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英國皇家海軍 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 第5卷 一戰勝利及餘波 1918.1—1919.6》
1918年2月24日,凱斯向海軍部提交了自己的詳細計劃,並就其接受長達兩個小時的詢問。幾天之後,他得到了官方批准。凱斯對行動取得成功的熱情和信心從未發生動搖。他曾於1月這樣寫道:「即使行動失敗,嘗試後遭遇失敗也比完全不嘗試好。反過來說,行動取得成功的意義則相當重大,且成功後可將一部分驅逐艦釋放出來,轉而投入其他合適的用途。鑑於眼下敵驅逐艦大量集中於距離多佛爾不遠處,且能輕易發現方便實施攻擊的我方目標,因此,我方驅逐艦隊需長期對其保持警惕,這給我方造成了相當沉重的壓力。但我們不會失敗……(我)正全力以赴,推動行動的實施……」幾周之後,凱斯又寫道:「(此次行動)即使失敗——儘管我並不認為會失敗——也只會為海軍帶來功績。無論如何,與其無動於衷地待在自己職位上並保持防禦態勢,我寧可因嘗試這一計劃而遭遇失敗,乃至被解職。」
此次作戰的直接目標如下:(1)在布魯日行船運河進入澤布呂赫港口處自沉封鎖船隻,從而實現對運河的封鎖;(2)通過在外海進入奧斯坦德港的水道處自沉封鎖船隻,堵塞奧斯坦德港入口,進而封閉布魯日運河;(3)對澤布呂赫港和奧斯坦德港造成儘可能嚴重的破壞。當然,行動最重要的目標依然是通過無限期地阻止德國人繼續使用上述兩港,沉重打擊敵潛艇攻勢,同時癱瘓通常駐在弗蘭德斯的約40艘敵潛艇。其次則是削弱敵驅逐艦以突襲的形式,給多佛爾海峽造成的威脅。
澤布呂赫突襲計劃的主要構成部分,即其要旨,共由以下四個部分構成:
一、舊式巡洋艦「懷恨」號(Vindictive,其臨時艦長為卡彭特)1將沿澤布呂赫的巨大石質防波堤(長1850碼,寬80碼;即長約1.7公里,寬約73.2米)停靠。該防波堤覆蓋了布魯日運河入口,由海岸出發向北和向東延伸,最終構成澤布呂赫港。巡洋艦停泊位置應儘可能靠近澤布呂赫要塞區,後者距離防波堤一端約150碼(約137.1米)。由於「懷恨」號吃水深度達19英尺(約5.8米),因此用於保護澤布呂赫港的任何雷場都將對其構成重大威脅。有鑑於此,吃水較淺的默西河蒸汽班輪「鳶尾花」號(Iris)和「水仙花」號(Daffodil)將與「懷恨」號同行,並在必要時將其推向沿防波堤預定停靠的位置,且保證其位置固定。凱斯當然不知道德軍實際並未在澤布呂赫或奧斯坦德附近佈設水雷。根據德國官方戰史給出的解釋,此舉「是為了避免進一步加大我方潛艇需要應對的導航方面的種種困難」。由資料圖5可見,防波堤狹窄的延長部向外延伸260碼(約合237.7米),其末端設有燈塔;另外配有5門口徑為105毫米和88毫米的火炮,後者用於在必要時向外海接近防波堤的路線射擊。

完成破襲改裝的「懷恨」號,可見該艦艦體右舷那長長一排的登陸跳板
二、一旦「懷恨」號就位,由其搭載的水兵和海軍陸戰隊成員就會登陸,展開作戰。水兵負責突擊敵火炮炮位,海軍陸戰隊則會從內部攻擊要塞區。最重要的任務是在封鎖船隻抵達前癱瘓敵防波堤炮群,進而沿防波堤深入,攻擊爆破設於防波堤上的設施——如潛艇掩體、水上飛機基地等。整體計劃還假設由上述「一」「二」兩部分行動導致的騷動,將有效分散敵人對接近中的封鎖船隻的注意力。凱斯這一「聰明」構思,即在防波堤外側(靠海一側)佈置登陸部隊的設想,來源於此前培根的計劃。但與培根相比,凱斯的計劃有兩點不同。培根的原計劃僅打算動用從陸軍借來的一個營實施登陸攻擊,其理由是水兵和陸戰隊缺乏實施此類作戰的經驗。然而凱斯將此視為奇談謬論:海軍自己就足以承擔這一任務,另外如果不讓海軍獲得模仿陸軍士兵英勇行為的機會,對於海軍而言也是一種冒犯。在凱斯的計劃中,登陸突擊將由200名水兵和700餘名陸戰隊員實施——所有人均為志願參與,其中根據貝蒂的建議,水兵們來自大艦隊。關於將突擊隊送上岸的具體方式,培根曾提出建議,即在搭載突擊隊的淺水重炮艦上構設可摺疊的艦艏,該艦艏應能承受1000噸的衝擊;同時應在淺水重炮艦艏樓設置巨大的跳板。作戰時,由淺水重炮艦直接衝擊防波堤,並將跳板伸過防護矮牆,直接搭在防波堤上。但凱斯對此不屑一顧,認為該方案無異於天方夜譚,尤其考慮到行動中速度乃是關鍵之一。作戰行動實施期間,如果參與艦船都必須在晝間處於敵岸防火炮射擊距離外,那麼對防波堤的攻擊就應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因此,凱斯決定參與登陸作戰的突擊隊須由航速比淺水重炮艦(在搭載人工艦艏和其他特製設備後,其最大航速僅為4節)快得多的艦船搭載,且搭載艦船的左舷應佈設若干狹窄的跳板。「部隊應當經由所有跳板,同時直接衝上防波堤(或者不如這麼說,計劃起草者是希望如此的。然而實戰經驗令人失望地表明,這一方案同樣不可行),進而在相對寬的正面上展開攻擊。」
三、總共3艘舊式巡洋艦將扮演封鎖船的角色[分別為「西蒂斯」號(Thetis)、「勇猛」號(Intrepid)和「依菲琴尼亞」號(Iphigenia)]。2各艦會裝載混凝土,且沉沒位置應儘可能靠近港口入口處。阻塞行動應在高潮時實施,此時運河船閘的大門很可能已經收入其混凝土掩體中。正是出於這一考慮,凱斯拋棄了培根原計劃中對船閘門展開炮擊的構想。「西蒂斯」號應沉沒於船閘中,但如果船閘大門關閉,該艦應在沉沒前對其進行衝撞,其他兩艘封鎖船則應在船閘和凸碼頭前端,橫跨運河入口的位置自沉。

英軍在行動結束後為評估行動效果拍攝的航空偵察照片
四、針對連接防波堤和岸上的鐵路橋(長580碼,寬約40碼;即長530米,寬36.6米),相應計劃還另安排了2艘舊式潛艇實施阻塞。這2艘潛艇各自裝載有5噸高爆炸藥,準備進行爆破,從而炸斷鐵路橋。此舉意在暫時隔絕戰場,切斷澤布呂赫城附近駐軍增援防波堤的道路。另外,計劃為潛艇艇員提供了逃生裝置,使其可在潛艇衝入鐵路橋下方前逃脫。除隔絕戰場外,這一行動的次要目的還在於進一步增強主要牽制行動,即「懷恨」號及其登陸部隊相關行動的效力。此外,對鐵路橋的破壞還將削弱防波堤作為海空基地的運轉效率,並使敵軍失去一個可用於軍事目的的登船點。
德國方面佈置的防禦措施非常強大,正如阿斯皮諾爾-奧格蘭德所言:「的確,(英方)試圖實施的計劃不僅需要極為突出的專業技巧,而且需要最高等級的勇氣、信念和自信。」為成功實施澤布呂赫作戰計劃,以下條件同樣不可或缺:無月的暗夜,高潮於午夜前或後一個半小時內到來。封鎖船隻僅能在高潮期間進入運河,而午夜這一時間上的要求則是因為參與行動的艦船必須在夜間接近並脫離比利時沿海。符合上述要求的時間頗為有限,每個陰曆月僅有4~5天完全滿足。除此之外,實施該計劃還需要合適的天氣條件加以配合,包括平靜的海況,以及大體指向岸上的風向——後者出自對煙幕施放的考慮。海風應將煙幕吹向岸上,就像把海霧吹上岸那樣,其目的正如凱斯所言:「以便封鎖船隻和突擊船只能在被發現之前,已經非常接近其目標。」海況(儘可能平靜)則是摩托快艇部隊所提要求,他們負責在船隊接近目標的航線上佈設煙幕。為實現這一密度前所未有的煙幕施放,布羅克飛行中校出力甚多,其傑出的科學思維大大完善了原先的施放方案。
到4月初,行動的準備工作和相應訓練均已完成。相應計劃的首次嘗試於4月11—12日夜間實施,這也是那個陰曆月中「可執行期」的第三天。當晚船隊出發時的天氣條件頗為理想。凱斯曾寫道:「……一切都取決於風向。我一直在思考1797年對特內里費島(Island of Teneriffe)聖克魯斯(Santa Cruz)的攻擊。當時納爾遜在其急躁的熱情的驅使下決定冒險,但天氣因素很早就預示了攻擊行動最終的失敗。」然而,不久之後風向突然轉變為吹向海上,從而不利於實施攻擊計劃。此時距離船隊預定的抵達時間,即凌晨2時05分僅剩90分鐘。「其他條件都頗為理想,且在剩下兩天內都可能不如此次理想。錯過這個窗口期後,月亮和潮汐條件須待5月9日才能再度變得理想。在風向發生變化後一段時間內,我曾經歷一段艱難的思考。我確實知道遠征船隊中每個人都和我一樣,對承擔痛苦做好了準備……然而,在最後一次回想納爾遜和特魯布里奇(Troubridge)在特內里費島的經歷後,我決定發出意義重大的信號——在無線電上僅用了一個單詞——取消了當晚的作戰。」當時是凌晨1時10分。

英軍澤布呂赫行動的計劃圖
4月間可執行突襲澤布呂赫計劃的最後一天為13日。當天,凱斯再次聚集其突擊部隊。所有船隻生火準備出發,但兩小時後風力變得過強。由於海浪太大,小型艦船無法航行,因此遠征部隊再次返回母港。維密斯於14日親赴多佛爾,並帶來了更壞的訊息。首先因為糟糕的運氣向凱斯表達了同情,接著對其兩次決定返航表現出的謹慎進行評論後,維密斯向凱斯宣佈,鑑於已經喪失突然性,海軍部決定取消對澤布呂赫的攻擊計劃。此前兩次集結中,英方船隊已被很多船隻觀察到,其中若干隸屬中立國。因此,敵軍顯然會掌握相關情報,而距離自然條件允許進行下次嘗試的中間期還長達三週。然而,凱斯最終還是說服維密斯,後者允許他在約10天內(即4月22—26日期間某個時候)再進行一次嘗試。在此期間,高潮將於午夜前後出現。儘管屆時為滿月,因此會導致一定風險,但凱斯依然決定犧牲一部分迄今為止他認為很重要的前提條件來爭取成功的機會,而非坐待5月第二週理想的潮汐和月相條件。
4月22日,即滿月期內可執行作戰計劃的窗口期首日,天氣預報的內容對執行計劃而言頗為理想。凱斯於是決定實施計劃。事後,他回憶稱,當天下午早些時候,「我的妻子和我一道沿碼頭(位於多佛爾)散步,併為我送行。她看起來非常鎮定。她本人當然知道我經歷了多麼痛苦的一段時間,離別前她最後對我說:‘明天就是聖喬治日(而我並沒有意識到),對我們即將進行的冒險而言,再也沒有更好的日子了,聖喬治將給英格蘭帶來好運。’隨後她希望我以‘聖喬治保佑英格蘭’作為此戰的口號」。當晚,突擊船隊出發後,凱斯通過旗語向整個船隊下令:「聖喬治保佑英格蘭。」搭乘「懷恨」號的卡彭特則回覆稱:「願我們能給惡龍的尾巴狠狠一擊。」這一回復展現出了當時瀰漫於全體參與者中,對於眼前這次行動最終結果的強烈自信。在古德溫沙洲(Goodwin Sand,該沙洲位於唐斯東側)會合後,由76艘大小艦船組成的船隊航向直指澤布呂赫,其中凱斯的座艦為「沃裡克」號(Warwick)驅逐艦。
在明亮的滿月下(凱斯曾回憶稱當夜「亮得宛如白晝」),突襲澤布呂赫的船隊逐漸接近其目標,其時能見距離至少達8~10海里。當晚11時後不久,預定抵達時間之前一小時裡,海上突然升起霧氣,同時月亮被雲層遮蔽,並下起了毛毛細雨,能見距離由此下降至不足1海里。在這一有利天氣,以及由摩托快艇施放,被稱為「豆湯霧」的煙幕掩護下,「懷恨」號得以在抵近至距其目標(即防波堤延伸部)不足300碼(約合274米)處時,才遭到德軍火力攻擊。當時是11時56分。但不幸的是,此時風向轉為吹向海上,從而迅速吹散煙幕,而「懷恨」號也突然出現在敵照明彈和探照燈的光芒下。在此情況下,佈置在防波堤延伸部上的德軍火炮得以精準地向這艘倒楣的老式巡洋艦射擊。大量炮彈傾瀉而下,對「懷恨」號的上層建築和上甲板造成了相當程度的破壞;更糟糕的則是艦上人員亦蒙受了不少傷亡。在接近防波堤過程中,陣亡者包括陸戰隊登陸部隊的指揮官及其副手,還有水兵登陸部隊的指揮官。通過提速至全速前進,「懷恨」號逃脫了被摧毀的命運:該艦於12時01分抵達沿防波堤停靠的位置,此時該艦僅有上層建築仍暴露在德軍炮火下。然而,加速亦導致其實際停靠位置較原先計劃偏離340碼(約合311米),並導致該艦艦炮既無法轉向位於防波堤延伸部的敵炮位,亦無法指向保衛上述炮位的德軍部隊。這進而導致實施突襲和破壞的己方登陸部隊只能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條件下作戰。事實上,由於被德軍的密集炮火壓得抬不起頭,且隨後蒙受巨大傷亡,登陸部隊其實很難達成他們的作戰目標。


描繪英軍海軍陸戰隊官兵冒著敵方彈雨上岸的新聞宣傳畫
與此同時,三艘封鎖船隻在搭乘「沃裡克」號的凱斯指揮下,穿過德方炮火一路摸索前進,以實施整個作戰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正是此次作戰存在的理由。打頭的「西蒂斯」號原計劃沿運河上溯,並在船閘處自沉。「勇猛」號和「依菲琴尼亞」號則應「依次以互相交織的方式,在船閘與海之間、感潮水道最窄處橫向自沉」(引自阿斯皮諾爾-奧格蘭德)。然而,「西蒂斯」號遭遇了來自防波堤延伸部的炮位所給予的近乎毀滅性的火力打擊,並在抵達運河入口前擱淺。事實上,三艘封鎖船無一在預定位置自沉,儘管「勇猛」號和「依菲琴尼亞」號最終的確在運河入口以內頗遠處完成自沉。

戰後繪製的的澤布呂赫突襲行動復原圖
當然,我們也不應遺忘負責爆破鐵路橋的兩艘潛艇。其中一艘在前往澤布呂赫途中受拖曳索斷裂影響,因此未能按時抵達戰場。另一艘潛艇C-3號的乘員[艇長為桑福德(R. D. Sandford)]不顧凱斯讓他們在抵達目標前不久便離艇的要求,操縱該潛艇以陀螺操舵方式前進,並且最終在潛艇一頭撞進鐵路橋下之後才乘小船離開。滿載炸藥的潛艇爆炸時發出的聲響震耳欲聾,並導致物體殘骸和人員斷肢傾瀉而下,還在鐵路橋上造成了長約100英尺(約合30.5米)的缺口。與此同時,儘管潛艇乘員搭乘的小艇在密集的步槍和機槍火力射擊下出現多處破損,但仍然等到六名潛艇乘員按計劃被一艘哨艇救起後,才最終沉沒。
凌晨1時10分前後,當「懷恨」號在「水仙花」號的拖曳,以及摩托快艇再一次施放的煙幕掩護下緩緩移動時,被德軍火力打得七零八落的英軍船隊開始撤出戰鬥並踏上返程。整個行動造成的艦船損失為1艘驅逐艦和2艘摩托快艇;人員損失為170人陣亡,400人負傷,另有45人失蹤。
針對奧斯坦德同時發起的阻塞行動則堪稱徹底的慘敗。有關該港的突襲計劃同澤布呂赫港相關計劃類似,但沒有佈置牽制性攻擊。共有146艘不同大小的艦船參與這一突襲。奧斯坦德沒有防護性的防波堤,其港口入口處僅由岸防火炮和機槍保護。就在封鎖船「燦爛」號(Brilliant)和「天狼星」號(Sirius)即將抵達前不久,風向的突然改變導致此前摩托快艇佈設的煙幕被吹離海岸。這一變化反而導致港口入口處被遮掩。同時,此前由摩托快艇和海岸摩托艇佈設,用於標記港口入口位置的磷鈣救生浮燈也被德軍發現,且隨後被德方炮火摧毀。以上兩大因素導致英軍只能依靠發光浮標,找到港口入口位置。但英軍並不知道的是,德軍在夜間把上述浮標向東移動了1海里以上的距離。由於被這一簡單詭計欺騙,封鎖船錯過了真正的港口入口,並在其東約1海里處擱淺。此後,船上乘員自行炸燬了封鎖船,並搭乘三艘摩托快艇撤離。英軍後來於5月10日再次嘗試阻塞奧斯坦德,但同樣未獲成功。封鎖船之一、舊式巡洋艦「莎孚」號(Sappho)發生故障,另一艘封鎖船「懷恨」號3雖成功自沉,但其自沉位置僅可阻塞運河三分之一的寬度。
時至今日,仍有大量的「如果」,以及「或可能導致」引起有關澤布呂赫作戰的爭議。德國官方戰史對此次作戰的評論如下:
儘管表現出了極大的無畏和勇敢,但英方仍然無法補償抵近過程最後階段中,直至「懷恨」號成功沿防波堤停靠前煙幕方面的部分失敗,以及「懷恨」號停靠於錯誤位置,該艦上登陸器械損毀及登陸部隊領導人員陣亡導致的損失。與精心準備且本應準確執行的計劃相比,上述偏差理應對此次行動的完全成功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導致戰鬥中英軍所展現出極大的無畏精神化為無用,且導致英方未能實現作戰目標。此外,即使兩座港口之一被徹底阻塞,這也並不意味著駐弗蘭德斯艦隊的癱瘓。唯有澤布呂赫和奧斯坦德兩港被同時且徹底地阻塞,此次作戰的目的才能稱得上達成。

在這場大膽的突襲過去100年後,遊戲《戰地1》的「誓死堅守」DLC中再現了這場大膽的突襲行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遊戲中體驗英軍登陸兵所面臨的艱難處境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