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福爾奇克
譯:姚軍

(上圖)1940年5月17日,法國第8戰鬥坦克營(隸屬第2裝甲師)的夏爾B1 bis坦克「快速」號(Rapide)在吉斯的瓦茲河橋樑上被擊毀。
萊茵蘭危機之後,英法都開始認真看待重整軍備工作了,但兩國還沒有協調行動。倫敦和巴黎的政治家們對希特勒的挑釁行為感到擔憂,而軍事領導人尚未做好分享應急計劃或敏感技術的準備。對希特勒來說,他已經在重整軍備計劃上先行一步,搶在英法聯合起來反對其外交政策前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成功實現萊茵蘭的絕妙一擊,且沒有引起外界的強烈反應,使希特勒變得更加大膽。三個國家的軍隊都將重點從技術開發轉向了大規模生產,想要批量部署最好的飛機、坦克和其他武器。在這種軍備競賽中,時間是主要因素,每一方都被迫做出艱難的選擇,而事後回顧,會發現其中一些選擇是錯誤的。
由於法國工業難以突然轉入大批量製造,1936—1937年的進展很緩慢。法國陸軍在坦克上做出了一些很好的技術選擇,如支持全焊接結構及傾斜裝甲以增強防彈能力,但對於工業界來說,這種革命性的改變需要新的製造技術、高質量機床和熟練工人。負責設計和建造大部分新坦克炮塔的國營皮託工廠(APX)遇到的困難尤其嚴重,無法滿足需求。到1936年,法國公司開始生產坦克車身,但炮塔往往幾個月都無法供貨。雪上加霜的是,法國陸軍訂購了6種不同型號的坦克,每種坦克都使用獨特的發動機,而不像德國中型坦克那樣共用同一種發動機,這意味著部件幾乎做不到標準化。法國工業界沒有在一個工廠裡建造完整的坦克,而是在多個場地製造子部件,又造成了許多延遲。儘管1936年和1937年法國工業界都製造了400輛以上的坦克,但真正被軍隊接收的數量很少,這妨礙了軍隊的訓練和更大部隊的組建。

(上圖)許多法國重型坦克是因為機械故障(特別是過於精細的轉向系統)而損毀的,並非敵軍之功。
第一輛夏爾B1坦克於1935年12月交付,但直到1938年1月才湊齊了組建1個營所需的數量。1937年2月,經過大量改進的夏爾B1 bis坦克開始下線,但第一個坦克營直到1938年9月才得以組建。到1939年夏季,夏爾B1bis坦克的月產量仍然只有四五輛,因此大約需要7個月,才能生產組建1個坦克營所需的數量。到1939年9月,法國陸軍只組建了3個裝備夏爾B1 bis 的坦克營。CSG 堅持等待足夠數量的夏爾B 坦克,也妨礙了組建一個裝甲師的努力。
在此期間,一個法軍訓練集群於1938 年2 月在南錫建立,該集群使用了3 個坦克營(D1、D2 和B1 坦克各1 個營)和3 個炮兵大隊的臨時編制。南錫訓練集群只實施了有限的測試,而不是大規模機動,且沒有加入步兵或者支援部隊。直到1938 年12 月「慕尼黑危機」後,CSG 才批准於1940 年前組建2 個裝甲師(divisions cuirassées,簡稱DCR)。119 從組織上看,DCR 擁有大量坦克——共4 個營、160 輛(70 輛夏爾B1 bis 和90 輛H39)。可是, DCR 只有1 個摩托化步兵營、2 個炮兵營、極少數偵察和支援部隊,沒有任何防空力量。因此,一旦夏爾B1 bis 坦克生產延誤,法國人就會發現,DCR 的組織結構本身遠不如德國裝甲師。
騎兵在輕機械化師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功,但在1937—1939 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也同樣受到了裝備不足的困擾。出色的索瑪S35 騎兵坦克和龐阿爾178 裝甲車都於1937 年2 月開始服役,但S35 的前幾種型號仍然缺乏零件,到1938 年才具備完整的戰鬥力。法國工業界常常交付不完整狀態的武器,是1940 年慘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這對訓練產生了負面影響,使高級指揮官對部隊效能產生了錯覺。交付的車輛足夠之後,CSG 同意再建立1 個機械化師,因此第5裝甲師於1937 年7 月被改編為第2 輕機械化師(2e DLM)。然而,由於索瑪S35 和霍奇基斯H35 騎兵坦克數量都不夠,這2 個輕機械化師直到1938 年中期才得到全部裝備。儘管不是坦克師,這些DLM 仍是強大的部隊,每個師有2 個偵察營、4 個裝甲營、3 個摩托化步兵營、3 個炮兵營和1 個工兵營, 是可靠的多兵種聯合作戰部隊。DLM 組織中唯一真正的弱點是支援單位不足。這2 個輕機械化師在1937—1939 年進行了大規模訓練,被打造成了法國陸軍中最好、最現代化的2 個師。
人們常常指責1940 年的法國陸軍將裝甲兵拆分成虛弱的「零錢包」——將大量坦克部署在獨立作戰的營中。但時間將會證明,由坦克承擔步兵支援任務是合理的,後來的其他主要參戰國陸軍也成功地使用了這一戰術(例如,德軍建立突擊炮營以支援步兵師,美國陸軍將坦克營配屬到步兵師)。真正的問題不是將坦克轉移到步兵支援任務上,而是這些步兵坦克缺乏成功實施其他任務所需的火力或者機動性。到1937 年,法國建造的雷諾R35 和霍奇基斯H35步兵坦克,已經足以開始組建營級單位了。不幸的是,R35令人失望,不僅火力和機動性較弱,其裝甲防護也不足。1937年6月的戰場測試說明,霍奇基斯的2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輕鬆擊穿R35的裝甲,而霍奇基斯H35步兵坦克問題更大。到1937年中期,法國陸軍意識到,若根據甘末林的坦克計劃,則還要訂購近2000輛此類劣質車輛,因此,法國陸軍要求工廠在後續批次中交付武備更好的改進型號,這一決定的結果是略好一點的R40和H39步兵坦克的誕生,它們於1939—1940年服役。為了對沖風險,CSG還決定從地中海冶金造船廠(FCM)訂購100輛步兵坦克,柴油動力的FCM36步兵坦克採用了一種有趣的設計:當時的大部分坦克都只是簡單地將裝甲板鉚接起來,而FCM36步兵坦克以全焊接構造和傾斜裝甲為傲,不過其作戰能力並沒有真正提高。

(上圖)一輛法國R35步兵坦克正在展示其越過小型障礙的能力。根據20世紀30年代對戰術作戰條件的理解,法國步兵坦克很適合完成支援步兵進攻的主要使命。這些坦克是針對摧毀敵軍機槍和碉堡設計的,而不是與敵方坦克交戰。
到1940年,法國陸軍已有25個獨立坦克營(每個營45輛坦克)配備了上述的3種新型坦克,這使法國每個集團軍有3~5個可用於支援單獨的步兵師的營。從紙面上看,法軍的每個集團軍擁有100~200輛坦克,它們既可作為強大的集中機動預備隊實施反攻,也可以分散以加強每個師的防區。但事實上,沒有一種步兵坦克能以足夠快的速度移動,對敵軍的突破做出反應,即使它們經過努力能直面敵軍坦克,也缺乏與之交鋒的能力。為了節約資金,3種法國新型步兵坦克裝備的都是37毫米SA18低速火炮——與它們替換的FT-17相同。裝備SA18的本意是打擊步兵或者小型建築物,而不是與敵軍坦克交火。發現這一弱點後,CSG批准用新型高速武器升級步兵坦克火力,這種武器就是 37毫米SA38高速火炮。1939—1940年,只有少數步兵坦克改裝了新型火炮,大部分升級的H39坦克都被部署到裝甲師。在新一代步兵坦克上保留舊式SA18火炮的權宜之計是嚴重的錯誤,因為這削弱了裝甲部隊支援前線步兵的火力。
本文摘自
《紅色方案:法國的崩潰》

深挖英、法、德原始史料,顛覆傳統觀點,重現敦刻爾克大撤退後、不列顛之戰前法國戰役完整歷史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