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駐紮在中俄邊境烏蘇里江流域的俄羅斯第5軍,進行了「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實裝演習,記者拍攝了整個演習過程。

「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剛剛裝備這支部隊,很多操作還不熟練,需要經過大量刻苦的訓練。

打開導彈發射車的庫房門。

駕駛員發動車輛,準備出發。

「伊斯坎德爾M」導彈自動化很高,只需要三名乘員即可發射。

所有導彈控制都是電腦完成。

指揮導彈發射車開出營地。

「伊斯坎德爾M」導彈發射車外形普通,很容易隱蔽在普通運輸車輛之中。

頂部帶篷布的是導彈運輸車,上面裝載兩枚導彈。

運輸車不具備發射能力。

發射車有兩枚待發導彈,隨時可以進行快速發射。

這場演習,兩輛發射車兩輛運輸車參加。

前方發現毒氣。

「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所有車輛都配備集體三防設備,人員在車內不需要單獨佩戴防毒面具。

士兵打開運輸車上的篷布。

今天的演習中,運輸車只帶了一發訓練彈。

檢查導彈狀態。

啟動運輸車上的吊車,準備為發射車吊裝導彈。

固定牽引繩索。

兩名士兵在車下拉動繩索,控制導彈吊裝時的精確位置。

吊臂與導彈對接。

導彈正在吊離運輸車。

正在吊運的導彈。

隨時要注意導彈的狀態。

將導彈吊運至發射車。

「伊斯坎德爾M」為單級固體導彈,全長7.2米,彈體最大直徑0.95米,起飛重量3800千克,可攜帶核彈頭或480千克的常規彈頭。

最大射程據信可達到480千米,且仍有增加的餘地。

導彈配備有集束式、穿甲式、破片殺傷式等多種類型的戰鬥部,可有效毀傷各種不同類型目標。

俄方稱,用「伊斯坎德爾」導彈打擊敵方防空陣地、導彈發射陣地、機場、指揮部等典型目標,通常只需要1-2發導彈,打擊能力是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的2-3倍,實際的毀傷效能幾乎可以同使用核戰鬥部等效。

除此之外,俄軍裝備的「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發射車同時可裝載兩枚導彈,並可在1分鐘之內完成兩枚導彈發射,打擊兩個不同的目標,大大增加了導彈系統在實戰中的火力突擊能力。

導彈採用慣性制導、衛星導航和景象匹配製導等多種制導方式。單獨使用慣性制導方式時,導彈在280千米距離上的圓概率偏差約為30米。

組合使用慣性制導與景象匹配製導時,導彈的圓概率偏差理論上小於2米。

「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外形近似於錐體,彈體表面能有效吸收雷達波,導彈起飛後迅速拋掉彈上突出物,從而降低了導彈的雷達波反射面積,使導彈具有了一定的隱身特性。

導彈的飛行軌跡,大部分在50千米的高度以上,且導彈飛行中多次做偏離發射平面的機動,其中在導彈發射區和目標區上空的機動尤為劇烈,導彈承受的過載高達20-30個單位重力加速度,要對其實施攔截,攔截彈承受的飛行過載必須要達到來襲導彈的2-3倍,這在當前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

據俄方稱,「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可以突破當今世界上所有的導彈攔截系統,其突防能力可以與戰略導彈「白楊M」媲美。

「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對作戰使用環境條件要求不高。導彈系統可在±50℃的氣溫範圍內使用,在除沼澤地和流沙地以外的任何平地上,都可以實施發射。

光學頭部瞄準器幾乎可以在強烈的電磁對抗、夜暗等所有可以想象的複雜環境條件下正常穩定工作,將導彈準確導向目標,保證導彈系統對多種類型的面目標和點目標實施有效毀傷。

「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可直接通過空間、空中及地面偵察平臺獲取目標資訊,並可在10秒鐘的時間內完成彈著點確定導彈飛行參數計算、光學導引頭參考用地形、地物資訊準備等實施導彈突擊必需的工作內容。

「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正在逐步裝備俄軍部隊。

導彈指揮車內。

軍官可以指揮多輛導彈發射車。

快速將目標方位傳送給導彈發射車。

導彈發射狀態。

導彈起豎過程。

「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成為俄軍戰術層面最強有力的武器。

導彈發射營營長對記者說,該部隊80%的軍官士兵都經過高等教育,素質非常高。

訓練結束後,「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快速轉移。

2016年10月12日,「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在阿斯特拉罕地區發射P500巡航導彈。

P500巡航導彈是俄羅斯陸基巡航導彈,可以使用「伊斯坎德爾M」發射車。

俄軍將配備P500巡航導彈的發射車稱為「伊斯坎德爾K」。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6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