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服百科:二戰中的英國軍隊

原著:喬納森·諾思

譯者:姚軍

譯者:姚軍

英國曾是一個全球性霸主。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的日子裡,它的廣袤殖民地被證明既是沉重負擔,同時也是寶貴財富。但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已經難以維持,帝國需要堅固的防禦,無論在馬耳他還是馬來群島。但防禦這些領地所需付出的資源讓大英帝國在1939年到1940年間捉襟見肘。不過,隨著二戰爆發,這個帝國全面動員的開始,它又從各個殖民地獲取了龐大的人力和資源支持。到1941年,這些來自殖民地的資源在對抗軸心國的戰爭中顯得愈發重要,並最終幫助英帝國取得勝利。

英國在1939年尚未做好戰爭的準備,多年以來的經費不足加上對本國外交和法軍地面部隊優勢的依賴,導致英軍並沒有對一場全面戰爭的到來進行相應準備。

(上圖)少將,1940年。從1918年起,少將這一銜級(在包括制服以內的諸多方面)就很少發生變化。其領章上的鈕釦和肩章都帶有權杖與軍刀交叉的圖案,軍刀通常是一把輕騎兵所用的弧形馬刀。

德國在1938年吞併奧地利和索取捷克斯洛伐克的行為大大加劇了歐洲其他國家的緊張,這也迫使英國加速擴充本國軍隊。到1939年3月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剩餘領土後,英國人開始懷疑其規模較小的本土軍(Territorial Army)能否有力保障大英帝國領土的安全。為改善這一不足,雖然尚未處於戰爭狀態,英國政府還是在1939年4月部分恢復了徵兵制;到1939年夏季,英軍常備陸軍的規模已被擴充至212000人。

在英國最初的計劃中,它需要組建並派遣一支遠征軍前往法國,幫助法軍守衛他們的東部邊境,就像在1914年時所做的那樣。該部隊被稱為「英國遠征軍」(BritishExpeditionary Force,通常簡稱為BEF)由英國國內最精銳的幾支部隊組成,裝備了最先進的武器。也正因為如此,當遠征軍在1940年慘敗時,英國的國力也遭受慘重損失,並導致本國軍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喪失了進攻能力。

(上圖)遠征軍的失敗以及他們在敦刻爾克海灘孤注一擲式的大撤退對英國而言都是極其沉重的打擊。

更糟糕的是,除武裝一支部隊前去幫助法國外,隨著義大利於1940年6月加入戰爭,戰場的範圍也隨即擴大到了地中海及非洲地區(包括在東非和利比亞的意屬殖民地)。這意味著在轉瞬之間,英國就需要同時面對軸心國軍在希臘發起的攻勢、法國投降後成立的維西政權對北非和敘利亞的虎視眈眈、德國對伊拉克的野心以及義大利在非洲的進攻;與此同時,它還要應付德軍對其本土的轟炸和得到法國西海岸作為基地的德國U型潛艇的攻勢;後來,日本也加入到了這場混戰之中。以上種種困境使得英國本就有限的資源捉襟見肘,而它堅持戰爭所需的資源也即將消耗殆盡。

(上圖)皇家阿爾斯特來復槍團第2營中士,1944年。這名中士上臂部位的兩條橫槓說明該團隸屬於第2旅,「黑三角中的紅三角」部隊識別標誌則說明此團(及旅)隸屬於第3師;此外,位於肩膀末端的褐色扣襻說明他服役於本團第2營第2連。

(上圖)皇家騎兵團士兵,1940年。皇家騎兵混成團組建於1939年,且大部分部隊都被派到了中東。這名騎兵在英國本土服役,使用新式的P1940型騎兵裝具,圖中可以看出他騎在馬背上時揹包和水壺的位置相當合適。

人力資源的短缺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一般認為英國是個孤立無援的島國——但這並不完全是事實——它高度依賴自己的自治領及殖民地,並得到了由後者提供的各種支援。

加拿大

在大英帝國各自治領中,第一個行動起來的是加拿大——派出陸軍師支援宗主國。早在1940年初,加拿大就開始招募軍隊,並允許志願者前往海外服役。該國民眾對此積極響應,不計其數的加拿大人拿起了武器,成為前往海外服役部隊的一員。但就算如此,由於戰爭對人力的需求巨大,這些兵員仍然供不應求。因此到1942年4月,加政府決定實行普遍徵兵制,然後把這些部隊派往海外;魁北克省堅決反對,並從政治上阻止這項決定的實施,但後者最終還是在1944年11月以立法的形式得以落實。

(上圖)新斯科舍高地團列兵,1944年。於1944年進入戰場的加軍士兵穿著黑色的加拿大短靴(也被稱為「軍用皮靴」)。它沒有靴尖,搭配帆布短襪(通常進行過漂白)使用。更長的「第3師皮靴」到1944年9月才裝備該部隊。

截至1945年2月,該國大約有13000名(由徵兵制所徵召的)官兵前往海外。對這個國家整體而言,約有佔其人口總數十分之一的軍隊被捲入戰爭;對這場世界大戰來說,加軍至少有100萬人(先後)加入其中,付出了傷亡人數約10萬人的慘痛代價。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及印度

澳大利亞在戰爭中的反應與加拿大相似——徵召部隊守衛本土,志願部隊則前往海外。但比起加拿大,澳大利亞對徵召部隊的運用更為靈活(1943年,巴布亞紐幾內亞被劃歸為澳屬領土後,澳政府就把徵召部隊派到了此地及周邊群島)。

(上圖)澳大利亞第2步兵團第43營列兵,1942年。澳軍步兵所用的大衣通常不搭配徽標,因此(在本圖中)也看不到該部隊的褐藍雙色圓形標誌。該營所屬師在託布魯克表現優異,因此獲得了一種T形徽章,作為對其英勇表現的獎勵。

紐西蘭最初的做法也是這樣(即志願部隊前往海外,徵召部隊守衛本土);但到1942年6月,該國新法律做出規定,大於21歲的徵召部隊人員也可被派往海外。

南非於1939年9月5日向德國宣戰。比起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其國內的情況要複雜得多,要想克服(國內)相應阻力的難度也更大。南非軍隊規模較小,其總員額僅有3300人,以及具有一定規模的預備役部隊——但這支部隊的戰鬥力顯然相當低下。不過,該國大量志願者挺身而出,自願前往本國北部服役(只有白人被允許在前線戰鬥部隊服役);隨後,新兵入伍時的宣誓內容在1940年3月有所修改,以便志願者們也能執行上述任務(比如進入戰鬥部隊)。

(上圖)納塔爾騎馬步兵團中士,1943年。該部隊所用的熱帶頭盔有多個樣式,從孟買圓禮帽到更為簡潔的遮陽帽都包含在內。圖中的南部非洲帽製造於20世紀30年代,正面通常會彆著使用者所屬團相關徽標,後面則設有遮陽簾。

印度同樣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歐洲軍官指揮的印度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1939年,這支由志願兵組成的軍隊透過海運前往埃及、東非和亞洲作戰。雖然印度陸軍一直是支帶有自願性質的軍隊,但一戰時歐洲軍官的比例已經在戰爭期間明顯下降。這一部分是出於現實需求的考慮,不過也導致了允許提拔和培訓印度本土軍官的政策在20世紀20年代得以透過。所謂的「八支印度化部隊計劃」創建了一個先例,並且在1939年之後被更大規模地推行。

(上圖)第8旁遮普團列兵,1944年。印軍制服中的頭飾豐富多彩,有多個不同款式,以猩紅色、藍色和黃色為主色調。在戰鬥中,他們通常使用卡其布頭巾或標準的Mark.Ⅱ型頭盔。

本文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軍服、徽標、武器圖解百科》

★二戰時期各主要參戰國軍隊的制服及相關裝備,從細節上再現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全球戰爭。

★超過600幅精美彩色手繪插畫及照片,精心還原戰爭中的軍服、徽標、武器。

★囊括盟國與軸心國兩大陣營,涉及英、美、德、蘇、中、法、日等多國軍隊。

相關文章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法軍步兵制服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法軍步兵制服

著:喬納森·諾思 譯:姚軍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直是歐洲大陸上的主導力量之一。該國軍隊在一戰的血腥戰鬥中獲得最終勝利,奪回了曾經喪失的...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德軍山地部隊軍服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德軍山地部隊軍服

著:喬納森·諾思 譯:姚軍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曾為山地作戰組建特種部隊,二戰中的國防軍同樣繼承了這一傳統。 德軍山地部隊的主要編制為山...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法國騎兵制服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法國騎兵制服

著:喬納森·諾思(Jonathan North) 譯:劉萌 參戰時,法軍騎兵仍然穿著華麗的制服,但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會使己方損失慘重;隨後,該...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德軍步兵制服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德軍步兵制服

原著:喬納森·諾思 譯者:姚軍 二戰德軍步兵的制服在納粹掌握政權後並沒有進行徹底修改,在總體樣式方面與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型號相似。雖然只對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