毫米機槍,這也是車上唯一的固定式副武器。

M44型155毫米自行火炮
如前所述,生產型原型車的測試顯示其仍然需要進行大量改進。T97E1型榴彈炮的性能並不讓人滿意的,炮兵要求用一種新型榴彈炮取代它。火炮發射後,封閉式戰鬥隔艙裡的煙霧也較為嚴重,這也受到頗多抱怨。「備用」火控系統需要相當程度的修改,因此其中一輛T99E1換裝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標準的火控設備作為備份,以防改進失敗。由於上述的諸多問題,T99E1的生產在完成250輛後停止,自行火炮被重新設計。新版本被命名為T194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T194是一種敞開型自行榴彈炮,取消了車輛頂部的裝甲防護。它裝備T186E1型155毫米榴彈炮與T167型炮座。新型榴彈炮使用了藥包式發射藥,總共可以在車輛上儲存24發彈藥。12.7毫米機槍安裝在左側的環形支架上,位於駕駛座後方。和T99E1一樣,T194也使用了輕型坦克的履帶和懸掛部件,除了5個標準的雙輪轅負重輪外,車輛的懸掛還配備了一個28英寸直徑雙輪轅拖尾輪(誘導輪)。此外,車輛還有4個拖帶輪,且最後的拖帶輪直徑明顯大於前三個。
生產由重新使用新配置而恢復,第一批的250輛T99E1車輛被重建為T194。隨後,T194被標準化為搭載M45型155毫米榴彈炮的M44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配用斷隔螺式炮閂,無炮口制退器和抽氣裝置,制退機為液體彈簧式。瞄準裝置包括 M12A7K式周視瞄準鏡、M93式瞄準鏡和 M1或 M1A1式炮手象限儀。瞄準鏡的放大率和視界均分別為4×和 10°。敞開式的戰鬥室位於車體後部,四周有防護裝甲,內有車長、瞄準手、兩名裝填手和駕駛員。駕駛員位於左側,其前面有擋風玻璃。車長在右側,也可操作 12.7mm高射機槍。火炮進入陣地後,放下車體後端的駐鋤,火炮後部設有兩扇艙門,每扇門內側都貯存有彈藥,可轉動 180°以便於裝填手作業。在陰雨天氣,戰鬥室頂部可增加防雨布棚遮蓋。M44式火炮不配裝紅外夜視儀,無三防裝置和兩棲作戰能力,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安裝大陸公司的AOSI-895-5燃油噴射型汽油機後,M44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又被重新命名為M44A1。
M44型155毫米自行火炮
1948年2月19日,OCM 32032授權研發T98型105毫米摩托化機動榴彈炮,並批准採購兩輛試驗車。隨後的1951年7月19日,OCM 33806將其改名為T98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SPH)。這兩輛試驗車製造於是在底特律兵工廠,並於1950年10月在阿伯丁試驗場開始測試T98的1號試驗車。T98裝備了搭載在T67型炮座上的T96型105毫米榴彈炮,其被安裝在底盤後部的炮塔上。該炮塔可以通過手動或液壓動力方式向中心左側或右側旋轉60度。榴彈炮配有炮口制退器,俯仰同樣也可以手動或液壓動力調節,俯仰角為-10至+65度。
最初,「終極」火控系統計劃安裝在T98上。然而由於需要立即投入生產,生產型車輛選擇了簡化的「備用」火控系統,並被安裝在1號試驗車上。2號試驗車最後安裝了「終極」火控系統,並被運往阿伯丁進行評估。
T98的車體和炮塔是由1/2英寸厚的鋼質裝甲板的焊接而成。前置於車體的大陸AOS-895-3汽油發動機通過艾裡遜CD-500-3傳動裝置驅動車輛。車組的五人中都位於炮塔中,其中駕駛員的位置在左前側。炮手的座位則在右前側,榴彈炮旁邊。在炮塔頂部的右後方有一個圓筒形指揮塔,可供指揮官或車長使用。一挺12.7毫米機槍安裝在靠近指揮塔的炮塔頂部。

M52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
在阿伯丁的測試揭示了車輛的若干問題。例如,人員加熱器的進氣管與發動機排氣管的末端相鄰。這導致加熱器的風機運行時,炮塔內會產生高濃度的一氧化碳氣體。這和其他測試結果要求繼續對車輛進行改進。炮塔內徑從69英寸增加到73英寸,以提供額外的空間,並且重新設計了炮塔通風鼓風機的出口管道。人員加熱器的進氣口被重新定位,以防止廢氣進入轉塔。同時,發動機艙頂部的的前部車體被重新設計。改進後的戰車被重新命名為T98E1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搭載了T67E1型炮座和24倍徑T96E1型105毫米榴彈炮。原榴彈炮的炮口制退器被替換為配重。火炮俯仰和旋轉也都保留了液壓動力的操縱模式。最初,車輛的懸掛和履帶與T98相同,有5個雙輪緣負重輪,一個28英寸的雙輪緣拖尾輥,和3個雙輪緣拖帶輪。後來,每邊增加了第四個拖帶輪。液壓雙作用減震器安裝在1、2和5的負重輪及在拖尾的誘導輪上。誘導輪上是一種儲集型減振器,與其它類型減振器不可互換。
T98E1的生產始於1951年1月,共生產了684輛。早期型生產型車輛的測試暴露出了另外的問題。1955年夏季,修改後的車輛進行了幾項工業改造方案的修正,其表明十分適合部隊使用。1955年11月15日,OCM 36028將修改後的T98E1定型為M52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

M52的改進包括一個新型的圓形指揮塔和一個用於12.7毫米機槍的底座,取消了火炮俯仰角和旋轉的動力控制系統,輔助發電機和發動機被取消但其控制系統卻被保留,取消了尾部的減震器誘導輪並換裝了一個更大的後部履帶拖帶輪。M52使用M49式105mm榴彈炮炮身和 M85式炮架,配用同心式等距離液體彈簧式反後坐裝置、立楔式炮閂和彈簧式慣性擊發裝置。火炮的高低俯仰和炮塔方向轉動都由人工控制。炮塔為全鋼焊接結構,其頂部右後方有一個指揮塔,配有觀察窗和一具M15A1式潛望鏡。指揮塔前部裝有一挺M2HB式 12.7mm機槍。炮塔右側瞄準手位置上方開有艙口;炮塔左側駕駛員位置也開有艙口。炮塔後部有兩扇向兩側打開的艙門,並且有較大的艙口蓋鉸接於炮塔頂端,向上打開。炮塔方向轉動由人工操作。駕駛室位於炮塔內左前側,其前面有4具M17式潛望鏡。動力室位於車體前部,配用 AOS-895-3型6缸增壓風冷汽油機和CD500-3型傳動裝置。傳動裝置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戰鬥室在車體後部,內有車長、瞄準手和兩名裝填手。瞄準手位於右側,車長在其後方。車體後側開有較大的艙口,用於補給彈藥。
當大陸公司的燃油直噴型AOSI-895-5發動機被批准用於M41A2和M41A3坦克時,它也被安裝在以此輕型坦克為底盤基礎的其他車輛上。當M52換裝該動力元件時,它被重新命名為M52A1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M52一般裝備裝甲師和機械化步兵師屬炮兵團。每團下屬3個營,總有54門自行火炮。

M52 105毫米自行火炮後視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彈倉中的彈藥佈置
明天繼續美國戰後第一代重型自行火炮發展簡史

放下車體駐鋤的M53(左)和M55自行火炮
《美國自行火炮發展史》的其他節選:
轉載:冷戰末期美國M110系列203毫米八英寸自行榴彈炮改進
美國自行火炮發展史節選——M107/M110發展簡史
美國陸軍155毫米下一代身管火炮與車載榴彈炮計劃(轉載)
斯特瑞克底盤自行榴彈炮的前生今世
美國陸軍M109A7自行榴彈炮未來換炮改進選項-轉載
美國最輕型的自行火炮
美國戰後兩棲自行火炮
為保證能正常接收公眾號推送,懇請讀者們將公眾號設置為星標、置頂,並多評論、多點贊和在看,否則可能被無所不在的演算法湮滅,再也看不到本號文章。

去年發表的一些文章和自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