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施裡芬計劃而生:一戰德國30.5釐米Beta-Gerät攻城迫擊炮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988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簡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襲倫敦的德軍轟炸機部隊,熱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武器,希望能給看官們帶點不一樣的歷史。

全文共7164字,配圖15幅,閱讀需要18分鐘,2023年1月28日首發。

本文收錄於作者「Kagohl 3」專輯和「細品一戰兵器」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

986. 一戰德國攻城炮的絕唱:Beta-M-Gerät重型榴彈炮

981. 披甲的猛禽:一戰德國信天翁J.I攻擊機

974. 防毒面具的害蟲:一戰德軍「藍十字」嘔吐性毒氣炮彈(下)

970. 防毒面具的害蟲:一戰德軍「藍十字」嘔吐性毒氣炮彈(上)

964. 炮艇機的技術先驅:一戰德國VGO.II轟炸機

961. 窒息戰爭②:1915年6月-1915年11月的德軍毒氣炮彈及其使用情況

958. 窒息戰爭①:1914年10月-1915年6月的德軍毒氣炮彈

955. 吞噬霍格的紅玫瑰:一戰德軍M.1915小型火焰噴射器

952. 一戰德國的末日神話:巴黎大炮的誕生(下)

948. 一戰德國的末日神話:巴黎大炮的誕生(上)

944. 齊柏林的「始祖巨人」:一戰德國海軍VGO.I/RML.1重型轟炸機

1893年,眼看著德意志帝國這個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發展迅速,身為普法戰爭失敗者的西面宿敵: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可謂憂心忡忡,於是在這一年與號稱「歐洲壓路機」,也就是位於德國東面的俄羅斯帝國簽訂了軍事互助條約,法國簽訂條約後很快就向俄羅斯帝國提供了大量的軍工業支持。

俄法軍事同盟的建立讓本就活在如同荊棘叢般的四戰之地中的德意志帝國瞬間陷入了面臨兩線作戰的危機,其在三次王朝戰爭結束後換來的國家統一和國力大發展也遭受著莫大的威脅。面對這種不安局面,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元帥提出了一套戰略計劃,也就是所謂的「施裡芬計劃」,這套計劃提出,一旦未來爆發戰爭,德國先在東線集結10個師和一些地方部隊配合奧匈盟友牽制沙俄軍隊,然後在西線集結78個師借道中立國比利時從三個方向針對巴黎,橫掃邊境和沿海,隨後集中優勢兵力直撲巴黎,解決掉法國這個心腹大患,接著調集兵力撤回東線,專心收拾掉沙皇俄國。

但是這個計劃有一個很重要且沒有解決的部分:如何快速剷除比利時和法國邊境的堡壘。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後,沿著長達一百五十英里的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而和法國關係不錯的比利時雖小卻有著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和鐵路水路運輸系統,他們為了防備德國也在位於邊境的列日和那慕爾修築了堡壘群,其堅固程度也足夠讓普通的步兵部隊難以攻克。到了1890年,隨著金屬冶煉技術和鋼筋混凝土澆築技術的發展,法國陸軍全面升級了自己的堡壘結構,包括用30釐米鋼板做成的裝甲炮塔和2.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工事,這在當時可是很多重炮都無法啃動的硬骨頭。

而此時,德國陸軍口徑最大的火炮是克虜伯公司開發的老式21釐米榴彈炮,而且這種榴彈炮已經是普法戰爭時期的老古董了,早就不再適合充當一線重火力的職責。根據德國炮兵的測試,即使是1米厚的普通混凝土也可以抵禦這種火炮的打擊,更不用說是更堅固更耐打的鋼筋混凝土。到了這種時候,裝備更具毀殺能力的重型火炮是早晚都得解決的問題,於是在1893年俄法簽訂協議後不久,主管火炮研發與裝備的德國炮兵測試委員會(Artillerie Prüfungs-Kommidssion,簡稱APK)再次找到了克虜伯公司,提出研發口徑的新式攻城火炮以迅速剷除比利時和法國邊境的頑固堡壘。

眼看軍方送上來一塊唾手可得的利益蛋糕,克虜伯公司自然是不會置之不理。經過談判,克虜伯公司決定為德國陸軍設計一種足夠大口徑的重型火炮,同時軍方也做出讓步,同意新式火炮採用固定炮架而不是他們設想的輪式炮架。當然,新式火炮也不是什麼從零開始的設計,而是克虜伯公司對先前設計的一種28釐米口徑的海岸防禦迫擊炮擴膛改進而來。事實上,由於較低的初速和過高的彈道,海岸防禦迫擊炮對付軍艦這種移動目標是嚴重缺乏精度的,其準頭只能靠猜,但這種武器發射的高彈道重型炮彈卻可以直接砸到堡壘脆弱的頂部造成毀壞,倒是符合軍方的構想。

新式攻城炮的炮管口徑高達30.5釐米,身管倍徑為8倍,炮管長度為2.5米,採用老式的重力後座繫統,所以每次開火後炮身都會向後位移,炮組人員不得不經常將它重新歸位才能再次裝彈。由於全重高達30噸,所以該炮需要大量的拖曳式軌道車進行運輸,而且普通的大炮陣地也不適合這種巨炮,因此還需要提前花費大量時候佈設陣地。一門該型火炮需要12輛軌道車分別運輸炮管、炮架、零件設備,如果還有炮組人員和其他輜重,則需要另外19輛軌道車。由於只能依靠鐵路運輸,而且開火會產生顯眼的煙霧和火焰,所以陣地需要選取靠近窄軌鐵路的森林,清除掉其中一部分樹木後在地上挖出一個長度6.3米、寬度2.7米、深度1.6米的大坑,然後佈置一個由兩層雲杉木樑和一層橡木搭建且通過螺旋釘固定的重型木架(重10.2噸)作為火炮底座。陣地佈設完成後,需要利用龍門起重機將沉重的炮架放在木架之上,然後再吊起炮管把它插入炮架之中,同時還要搞定機械裝彈器和其他輔助設備的安裝工作,即使炮組人員們拿出996般的工作熱情,,也至少得花費12個小時才能完成這些工作,而拆卸火炮和撤除陣地也得花費相同的時間。當準備工作完畢後,炮組人員就可以利用軌道上的手搖式機械裝彈器將炮彈運輸到火炮旁邊並裝入炮膛之中,火炮俯仰角通過炮架轉柄調整,最大可以調到60度仰角,足以把火力覆蓋到堡壘頂部。需要注意的是,該炮的裝填必須先搖動高低機手柄將炮身放平,然後打開炮身尾部的楔形炮閂才可以實現。

圖1:放置在軌道車上的炮身

圖1:放置在軌道車上的炮身

圖2:放置在軌道車上的炮架

圖2:放置在軌道車上的炮架

雖然克虜伯公司此前設計過30.5釐米口徑的火炮,但那些都是軍艦主炮,其經驗技術無法用於攻城榴彈炮。因此克虜伯公司在19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了一系列炮彈的實驗工作,尤其是用於貫穿鋼筋混凝土和裝甲板的重型榴彈。炮彈材料試驗過鑄鋼、硬化鋼,甚至還有用化學液體浸泡過的鋼材。

最終,克虜伯公司先行選擇了一種長度為1米,重達410千克的硬化鋼製殺傷榴彈,這種榴彈命中目標後能產生600枚破片,但這種炮彈很難讓炮組觀察到對堡壘的打擊效果,於是克虜伯公司搞出了第二種彈道性能相同的炮彈,這種炮彈裝有8千克TNT,用於產生能夠讓炮組準確觀察到的爆炸效果以進行針對堡壘的校射,當校射炮彈確定了打擊點後,就可以直接發射穿甲榴彈,這種榴彈重333千克,裝藥量42千克,可以貫穿25釐米的裝甲鋼。

圖3:德軍炮兵在為該炮裝填炮彈

圖3:德軍炮兵在為該炮裝填炮彈

但是,新式火炮其實就是個德國陸軍和克虜伯公司互相妥協而生的湊合產物,其性能也就可想而知了。首先,新式火炮的機動性實在太差,它的30噸全重在當時無法依靠公路機動,只能依靠大量鐵軌車運輸,而且對發射陣地的要求也過度依賴帶有鐵路線的區域,極大限制了作戰範圍;其次,該型火炮的射程只有8700米,雖然要超過比利時要塞炮,但在法國要塞炮面前就完全不夠看了,這意味著它要在敵人射程之內作戰。最後一個問題是該炮最致命的缺陷,它作為追求快速剷除法國邊境堡壘的火炮而被設計出來,但它只能貫穿25釐米厚的鋼板,而我在前面說過,法國已經把炮塔材質升級成了30釐米裝甲鋼,這表明該炮無法有效破壞法國要塞。儘管如此,考慮到重型火炮成本過高,再加上此時戰爭還尚未逼來,所以德軍還是決定採用新式火炮,並暫且擱置了新的開發意圖。新式火炮被德軍命名為「Schwerer Küstenmörser L/8」,意為「8倍徑重型海岸迫擊炮」,此外它還被賦予了「Beta-Gerät」(貝塔型設備)的名稱,以掩飾其作為重型攻城炮的真正意圖。

圖4:30.5釐米Beta-Gerät攻城迫擊炮

1897年,德國炮兵測試委員會採購了6門30.5釐米攻城迫擊炮和三套備件,這些火炮於1898年全部部署完畢。1904年,德國陸軍考慮引進更多的該型火炮,但此時法國人首創的液體氣壓復進器已經開始流行,所以軍方希望克虜伯公司為30.5釐米攻城迫擊炮換上這種裝置以提升射速,結果克虜伯公司多次試驗後遺憾的表示,如果要改裝液壓復進器,就必須花費大量時間重新設計火炮,為了保證火炮按時列裝,軍方只好放棄這個想法,不過克虜伯公司還是在一些細節了做出了改進,比如新式冶金技術讓炮管重量降低了700千克。1906年,德國炮兵測試委員會再次採購了3門該型火炮,並在1912年為這些火炮換上了輪式重型牽引車,讓它們具備在公路上進行機動的能力,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進步。

隨著各類重型攻城炮的服役,德國陸軍統帥部很快就確定了它們的編制,8門30.5釐米攻城迫擊炮被編組為陸軍統帥部直接指揮的第1、2、3、4重型海岸迫擊炮連(Schwere Küstenmörser),每個連裝備2門該型火炮且各自擁有6名軍官和129名士官及士兵,他們的任務就是使用重型攻城炮摧毀擋路的敵軍堡壘。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一共動員了10個重型攻城火炮連,其中就包括上述四個30.5釐米攻城迫擊炮連。

圖5:炮組人員與Beta-Gerät攻城迫擊炮的合影,右邊有個士兵還做了個搞怪表情

當然,為了讓30.5釐米攻城迫擊炮發揮出最好的效能,德軍也是做了一番技術層面的努力。由於運輸依賴火車,射程不佳,再加上火炮打擊精度往往與炮彈發射量成反比,因此該炮的發射陣地會在戰鬥爆發前就選擇在靠近目標且距離鐵路線不怎麼遠的山後或樹林,如果鐵路線長度不夠還需要工兵花時間鋪設窄軌鐵路。陣地選擇完畢後,炮組人員們會使用鋸子和斧頭砍伐掉附近的一些樹木以清理出一塊空地,然後動手挖掘坑洞。值得一提的是,兩門該型火炮之間的距離不得低於80米,目的在於防止被敵軍反炮兵火力一窩端。

為了在作戰中不輕易暴露自己,30.5釐米攻城迫擊炮會在數公里外的隱蔽處進行間接射擊。由於無法直接觀察到目標,為了節省彈藥,該炮會選擇在晴朗的白晝天氣作戰,同時需要得到一名在前線觀察哨執勤的軍官觀察員的電話聯絡才會開炮。接到開炮命令後,炮組人員會先發射一枚炮彈推斷大致位置,然後以彈著點和當前密位為基準進行調整,將炮彈逐步的推向目標,而炮彈從被發射到打中目標需要一分鐘左右的時間。

30.5釐米攻城迫擊炮的偽裝也有一番考究。由於該炮重量太大且只能拆開運輸,一旦被敵軍炮火覆蓋基本是死定了,更艹蛋的是該炮發射時的煙霧太過顯眼,如果光照條件良好,甚至在20公里外都能看到。所以德軍會在該炮附近佈設假目標組成的誘餌炮臺,並在遠離該炮的位置使用煙霧發生器製造虛假的炮口煙霧欺騙敵人。

1914年8月,由於德軍步兵在列日戰役中舉步維艱,統帥部決定使出作為大殺器的重型攻城炮毀滅列日要塞。1914年8月13日下午,裝備了2門30.5釐米重型攻城迫擊炮的第1海岸迫擊炮連被火車送往列日,準備配合那裡的克虜伯Mörser 10型210毫米重型榴彈炮轟炸紹豐泰恩堡壘,結果30.5釐米攻城迫擊炮還沒佈設完畢,這座堡壘就被一枚210毫米榴彈貫穿並引發了大爆炸,造成58名比利時守軍死亡,最終無奈投降。第1海岸迫擊炮連因為自家武器部署能力差勁而慘失戰績,只好乘火車打道回府。

1914年8月15日,第1海岸迫擊炮連的兩門30.5釐米攻城迫擊炮打擊了列日的奧洛涅堡壘(Fort de Hollogne)和夫萊馬爾堡壘(Fort de Flémalle),不久後這兩個堡壘就在10分鐘內相繼舉起了白旗。但諷刺的是,這次勝利和30.5釐米攻城迫擊炮的威力沒多大關係,而是因為不久前第3短艦炮連的大貝爾塔用了2個小時就徹底毀滅了龍欣堡壘,結果導致這兩個堡壘的守軍精神崩潰,開打沒多久就放棄了抵抗。

圖6:德軍在夫萊馬爾堡壘繳獲的比利時大炮

不久後,德軍攻城炮將迎來第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只不過這次不再是比利時堡壘,而是位於法國邊境的堡壘,它的名字叫曼農維萊爾堡(Fort de Manonviller)。該堡壘是當時法國最堅固的堡壘之一,由四座炮臺組成,每個炮臺都有高厚度的鋼筋混凝土和裝甲覆蓋。

戰爭爆發後的1914年7月31日,法軍也是積極在這座堡壘部署了防備兵力,駐軍由第167步兵團第9、第10連的433名步兵、第6步兵團第8連的275名炮手和第26步兵團的28名工兵組成,總兵力為766人,由營長【讓·羅科勒(Jean Rocolle)】指揮。為了避免該堡壘因其他堡壘斷聯而陷入被動,法軍在其附近還部署了第2騎兵師的四個騎兵團,駐紮在盧內維爾(Lunéville),而第11步兵師則部署在Grand Couronné de Nancy上 。這些部隊的使命就是隨時準備出擊逐退包圍堡壘的敵人。

但不幸的是,在1914年8月20日-21日爆發於莫漢格(Morhange)和薩爾堡(Sarrebourg)的戰鬥中,法軍地面部隊遭受了重創,不得不全線撤退,曼農維萊爾堡壘周圍也失去了可以呼喚的增援力量。

與此同時,在洛林地區(Lorraine)發動攻勢的德國第6集團軍正試圖突破位於圖爾和埃皮勒納之間的法國要塞區,而曼農維萊爾堡正好位於第6集團軍的行軍路線上,於是這座堡壘在8月23日被第6集團軍包圍孤立。

8月23日晚上,曼農維萊爾堡壘已經被第6集團軍下轄的第2巴伐利亞預備旅的兩個德國步兵團、第1巴伐利亞預備團和一個先鋒營圍困。而陸軍統帥部也向這裡派遣了28門攻城榴彈炮,其中包括第2海岸迫擊炮連裝備的兩門30.5釐米攻城迫擊炮。德國的炮擊開始於8月25日,由21釐米榴彈炮開了個頭 ,目標是堡壘各處的法軍炮兵陣地,在這一天,法軍就已經損失了1個155毫米火炮陣地,還有2200枚炮彈化為烏有。8月26日,30.5釐米攻城迫擊炮也是加大了轟炸力度,於是又炸燬了兩座155毫米火炮陣地,並炸燬了800枚法軍炮彈。8月27日凌晨4:20,兩門德軍42釐米榴彈炮投入戰鬥,第四座法軍炮塔被徹底封鎖,守軍們也在爆炸生成的汙染氣體和巨大震懾的雙重摺磨下被一步一步的葬送了意志力。8月27日下午15:30 左右,法國守軍舉起白旗投降,宣告曼農維萊爾堡壘圍攻戰以德軍獲勝而告終。

圖7:被德軍火炮擊毀的法軍155毫米榴彈炮陣地

圖8:這名德軍士兵在檢查被摧毀的法軍堡壘炮塔

這場戰鬥其實對於德軍攻城炮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因為此戰已經證明法軍堡壘的頑固程度遠勝過比利時堡壘。德軍在此戰中總共向堡壘及其周圍發射了979枚15釐米炮彈、4596枚21釐米炮彈、134枚30.5釐米炮彈和59枚42釐米炮彈,結果這些炮彈沒有一枚對堡壘造成嚴重破壞,雖然外觀看起來坑坑窪窪,但內部依然能正常運轉,而且法國守軍的人員損失加起來也不過是5死28傷,最終投降也是因為堡壘內部有毒氣體過多和士兵戰鬥意志被無休無止的爆炸打垮,而不是因為德軍攻城炮的威力大到想象中的毀天滅地。所以法軍高層得知該堡壘在人員傷亡微乎其微卻還是投降後,把相關人士送上了軍事法庭審判,但最後也沒人真正獲罪。

圖9:德軍偵察機拍攝的曼農維萊爾堡壘照片,可以看到其表面被炸的如同月球表面

圖10:三名德軍士兵站在曼農維萊爾堡壘大門外

1914年9月27日,德國第3後備軍麾下的四個師包圍了比利時重要城市安特衛普,為了幹掉這座城市周圍的堡壘,德軍通過瓦弗爾-聖凱瑟琳堡壘(Fort Wavre Sainte Catherine)為中心的一段交通線集結在了這座堡壘的南側,並出動了13門攻城榴彈炮,其中包括隸屬於第1海岸迫擊炮連的2門30.5釐米攻城迫擊炮。

9月28日,2門30.5釐米攻城迫擊炮和2門42釐米榴彈炮開始向瓦弗爾-聖凱瑟琳堡壘傾射彈藥,到了9月30日,轟炸規模升級到了高峰,全部13門重炮向包括瓦弗爾-聖凱瑟琳在內的四座堡壘集中轟炸。不得不說,比利時堡壘炮兵的頑強令人讚歎,在堡壘已經近乎崩潰的情況下仍然能猛烈還擊,甚至有幾發炮彈險些打中德軍攻城炮陣地。遺憾的是,武器技術上的差距不是靠勇氣就能彌補的,9月29日,瓦弗爾-聖凱瑟琳堡壘的彈藥庫被德軍攻城炮的榴彈打穿,裡面存放的黑火藥炮彈被瞬間引爆,劇烈的爆炸當場殺死了60名比利時守軍並導致堡壘內部遭到重創。瓦弗爾-聖凱瑟琳堡壘完蛋不久後的10月2日,其他三座堡壘也全部被德軍攻城炮處決,德軍在安特衛普外圍已經撕開了10公里寬度的缺口,比利時守軍只能撤回防守能力低下的二級防禦工事。

圖11:被德軍攻城炮擊毀的瓦弗爾-聖凱瑟琳堡壘炮臺

圖12:被德軍佔領的瓦弗爾-聖凱瑟琳堡壘兵營

1914年10月2日-4日,德軍攻城炮繼續轟炸安特衛普外圍的比利時堡壘以擴大缺口為步兵部隊。與此同時,包括2門30.5釐米攻城迫擊炮在內的五門重炮轟炸了布倫多克堡壘(Fort Breendonk),三天後,這座孤守的堡壘宣告淪陷。布倫多克堡壘的完蛋標誌著安特衛普外圍堡壘群全面淪喪,為了避免軍隊集體投降,比利時守軍於10月7日-8日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幫助下撤離了這座城市,10月10日,安特衛普宣佈投降,德軍在重型攻城炮的幫助下又一次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圖13:滿目瘡痍的布倫多克堡壘

圖13:滿目瘡痍的布倫多克堡壘

1915年8月,30.5釐米攻城迫擊炮在東線戰場迎來了自己的新T臺,德軍本次攻擊目標是位於立陶宛的科夫諾要塞(Fortress Kovno),這是俄軍一座重要的軍火庫,存放著1300門寶貴的火炮,但參與防守的卻不過是24個炮兵連共計240門大炮,所以我很懷疑這些火炮是不是拍寫真的擺設。

8月8日,在乘坐偵察機和偵察氣球的炮兵觀測員的指揮下,包括4門30.5釐米攻城迫擊炮在內的10門攻城重炮開始向要塞西南側的第1、2、3號堡壘開火,而這三座堡壘都是老舊建築,是要塞最脆弱的部分,到8月14日,這四座要塞已經損失了超過1000人,傷亡率高達50%-75%,但德軍沒想到的是,俄軍士兵們在這種傷亡下依然在使用手中的步槍和火炮進行頑強的抵抗,所以德軍還是沒能拿下這些地方。

但在8月15日,第1號堡壘仍然被攻城炮擊毀,於是德軍迅速調轉火力並接連幹掉了第2、3、4、5號堡壘,如此快速的淪陷導致其餘堡壘的俄軍也沒用了抵抗意志,紛紛投降。經過11天的血戰後,德軍拿下了科夫諾要塞,並繳獲了大批的俄軍火炮。

圖14:被炸到面目全非的科夫諾要塞

圖14:被炸到面目全非的科夫諾要塞

圖14:被炸到面目全非的科夫諾要塞

圖15:德軍驃騎兵在檢查俘獲的科夫諾俄軍要塞火炮

30.5釐米8倍徑攻城迫擊炮

德語名:30.5cm Schwerer Küstenmörser L/8

原產國:德國

服役時間:1897年

總產量:9門

實際使用數量:8門

口徑:305毫米

身管倍徑:8倍

戰鬥全重:30000千克

俯仰角:50-60度

炮口初速:310-336米/秒

射速:15發/小時

射程:8200米(使用穿甲榴彈)、8700米(使用高爆榴彈)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裡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相關文章

重甲前衛——美國M26坦克發展史

重甲前衛——美國M26坦克發展史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494篇原創文章,作者:Moskit。 全文共4140字,配圖10幅,閱讀需要15分鐘。2021年5月16日首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