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利德爾·哈特
譯:小小冰人

波蘭戰局是裝甲和空中力量合成的機動作戰理論在戰爭中的首次展示和驗證。該理論最初在英國發展成形時,其作用被著重描述為「閃電」(lightning)。從現在起,恰當但又不無諷刺意味的是,它以「閃電戰」(Blitzkrieg)這個名稱在全世界流傳開來,這正是lightning 一詞的德文翻譯。
波蘭非常適合一場閃電戰的展示。這個國家的邊界線很長,總長度達到3500 英里左右,其中1250 英里與德國接壤,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這段接壤邊界線增加到1750 英里。這就導致波蘭的南翼暴露在外,很容易遭受入侵,而波蘭的北翼,由於面對東普魯士,早已暴露在入侵威脅之下。波蘭西部形成一個巨大的突出部,夾在德國兩股鐵鉗之間。
對快速機動的侵略者來說,波蘭平原提供了平坦、易於行進的地面條件,但這種地面條件不及法國,因為波蘭缺乏良好的道路,離開道路經常會遇到深深的沙地,某些地區的湖泊和森林非常多。不過,認真選擇入侵時機的話, 就可以把這些不利條件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將軍隊集結在更後方,也就是維斯瓦河和桑河這些寬闊的河流線後方,可能是更加明智的佈勢,但這樣一來,波蘭勢必得放棄一些最具價值的地區。西里西亞煤田靠近邊界線,1918 年前屬於德國,而波蘭大部分主要工業區,雖說位於更後方,可還是在河流障礙以西。即便在最有利的情況下,也很難想象波蘭人能守住他們的前進地區。但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波蘭人企圖阻滯敵人攻往自己的主要工業區,而民族自尊心和軍人的過度自信極大地加強了這種想法。另外,他們還對西方盟友及時提供援助、緩解波蘭遭受的壓力抱有一種過於樂觀的希望。
波蘭軍隊的展開,一再表現出這種不切實際的態度。他們把大約三分之一的力量集結在波蘭走廊內或附近,危險地暴露在一場合圍下——如果德軍從東普魯士和西面發動聯合進攻的話。過度的民族自尊心(也就是反對德國收復1918 年前的領土,德國一直在爭取這片土地),不可避免地耗費了大批兵力,這些力量本來可用於掩護對波蘭的防禦更加重要的地區。因為在南方,面對侵略者的主要接近路線,波蘭部署的力量相當薄弱。另外三分之一的波蘭軍力集結在中軸線以北擔任預備隊,位於羅茲與華沙之間,由總司令希米格維·雷茲元帥指揮。該集團表現出進攻精神,可他們發動一場反攻以實施干預的目的,與波蘭軍隊有限的機動能力並不相符,即便德軍沒有空襲他們使用的鐵路和公路,波蘭軍隊的機動性也強不到哪裡去。
總的說來,波蘭軍隊的前進集結致使他們喪失了實施一連串阻滯行動的機會,因為徒步行軍的波蘭軍隊還沒來得及退守後方陣地,就被侵略者的機械化縱隊追上了。波蘭開闊的領土上,波軍的非機械化狀態製造的困難遠比遭受突襲時沒來得及徵召全部預備力量更加嚴重。缺乏機動性比不完全動員更致命。
同理,德國發動入侵時投入40 來個普通步兵師,其價值遠不及他們的14 個機械化或半機械化師,這股力量由6 個裝甲師、4 個輕裝師(配備兩個裝甲分隊的摩托化步兵)、4 個摩托化步兵師組成。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正是這股力量快速而又深遠的推進,他們與航空兵從空中施加的壓力相配合,德國空軍不僅炸燬了波蘭的鐵路系統,還在入侵初期消滅了波蘭空軍主力。德國空軍以一種相當分散的方式展開行動,而不是投入大股編隊,但此舉卻把一種匐行性麻痺症在儘可能開闊的地區傳播開來。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德國人的無線電「轟炸」,偽裝成波蘭的廣播,嚴重加劇了波蘭後方的混亂和士氣低落。由於過度自信地認為他們的人力能擊敗戰車,波蘭人在沮喪之餘不免產生了一種幻想破滅感,這讓上述所有因素加倍發揮了效力。
9 月1 日清晨6 點前不久,德國軍隊跨過波蘭邊界,一個小時前,德國空軍發起空襲。北面遂行入侵的是博克集團軍群,編有屈希勒爾指揮的第3 集團軍和克魯格指揮的第4 集團軍。第3集團軍從東普魯士的側翼位置向南突擊,第4 集團軍跨過波蘭走廊向東攻擊前進,意圖與第3 集團軍會合,合圍波蘭軍隊右翼。
更重要的任務賦予部署在南面的倫德施泰特集團軍群,他們的步兵兵力幾乎是博克集團軍群的兩倍,裝甲力量也更多。該集團軍群轄布拉斯科維茨指揮的第8 集團軍、賴歇瑙指揮的第10 集團軍、李斯特指揮的第14 集團軍。位於左翼的布拉斯科維茨負責攻往龐大的製造業中心羅茲,協助孤立盤踞在波茲南突出部的波蘭軍隊,同時掩護賴歇瑙側翼。右翼的李斯特攻往克拉科夫,同時迂迴波蘭軍隊位於喀爾巴阡山的側翼,以克萊斯特裝甲軍穿過山口。但決定性突擊由部署在中央的賴歇瑙集團軍遂行,為此,裝甲主力調撥給他。
波蘭將領一向輕視防禦,熱衷於反突擊,因而沒有為構築防禦工事付出努力,他們認為,波蘭軍隊雖然缺乏戰車,但還是能有效遂行反突擊,這種心態給德軍的成功入侵幫了大忙。實現機械化的入侵者,輕而易舉地找到、突破了敞開的前進道路,波蘭軍隊的大部分反突擊以失敗告終,因為德軍阻擋住他們的進攻勢頭,而取得縱深突破的德軍快速力量也從後方對他們構成威脅。
9 月3 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那天,克魯格的推進已切斷波蘭走廊, 還前出到維斯瓦河下游,屈希勒爾從東普魯士向納雷夫河施加的壓力不斷加強。更重要的是,賴歇瑙的裝甲力量突破到瓦爾塔河,還強渡該河。與此同時,李斯特集團軍從兩翼朝克拉科夫匯聚,迫使該地區的希爾林格集團軍棄守克拉科夫,退往尼達河和杜納耶茨河一線。
到9 月4 日,賴歇瑙的先遣力量已到達並渡過邊界線前方50 英里的皮利察河。兩天後,他的左翼奪得托馬舒夫,到達羅茲後方,而他的右翼力量已攻入凱爾採。這樣一來,掩護羅茲地區的波蘭羅梅爾集團軍遭德軍迂迴,而庫特爾澤巴集團軍仍位於前方的波茲南附近,陷入被切斷的危險。其他德軍兵團也取得進展,在這場龐大的合圍機動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這場行動由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策劃,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指揮。波蘭軍隊被分割,分散成一個個缺乏協同的群體,有的忙著後撤,有的對附近的德軍部隊展開雜亂無章的攻擊。
要不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傳統傾向要求快速部隊放緩速度,以免把提供支援的步兵集團甩得太遠,德軍這場推進可能會更快。但新近獲得的經驗表明,對手的混亂抵消了這種風險,於是,德軍採取了更加大膽的做法。賴歇瑙麾下一個裝甲軍穿過羅茲與皮利察河之間敞開的缺口,9 月8 日到達華沙郊外, 也就是說,他們一週內取得140 英里進展。次日,賴歇瑙右翼幾個輕裝師,在華沙與桑多梅日之間到達南面的維斯瓦河,他們隨後轉身向北。
在此期間,喀爾巴阡山附近,李斯特的快速力量依次渡過比亞拉河、杜納耶茨河、維斯沃卡河、維斯沃克河,攻往普熱梅希爾這座著名要塞兩側的桑河。北面,擔任屈希勒爾集團軍先遣力量的古德里安裝甲軍已渡過納雷夫河a,正攻往華沙後方的布格河一線。因此,一場更加龐大的鉗形攻勢在德軍內鉗外部大力發展,而內鉗合圍圈正把波蘭軍隊包圍在華沙西面的維斯瓦河河曲部。
入侵這一階段,德軍的方案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波蘭軍隊的狀況極度混亂,一支支隊列似乎朝各個不同方向開進,捲起的塵埃妨礙到德軍的空中偵察,因此,德國人一時間也不清楚戰鬥態勢究竟如何。面對這種含糊晦澀的情況,德國最高統帥部傾向於認為北部的波蘭軍隊主力已逃過維斯瓦河。根據這種假設,他們命令賴歇瑙集團軍在華沙與桑多梅日之間渡過維斯瓦河,目標是攔截預計中撤往波蘭東南部的波蘭軍隊。但倫德施泰特提出反對意見, 他認為波蘭軍隊主力仍在維斯瓦河西面。經過一番爭論,他的觀點佔據了上風。賴歇瑙集團軍轉身向北,沿華沙西面的布祖拉河構設一道攔截陣地。
結果,波蘭軍隊最大的一股殘部,沒能撤過維斯瓦河就陷入重圍。德國人沿對方抵抗力最弱的路線達成戰略突破,由此取得的優勢,現在還要加上遂行戰術防禦的優勢。他們只需要守住陣地就能贏得勝利——倉促發起突擊的這股敵軍正在從事反方向戰鬥,他們與己方基地相隔斷,補給物資所剩無幾,側翼和後方不斷遭受布拉斯科維茨和克魯格集團軍朝東面實施向心突擊的壓力。儘管波蘭人浴血奮戰——他們的英勇給德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可只有一小部分人藉助夜色掩護,最終突出包圍圈,加入了華沙守軍。
9 月10 日,希米格維·雷茲元帥下達了全面撤往波蘭東南部的命令,在那裡負責指揮的是索斯恩科夫斯基將軍,他們的意圖是沿一條相對狹窄的戰線組織防禦陣地,從而實施長期抵抗。可這種努力現在純屬徒勞。維斯瓦河西面的龐大包圍圈收攏時,德國人深深楔入維斯瓦河以東地區。另外,他們在北面轉向布格河一線,在南面轉向桑河一線。屈希勒爾的戰線上,古德里安裝甲軍向南突擊,以一場大範圍迂迴攻往佈列斯特- 立托夫斯克。李斯特的戰線上,克萊斯特裝甲軍9 月12 日到達利沃夫。德軍在這裡遭到阻截, 但他們隨即向北攻擊前進,意圖與屈希勒爾麾下部隊會合。
雖然入侵部隊因為這場縱深突破而疲憊不堪,油料也即將耗盡,但波蘭軍隊的指揮體系混亂不堪,根本無法從德軍暫時的懈怠或許多孤立的波蘭部隊仍在實施的頑強抵抗中獲益。這些波蘭部隊在胡亂戰鬥中耗盡了精力,而德國人逐步逼近,正在完成他們的合圍。
本文節選自《兩次世界大戰史套裝(一戰史+二戰史)》

20世紀軍事思想巨擘 利德爾·哈特 傳世經典
一部享譽世界、經久不衰的兩次世界大戰戰史